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视域下的城乡空间再造及其意涵——重读孙惠芬《吉宽的马车》 |
孙立武
|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
2023 |
0 |
|
2
|
乡土守望中的审美文化视域——论孙惠芬小说的文化意蕴 |
于永顺
韩雪梅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3
|
孙惠芬小说的家族意识 |
张祖立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1
|
|
4
|
“非虚构”小说的乡村叙事艺术——以孙惠芬《生死十日谈》为例 |
周春英
刘阳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0 |
1
|
|
5
|
“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论《寻找张展》兼及孙惠芬的创作新变 |
林喦
李一鸣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
1
|
|
6
|
原乡记忆与日常叙事——关于孙惠芬的乡土小说创作 |
丁颖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7
|
乡村女性的自我言说——论孙惠芬小说中全新的女性主义色彩 |
张敏
|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
2007 |
0 |
|
8
|
进入现场的写作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观照——从邵丽、孙惠芬看女性作家乡村书写的一种路向 |
陈晨
|
《写作》
|
2019 |
0 |
|
9
|
自我失控的思想呓语——孙惠芬小说创作浅论 |
李振红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9 |
0 |
|
10
|
“怨羡情结”:农民遭遇现代性的真实体验——评孙惠芬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
朱晓芳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08 |
3
|
|
11
|
论孙惠芬笔下的乡村青年女性形象 |
胡明慧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2
|
非虚构文本《生死十日谈》承载的“底层之痛” |
王行
刘雨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13
|
穿越灾难的人性反思与救赎——评孙惠芬小说《后上塘书》 |
徐翔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4
|
孙惠芬笔下的乡镇世界 |
王晓东
|
《大连大学学报》
|
1996 |
1
|
|
15
|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
丁颖
|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
2020 |
0 |
|
16
|
从深情的乡村歌者到城市经验的探寻者——孙惠芬的写作延展 |
王莉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7
|
在寻找中觉醒和救赎--读孙惠芬的《寻找张展》 |
许玉洁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8
|
现代性视域下乡村转型的历史阵痛——以孙惠芬的《歇马山庄》为例 |
许玉洁
|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9
|
城乡间的挣扎与自我找寻--论孙惠芬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刘虎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20
|
乡村致死之疾——论《生死十日谈》 |
叶君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