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inctive MJO Activity during the Boreal Winter of the 2015/16 Super El Nino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Super El Nino Events 被引量:1
1
作者 Xuben LEI Wenjun ZHANG +1 位作者 Pang-Chi HSU Chao LIU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555-568,共14页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boreal winters of super El Nino events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severely suppressed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due to strong des... Many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boreal winters of super El Nino events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severely suppressed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due to strong descending motion associated with a weakened Walker Circulation. However, the boreal winter of the 2015/16 super El Nino event is concurrent with enhanced MJO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despite it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magnitude over the Nino 3.4 region being comparable to the SSTA magnitudes of the two former super El Nino events(i.e.,1982/83 and 1997/98).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JO enhanced over 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2015/16 super El Nino event is mainly related to its distinctive SSTA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background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revious super El Nino events, the warming SSTA center of the 2015/16 super El Nino is located further westward, and a strong cold SSTA is not detect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ccordingly, the low-level moisture and air temperature(as well as the moist static energy, MSE) tend to increase in the central-western Pacific. In contrast, the low-level moisture and MSE show negative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previous super El Nino events.As the MJO-related horizontal wind anomalies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westward warm SST-induced positive moisture and MSE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in the boreal winter of 2015/16, stronger moisture convergence and MSE advection are generated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lead to the enhancement of MJO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 el nin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oisture diagnosis
下载PDF
Impacts of SST anomalies in the Indian-Pacific basin on Northwest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during three super El Nino years
2
作者 占瑞芬 陈葆德 丁一汇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0-32,共13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n several important areas of the Indian-Pacific basin on tropical cyclone(TC)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during the developing years o...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in several important areas of the Indian-Pacific basin on tropical cyclone(TC)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during the developing years of three super El Ni?o events(1982,1997,and 2015)based on observa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During the super El Ni?o years,TC intensity was enhanced considerably,TC days increased,TC tracks mostly recurved along the coasts,and fewer TCs made landfall in China.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o the strong ENSO-TC relationship but further above the climatological means than in strong El Ni?o years.It indicates that super El Ni?o events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intensities and tracks of WNP TCs.However,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in both numbers and positions of TC genesis among the different super El Ni?o years.These featur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collective impact of SST anomalies(SSTAs)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and East Indian Ocean(EIO)and the SST gradient(SSTG)betwee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During 2015,the EIO SSTA was extremely warm and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in the western WNP was enhanced,resulting in fewer TCs than normal.In 1982,the EIO SSTA and spring SSTG showed negative anomalies,followed by an increased anomalous cyclone in the western WNP and equatorial vertical wind shear.This intensified the conversion of eddy kinetic energy from large-scale flows,favorable for the westward shift of TC genesis.Consequently,anomalous TC activities during the super El Ni?o years resulted mainly from combined SSTA impacts of different key areas over the Indian-Pacific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TC) super el nino Indian-Pacific basin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an Abnormal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in Autumn of Super El Ni?o Years on Non-tropical-cyclone Heavy Rainfall over Hainan Island
