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Soil Quality Indicators in Sugarcane Management in Sandy Loam Soil 被引量:5
1
作者 S.A.C.SANT'ANNA M.F.FERNANDES +1 位作者 W.M.P.M.IVO J.L.S.COST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12-322,共11页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ils highly susceptible to degradation is the use of monitoring tools that promptly and realistically reflect changes imposed on soil by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To s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ils highly susceptible to degradation is the use of monitoring tools that promptly and realistically reflect changes imposed on soil by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To select soil quality indicator variables in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L.) production areas that fulfill the criteria of sensitivity to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between-season consistency in the management discrimination, ten composite soil samples (0–10 cm) were collected in July 2005 (rainy season) and again in March 2006 (dry season) from areas under cultivation of organic sugarcane (OS), green sugarcane (GS), burned sugarcane (BS) and from an adjacent native forest (NF) area at Usina Triunfo, Boca da Mata, Alagoas, Brazil. Microbial biomass-C (MBC), total organic C (TOC), soil enzyme activity expressed as the rate of fluorescein diacetate (FDA) hydrolysis, mean weight diameter of water-stable soil aggregates (MWD), and percentage of water-stable macroaggregates (PWSA) were analyzed. Although MBC and TOC were higher in NF than in the cultivated areas,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se C pools between the three sugarcane systems. The response of FDA to the site management was dependent on the sampling time. In the rainy period, the activity followed the order: NF > OS > GS > BS, whereas in the dry season, only NF differed from the other treatments. Irrespective of the sampling time, MWD and PWSA decreased in the order NF > OS = GS > BS. The variables MWD and PWSA are quite sensitive for discriminating between site management histories regardless the sampling seas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uorescein diacetate green-sugarcane organic matter management sugarcane (saccharum oJficinarum l.)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use
下载PDF
Infestation of Diatraea saccharalis(Fabr.)during Five Consecutive Cycles of Sugarcane Crop Succeeding Leguminous Crops
2
作者 Edmilson Jose Ambrosano Andre Luiz Lourencao +4 位作者 Elaine Bahia Wutke Fabricio Rossi Fabio Luis Ferreira Dias Silvio Tavares Glaucia Maria Bovi Ambrosano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5年第1期14-21,共8页
The area cultivated with sugarcane in Brazil is expanding, and increasingly using legumes cover crop in new deployed areas and in those which were reformed. Long-term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Piracicaba, Sao Paulo, ... The area cultivated with sugarcane in Brazil is expanding, and increasingly using legumes cover crop in new deployed areas and in those which were reformed. Long-term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Piracicaba, Sao Paulo, Brazi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eguminous green manure on the natural infestation of 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 during five cropping cycles of sugarcane “IAC 87-3396”.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from October 1999 to October 2005 in Piracicaba, Sao Paulo, Brazil, at coordinates 22°42''S and 47°38''W, 560 m above sea level, in soil classified as Typic Paleudult. Green manure crops were assigned to five treatments: peanuts (Arachis hypogaea L.) (cultivar “IAC-Tatu” and “IAC-Caiapó”), sunn hemp (Crotalaria juncea L.) (cultivar “IAC 1”) and velvet-bean [Mucuna aterrima (Piper & Tracy) Holland] (cultivar “common”). A treatment without any green manure or weed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The previous sugarcane crop was destroyed and the soil was prepared in a conventional way (using plow and harrow) before the leguminous crops were sowed. Thirty days after the sowing, weeds were removed and, 120 days later, the crops were cut and its biomass was deposited on the soil surface without incorporation. Experimental plots comprised five rows of sugarcane, each one measuring 10 m long and spaced 1.40 m apart. The sugarcane was harvested 18 months after biomass deposit, on October 25th, 2001 and its stalks were collected at intervals of approximately 12 months in: 07/09/2002, 08/01/2003, 11/07/2004 and 10/06/2005. At harvest, the masses were determined from a sample of sugarcane, cut from three rows (2 m long) in the center of the plot.