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
1
作者 田甜 曹鹏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3期14-19,共6页
须弥座传入中国后由佛像座用途推广至台基轮廓及小品装饰,历代记载主要关注于须弥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清帝陵中台基、下碱、基座等不同位置设有须弥座,并装饰以不同样式,多样的应用为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清... 须弥座传入中国后由佛像座用途推广至台基轮廓及小品装饰,历代记载主要关注于须弥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清帝陵中台基、下碱、基座等不同位置设有须弥座,并装饰以不同样式,多样的应用为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清帝陵须弥座的分布、组成及构件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记载,总结其配合组群关系形成而显现的多样性,营造时内部比例、建造方式展现的适应性,关注须弥座上纹样的变化,探寻其在时间上的流变关系,以及从宏观到微观形成对于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全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弥座 适应性 多样性 时间性变化
下载PDF
凤阳明中都午门须弥座束腰石刻纹样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金风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第6期102-108,共7页
先后建设的“明初三都”,有着从明中都最初“穷极侈丽,习尚华美”到南京及北京“但求安固,不事华丽”的追求转变。其中,凤阳明中都在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建设,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罢建时的明中都建设已成规模,但现在基本损毁至遗迹... 先后建设的“明初三都”,有着从明中都最初“穷极侈丽,习尚华美”到南京及北京“但求安固,不事华丽”的追求转变。其中,凤阳明中都在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建设,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罢建时的明中都建设已成规模,但现在基本损毁至遗迹甚至无迹状态。在全面测绘记录的基础上,经对明中都午门须弥座452块束腰石进行长度和分类统计,共发现11种421个纹样。午门作为现存唯一一座在束腰处雕刻有数量和纹样类别如此之多的石质须弥座,学界对其研究很少,更无系统性的梳理。基于现状再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和礼制要求,初步推测最初带纹样的束腰石分布在沿中都城南北方向的中轴线行走时、视线东西方向转动所能看到的区域。相较于明北京午门及南京午门仅用工整和程式化的椀花结带纹表现出秩序感,凤阳明中都午门纹样以丰富性和自由性从另一种角度展现了皇家建筑的奢华,并多出了一份视觉美感的呈现。同时,这种多样性和纹样石中间杂素面石、纹样与块石尺寸失调、局部的无规律性分布等特点,一起说明了纹样设计和管理方面的笼统和粗放及边设计边施工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都 午门 须弥座 石刻 纹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