3
作者 Fei WANG Lifang SHENG +5 位作者 Xiadong AN Haixia ZHOU Yingying ZHANG Xiaodong LI Yigeng DING Jing Y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1914-1924,共11页
This study reveal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nnection between autumn non-tropical-cyclone heavy rainfall on Hainan Island and the intensity of Eastern Pacific(EP)El Ni?o events.That is,the amount of rainfall in super E... This study reveal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nnection between autumn non-tropical-cyclone heavy rainfall on Hainan Island and the intensity of Eastern Pacific(EP)El Ni?o events.That is,the amount of rainfall in super EP El Ni?o years is more than that in normal EP El Ni?o years.Comparing EP El Ni?o year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the cool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super EP El Ni?o years stimulates a negative surface latent heat flux(LHF)anomaly and abnormal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t 850 hPa.Under these conditions,an abnormal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develop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once a positive LHF anomaly and abnormal cyclonic circulation(ACC)at 850hPa occur in the Beibu Gulf.The abnormal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ascending motion over Hainan Island,as the critical factor that leads to excessive rainfall.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LHF anomaly,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latent heat transfer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increased surface wind speed,is an important trigger for the ACC.However,the ACC is also the supplier of favorable moisture conditions because it intensifies vapor convergence over Hainan Island and meridionally transports moisture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o northeastern Hainan Island,thereby generating heavy rainfall.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impact of El Ni?o events,especially super El Ni?o events,on rainfall over Hainan Island cannot be ignored,even if the traditional view is that frequent rainfall occurs mainly in La Ni?a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nfall super el nino abnormal z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Hainan Island
下载PDF
中国华北雾霾天气与超强El Ni?o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袁媛 周宁芳 李崇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共11页
2015年11—12月,全国接连发生七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1月27日—12月1日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五天,成为2015年最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12月19-25日重度雾霾再次发展,影响面积一度达到35.2万km^2.本文利用多种数... 2015年11—12月,全国接连发生七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其中,11月27日—12月1日的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五天,成为2015年最强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12月19-25日重度雾霾再次发展,影响面积一度达到35.2万km^2.本文利用多种数据资料通过个例对比和历史统计详细分析了超强El Ni?o背景下雾霾天气频发的天气气候条件.其结果清楚表明:2015年11—12月欧亚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偏少,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偏南风,大气相对湿度明显偏大,并且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层底层存在明显逆温.上述大气环流条件使得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差,因此在有一定污染排放的情况下,造成了重度雾霾天气过程的频发.由此,超强El Ni?o事件所导致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中东部,尤其华北地区冬季雾霾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el nino 中国华北 雾霾 冬季风 大气稳定度 逆温
下载PDF
2015/2016年超强El Nio在成熟/衰减阶段对澳洲夏季风环流与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蔚 管兆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812,共12页
