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可替代MRI评估肩胛下肌腱撕裂?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思政 杨建业 +2 位作者 秦磊磊 王家炜 胡宁 《骨科》 CAS 2020年第6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和MRI对肩胛下肌腱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初次行肩关节镜手术的111例,收集病人术前超声和MRI报告,与术中手术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超声与MRI诊断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和MRI对肩胛下肌腱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初次行肩关节镜手术的111例,收集病人术前超声和MRI报告,与术中手术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超声与MRI诊断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组33.3%(37/111)病人术中证实有肩胛下肌腱撕裂。超声诊断出19例肩胛下肌腱撕裂,敏感性:51.35%,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80.43%;在83.78%的病例中,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肩胛下肌腱撕裂。MRI诊断出13例肩胛下肌腱撕裂,敏感性:35.14%,特异性: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75.51%,准确性:78.38%。对于Ⅰ型肩胛下肌腱撕裂,超声诊断的敏感性:40.00%,特异性:100.00%,而MRI诊断的敏感性:13.33%,特异性:100.00%。结论尽管有一定的局限,超声在预测肩胛下肌腱撕裂方面的效能明显优于MRI,是术前可供选择的一种有效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镜 肩胛下肌腱 磁共振 超声 诊断准确性
下载PDF
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对肩胛下肌腱撕裂诊断的价值
2
作者 崔德栋 周敏 +3 位作者 周传海 龙毅 侯景义 杨睿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在肩胛下肌腱撕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以肩袖损伤为诊断入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1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抬离试验、压腹试验、熊抱试验、内旋迟滞... 目的探讨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在肩胛下肌腱撕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以肩袖损伤为诊断入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11例患者,术前分别行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抬离试验、压腹试验、熊抱试验、内旋迟滞试验。以术中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四项体查试验诊断肩胛下肌腱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下面积等。结果经关节镜检查证实,211例患者中有108例肩胛下肌腱完整,72例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Lafossa I型),31例全层撕裂(Lafossa II-V型)。对Lafossa I-V型损伤,各项体查试验的敏感性为熊抱试验(81.6%)>抬离试验(71.8%)>压腹试验(68.0%)>内旋迟滞试验(48.5%),特异性为内旋迟滞试验(71.3%)>熊抱试验(63.0%)>抬离试验(50.0%)>压腹试验(46.3%),ROC曲线下面积为熊抱试验(0.609)>抬离试验(0.573)>压腹试验(0.568)>内旋迟滞试验(0.538)。对Lafossa II-V型损伤,各项体查试验的敏感性为熊抱试验(93.5%)>压腹试验(80.6%)>抬离试验(77.4%)>内旋迟滞试验(45.2%),特异性为内旋迟滞试验(62.8%)>抬离试验(57.8%)>熊抱试验(47.2%)>压腹试验(42.3%)。ROC曲线下面积为熊抱试验(0.682)>抬离试验(0.644)>内旋迟滞试验(0.599)>压腹试验(0.571)。上述各项试验并不具备区分肩胛下肌腱部分撕裂和全层撕裂的能力(P>0.05)。联合试验可提高特殊体查试验的敏感性(84.5%)和ROC曲线下面积(0.723)。结论在纳入研究的四项肩关节特殊体查试验中,熊抱试验具有最高的诊断效能,特别是肩胛下肌腱全层撕裂的病例。同时也建议行四项体查试验联合检查,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尽管如此,肩胛下肌腱撕裂仍有漏诊,尤其是部分撕裂。因此,为了防止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漏诊,在关节镜手术过程中必须对肩胛下肌腱仔细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肌腱撕裂 体查试验 诊断 评价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桥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李龙杰 张海森 +2 位作者 陈思 刘畅 王春雷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33-37,共5页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采用单排与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采用全关节镜修复治疗的40例肩胛下肌腱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0岁,平均(55.25±...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采用单排与双排缝合桥固定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采用全关节镜修复治疗的40例肩胛下肌腱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0岁,平均(55.25±6.82)岁。依据术中肩胛下肌腱的固定方式分为双排缝合桥固定组(双排组,20例)和单排缝合固定组(单排组,20例)。记录缝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coring System,ASE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肩关节分级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时肩关节功能情况,并应用改良Sugaya分级法评估术后1年肩胛下肌腱愈合和再撕裂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19.80个月。