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d change in Hebei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被引量:3
1
作者 XU Yue-q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1年第4期47-52,共6页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most densely population, fastest economic growth and most intensive land use in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hortage sharpened by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pop...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regions with most densely population, fastest economic growth and most intensive land use in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of land shortage sharpened by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population growth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has restricte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revealed the basic process,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ange and the gravity center of arable land area according to the long-series statistical data of arable land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that influence the changes of the arable land a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trend of obvious fluctuating decrease in arable land are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The changes of arable land area undergo the process from increase to sharp decrease to gently decreas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change in arable land area is very notable and the gravity center of arable land area moves to the northeast 49.22 km. Regarding the decrease in arable land,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s include adjustment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reclamation, and indirect driving forces include advance in technology, economic interest and population growth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crease in arable land area changing process mechanism Hebei Province
下载PDF
Quantity Calculation of the Land Unsuitable for Farming: A Case Study of Anze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2
作者 Kangkang CHANG Longyi XUE Tao XUE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6年第5期67-70,共4页
Adhering to the " red line" of 1800 million mu of arable land is China's arable land protection guideline and policy,and the " red line" places emphasis o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 Adhering to the " red line" of 1800 million mu of arable land is China's arable land protection guideline and policy,and the " red line" places emphasis o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and. Taking Shanxi's Anze County as an example,based on ecological safety and natural suitability criteria,we select 10 evaluation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farming suitability of existing land in the county. Results show that Anze County needs to reuse 48. 7% of the existing arable land for ecological purpose in order to ensure ecological safety. It still retains 51. 3%of existing arable land after abandoning tillage,which can ensure 0. 15 ha of arable land per capita,743. 12 kg of grain per capita and 170%of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thereby fully ensuring food safety. The farming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d resources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natural suitability of land,but also consider ecological safety. Fac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of arable land protection,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new farmland protection theories and indicator systems based on actual conditions,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COUNTY FARMING suitability Minimum per capita area of arable land
下载PDF
从“以机适地”到“改地宜机”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路径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邵腾伟 王堃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7,共9页
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全国耕地面积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涉及农业人口近3亿人,研究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实现农业强国至关重要。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比较分析“改地宜机”与“以机适地”,探讨丘... 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均占全国耕地面积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涉及农业人口近3亿人,研究如何推进农业机械化以实现农业强国至关重要。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比较分析“改地宜机”与“以机适地”,探讨丘陵山区从“以机适地”到“改地宜机”的农业机械化转换动力,结合Hotelling模型测算政府支持丘陵山地“改地宜机”的补贴标准,并对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解读。研究表明,“以机适地”的小型化农机对农业生产率改进有限,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地宜机”为大动力、高效率农机作业创造土地条件。为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改地宜机”意愿,政府应根据宜机化改造耕地条件采取差异化财政补贴,降低农业经营主体“改地宜机”投入成本、缩短投资回本年限,其中坡度在2°以下、2°~6°、6°~15°的补贴标准分别为15 000元/hm^(2)、30 000元/hm^(2)和45 000元/hm^(2),对坡度超过15°以土地原则应退耕还林还草,不宜高成本进行宜机化改造。针对国内外丘陵山区“改地宜机”的农业机械化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丘陵山区“改地宜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改地宜机 以机适地 农业机械化 HOTELLING模型
下载PDF
耕地保护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杨庆媛 王文鑫 +2 位作者 周璐璐 李瑶 陆纪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共14页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 文献计量分析是了解研究前沿动态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对耕地保护补偿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探究当前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的热点、观点及进展,明确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发现:(1)近年来,耕地保护补偿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2000年以来的研究历程可分为探索阶段(2000-2010年)、发展阶段(2011-2017年)和深化阶段(2018年以来),关注度持续上升,研究内容日渐深化与多元化,研究方法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2)耕地保护补偿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服务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战略保障,具体集中在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及内涵演变、理论阐释、驱动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为深化耕地保护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3)当前关于耕地保护补偿的学理解析、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较为薄弱,亟待拓展和挖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耕地保护补偿内涵外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健全概念认知体系,探究完善多元视角下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测算体系,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区域间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补偿标准测算
下载PDF
基于马克思主义级差地租理论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理论分析、补偿设计与路径选择
5
作者 贾晋 丁华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共14页