2015/2016年发生了超强El Nino事件,Nino3区海温异常在2015/2016年冬季超过了2.5℃,其对全球气候异常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此次El Nino事件可归类为东部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诊断... 2015/2016年发生了超强El Nino事件,Nino3区海温异常在2015/2016年冬季超过了2.5℃,其对全球气候异常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此次El Nino事件可归类为东部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2015/2016年强El Nino事件盛期和衰减期海温异常对澳洲夏季风环流异常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及其途径。澳洲地区受此次El Nino事件影响,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某些地区降水减少达60%-80%。影响途径主要有:1)海温异常通过Gill型响应造成水平环流异常并进而影响澳洲夏季风减弱。2015/2016年ENSO事件成熟期及衰减期,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出现海温负异常,导致此处热带地区产生了负异常的热源分布,并由此激发产生了位于赤道北侧和南侧的异常反气旋式环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南侧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引起澳洲夏季风减弱,从而利于抑制上升运动,造成了澳大利亚降水量显著减少;2)通过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上升和澳洲地区下沉的垂直环流异常导致澳洲降水显著减少。在El Nino事件盛期,因海温异常偏暖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产生显著的异常上升运动,其补偿性的下沉运动因Walker环流而出现在海洋性大陆地区,以及因澳洲大陆夏季风减弱而出现在澳大利亚中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了中东太平洋—澳洲副热带的垂直环流圈,此东北—西南向的垂直环流圈对澳洲降水减少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南方的上升运动与海洋性大陆及澳洲地区的下沉运动之间通过局地经圈环流产生了联系,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减弱对澳洲夏季风减弱可能存在间接影响。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超强ENSO事件对亚澳季风的影响机理以及寻找澳洲降水预测线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ENSO事件 澳洲夏季风环流 降水异常 海洋性大陆 2015/2016年
下载PDF
2015/2016年超强El Nio局地海气特征及其特殊性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文君 耿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8-787,共10页
利用NOAA海表温度和NCEP/NCAR大气环流等全球再分析资料,讨论了2015/2016年超强El Nio事件局地海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并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两次强El Nio事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El Nio在峰值强度、持续时间、... 利用NOAA海表温度和NCEP/NCAR大气环流等全球再分析资料,讨论了2015/2016年超强El Nio事件局地海气过程的演变特征,并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两次强El Nio事件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6年El Nio在峰值强度、持续时间、累计海温距平等指标上都略强于前两次El Nio,可视为有完整气象观测纪录以来的最强事件;与前两次事件相比,2015/2016年El Nio海温异常中心位置明显偏西,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相对较冷而中太平洋更暖,由于热带对流对海温的非线性响应,赤道东太平洋降水相对较弱,中太平洋则显著偏多,这在El Nio当年12月至次年4月尤为明显;此外,在前两次El Nio的成熟期至衰减期,中太平洋大气响应都存在明显的南移特征,西风异常和对流中心都从赤道南移到了5°S以南。而2015/2016年中太平洋大气响应一直位于赤道附近,南移特征相对较弱,ENSO和年循环相互作用的组合模态相比前两次较弱,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强度也弱于前两次。这主要是由于2015年冬季至2016年春季,热带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位置偏西,中太平洋海温异常明显强于前两次,叠加气候平均态海温之后,赤道南北两侧海温都高于对流阈值,对流旺盛,这大大削弱了大气响应的经向移动和ENSO组合模态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2016年超强el nino ENSO组合模态 大气响应南移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
下载PDF
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ENSO预测系统及其对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测 被引量:27
7
作者 任宏利 刘颖 +4 位作者 左金清 陆波 田奔 金飞飞 万江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1-531,共11页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作为其年际变率支配模态,对我国季节气候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过去30年里,ENSO自身属性、类型和气候影响发生了显著改变,为我国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以来,国家气候中心组...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作为其年际变率支配模态,对我国季节气候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在过去30年里,ENSO自身属性、类型和气候影响发生了显著改变,为我国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以来,国家气候中心组织研发了新一代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业务系统(SEMAP2.0),目的是切实提升ENSO监测预测业务能力。SEMAP2.0综合集成了国内外多项ENSO研究新成果,并自主研发了多项ENSO诊断预测新技术。该系统包括实时监测、动力学诊断一归因分析、两类ENSO物理统计预报模型、气候模式集合预报解释应用、以及相似一动力预报订正等五个子系统。20年独立样本检验显示,集合平均Nino3.4海温指数提前6个月预报的时间距平相关系数达到0.8。该系统已于2015年底正式业务运行,每月实时提供业务产品。在业务应用方面,该系统2014年春季给出了基本反映实际的夏秋季厄尔尼诺演变趋势预测,较为准确地预报出了2014/2015年冬季弱中部型厄尔尼诺状态和2015年春季以后厄尔尼诺的持续发展趋势以及向东部型的转换过程,准确定位出2014/2016事件峰值时间和强度并预计此次事件在2016年春末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预测 监测 诊断 超强厄尔尼诺
下载PDF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海洋学特征分析与预测回顾 被引量:20
8
作者 任宏利 王润 +2 位作者 翟盘茂 丁一汇 陆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共18页
