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减速力及连续心率减速力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预警价值及意义 被引量:20
1
作者 曾春芳 李巍景 +3 位作者 李尊雄 李天发 林明霞 符达佳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16例AMI患者,其中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74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42例,对照组为本院同期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10例,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分别测定DC值、DRs值及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DC值及DR4、DR8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DC、DRs预测中、高危患者的比例在AMI组为4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显著性(P<0.01);AMI组的DC、DRs与HRT、HRV呈正相关;STEMI和NSTEMI患者中高危患者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DC、DRs值能有效评价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筛选出AMI患者猝死的高危人群,预警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对AMI患者预后评价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减速力 连续心率减速力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微伏级T波电交替对晕厥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明 姜庆军 +2 位作者 葛世俊 廉姜芳 巴艳娜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探讨Holter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检测对晕厥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及心脏性猝死(SC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99例晕厥患者行MTWA检测,其中102例诊断为迷走反射性晕厥并排除有器质性心脏病,设为迷走晕厥组;97例既往有... 目的探讨Holter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检测对晕厥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及心脏性猝死(SCD)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99例晕厥患者行MTWA检测,其中102例诊断为迷走反射性晕厥并排除有器质性心脏病,设为迷走晕厥组;97例既往有MVA发作史或确诊为心源性晕厥,设为心源性晕厥组;105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晕厥两组均检测MTWA、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c)及室性心动过速(VT)等指标,随访并比较不同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MTWA95%正常值参考范围<36 V;心源性晕厥组与对照组、迷走晕厥组的MTWA均值、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对照组与迷走晕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随访发现迷走晕厥组与心源性晕厥组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MTWA阴性组与阳性组MTWA、LEVF、Q-Tc及M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MTWA的敏感性及预测价值均比其他指标高。结论国人时域法MTWA正常参考值为<36 V,MTWA对迷走反射性晕厥患者预测MVA和SCD无价值;对心源性晕厥预测MVA和SCD具有独立预测价值,联合LVEF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微伏级T波电交替 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费洪文 梁远红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2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植入ICD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植入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龄14~79岁(53±12.2岁)。...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植入ICD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植入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龄14~79岁(53±12.2岁)。结果①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32例(33.33%),二级预防64例(66.67%);②病因分析显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1例(11.46%),肥厚型心肌病8例(8.33%),缺血性心肌病29例(30.21%),扩张型心肌病13例(13.54%),长QT综合征1例(1.04%),Brugada综合征10例(10.42%),多形性室速19例(19.79%),特发性室颤4例(4.17%),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③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64例(66.67%),其中合并有房速16例(16.67%);④起搏模式为:单腔ICD54例(56.25%),双腔ICD42例(43.75%);⑤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⑥随访结果显示植入ICD后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426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78阵次,成功304次(成功率80.42%);高能量放电90次;有3次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ATP是ICD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优化ICD参数,合理选用辅助治疗,可减少不恰当治疗及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miR-17及其靶基因HIF-1α、STAT3在心源性猝死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国良 刘德衍 +4 位作者 杨彦华 韩增磊 徐晓娜 张鹏 张七一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6期562-566,共5页
目的观察微小R N A 17(m iR-17)与HIF-lcu STAT3在心脏性猝死(S C D)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因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的20例心脏标本作为S C D组;选取20例死因为非心脏疾患的心脏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 目的观察微小R N A 17(m iR-17)与HIF-lcu STAT3在心脏性猝死(S C D)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因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的20例心脏标本作为S C D组;选取20例死因为非心脏疾患的心脏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两组心肌组织中HlF-lcc和STAT3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组心肌组中miR-17、H IF-lot和STAT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心肌组织中HIF-lou STAT3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636、一3.552,P<0.01);两组心肌组织中H IF-la与STAT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996,尸<0.05)。荧光定量P C 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S C D组心肌组织中m iR-17与H IF-l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706,尸<0.05),m iR-17与STAT3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0=—0.730,尸<0.05)。结论S C D心肌组织中miR-17、H IF-la高表达,STAT3低表达,miR-17、H IF-la和STAT3联合应用有望作为诊断S C D较为客观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性猝死: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