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sugarcane borer were estimated by the intensity of the infestation by randomly observing and collecting sugarcane stems from each plot. A great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stalks and in the yield was noted proportionally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infestation of the borer in the sugarcane crop grown after the velvet-bean. The sugarcane-velvet-bean rot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considering the intensity of sugarcane borer infestation. No influence of the other green manure crops was observed on the intensity of the infestations. However, the harvest seasons of the sugarcane seemed to influence the borer infes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chis hypogaea l. Crotalaria juncea l. Mucuna aterrima(Piper&Tracy)Holland saccharum spp. sugarcane Borer
下载PDF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品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鸣 谭裕模 +2 位作者 李杨瑞 李容柏 高国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08-1013,共6页
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种间均... 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 10 2 % ,区分率达 10 0 %。这对应用AFLP技术鉴定甘蔗品种的真伪提供了依据。本文还对甘蔗AFLP分析体系的关键技术以及银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 AFlP 指纹图谱 品种鉴定
下载PDF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鉴别甘蔗(Saccharum of ficinarum L.)品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鸣 谭裕模 +2 位作者 李杨瑞 李容柏 高国庆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821-821,共1页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 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 ,从 6 4对引物中筛选出 5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丰富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 ,对两个在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的AFLP指纹图谱进行分析 ,计算了两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 ,5对引物在 2个甘蔗品种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 10 2 % ,区分率达 10 0 %。研究结果对生产上应用AFLP技术鉴定甘蔗品种的真伪性提供了依据。本文对甘蔗AFLP分析体系的关键技术以及银染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鉴别 AFlP指纹图谱 分子标记技术 遗传相似性 遗传距离
下载PDF
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形态和生理差异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元 何永美 +1 位作者 秦丽 祖艳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56-1962,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两年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UV-B,280 ̄310nm,5.0kJ·m-2)对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形态和生理的影响,以及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两年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UV-B,280 ̄310nm,5.0kJ·m-2)对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形态和生理的影响,以及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明,两年中,在增强UV-B辐射下,Ⅰ91-485个生育时期的株高(除2004年成熟后期外)和分蘖数,以及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茎径显著增加,而Ⅱ91-81株高在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分蘖数在伸长初期、伸长后期、成熟初期和成熟后期(除2004年伸长后期外),以及茎径在分蘖期、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显著降低。两年的成熟后期,UV-B辐射导致Ⅰ91-48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节间长显著增加,Ⅱ91-81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节间长显著降低,而两个无性系节数无显著变化。两年中,UV-B辐射显著降低两个割手密无性系伸长后期和成熟初期叶展开角度。在UV-B辐射下,两年的5个生育时期中,Ⅰ91-48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而Ⅱ91-81的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除2003成熟后期外),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总体上,UV-B辐射导致Ⅰ91-48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两年的分蘖期、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显著增加,而Ⅱ91-81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两年的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后期和成熟初期显著降低。割手密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对UV-B辐射的响应具有种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形态 生理 种内差异
下载PDF
甘蔗的分类──Ⅱ.Saccharum L.属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国栋 陈如凯 《甘蔗(福建)》 1995年第2期13-20,共8页
Saccharum L.属的分类,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受到普遍接受的是Brandes(1958)的分类方法。他把SaccharumL.属分为6个种。本文讨论该属分类的历史衍变过程,各个种的形态特征、遗传特点、及对甘... Saccharum L.属的分类,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受到普遍接受的是Brandes(1958)的分类方法。他把SaccharumL.属分为6个种。本文讨论该属分类的历史衍变过程,各个种的形态特征、遗传特点、及对甘蔗育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分类 甘蔗属