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被认为是一次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相当的超强事件。基于多套再分析数据,比较了此次事件的海洋上层变量主要特征与历史上两次超强事件的异同,并利用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热收支方程对主要物理过程进行了定量分... 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被认为是一次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相当的超强事件。基于多套再分析数据,比较了此次事件的海洋上层变量主要特征与历史上两次超强事件的异同,并利用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热收支方程对主要物理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认为,2015/2016年事件前期为异常高海温东传特征,且前期形成了一次弱的中太平洋型暖事件;但后期表现为弱西传特征,在成熟位相转换成东太平洋型强厄尔尼诺。此次事件中伴随着多次西风爆发事件和开尔文波东传,但赤道开尔文波在盛期基本维持在中东太平洋而不继续东传,赤道外罗斯贝波西传特征亦不明显。相比之下,此次事件在发展—成熟期前后的赤道"热容量放电"过程更加明显些。此次事件异常暖中心位置偏西,其主要原因很可能与赤道东太平洋的强东风异常和冷海水上翻,以及纬向洋流异常和次表层温度异常分布偏西有关;东边界冷水入侵,削弱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程度,可能是此次事件位置偏西的直接原因。在海洋上层热量收支中,此次事件中温跃层反馈是促进海温升高和位相转换的最关键过程,纬向平流反馈项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种过程共同形成了超强的升温幅度和偏西的异常暖海温分布型。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新一代ENSO预测系统(SEMAP2.0)每年两次的实际会商预测中给出了较为合理的预测,特别是考虑前期海洋变化预报因子信息的统计模型更好地预测出了海温异常的波动演变状况,成为多方法集合(MME)的重要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超强厄尔尼诺 海洋动力学 反馈 海温预报
下载PDF
2016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简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袁媛 高辉 柳艳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21,共7页
2016年夏季(6~8月),我国东部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大部降水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6—7月的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而8月发生显著转折,除了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外,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6—... 2016年夏季(6~8月),我国东部降水呈南、北两条多雨带,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大部降水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6—7月的降水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而8月发生显著转折,除了华南地区降水偏多外,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6—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偏多主要是受到偏强、偏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影响,副高脊线位置总体接近常年,但南北摆动较大,阶段性偏南对应了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的时段。同时,菲律宾附近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导致来自副高西侧的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暖海温在超强El Nino衰减年的持续发展是导致上述环流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8月,副高发生断裂,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转为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水汽输送异常辐散区控制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8月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活动偏强,MJO东传至西太平洋并持续长达25 d,为历史少见。异常的MJO活动是导致8月热带和副热带大气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超强el nino 印度洋暖海温 MJO
下载PDF
2015/2016年前冬至隆冬北半球中高纬度暖冷急转及环流特征初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聂羽 孙冷 +1 位作者 王东阡 李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23-1229,共7页
201 5年12月,北半球中纬度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北美多地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值。而2016年1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气温迅速转为偏低,欧洲、北美、东亚等多地发生强寒潮、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本文结合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 201 5年12月,北半球中纬度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高,北美多地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值。而2016年1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气温迅速转为偏低,欧洲、北美、东亚等多地发生强寒潮、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本文结合再分析资料和台站观测资料,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的诊断分析,初步探讨了2015/2016年冬季北半球发生暖冷急转的环流特征及可能原因。分析指出,2016年1月初,北极涛动从正位相突然转为负位相,是造成北半球中纬度气温陡降的主要原因。中高纬度阻塞活动的交替建立和崩溃也加剧了气温变化的程度。此外,在厄尔尼诺年,赤道太平洋海温偏高,赤极温差增大,易造成海气系统的不稳定,再配合以全球变暖的年代际背景,通常会造成极端性灾害事件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冷急转 北极涛动 超强厄尔尼诺
下载PDF
2015/2016冬季北极世纪之暖与超级厄尔尼诺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贺圣平 王会军 +1 位作者 徐鑫萍 李靖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5-743,共9页
利用1980—2016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的ENSO指数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5/2016年冬季北极增暖和超级厄尔尼诺对东亚气候的影响。2015/2016年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爆发了超级厄尔尼诺事件,尽管大气环流出现了对... 利用1980—2016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测中心的ENSO指数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5/2016年冬季北极增暖和超级厄尔尼诺对东亚气候的影响。2015/2016年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爆发了超级厄尔尼诺事件,尽管大气环流出现了对ENSO的响应特征(如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东亚南部南风异常),但东亚(尤其是我国东北、华北地区)1月的气温却明显偏低。分析表明,此次东亚气温偏低现象可能与2016年1月北极显著增暖有关。1980—2016年1月再分析资料的统计诊断分析结果显示,巴伦支海—喀拉海气温的升高会引起局地大气的上升运动异常,之后在下游(70-90°E附近)向南运动,并在西伯利亚地区(60-100°E,50-70°N)下沉,使得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其东侧的北风异常导致东亚气温偏低。基于Nino3.4指数、北极温度指数,采用多元线性拟合所得到的2016年1月东亚气温的回报结果与观测气温之间的空间系数为0.71,表明2016年1月北极增暖以及热带中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事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东亚气温偏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增暖 超级厄尔尼诺 东亚气温 西伯利亚高压
