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格尔Subjek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基于《〈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理解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长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3-69,129,共7页
Subjekt(英文subject)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它上承从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直到康德和费希特的相关概念,下启费尔巴哈、施蒂纳、马克思以至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相关概念。该概念之所以能承上启下,在于黑格尔赋予了它两个维度和三层含... Subjekt(英文subject)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它上承从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直到康德和费希特的相关概念,下启费尔巴哈、施蒂纳、马克思以至现当代西方哲学的相关概念。该概念之所以能承上启下,在于黑格尔赋予了它两个维度和三层含义相交织的复杂结构,而这一点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有清楚的展示。这两个维度是语言维度与存在维度。Subjekt在语言维度上就是任一命题的主词,而在存在维度上则意指三种不同的对象。黑格尔明确提到"第一Subjekt"和"第二Subjekt",并暗示了"第三Subjekt"。其中,精神虽被黑格尔规定为绝对主体,即所谓"实体兼主体",却不具有相匹配的语词形式,这种缺陷是其被批判和超越的学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subjekt 主词 主体
原文传递
中国语境下的权利论题与罗马法尤斯(IUS)传统的变异——以展示相关术语使用的困惑及其理顺之建议为焦点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晓晴 文稳 《交大法学》 CSSCI 2020年第2期5-31,共27页
本文把中国语境下权利论题所遇到的困惑与矛盾统称为“梅氏困境”(Mei s Dilemma)。中西方文化差异虽然是造成“梅氏困境”及其延伸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但在没有这种差异的英美甚至一些欧陆国家处理相关论题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类似的困... 本文把中国语境下权利论题所遇到的困惑与矛盾统称为“梅氏困境”(Mei s Dilemma)。中西方文化差异虽然是造成“梅氏困境”及其延伸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但在没有这种差异的英美甚至一些欧陆国家处理相关论题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有类似的困难。近现代“权利”一词及其概念并非中国古已有之,而是在19世纪通过美传教士自英语“right(s)”一词翻译而来,并在公共话语领域逐渐流行;随后东渡日本,在法学领域成为通行译法,复又传回中国。欧陆法学和英美法学虽同样继受了罗马法的尤斯(IUS)传统,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尤斯主观化道路,但是在术语的使用上,英语世界基本实现了权法分离,而欧陆世界则因为直接继受罗马法的制度和制度名称,最终无法实现分离而以主观客观之分替代。本文认为,在非法律术语领域翻译时应把英语词right译成汉语词“权利”。在法律术语的范畴,当翻译单独出现的德语词Recht时,视语境译为“法”或“权”,而遇有疑问时均应译为“法权”;subjektives Recht应译为“主观法权”,objektives Recht应译为“客观法权”。古罗马文献中的IUS应音译为“尤斯”,或根据其语境按意义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氏困境 尤斯 权利 主观法权 客观法权
下载PDF
论政治诚信 被引量:5
3
作者 彭定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94-701,共8页
作为一种制度性诚信,政治诚信主要包括政治理念诚信、政治制度诚信及政治活动主体诚信三个方面,具有公共性、合理性、制度性、中立性、效益性特征。专制社会缺乏政治诚信的基础,现代社会得以存在的三大支柱即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与多元... 作为一种制度性诚信,政治诚信主要包括政治理念诚信、政治制度诚信及政治活动主体诚信三个方面,具有公共性、合理性、制度性、中立性、效益性特征。专制社会缺乏政治诚信的基础,现代社会得以存在的三大支柱即商品经济、民主政治与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则为政治诚信提供了可能性条件。政治诚信具有维护和增进公民权益、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诚信 政治理念诚信 政治制度诚信 政治活动主体诚信
下载PDF
公民生态权入宪的法理省思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3
4
作者 纪林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46-154,共9页
近期,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并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为了回应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动态地认识基本权利体系,在宪法中适时引入生态权的概念。现实中,生态权已经具备了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完整的构成要素,但这一权利还仅仅停留在应然... 近期,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并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为了回应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动态地认识基本权利体系,在宪法中适时引入生态权的概念。现实中,生态权已经具备了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完整的构成要素,但这一权利还仅仅停留在应然的层面,缺乏宪法上的保障措施。因此,运用宪法的技术措施将公民生态权引入宪法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权 主观权利 客观法 应然权利 宪法构建
下载PDF
传统概念下的主观权利保护及其客观化趋势
5
作者 刘绍宇(译) 《中德法学论坛》 2022年第1期179-206,共28页
权利保护的主观性是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一项核心原则。然而,该原则面临着相当大的适应压力。本研究分析了主观权利保护原则及其在当前行政法院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发现的客观化趋势。本研究会表明,权利保护的客观化现象并非欧盟环境法的孤... 权利保护的主观性是德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一项核心原则。然而,该原则面临着相当大的适应压力。本研究分析了主观权利保护原则及其在当前行政法院实践和研究中可以发现的客观化趋势。本研究会表明,权利保护的客观化现象并非欧盟环境法的孤立现象,在其他法律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法律问题。本研究会表明,客观化趋势能够以及如何能够在不造成系统破坏的前提下被整合到为主观权利保护设计的框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主观权利 客观化
下载PDF
自我作为诗歌的对象——论戈特弗里德·本恩的抒情自我概念
6