双排组患者肩胛下肌腱缝合时间多于单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双排缝合桥固定组的VAS评分[(1.30±0.57)分]、ASES评分[(70.92±5.65)分]、UCLA评分[(26.52±6.88)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单排缝合固定组VAS评分[(1.55±0.69)分]、ASES评分[(70.14±5.46)分]、UCLA评分[(26.89±7.78)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两组间在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Sugaya分级法,双排组术后1年核磁检查肌腱愈合良好,有1例再撕裂病例,单排组有2例再撕裂病例,两组术后1年肩胛下肌再撕裂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单排和双排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胛下肌腱损伤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再撕裂率。双排缝合固定肩胛下肌腱需要一定的手术技巧,缝合固定时间多于单排缝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胛下肌腱 单排 双排
下载PDF
基于CT三维模型分析肩胛下肌腱损伤患者喙突形态和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秉贤 张永 +5 位作者 包呼日查 周慧文 魏宝刚 王永祥 齐岩松 徐永胜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229-235,共7页
目的基于CT三维模型分析测量喙突形态和位置,探究其与肩胛下肌腱损伤(subscapularis tendon tears,ST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退行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和健康人肩关节影像学(CT)数据,分为肩袖损伤伴STT组(A组,28例)和不伴STT... 目的基于CT三维模型分析测量喙突形态和位置,探究其与肩胛下肌腱损伤(subscapularis tendon tears,ST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了退行性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和健康人肩关节影像学(CT)数据,分为肩袖损伤伴STT组(A组,28例)和不伴STT组(B组,26例),以及健康组(C组,22例)。采用Mimics软件对肩胛骨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喙突及关节盂位置进行评估,测量喙突长度(length of coracoid,LC)、喙突前后间距(anteroposterior distance of coracoid,ADC)、喙突高度(height of coracoid,HC)、关节盂平面扭转角(version angle of glenoid,VAG)和关节盂平面倾斜角(inclination angle of glenoid,IAG),分析比较各组参数。结果测量结果显示,LC在A、B、C三组中分别为(21.32±3.83)mm、(18.95±2.36)mm和(17.75±2.69)mm;ADC分别为(23.52±4.04)mm、(22.83±2.37)mm和(24.03±3.65)mm;HC分别为(20.76±3.35)mm、(23.33±2.7)mm和(22.86±3.64)mm;VAG分别为(-2.99±3.27)°、(-2.28±4.9)°和(-2.83±4.4)°;IAG分别为107.82°(101.59-112.04)°、110.19°(105.86-118.72)°和110.37°(104.9-118.02)°。A、B两组间比较:LC、HC和I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VA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间比较:LC、HC和I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VA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比较所有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喙突越长、位置越低、肩胛盂倾斜角越小越易导致STT;ADC、VAG与STT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下肌腱损伤 喙突 三维模型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中国结”缝合技术在镜下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清泉 郑佳鹏 +2 位作者 肖棋 邓辉云 林达生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中国结”缝合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21例采用“中国结”缝合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中国结”缝合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21例采用“中国结”缝合技术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的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和Constant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术前、术后1年均行肩关节MRI检查评估肩胛下肌腱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2±3.8)个月。UCLA肩关节评分由术前(9.78±1.88)分,增加至术后1年随访时的(29.44±2.56)分;Constant评分由术前(31.34±3.89)分增加至术后1年随访时的(78.97±5.84)分;两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cNab优良率术后1年随访时为90.47%。Bear Hug test(+)、Belly press test(+)患者例数在术后呈现显著性下降,所有21例患者均于随访期观察到肩胛下肌腱连续的MRI影像,未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锚钉拔出、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中国结”缝合技术在镜下治疗肩胛下肌腱损伤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临床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胛下肌腱 缝合技术 肩关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