下载PDF
30份割手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7
作者 吕绍芝 沈庆庆 +4 位作者 饶席兵 钱禛锋 张蓉琼 何丽莲 李富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1,共9页
【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 【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割手密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各割手密种质材料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增加,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材料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割手密种质材料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Pro含量、SS含量、MDA含量可作为割手密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30份割手密种质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高度抗旱材料1份(90⁃53),中高度抗旱材料2份,中度抗旱材料14份,低度抗旱材料13份。【结论】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SS含量、Pro含量可作为割手密苗期的抗旱性评价指标。30份参试割手密种质中,90⁃53的抗旱性最强,2015⁃22、88⁃301次之,2015⁃104的抗旱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抗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NaCl胁迫对甘蔗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木清 陈如凯 《甘蔗(福建)》 1994年第3期8-12,共5页
4种NaCl浓度(0.25%、0.50%、0.75%和1.00%)处理,显著降低了甘蔗株高、茎径、地上部盆干重和蔗汁蔗糖份;耐盐性强的品种如桂糖11和Nco310的降幅小于不耐盐品种(粤糖57-423),而且这些变化... 4种NaCl浓度(0.25%、0.50%、0.75%和1.00%)处理,显著降低了甘蔗株高、茎径、地上部盆干重和蔗汁蔗糖份;耐盐性强的品种如桂糖11和Nco310的降幅小于不耐盐品种(粤糖57-423),而且这些变化与NaCl胁迫引发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和蛋白酶活性上升有关。最后本文还提出了NaCl胁迫抑制甘蔗生长的可能机理,认为NaCl胁迫下产生的Na+离子累积毒害和叶片水份状况恶化是盐害的原初效应,而非次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氯化钠 耐盐机理 盐分胁迫
下载PDF
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构建与关联分析
9
作者 张保青 黄玉新 +5 位作者 周珊 段维兴 杨翠芳 张革民 陆衫羽 高轶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为发掘甘蔗育种优异野生基因资源,以来自广西的333份割手密为材料,应用12对SSR引物的分子标记数据和28个表型性状资料构建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割手密茎径、节间长度、曝光前颜色、脱叶性和毛群共... 为发掘甘蔗育种优异野生基因资源,以来自广西的333份割手密为材料,应用12对SSR引物的分子标记数据和28个表型性状资料构建广西割手密核心种质,并进行关联分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割手密茎径、节间长度、曝光前颜色、脱叶性和毛群共5个表型性状与8个位点显著相关;茎径与叶长、叶宽、节间长度、节数和锤度5个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株高、茎径、节间长度、节数4个表型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锤度与茎径和节间长度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核心种质抽样按照总资源比例的0.1、0.2、0.3、0.4、0.5、0.6、0.7、0.8、0.9进行梯度筛选,当抽样比例达到30%以上时,即可包含100%等位基因覆盖度。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所筛选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基于核心种质绘制的主成分图与原始种质的分布图趋势相吻合。结果表明,根据30%的抽样比例筛选出99个割手密样本构建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主成分分析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割手密 核心种质 关联分析 SSR标记
下载PDF
美国引进甘蔗热带种的ARMS PCR真实性鉴定
10
作者 李旭娟 毛钧 +3 位作者 赵培方 刘洪博 王晓燕 陆鑫 《中国糖料》 2023年第4期24-29,共6页
甘蔗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其育种进程,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亲本材料将成为未来甘蔗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PCR体系(ARMS PCR)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美国引进的24份疑似热带种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 甘蔗遗传基础狭窄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其育种进程,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亲本材料将成为未来甘蔗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PCR体系(ARMS PCR)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美国引进的24份疑似热带种材料进行真实性鉴定。PCR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有‘Green German’、‘Black Fiji’、‘Chittan’、‘IN 84-072’和‘NG 21-002’这5份材料扩增带型与热带种‘拔地拉’(Badila)一致,仅出现428 bp的共有条带和278 bp的热带种特有条带,属于热带种带型;而其它19份材料同时具有278 bp的热带种特有条带和203 bp的割手密特有条带,属于热带种与割手密的杂交种带型。经过上述分子鉴定得出结论,24份美国引进的甘蔗种质中有‘Green German’、‘Black Fiji’、‘Chittan’、‘IN 84-072’和‘NG 21-002’这5份材料为热带种材料,建议后续加强其农艺性状和抗性调查,并作为甘蔗热带种新血缘亲本进行杂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ARMS PCR 真实性 鉴定 甘蔗育种
下载PDF
广西甘蔗生育期内气候资源空间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1
作者 黄维 吴炫柯 +2 位作者 赖锡柳 刘蕾 韦剑锋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39-45,共7页
利用1961—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苗期(P1)、分蘖期(P2)、茎伸长期(P3)和工艺成熟期(P4)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探讨甘蔗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对气候... 利用1961—2020年广西91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数据,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苗期(P1)、分蘖期(P2)、茎伸长期(P3)和工艺成熟期(P4)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探讨甘蔗生育期内气候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平均气温在苗期西高东低,在茎伸长期和工艺成熟期南高北低;日照时数在苗期西高东低,在茎伸长期东高西低,在分蘖期和工艺成熟期南高北低;降水量在苗期和分蘖期东、东北高西南低,在茎伸长期西、西南高东北低,在工艺成熟期桂中地区高、其他区域低。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蔗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在桂北甘蔗工艺成熟期上升最快;日照时数显著下降,在茎伸长期时最明显;降水量在桂东北甘蔗分蘖期呈部分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 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广西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蔗品种幼苗叶绿体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7