为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亟须构建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从膳食结构出发,通过计算各省份虚拟耕地净流量和补偿标准,构建特定膳食结构下的粮食... 为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快形成“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的粮食安全格局,亟须构建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以级差地租理论为基础,从膳食结构出发,通过计算各省份虚拟耕地净流量和补偿标准,构建特定膳食结构下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设定的中等膳食标准下,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新疆等20个地区为受偿区域;广东、浙江和北京等11个地区为补偿区域。从受偿标准来看,受偿区的总补偿标准达到117.01亿元。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和新疆的受偿标准较高,分别为27.98亿、14.62亿、11.96亿和8.98亿元;重庆和贵州的受偿标准相对较低,分别为0.47亿和0.56亿元。从补偿标准来看,广东的补偿标准最高,为12.03亿元;西藏的补偿标准最低,为0.20亿元。从法规与监管体系、利益补偿方式以及补偿资金来源等方面探讨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构建和优化粮食产销区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差地租 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虚拟耕地 膳食结构
下载PDF
中国耕地功能转型时空分异及形成机理
6
作者 熊强 郑亮 江进辉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94-100,110,共8页
为了准确刻画中国耕地功能转型路径及形成机理,构建了耕地功能转型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基于综合指数模型测度了2000—2020年中国省域耕地功能转型指数,并分析了中国耕地转型形成机理。结果表明,... 为了准确刻画中国耕地功能转型路径及形成机理,构建了耕地功能转型理论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博弈论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基于综合指数模型测度了2000—2020年中国省域耕地功能转型指数,并分析了中国耕地转型形成机理。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耕地社会功能先增加后降低,经济功能则先降低后增加,生态功能基本保持稳定。子功能中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和生态功能处于主要地位,欠发达地区耕地经济贡献功能较强,东北地区耕地社会功能较强。2000—2020年中国耕地功能变化发生了趋势性转折,开始沿城乡居民需求发展方向演变。从耕地转型形成机理来看,总体而言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质量、非农产业比重和中东西部地区差异对耕地功能转型驱动有所降低,地区经济总量对耕地功能的驱动有所增加,人口密度对耕地功能的影响力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转型 时空分异 形成机理 中国
下载PDF
Evaluation method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human activity suit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7
作者 XU Yong WANG Lijia YANG Hu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1397-1418,共22页
The curr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 land resources human activity in China suffer from theoretical deficiencies related to fundamental data accuracy,elevation and slope classification,and suitability class ... The curr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 land resources human activity in China suffer from theoretical deficiencies related to fundamental data accuracy,elevation and slope classification,and suitability class judgment.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is also hindered by exces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data acquisition difficulties,and limited applicability to high altitude regions.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paper proposes a technical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that employs selected key parameters varying with elevation and slope to establish grid-scale evaluation models for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CLS) and arable land suitability(ALS).A generalized algorithm is then proposed for key parameters such as air density,air temperature,slope suitability for construction,and soil erosion resistance of sloping arable land.Empirical research is conducted using Milin County in southeast Tibet as a case study,with interval measurements of 100 m in elevation and 1° in slope.The evaluation model is tested using grid accuracies of 30 m,50 m,100 m,250 m,500 m,and 1000 m.The results reveal that:Firstly,the CLS and AL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highly suitable,suitable,moderately suitable,marginally suitable,and unsuitable,with varying area ratios under different grid accuracies.Secondly,existing construction lands in Milin Count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uitable,highly suitable,and moderately suitable CLS classes,accounting for over 94% of the total area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grid accuracies.While arable land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uitable,highly suitable,and moderately suitable ALS classes,accounting for over 96%.Thirdly,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Milin County indicates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quantitative model,and parameters algorithm for evaluating human activity suitability of land resources on the QTP are feasible and applicable,with a recommended grid accuracy within 100 m and a maximum of 250 m.Fourthly,the paper establishes a correspondence between land suitability(including construction land and arable land) and topographic factors(elevation and slope) that can be applied to the QTP.Finally,some professional defects i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available land resources in Major Function Zoning and “Double Evaluation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 when applied to the QTP are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activity eval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land suitability arable land suitability land resource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Land Degradation Evaluation in North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GIS
8
作者 Yuan Jinguo Liu Jinsong +1 位作者 Wang Wei Niu Zhe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6,共9页
Land 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can lead to poverty, and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eco-fragile are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North He... Land 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at can lead to poverty, and is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eco-fragile are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North Hebei Province belongs to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region in North China, which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eco-safety of Beijing and Tianjin. Using Landsat TM data and GIS, this paper evaluates land degradation in North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from the the 1960′s to 1987 and 2000. Land use/cover change pattern from 1987 to 2000, it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forest change characteristics will also be analyzed;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nd arable land suitability were also evaluated. Results revealed that land use/cover pattern in this study area did not change greatly from 1987 to 2000.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egional land ecosystem was at a level of local improvement and integral deterioration. Land above medium soil erosion intensity reached 21 percent, which was also the area with a serious 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problem. Soil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intensity of grassland was the biggest. For the present arable land, the proportion of high suitability was 13 perc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degradation North Hebei Provinc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arable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下载PDF