下载PDF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春夏季极端降水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明竑 任宏利 +1 位作者 张文君 任鹏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9-553,共15页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逐日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研究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发生概率的变化,并通过诊断超强厄尔尼诺自身及其衍生模态各自的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特征,...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逐日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研究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发生概率的变化,并通过诊断超强厄尔尼诺自身及其衍生模态各自的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特征,探讨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季,整个中国东部尤其是江淮以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概率显著增大。同年夏季,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发生概率比常规年份高出近1倍,而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则相对减小。诊断分析显示,春季超强厄尔尼诺自身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地区年循环相互作用衍生出的组合模态(Cmode)均对降水的环流背景影响显著,热带太平洋西北部低空存在强盛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导致大量水汽在中国东部汇聚并上升,有利于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夏季,厄尔尼诺事件已经消亡,但与C-mode影响相关联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仍然存在,长江流域维持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研究也显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夏季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上层持续有异常经向风活动,频繁的南北冷暖气流交汇可能导致强对流事件发生次数增多,这也为该区域极端降水的频发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厄尔尼诺 极端降水 ENSO衍生模态 C-mode 中国东部
下载PDF
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位相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环流异常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卫 陆日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6-777,共12页
利用季节平均Had ISST海温、CMAP降水及NCEP风场数据,分析了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衰减期的特征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除了成熟位相冬季强度大以外,还具有在随后春季衰减快,到夏季就消亡的... 利用季节平均Had ISST海温、CMAP降水及NCEP风场数据,分析了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衰减期的特征及其对应的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除了成熟位相冬季强度大以外,还具有在随后春季衰减快,到夏季就消亡的特征。伴随着厄尔尼诺的迅速衰减,西北太平洋有较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维持。厄尔尼诺衰减位相与西太反气旋异常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由于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强,衰减期热带印度洋有显著的暖海温异常从冬季一直维持到夏季,有利于西太反气旋的增强和维持。另一方面,西太反气旋环流异常的维持及其南侧东风异常的发展使得中东太平洋正海温异常减弱,令厄尔尼诺事件快速衰退。此外,通过与1982/1983和1997/1998年比较发现,这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虽强度相当,但衰减位相及与之相联系的西太反气旋异常都不尽相同。1982/1983事件衰减慢,维持时间长,对应的西太反气旋强度弱。而1997/1998事件衰减快,维持时间短,对应的西太反气旋强度在春季和夏季都强盛维持。2015/2016事件的衰减速度明显快于1982/1983事件,对应的西太反气旋也强于1982/1983事件,由于2015/2016事件增暖中心偏向于中东太平洋,而这里是厄尔尼诺衰减过程中负海温异常最先出现的区域,因此尽管2015/2016事件中西太反气旋异常的强度弱于1997/1998事件,但衰减速度及衰减位相维持时间与1997/1998相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厄尔尼诺衰减与西太反气旋异常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2016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季节演变 厄尔尼诺衰减位相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 超强厄尔尼诺
下载PDF
2015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季提早展开:2015/2016超级厄尔尼诺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钱伊恬 徐邦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800,共13页
2015年1—5月西北太平洋上异常出现了7个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s,TS),其中有5个发展成台风(Typhoons,TY),分别为气候平均态(1979—2015年)的2.5和3.6倍,亦即2015年的台风季提前展开。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JTWC热带气旋... 2015年1—5月西北太平洋上异常出现了7个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s,TS),其中有5个发展成台风(Typhoons,TY),分别为气候平均态(1979—2015年)的2.5和3.6倍,亦即2015年的台风季提前展开。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JTWC热带气旋最佳化路径数据等资料,通过计算台风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GPI)和比较天气尺度和季节内振荡分量,探讨2015年台风季提前的原因。结果表明:1)2015年初异常活跃的台风活动与2015/2016年超级El Nino事件于西北太平洋上引发的海气状态异常有关。2)通过对大尺度环境场和台风潜在生成指数(GPI)的诊断分析发现,动力因子(低层涡度、垂直速度)和热力因子(与海表面温度、大气温度有关的潜在强度、中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均对2015年1—5月台风的发生有正贡献。其中,涡度项的贡献最大,相对湿度的贡献次之。3)3-10 d天气尺度扰动和10-90 d季节内振荡在2015年1—5月也异常活跃,有利于TS和TY的生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超级el nino 台风活动 GPI 高、低频扰动
