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踝后穿支皮瓣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世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张发惠 袁锋 李海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5-348,356,共5页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外踝后穿支 穿支皮瓣 远端蒂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下载PDF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7
2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2 位作者 宋一平 张春 田万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小隐静脉 肌间隔动脉穿支 远端蒂复合瓣 浅深静脉交通支
下载PDF
胫后动脉穿支-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解剖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宇 高秋明 +3 位作者 李泽宇 刘畅 时培晟 邓小文 《中国医药》 2016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 研究胫后动脉穿支-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足踝创面的临床解剖与应用.方法 选取红色乳胶动脉灌注的2侧新鲜和8侧4%甲醛固定下肢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胫后动脉、腓肠外侧皮动脉及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 目的 研究胫后动脉穿支-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位修复足踝创面的临床解剖与应用.方法 选取红色乳胶动脉灌注的2侧新鲜和8侧4%甲醛固定下肢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研究,观察胫后动脉、腓肠外侧皮动脉及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学特征.根据解剖学结果设计皮瓣.纳入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行胫后动脉穿支-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的患者15例,观察疗效.结果 设计以胫后动脉在小腿远端穿支为蒂的胫后动脉穿支-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由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穿支与腓肠外侧皮动脉间吻合血管两条供血通路逆行灌注.15例患者中移植皮瓣全部成活13例;9例静脉回流良好,移植皮瓣完全成活,6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其中2例移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随访12例,随访34- 98个月,皮瓣质地及外观良好,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12 ±4) mm;踝关节功能优5例、良5例、中3例、差2例.结论 胫后动脉穿支-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充分且受解剖变异影响小,可用于踝周和足底内侧负重区皮肤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腓肠外侧皮动脉 腓肠外侧皮神经 穿支血管 皮瓣
下载PDF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术中解剖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何晓清 杨曦 +5 位作者 石岩 徐月仙 方翔 范新宇 吴亚玲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度、数量和直径,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17例皮瓣手术中,15例顺利切取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8.2%,其中86.7%穿支起源于腘动脉,13.3%穿支起源于外侧腓肠动脉;穿支起点86.7%在腘窝横纹以上,平均距离腘窝横纹1.5 c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长度平均为4.8 cm(3~7 cm);穿支动静脉比例统计证实,1根动脉1根静脉占73.3%,1根动脉2根静脉占26.7%;动脉内径平均0.59 mm(0.4~0.8 mm),静脉内径平均0.78 mm(0.4~1.3 m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关系有4种类型:Ⅰ型不伴行型(20.0%),Ⅱ型交叉型(26.7%),Ⅲ型疏松伴行型(26.7%),Ⅳ型紧密伴行型(26.7%)。Ⅳ型包括可分离亚型(13.3%)与不可分离亚型(13.3%)。结论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特殊的解剖特点,血管蒂位置、走形、直径及与腓肠外侧神经的关系均存在变异,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肠外侧浅动脉 腓肠外侧皮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
5
作者 周海洋 程勇 +1 位作者 李建军 王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期224-226,230,共4页
目的探讨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带蒂皮瓣修复术,实验... 目的探讨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带蒂皮瓣修复术,实验组给予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Ⅰ期愈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实验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5.00%,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需要给予植皮修复治疗,而与传统修复术进行对比,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所能够达到的修复效果更为理想,且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足前部软组织缺损 愈合质量
下载PDF
手和足部创面修复时四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的选择 被引量:21
6
作者 徐永清 何晓清 +8 位作者 陈雪松 范新宇 梅良斌 董凯旋 崔轶 朱跃良 李军 蔡兴博 李霞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1-337,共7页
目的比较4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手、足创面患者共112例,其中手指78例,虎口11例,手掌5例,手背6例,足部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21.0 cm×12... 目的比较4种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手、足创面患者共112例,其中手指78例,虎口11例,手掌5例,手背6例,足部1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21.0 cm×12.0 cm;均采用吻合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修复。应用皮瓣种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带前臂后侧皮神经)30例,皮瓣面积5.0 cm×2.0 cm^13.0 cm×6.0 cm;吻合血管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未带腓浅神经)15例,皮瓣面积2.5 cm×2.0 cm^9.0 cm×6.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带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26例,皮瓣面积2.5 cm×1.8 cm^7.0 cm×5.0 cm,修复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腓动脉穿支皮瓣(带腓肠神经中下段)41例,皮瓣面积2.5 cm×1.8 cm^23.0 cm×14.0 cm,修复足部、手背、虎口、手掌及手指创面。其中40例做CTA的观察,分别测量桡侧副动脉、腓浅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动脉的出现率和起始处血管口径。缝接皮神经97例,未缝接皮神经15例(均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41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30例),两种皮瓣穿支出现率是100%;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0.0%,穿支利用率为80.8%(21/26),有19.2%(5/26)因血管太细改为腓肠内侧浅动脉;腓浅动脉穿支出现率为90.0%,可利用率为60.0%(9/15),其中40.0%(6/15)改为腓动脉穿支皮瓣。除1例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有101例获得随访,其中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0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随访时间12~120个月,平均36.6个月。修复手部者功能优40例,良45例,可5例。缝接手部皮瓣皮神经者78例,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未缝接手部皮瓣皮神经者12例,感觉功能达到S3级3例、S2级9例;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11例均缝接了皮神经,感觉功能均达到S3级以上。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比较臃肿,需要去脂、修薄处理,其他3种皮瓣不臃肿。结论腓动脉穿支和桡侧副动脉穿支血管口径较粗,容易切取成活;腓浅动脉和腓肠外侧浅动脉因血管口径比较细,且腓浅动脉变异很大。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较臃肿。腓肠外侧皮神经上段、前臂后侧皮神经及腓肠神经中下段均有感觉神经支配皮瓣,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伴行腓浅神经没有发出皮支到皮瓣内,腓浅神经上段仅仅是过路神经,可以修复神经缺损,皮瓣本身没有感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神经营养血管穿支皮瓣 腓浅动脉穿支 桡侧副动脉穿支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 血管吻合 修复