耕地宜机化与农机购置补贴效能改善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飞 张宗毅 张萌 《世界农业》 2023年第7期112-124,共13页
本文将全国10个省100个县4905份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系统数据进行匹配,得到一个包含农户微观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农机购置补贴获得特征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双栏模型,实证分析了耕地宜机化程度对农机购置... 本文将全国10个省100个县4905份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农机购置补贴辅助系统数据进行匹配,得到一个包含农户微观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农机购置补贴获得特征的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双栏模型,实证分析了耕地宜机化程度对农机购置补贴获得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低的耕地宜机化程度显著制约了农户农机购置补贴获取,反之耕地宜机化程度高的农户获得农机购置补贴的概率越高、金额越大;同时,耕地宜机化水平对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农机户的农机购置补贴获得情况的影响要大于普通农户。因此本文提出,为更好提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能效率,宜积极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为提高农田宜机化改造的效果,宜在农田改造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机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宜机化 农机购置补贴 补贴效能
下载PDF
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与构建设想 被引量:3
10
作者 钟骁勇 吕宾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年第8期35-41,共7页
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区域间耕地生态保护责任主体经济生态效益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我国实现耕地三位一体管护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研究现... 耕地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调节区域间耕地生态保护责任主体经济生态效益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我国实现耕地三位一体管护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耕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基础上,针对耕地横向生态补偿领域存在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不统一、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从补偿主客体、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及核算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耕地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设想,指出进一步健全理论框架、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丰富补偿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将是未来耕地横向生态补偿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研究现状 构建设想 耕地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9
11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2 位作者 胡学东 胡守庚 张道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41-250,共10页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村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模糊证据权模型 青藏高原区
下载PDF
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 被引量:101
12
作者 宋伟 张凤荣 +2 位作者 孔祥斌 姜广辉 陈曦炜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8-899,共12页
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潜力的测算既要考虑其自然适宜性,也要考虑其经济可行性。论文探讨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在自然、经济条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的潜力。首先,选取了7个自然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潜力的测算既要考虑其自然适宜性,也要考虑其经济可行性。论文探讨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在自然、经济条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的潜力。首先,选取了7个自然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后的宜耕地比例作为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将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乘积,作为自然限制性下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然后,选取了9个经济指标建立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经济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其评价结果作为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将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与自然限制性下增加耕地潜力的乘积作为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的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393~0.954,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242~0.813;在自然、经济限制性下,天津市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2010年为3.597%~14.812%,2020年为6.158%~15.902%;分别可净增加耕地面积64.893~2206.523hm2、68.289~2274.096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耕地潜力 自然适宜性评价 经济可行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GIS的赫章县半夏生态适宜性的评价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长青 赵泽英 +4 位作者 李莉婕 童倩倩 彭志良 李裕荣 李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91,共5页
为了探明赫章县耕地种植半夏的适宜性,促进赫章县农业结构优化及半夏产业稳步发展,以赫章县的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半夏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运用ArcGIS 9.3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4.0软件,在确定半夏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和评价单元... 为了探明赫章县耕地种植半夏的适宜性,促进赫章县农业结构优化及半夏产业稳步发展,以赫章县的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半夏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运用ArcGIS 9.3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4.0软件,在确定半夏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和评价单元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指数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赫章县半夏生态适宜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赫章县高度适宜、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半夏的耕地分别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82%、63.6%、24.85%和4.73%;不适宜种植区土体浅薄,质地粘重,土壤有效磷等养分含量中等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耕地 适宜性 GIS
下载PDF
典型地区耕地保护补偿实践述评 被引量:26
14
作者 卢艳霞 高魏 韩立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12,共4页
研究目的:对典型地区耕地保护补偿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各地补偿模式有针对农民的货币补偿、针对基层政府和农村集体... 研究目的:对典型地区耕地保护补偿实践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各地补偿模式有针对农民的货币补偿、针对基层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耕地保护工作经费补助、针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补偿、针对耕地质量提高的建设补偿、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问的资源产业协作;地方实践在直接货币补偿政策效力、资金来源、补偿对象和范围确定、基础工作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研究结论: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统筹城乡发展十分重要,今后可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整合相关支农政策等方面来拓宽资金来源,同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补偿,充分发挥补偿政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补偿机制 典型地区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区及评价——以新疆阜康市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曾庆敏 刘新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828,共10页