12
作者 孙富 杨丽涛 +2 位作者 谢晓娜 刘光玲 李杨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32-739,共8页
土培桶栽抗寒品种GT28与不抗寒品种ROC22,测定正常(28℃)和低温(4℃)条件下甘蔗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与正常条件下相比,两品种幼苗叶片的膜透性显著增大,且ROC22增幅较大;初始荧光(Fo)、非... 土培桶栽抗寒品种GT28与不抗寒品种ROC22,测定正常(28℃)和低温(4℃)条件下甘蔗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与正常条件下相比,两品种幼苗叶片的膜透性显著增大,且ROC22增幅较大;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上升,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II实际量子效率(ΦPSII)均下降,以ROC22降幅较大;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Mg2+-ATPase、Ca2+-ATPase活性下降,叶绿体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以ROC22变幅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上升,GT28的增幅比ROC22显著。上述参数与品种抗寒性密切相关,GT28比ROC22抗寒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低温胁迫 叶绿体 叶绿素荧光 ATP酶 活性氧
下载PDF
甘蔗不同品种光合特性比较及其聚类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罗俊 张华 +2 位作者 徐良年 吕建林 陈如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62-1569,共8页
利用CI-301PS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152个甘蔗品种资源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甘蔗品种间光合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对152个甘蔗品种资源的光合性状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将152个品种分为7大类,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判别分析选出对甘蔗光... 利用CI-301PS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152个甘蔗品种资源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甘蔗品种间光合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对152个甘蔗品种资源的光合性状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将152个品种分为7大类,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判别分析选出对甘蔗光合性状数值分类有显著影响的3个光合参数,建立了7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光合特性 数值分类 聚类分析 品种资源 光合参数 特性比较 光合性状 判别分析 测定系统
下载PDF
甘蔗不同叶位叶片形态与冠层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2
14
作者 罗俊 张华 +4 位作者 邓祖湖 徐良年 高三基 陈如凯 陈由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利用CI-100数字植物冠层分析仪和CI-203叶面积分析仪测定了 4个甘蔗品种不同叶位层的冠层参数和相应叶位叶片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不同叶位层间叶片形态、冠层空间结构和冠层辐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叶位层叶面积指数、叶... 利用CI-100数字植物冠层分析仪和CI-203叶面积分析仪测定了 4个甘蔗品种不同叶位层的冠层参数和相应叶位叶片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不同叶位层间叶片形态、冠层空间结构和冠层辐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叶位层叶面积指数、叶簇倾角和叶分布的变化主要由冠层内不同叶位叶片叶宽的变化引起,而不同叶位层消光系数的变化主要与叶簇倾角和叶分布有关;散射光透过系数的变化主要与叶面积指数、叶簇倾角和叶分布有关,直射光透过系数的变化主要与叶分布、叶宽、长宽比有关,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与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叶宽、长宽比有关.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叶片形态与冠层辐射特征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 图 2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叶位 叶片形态 冠层参数 形态特征 品种
下载PDF
能源甘蔗不同叶位叶片形态、光合气体交换及其与产量关系 被引量:18
15
作者 罗俊 张华 +3 位作者 陈由强 徐景升 林彦铨 陈如凯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4-760,共7页
利用CI-203叶面积分析仪和CI-301CO2气体分析仪分析4个能源甘蔗品种分蘖期和伸长初期不同叶位层叶片的形态特征和光合气体交换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不同叶位层间叶片形态、光合气体交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分蘖期和伸长初期... 利用CI-203叶面积分析仪和CI-301CO2气体分析仪分析4个能源甘蔗品种分蘖期和伸长初期不同叶位层叶片的形态特征和光合气体交换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不同叶位层间叶片形态、光合气体交换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分蘖期和伸长初期蔗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长宽比等叶片形态参数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等光合气体交换特征参数均表现为随着叶位的下降,自上而下逐渐变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第3叶的叶宽和水分利用率及第5叶的叶宽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而伸长初期第1叶和第3叶的叶面积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甘蔗 叶片形态 光合气体交换 叶位
下载PDF
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苏火生 刘新龙 +5 位作者 毛钧 应雄美 陆鑫 马丽 范源洪 蔡青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9,共7页