原文传递
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光早 徐静 +2 位作者 张莉 熊竹友 王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3,i0001,共4页
目的介绍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取5具新鲜尸体(10侧下肢)分别沿髂外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观测小腿后外侧不同阶段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及对相应部位皮肤的血供。临床设... 目的介绍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取5具新鲜尸体(10侧下肢)分别沿髂外动脉插管,加压注入红色乳胶,观测小腿后外侧不同阶段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滋养血管的来源及对相应部位皮肤的血供。临床设计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踝部及足跟创面9例。结果小腿后外侧上、中、下1/3段分别由腓肠浅动脉、胫后动脉肌皮穿支、腓动脉肌间隙穿支所发出的血管滋养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形成了以神经、血管为中心的串状动脉网,与深筋膜层血管网及皮下血管网相互吻合。临床应用9个皮瓣(9例),完全成活,足跟及足外侧缘无感觉丧失区。结论小隐静脉-腓肠外侧神经蒂逆行皮瓣血运丰富、成活可靠,是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静脉 腓肠外侧神经 腓肠浅动脉 皮瓣
原文传递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徐永清 何晓清 +6 位作者 段家章 朱跃良 梅良斌 王毅 王腾 范新宇 李川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计划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8-2岁。手部皮肤缺损面积1.5em×3.5em~5.0cm... 目的探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计划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8-2岁。手部皮肤缺损面积1.5em×3.5em~5.0cm×6.5em。实际应用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顺利12例,术中修改成腓肠内侧浅动脉穿支皮瓣3例。皮瓣太小:1.8cm×3.8em一5.5em×6.5em,所有病例均为二期修复。结果本组皮瓣成活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能直接缝合。平均9个月随访显示,皮瓣质地柔软,厚度薄,无需二期修薄;皮瓣供区形态良好,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部中小创面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腓肠浅动脉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国栋 徐永清 +3 位作者 何晓清 罗浩天 董凯旋 王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64-569,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0月,应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0月,应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电烧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4 h^10 d,平均3.5 d。创面部位:虎口2例,拇指指腹3例,示指指腹1例,掌背3例,指背1例。创面范围4 cm×3 cm^8 cm×7 cm,均伴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首先常规行腹主动脉至双侧胫前、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初步观察双侧肢体膝关节周围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血管情况,并挑选合适一侧肢体作为供区;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三维重建穿支血管、骨骼、皮肤,并根据创面大小动态模拟皮瓣设计、切取过程。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10 cm×8 cm。9例供区直接缝合,1例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除3例患者外侧腓肠浅动脉较细,术中改为内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切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24 h 1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价标准评定手部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 CTA结合Mimics15.0软件能实现术前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精确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 数字化技术 CT血管造影 手部创面
原文传递
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血供的解剖观察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章一新 张余光 +2 位作者 杨军 王丹茹 钱云良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研究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评价该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在8具16侧尸体小腿后区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以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和外侧腓肠皮神经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修... 目的研究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的血供基础,评价该岛状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在8具16侧尸体小腿后区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临床应用以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和外侧腓肠皮神经为蒂的岛状筋膜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区组织缺损共10例。结果小腿后区浅层共有外侧、中间、内侧3套腓肠浅血管系统,它们分别从胭动脉直接发出,或从两侧供养腓肠肌的腓肠动脉发出,而小腿外侧腓肠浅血管的出现率为100%。临床共应用10例,9例完全成活,1例远端1/4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感觉良好。结论小腿后侧岛状筋膜皮瓣是一个血供稳定、丰富,含有丰富保护性感觉神经的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外侧腓肠浅动脉 解剖
原文传递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蒂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华星 邵新中 +2 位作者 杨晓亮 吕莉 王立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4-466,I0006,共4页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设计二者联合蒂肌皮瓣.通过临床应用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在5具(10侧)成人下肢新鲜标本上,观测记录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设计二者联合蒂肌皮瓣.通过临床应用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在5具(10侧)成人下肢新鲜标本上,观测记录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据此设计二者联合近端蒂肌皮瓣,临床应用5例,皮瓣大小6cm×9cm~9cm×12cm。结果腓肠外侧动脉入肌后沿途发出3~5支外径为0.2-1.8mm的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周围皮肤,并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参与形成浅、深筋膜血管网。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临床应用5例腓肠外侧动脉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轴联合蒂肌皮瓣修复膝前及胫骨上端皮肤缺损,4例一期愈合,1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逐渐愈合。结论设计的联合蒂肌皮瓣有两套血供,血运丰富,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同时皮瓣内带有感觉神经,保证了皮瓣感觉,可以修复膝关节周围较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蒂部不臃肿,转移方便,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外侧动脉 穿支血管 腓肠外侧皮神经 联合皮瓣
