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索伦镇中二叠统哲斯组海相暗色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土顺 朱占平 +5 位作者 曲希玉 多力坤.买买提明 刘立 王德海 张兴洲 马志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0-307,共8页
在对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暗色泥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的特征。暗色泥岩累积厚度达640m。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38%-1.78%之间,TOC大于... 在对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暗色泥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的特征。暗色泥岩累积厚度达640m。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在0.38%-1.78%之间,TOC大于0.6%的样品占98%。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Tmax在354~548℃之间,R0平均值3.24%,表明干酪根演化进入高-过成熟阶段。研究中还发现,S1+S2(〈0.2mg/g)和IH(〈16mg/g·c)都很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烃源岩已经经历过极高的热演化和排烃过程,排烃发生在晚二叠世和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地区 中二叠统 哲斯组 暗色泥岩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内蒙古索伦—林西地区林西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占平 张明杨 +3 位作者 孙雷 刘杨 崔桐 代登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4-360,共7页
内蒙古索伦—林西地区发育有较好生烃潜力的巨厚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页岩,泥页岩厚度高值带主要分布于官地—巴彦花—索伦一线的西北部,累厚可达911 m,单层最大厚度63 m。场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林西组暗色泥页岩... 内蒙古索伦—林西地区发育有较好生烃潜力的巨厚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页岩,泥页岩厚度高值带主要分布于官地—巴彦花—索伦一线的西北部,累厚可达911 m,单层最大厚度63 m。场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林西组暗色泥页岩发育较多的脆性矿物,平均含量62.9%,最大可达70.8%;黏土矿物平均含量37.1%,最大可达41.5%;泥页岩中的微孔隙、微裂隙发育,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为主,孔隙直径一般为1-3μm,最大为8μm;孔隙度平均为1.288%,最大为4.42%;基质渗透率平均为0.026 2×10^-3μm^2,最大为0.275 8×10^-3μm^2。与国内外已发现页岩气盆地相比,林西组泥页岩储层具有一定的页岩气储集条件,并具有可开发造缝的岩石学特征。推测区内查干淖尔—白音诺尔一线的西北地区是较为有利的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储层特征 林西组 索伦—林西地区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索伦地区花岗斑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鹏 和钟铧 +2 位作者 隋振民 高龙飞 任子慧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1期46-57,共12页
通过对内蒙古索伦地区花岗斑岩的野外地质特征、锆石U-Pb测年结果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该区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了花岗斑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索伦地区花岗斑岩多呈岩株或岩脉产出,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 通过对内蒙古索伦地区花岗斑岩的野外地质特征、锆石U-Pb测年结果及相关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该区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了花岗斑岩成因及构造背景。索伦地区花岗斑岩多呈岩株或岩脉产出,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19. 9±1. 6 Ma)。岩石具有富硅、富碱和富铝质的特点,属于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索伦地区花岗斑岩为高分异Ⅰ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轻稀土元素(La、Ce、Pr),具有Eu的明显负异常,显示壳源岩浆或岩浆被地壳物质混染的地球化学特点。花岗斑岩具有正的εHf(t)值(+7. 5~+10. 8),二阶段模式年龄为489~695 Ma,反映其源区物质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基性下地壳物质的熔融。索伦地区花岗斑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这种构造背景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闭合后加厚陆壳的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地区 花岗斑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下载PDF
内蒙古索伦地区黄土达坂花岗岩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峰岩 和钟铧 +1 位作者 高龙飞 陆凯杰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3期761-776,共16页
索伦地区黄土达坂花岗岩主要以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129. 9±2. 3~125. 9±3. 7 Ma)显示其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富碱、贫镁钙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大离... 索伦地区黄土达坂花岗岩主要以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定年(129. 9±2. 3~125. 9±3. 7 Ma)显示其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有高硅富碱、贫镁钙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K和Rb以及LRE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P、Ti和Ba、Sr相对亏损,具明显负Eu异常(δEu=0. 18~0. 60),显示地壳来源。锆石的ε_(Hf)(t)值较高(5. 80~10. 70),Hf二阶段模式年龄在502~804 Ma之间,反映其源区物质为新元古代-显生宙期间增生的基性地壳。黄土达坂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的岩石圈伸展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索伦地区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索伦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艺龙 敖光 +8 位作者 王海鹏 王忠江 王岐 仲米山 谭超 杨运来 李琢 牛明伟 柯坤家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7,共13页
对大兴安岭中部索伦地区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明水河林场、索伦马场、索伦镇岩体年龄分别为(136±1),(134±1),(128±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明水... 对大兴安岭中部索伦地区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明水河林场、索伦马场、索伦镇岩体年龄分别为(136±1),(134±1),(128±1)Ma,形成于早白垩世。明水河林场岩体高硅、富碱,贫钙、镁、钛和磷,A/CNK介于0.83~0.90,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33~0.38),明显富集Rb、Th、U、K等元素而亏损Ba、Sr、P、Ti等元素,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索伦马场和索伦镇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介于0.88~1.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组成显示索伦地区花岗岩岩浆源区为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结合晚中生代大兴安岭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认为索伦地区花岗岩形成于张性构造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引起的板内伸展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I型花岗岩 早白垩世 索伦地区 大兴安岭中段
下载PDF
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砂岩段粒度分析与对比
6
作者 赵丁名 刘招君 +2 位作者 胡菲 孙平昌 万涛 《中国锰业》 2017年第2期54-58,共5页
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水下扇主要划分出外扇、中扇和内扇等沉积亚相。水下扇沉积多为杂基支撑,自下而上展现出远源沉积、辫状沟道、沟道间到主沟道充填等沉积微相,杂基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粒径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粒序... 内蒙古索伦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水下扇主要划分出外扇、中扇和内扇等沉积亚相。水下扇沉积多为杂基支撑,自下而上展现出远源沉积、辫状沟道、沟道间到主沟道充填等沉积微相,杂基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粒径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粒序特征,沉积物分选变差,标准偏差递增,频率曲线尖度减小。概率累计曲线由较高斜度两段式逐步过渡为中—低斜度两段式,说明砂岩体是在海水退积过程中形成,其间水介质能量逐渐增强。弗里德曼离散分布图投射区域为水下重力流区域,水下扇CM图像表现为与C=M线平行的长条状重力流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地区 二叠世 哲斯组 砂岩 粒度分析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索伦地区林西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构造环境 被引量:1
7
作者 仲米山 吕东霖 +6 位作者 王岐 张化南 敖光 吴子杰 杨运来 王艺龙 谭超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2年第5期89-96,共8页
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是重要的含烃源岩层位,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活动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构造、古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恢复林西组沉积时期的气候与构造环境,利用Sr、Li、Ga含量、Sr/Ba值、U/Th值、δU及Sr/Cu... 大兴安岭中段林西组是重要的含烃源岩层位,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活动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构造、古环境息息相关。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以恢复林西组沉积时期的气候与构造环境,利用Sr、Li、Ga含量、Sr/Ba值、U/Th值、δU及Sr/Cu值,从古盐度、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等方面分析了索伦地区林西组的沉积环境,认为林西组沉积时可能经历了中等—较强风化后的再沉积作用,总体为淡水—微咸水的氧化环境,气候温湿;Al_(2)O_(3)/(Al_(2)O_(3)+Fe_(2)O_(3))值、K_(2)O/Na_(2)O-SiO_(2)关系以及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林西组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由早期弧后盆地的海陆过渡相半咸水环境向陆相的淡水环境演变,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是寻找烃源岩的有利层位。研究成果可为该区烃源岩勘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伦地区 林西组 地球化学特征 古气候 沉积环境 构造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