新疆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未利用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域未利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本研究以阜康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选择土壤含盐量、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 新疆地区拥有比较丰富的未利用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该区域未利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人地矛盾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本研究以阜康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选择土壤含盐量、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地貌类型、林地覆盖率、灌溉保证率、土壤侵蚀模数、≥10℃积温、距离河流距离、流域地均径流量以及年均降水量共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阜康市较适宜开发耕地的未利用地(主要包括高度适宜和基本适宜)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2.21%,分布于山前冲积扇中下部和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勉强适宜的未利用地仅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6.36%,主要分布在北部沙漠边缘和南部山前冲积扇上部。不适宜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占未利用地总面积的61.43%,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坡地、山前冲积扇边缘以及靠近北部沙漠边缘。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选择潜力指数、新增耕地潜力、乡镇未利用地面积、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面积、宜耕未利用地比重、平均地块面积、地块破碎度等指标构成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矩阵,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对未利用地资源进行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以划分为5个潜力区,Ⅰ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21 000.97 hm2,可以新增耕地潜力为15 222.92 hm2;Ⅱ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12 875.69 hm2,新增耕地潜力为10 155.41 hm2;Ⅲ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5 008.84 hm2,可以新增耕地潜力为4 165.35 hm2;Ⅳ级潜力区适宜开发未利用地的面积为878.67 hm2,可以新增耕地潜力为753.78 hm2;Ⅴ级潜力区的未利用地均不适宜开发利用。潜力分区可以从时序和空间上为阜康市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对未来未利用地差别化开发利用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耕地利用适宜性 开发潜力 生态位适宜度 新增耕地 天山北坡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成果的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模型 被引量:6
16
作者 董金玮 郑新奇 张戈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3-395,共3页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评价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构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政策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可操作性、科学性、效率等方面的考虑,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土地适宜性...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有效的评价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构建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政策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可操作性、科学性、效率等方面的考虑,采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通过AHP法对五种耕地类型生产能力指数进行测算,依据不同适宜等级的生产能力指数,最终建立不同耕地类型在不同适宜等级的均衡因子矩阵,结合GIS空间分析最终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补平衡 适宜度 耕地 AHP
下载PDF
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利民 张安录 刘成武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81,共4页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 文章依托县域范围内的农户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利用资料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通城县近20多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复种指数有所降低;以货币额表示的集约度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力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的结果,而并非农民内生的动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利用 集约度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区域农用地转用的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蓉 邱道持 +2 位作者 王昕亚 莫燕 袁天凤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8-182,共5页
选取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 2004年农用地数量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农地转用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差异,并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农地转用的三大驱动因子:经济发展驱动力、农业科技进步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城市... 选取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7 2004年农用地数量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农地转用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差异,并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农地转用的三大驱动因子:经济发展驱动力、农业科技进步驱动力、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驱动力.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区域农用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转用 时空特征 驱动机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尺度推绎方法的生态脆弱区耕作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英彬 姚艳敏 +4 位作者 唐华俊 杨鹏 王利民 邓辉 Luca Ongaro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269,共7页
以山西寿阳县的玉米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推绎方法开展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下区域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与小麦适宜种植面积皆要大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下2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而无论是机械... 以山西寿阳县的玉米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应用尺度推绎方法开展机械化与传统耕作方式下区域粮食作物耕作适宜性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与小麦适宜种植面积皆要大于机械化耕作方式下2种作物适宜种植面积,而无论是机械化种植还是传统耕作小麦适宜种植区面积皆大于玉米种植适宜区;(2)2种作物种植适宜区空间分布呈两极化特征,即高度适宜区与永久非适宜区占据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3)2种粮食作物高度种植适宜区基本集中在寿阳县北部黄土高原的塬、沟地貌区及坡度较小的山区。建议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耕作方式下皆是中、高度种植适宜区域采取机械化种植方式,而在仅适宜传统耕作的种植适宜区采取传统方式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 机械化 传统耕作 尺度推绎 土地单元
下载PDF
基于物元模型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祥云 陈可蕴 +1 位作者 陆敏宏 王翠晓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年第5期79-83,共5页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属于多目标不确定性识别的范畴,传统方法不适应具有模糊性对象的评价问题,因此评价方法的优化势在必行。探讨将物元可拓模型应用于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中,针对这类识别问题的特性研究了物元可拓耕地后备资...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属于多目标不确定性识别的范畴,传统方法不适应具有模糊性对象的评价问题,因此评价方法的优化势在必行。探讨将物元可拓模型应用于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评价中,针对这类识别问题的特性研究了物元可拓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流程、适用于物元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单元的划分、数据的分类处理方法。并以武汉市江夏区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模型的构建过程,最后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探索了该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专项规划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物元可拓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