作者 何晶玮 《德语人文研究》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戈特弗里德·本恩(Gottfried Benn,1886–1956)是20世纪德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并且是表现主义一代的先锋人物,对战后一代的诗人和文学研究者都影响颇深,其诗学思想中对自我概念的关注至今仍发人深思。诗歌中的言说主体被称为抒情... 戈特弗里德·本恩(Gottfried Benn,1886–1956)是20世纪德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并且是表现主义一代的先锋人物,对战后一代的诗人和文学研究者都影响颇深,其诗学思想中对自我概念的关注至今仍发人深思。诗歌中的言说主体被称为抒情自我,自我的在场和取消构成了现代诗的一大特征。本文的研究重点即本恩诗歌中的抒情自我概念,通过分析其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及重要诗学理念,论文试图探究这一概念的多重诗学含义:独白性、绝对性和艺术性,以展现抒情与自我、创作与反思如何在这个概念里被统一起来。从与内在自我对话,到超越经验主体,最后走向对存在本身的关注,抒情自我承担着本恩对个人自我的反思,对现代主体性的反思,也彰显着他对存在本身的追问和形而上的美学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特弗里德·本恩 德国现代诗歌 抒情自我 诗歌理论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早期哲学中的主谓词关系问题--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解读重点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长福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30,128,共9页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其后几部重要著作中,主词(Subjekt)与谓词(Prdicat)的颠倒是一个重要话题,但在中文译本中,这对术语晦暗不明,致使这个话题始终没有引起关注。问题的症结在于Subjekt的多义性:跟Prdicat配对时可译...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其后几部重要著作中,主词(Subjekt)与谓词(Prdicat)的颠倒是一个重要话题,但在中文译本中,这对术语晦暗不明,致使这个话题始终没有引起关注。问题的症结在于Subjekt的多义性:跟Prdicat配对时可译为"主词",跟Objekt(客体)配对时可译为"主体",通过Substanz(实体)跟Accidenz(偶性)搭配时可译为"基体"。因为Subjekt在逻辑上意味着主词,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基体、实体乃至主体,所以,拿什么词充当主词,就意味着把什么东西当成基体、实体乃至主体,这在哲学上事关重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颠倒主谓词,就是批判他把抽象理念当作主词,把实际的主词当作谓词,从而达到用逻辑学的理由为普鲁士的政治现实作辩护的目的。可见,将掩蔽在术语迷雾中的这个话题清楚揭示出来,有助于开启从语言逻辑维度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subjekt 主词 谓词
原文传递
有无之境:“世纪末”主体想象的空间隐喻——以霍夫曼斯塔尔的早期作品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双志 《德语人文研究》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 霍夫曼斯塔尔早期作品体现的颓废美学是以世纪末的现代性反思为重要背景的。这些作品中与自我相连的空间隐喻是其重要表征之一。本文通过重建这些空间形象在世纪末的思想关联,指出霍夫曼斯塔尔是在尼采和马赫为代表的现代自我的危机话语语境中来表达新的主体意识的。另一方面,本文也强调霍夫曼斯塔尔以自我的空无本质为出发点进行的美学创造展示出了新的存在思考和体验诗学。霍夫曼斯塔尔因而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主体想象和文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末 空间 主体 霍夫曼斯塔尔
原文传递
当代德语文学中主体问题演示:例证若干
9
作者 谢建文 谢眉青 《德语人文研究》 2015年第2期1-6,共6页
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 主体的追寻和幻灭,在后现代语境中同样是德语现当代文学最喜爱的主题之一。在伯恩哈德、汉德克、施特劳斯、纳多尔尼和克拉赫特这里,主体通过多样的探寻方式和表现形式,成为凸显的表达对象和探讨的重要主题。主体问题,在这里也还是体现为人存在的意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问题 当代德语文学 意义
原文传递
毕希纳的“身体观”与“现代性主体”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敏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1期7-14,共8页
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的第一性,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的研究^([1])与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q... 德国作家毕希纳反对思维的第一性,表现出明显的"身体意识"。本文将试图结合毕希纳本人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的研究^([1])与批判,以"身体主体性"概念为切入点,分析毕希纳作品中"身体主体"在"理性文明暴力"的压抑下历经复位、出场、失语、疯癫、机械化最终陷入虚无的现代性危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希纳 身体 主体 危机
原文传递
空间
11
作者 张赟 《德语人文研究》 2015年第1期47-53,共7页
作为指涉人类生存的概念,"空间"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人类早期以数学、物理学为认知基础的空间理论到康德的先验性空间,再到基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阐释模式,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空间转向"以来形成的... 作为指涉人类生存的概念,"空间"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人类早期以数学、物理学为认知基础的空间理论到康德的先验性空间,再到基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阐释模式,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空间转向"以来形成的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趋向,有关空间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从未停滞。随社会现代性的进程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关注人作为主体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空间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经验事实,浓缩和聚焦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重要符码。空间与主体、社会、政治、民族等关系日渐成为各人文学科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本文试图对近现代空间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观点、发展脉络等问题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近年来西方学界有关空间研究的成果和趋向进行总结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主体 存在主义 空间转向
原文传递
物与被履行的时间:汉德克《黑夜中我走出寂静的家》与《在悬崖窗边的早上》中主观时间体验研究
12
作者 林晓萍 《德语人文研究》 2021年第1期16-20,共5页
文章首先从汉德克通过重复与自我指涉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意义系统出发,指出可以通过文本内部自身结构与指涉关系分析围绕汉德克作品的争议点之一——主体对意义绝对在场的瞬间体验和神秘主义结合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汉德克在《黑夜中... 文章首先从汉德克通过重复与自我指涉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意义系统出发,指出可以通过文本内部自身结构与指涉关系分析围绕汉德克作品的争议点之一——主体对意义绝对在场的瞬间体验和神秘主义结合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汉德克在《黑夜中我走出寂静的家》与《悬崖窗边的早上》中不同的主观时间体验,研究叙事与主观时间体验之间的关系,讨论汉德克对叙事行为的美学定义,说明主体在叙事行为中对意义绝对在场的体验与神秘主义结合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间 主体 被履行的时间 叙事 神秘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