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中596份割手密为研究对象,根据21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从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组内取样方法3个层次探讨构建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共形成50种取样策略;同时设10个总体取样量梯度,确定最佳的总... 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中596份割手密为研究对象,根据21个质量性状和6个数量性状,从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组内取样方法3个层次探讨构建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策略,共形成50种取样策略;同时设10个总体取样量梯度,确定最佳的总体取样量。分组原则以采集地、海拔、茎径、纬度、生态区域、总体聚类进行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组内取样比例按组内个体数量的简单比例、平方根比例、对数比例和多样性比例确定;组内取样方法采用聚类和随机2种方法;10个总体取样量梯度为5%、10%、15%、20%、25%、30%、35%、40%、45%和50%,应用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例、表型频率方差、表型方差等5个参数的主成分综合得分来检验各取样策略的优劣。结果表明,聚类取样优于随机取样;采集地分组和茎径分组都优于其他分组,组内取样比例以多样性比例最好;根据取样策略及总体取样量的分析结果最终确认,按15%总体取样量、以茎径分组、按多样性比例在组内聚类取样为构建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策略组合。在此初级核心种质的基础上,加入取样极易丢失表型性状的材料共计92份,组成最终初级核心种质,占总资源的15.44%。建立的初级核心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表型频率方差、表型方差均明显优于总资源库,表型保留比例达100%,能较好代表总资源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 初级核心种质 取样策略 甘蔗
下载PDF
甘蔗分蘖期间叶面喷施乙烯利后两种内源激素的变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传凤 李杨瑞 杨丽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388-391,共4页
选用甘蔗品种新台糖16号和新台糖22号为材料,在分蘖前期以0(清水)、100、400 mg/L 3种不同乙烯利浓度进行叶面喷施,定期采样分析了茎尖和伤流液中的生长素(IAA)与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同时统计了分蘖率、后期分蘖率。结果表明,100mg/... 选用甘蔗品种新台糖16号和新台糖22号为材料,在分蘖前期以0(清水)、100、400 mg/L 3种不同乙烯利浓度进行叶面喷施,定期采样分析了茎尖和伤流液中的生长素(IAA)与细胞分裂素(CTK的含量),同时统计了分蘖率、后期分蘖率。结果表明,100mg/L乙烯利处理后分蘖期茎尖IAA含量减少,根部CTK浓度增加,根部伤流液中CTK/IAA比值变大;促进了甘蔗的分蘖,提高分蘖率,尤以对新台糖22号的效应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乙烯利 激素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下载PDF
甘蔗属野生种割手密的育种利用进展与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家勇 邓祖湖 +4 位作者 吴才文 桃联安 陆鑫 赵培方 张跃彬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1497,共7页
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作物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甘蔗(Saccharum spp.)是世界上主要糖料作物,但长期以来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制约了甘蔗品种选育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是甘蔗属中利用最成功的... 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作物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甘蔗(Saccharum spp.)是世界上主要糖料作物,但长期以来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制约了甘蔗品种选育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甘蔗野生种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是甘蔗属中利用最成功的野生种,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育种潜力无疑是破解这一现状的积极选择。本文简要概述了割手密在遗传多样性及创新利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割手密创新利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割手密育种潜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种质资源 创新利用 割手密 遗传改良
下载PDF
连续两年UV-B辐射增强对割手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海燕 陈建军 +2 位作者 何永美 祖艳群 李元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两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92-11和93-25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割手密92-11在UV-B辐射的影响下,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割手密93-25抗性很强,在增加了5kJ/m^2...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两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92-11和93-25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割手密92-11在UV-B辐射的影响下,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割手密93-25抗性很强,在增加了5kJ/m^2 UV-B辐射下,其叶绿素含量增加。割手密叶绿素含量对UV-B辐射的响应具有种内差异。割手密92-11对紫外辐射的抗性在2004年比2003年强,而割手密93-25则相反。生育期中开花期受UV-B辐射影响最大,然后是分蘖期,伸长期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叶绿素 响应差异
下载PDF
甘蔗转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显勇 杨本鹏 张树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F11期155-159,共5页
甘蔗转基因研究涉及的基因和转基因方法均较多,文章着重从转入BT、GNA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以提高甘蔗抗虫性;转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解毒基因提高甘蔗抗病性:转入bar和pat基因来抗以Basta和Buster为主要有效成份的除草剂;转入海藻糖合酶... 甘蔗转基因研究涉及的基因和转基因方法均较多,文章着重从转入BT、GNA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以提高甘蔗抗虫性;转入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解毒基因提高甘蔗抗病性:转入bar和pat基因来抗以Basta和Buster为主要有效成份的除草剂;转入海藻糖合酶基因以提高甘蔗植株的抗旱性等几方面的转基因研究概述了甘蔗转基因抗性研究进展。转入可溶性酸性转化酶反向cDNA和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等的基因以抑制甘蔗植株中酸性转化酶活性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期望以此来提高甘蔗植株中蔗糖含量和改良蔗糖色泽的转基因研究,转入PFP-β基因以期增加甘蔗植株中蔗糖积累的转基因研究:转入编码不同蛋白的基因以期应用甘蔗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等的转基因研究等几个方面概述了甘蔗转基因研究进展,并对甘蔗转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转基因 育种 含糖量 蔗糖色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