下载PDF
当前重大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春夏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刘屹岷 刘伯奇 +2 位作者 任荣彩 段安民 毛江玉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2期241-250,共10页
2015年秋冬季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文章在介绍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东亚季风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厄尔尼诺次年我国主雨带华南春雨和夏季主汛期(华南... 2015年秋冬季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文章在介绍厄尔尼诺事件的定义、特征、成因和影响东亚季风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对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影响,阐述了厄尔尼诺次年我国主雨带华南春雨和夏季主汛期(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东北雨期和华南后汛期)将出现降水增加,并给出2015年12月我国东部大范围环境污染与厄尔尼诺事件的联系和对2016年我国主雨带的预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2016重大厄尔尼诺事件 印度洋海温变化 华南春雨 东部夏季主汛期雨带
原文传递
2015年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功预报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飞 朱江 +1 位作者 张荣华 彭京备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2期251-257,共7页
2015年初,热带太平洋明显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物理信号,这些大气和海洋中呈现的前兆信号与上次爆发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1997年同期非常相似。伴随着赤道西风的增强和暖水的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积... 2015年初,热带太平洋明显出现了厄尔尼诺事件爆发的一些前期物理信号,这些大气和海洋中呈现的前兆信号与上次爆发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1997年同期非常相似。伴随着赤道西风的增强和暖水的东传,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即洋面以下)暖水不断积聚,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温也更加显著。到10月份以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经比常年同期偏高2.0 oC—3.0 oC以上,发展成为21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比国际上众多厄尔尼诺模型提前6—9个月未能给出正确预报的现状,在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海洋专项的支持下持续发展的厄尔尼诺预报系统(中科院大气所集合预报版本:IAP Leefs_CDA),则提前9个月以上对该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爆发、发展和强度给出了成功的预报,为我国的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厄尔尼诺预报系统的另一版本(中科院海洋所确定性预报版本:IOCAS ICM)也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网站上提供厄尔尼诺实时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预报系统 气候预测 防灾减灾
原文传递
2016年夏季—2017年春季全国气候趋势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京备 布和朝鲁 +3 位作者 陈红 郎咸梅 马洁华 郑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7期830-834,共5页
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El Ni?o)事件已经结束。预计,2016年夏季,我国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尽管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但发生类似1998年夏季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处于拉尼娜(La ... 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El Ni?o)事件已经结束。预计,2016年夏季,我国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尽管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但发生类似1998年夏季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处于拉尼娜(La Ni?a)状态,有利于2016/2017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2017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正常略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厄尔尼诺 短期气候预测 防灾减灾
原文传递
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背景下的强对流和极端降水天气特点 被引量:23
18
作者 毕宝贵 张小玲 代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28-937,共10页
2015/2016年发生了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本文分析了2016年的强对流和极端降水天气特征,并与1981年以来的同期天气对比分析发现:2016年强对流天气尤其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远超历史同期,成为近年来强对流灾害... 2015/2016年发生了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本文分析了2016年的强对流和极端降水天气特征,并与1981年以来的同期天气对比分析发现:2016年强对流天气尤其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远超历史同期,成为近年来强对流灾害最严重的一年,也是2000年以来极端降水事件最频发的一年;1981年以来强对流和极端降水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表明,厄尔尼诺发生期间中国强对流和极端降水多发特征不明显,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1982/1983,1997/1998,2015/2016年)结束当年,极端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发生频次明显较其他年份多;1983年表现为雷暴大风和冰雹频发,极端降水与常年无异;1998年全国极端降水日数最多,短时强降水(≥20 mm/h),尤其致灾性短时强降水(≥50 mm/h)频发;2016年则为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频发,冰雹维持持续减少趋势,北方地区极端降水日数为1981年以来第2高位,其中7月18~20日以华北地区为暴雨中心的全国降水量远超历史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厄尔尼诺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极端降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