原文传递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分别切取、联合切取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海 魏在荣 +5 位作者 常树森 邓呈亮 金文虎 张文夺 唐修俊 聂开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66-972,共7页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89例,男57例,女32例,年龄4~68岁,平均41.6岁。均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或旋...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89例,男57例,女32例,年龄4~68岁,平均41.6岁。均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或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完成创面修复,其中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32例,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52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与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联合切取5例。术前以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分别探测旋髂浅动脉或(和)旋股外侧动脉穿支,根据创面大小设计并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或(和)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两者分别切取者血管蒂部动静脉常规端端或端侧吻合,联合切取者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蒂部端端或端侧吻合,旋髂浅动脉穿支蒂部用于增压。结果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其中1例联合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2周愈合;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术后第1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后顺利存活。10例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稍臃肿,3例行二期修薄术。所有皮瓣质地柔软,形态及功能满意,早期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供区外侧小片区域麻木,后期随访时消失,所有患者受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及旋股外侧动脉动脉穿支皮瓣均为创面修复的理想供区,对小面积创面、手部创面、伴细小骨缺损创面优先选择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适合无骨缺损的所有躯干及肢体大面积或复杂创面修复;联合切取适合超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旋髂浅动脉 旋股外侧动脉 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在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龙航 田坚 +4 位作者 黄银浩 徐佳丽 陈飞艳 朱珠 王玉波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3期352-355,共4页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8月—2019年12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9例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2~69岁(平均61.1岁),左侧6例、右侧... 目的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8月—2019年12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手外科9例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42~69岁(平均61.1岁),左侧6例、右侧3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例,火焰烧伤1例,车祸伤1例,摔伤2例,火炉烫伤4例。创面缺损面积6.0 cm×7.0 cm~12.0 cm×15.0 cm,均伴有髌骨、髌韧带、关节囊及其周围腱性组织外露。根据创面形状及大小设计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切取面积7.0 cm×9.0 cm~13.0 cm×16.0 cm;皮瓣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术后随访时记录皮瓣色泽、质地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及观察患者行走状况。结果本组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0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与膝部皮肤组织相近,感觉功能恢复情况:3例S3、2例S3+、4例S4;膝关节活动范围:伸0°、屈120°~135°,行走不受限,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且携带感觉神经,用于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外形满意,是修复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腓肠外侧浅动脉 腘窝外侧皮动脉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髂嵴区肋下神经外侧皮支定位研究及其带感觉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邰国梁 王剑利 +4 位作者 孙琪博 李洪飞 高朋 陈默迪 潘朝晖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5-538,共4页
目的以肋下神经外侧皮支(LCSN)跨越髂嵴外侧唇区域的解剖定位探测,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高频超声应用于该神经定位的可行性,讨论该神经作为游离感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意义。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行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旋... 目的以肋下神经外侧皮支(LCSN)跨越髂嵴外侧唇区域的解剖定位探测,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高频超声应用于该神经定位的可行性,讨论该神经作为游离感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意义。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行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或复合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及志愿者,分别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超声定位对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进行定位,对患者术中测量定位。应用Passing-Bablok回归和Bland-Altman图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共收集肋下神经外侧皮支定位43例受试者:患者22例,志愿者21例。其中男39例,女4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BMI 24.08。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操作时间(6±1)min,探测距离为(80.7±5.9)mm。高频超声操作时间(23±4)min,距离(81.2±6.6)mm。22例手术患者测量距离为(80.9±8.2)(65~100)mm,神经直径(2.3±0.8)(1.0~4.0)mm,操作时间(5±1)min。手术与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Passing-Bablok回归截距和斜率的95%CI分别包括0和1,Bland-Altman图上的点分布于两侧,且总体平均差、总体截距、斜率的95%CI均包括0,因此,可以认为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应用于LCSN定位方法的一致性好。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高频超声探测两种方式所探测到的肋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定位点与手术中测量结果接近,说明二者均可用于带感觉神经皮瓣感觉支的术前定位,便于优化皮瓣设计、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的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皮支 肋下神经 经皮神经电刺激 高频超声 感觉神经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