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机制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马涛 徐永清 +1 位作者 李军 丁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58-761,共4页
目的介绍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机制的研究与进展。方法查阅有关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迷宫式途径”和“瓣膜失效途径”两种理论。结论逆行血供皮瓣... 目的介绍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机制的研究与进展。方法查阅有关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逆行血供皮瓣静脉逆流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迷宫式途径”和“瓣膜失效途径”两种理论。结论逆行血供皮瓣中静脉逆流的“迷宫式途径”和“瓣膜失效途径”是共同存在、互为补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血供 皮瓣 静脉逆流 机制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栋 张世民 +2 位作者 王欣 李继峰 俞光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张世民 顾玉东 李继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共3页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 目的 :建立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探讨静脉逆向回流的机制。方法 :对 5只新西兰大白兔解剖观察 ,建立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实验模型 ( 3 .0cm× 3 .0cm ,血管蒂长 3 .0cm )。将 10只兔的两侧后肢随机配对分为 2组 ,进行同体对照 ,每组 10个皮瓣。组 1保留隐动静脉血管鞘的完整 ,即保留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组 2在手术显微镜下 (× 10 )将 3根血管相互分开 ,各自游离 3cm ,即完全破坏静脉回流的“迷路”通道 ,但不损伤 3根动静脉血管。术中放松止血带后分别在 5、15、3 0和60min测定静脉压力 ,术后 10d测定皮瓣成活率 ,切取血管蒂做切片观察。结果 :放松止血带后 ,两组皮瓣的静脉压力均升高 ,约 15min达到高峰 ,后缓慢下降 ,约在 3 0min达到新的平衡。组 2在 3 0、60min的静脉压力均显著低于组 1(P <1.0 1)。但组 1皮瓣成活率 ( 94.5 % )与组 2 ( 10 0 % )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在逆行岛状皮瓣中 ,瓣膜失活途径”较“迷宫途径”更容易实现静脉血的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模型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逆流
下载PDF
逆行皮瓣中浅静脉干血流动力学的SPECT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2 位作者 王晋煌 段祖斌 顾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3期178-180,F003,共4页
目的 :明确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静脉回流中的作用。 方法 :用 8头实验猪制成 16块带大隐静脉的逆行皮瓣 ,用 99m Tc(锝 )标记红细胞。 1在 4块皮瓣蒂部远端的大隐静脉中滴注标记了 99m Tc的红细胞 ;2将 12块皮瓣分成两组 , 组皮瓣的大... 目的 :明确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静脉回流中的作用。 方法 :用 8头实验猪制成 16块带大隐静脉的逆行皮瓣 ,用 99m Tc(锝 )标记红细胞。 1在 4块皮瓣蒂部远端的大隐静脉中滴注标记了 99m Tc的红细胞 ;2将 12块皮瓣分成两组 , 组皮瓣的大隐静脉保留完整 , 组皮瓣的大隐静脉在蒂部结扎切断 ,将标记了 99m Tc的红细胞注射入皮瓣内的大隐静脉中。用 SPECT扫描并观察浅静脉干中的血流情况。 结果 :1标记了 99m Tc的红细胞并未顺大隐静脉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2 组皮瓣内的同位素计数下降比 组快。 结论 :浅静脉干的存在并不会因静脉血倒灌而增加逆行皮瓣的回流负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皮瓣 浅静脉干 血流动力学 SPECT ECT
下载PDF
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1 位作者 顾浩 王晋煌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 :探讨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治疗效果。 方法 :2 8例四肢创面用带浅静脉干的逆行皮瓣进行修复 ,包括4种类型 :(1)带大隐静脉的小腿内侧逆行皮瓣 ;(2 )带小隐静脉的小腿后侧逆行皮瓣 ;(3)带头静脉的前臂逆行皮瓣 ;(4 )带手背静脉的... 目的 :探讨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治疗效果。 方法 :2 8例四肢创面用带浅静脉干的逆行皮瓣进行修复 ,包括4种类型 :(1)带大隐静脉的小腿内侧逆行皮瓣 ;(2 )带小隐静脉的小腿后侧逆行皮瓣 ;(3)带头静脉的前臂逆行皮瓣 ;(4 )带手背静脉的手背逆行皮瓣。 结果 :2 1例完全存活 ,6例基本存活 ,1例坏死。 结论 :在逆行皮瓣中带上浅静脉干既可增加动脉血供又可促进静脉回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静脉干 逆行皮瓣 四肢创面修复
下载PDF
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蒙喜永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78-479,共2页
目的 明确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中的作用。方法 在兔耳上设计 3组逆行皮瓣共 48处 ,A组包含边缘静脉 ,B组包含中央动脉与中央静脉 ,C组不包含浅静脉干。通过兔耳透明窗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5 ,10 ,15 ,30 ,6 0 ,12 0min测量不... 目的 明确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中的作用。方法 在兔耳上设计 3组逆行皮瓣共 48处 ,A组包含边缘静脉 ,B组包含中央动脉与中央静脉 ,C组不包含浅静脉干。通过兔耳透明窗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5 ,10 ,15 ,30 ,6 0 ,12 0min测量不同类型逆行皮瓣内微静脉管径 ,观察其内血流速度和状态 ,并于术后 7d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 A组皮瓣的微静脉管径、血流速度与状态及成活率均优于B组与C组皮瓣。结论 浅静脉干可促进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 ,减轻淤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静脉干 逆行皮瓣 微循环 成活率
下载PDF
吻合血管逆行皮瓣静脉压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涛 徐永清 +3 位作者 姜兴道 李军 丁晶 赵万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94-997,共4页
目的观察吻合1条伴行静脉的逆行血供游离皮瓣成活情况,探讨静脉回流机制和静脉压随时间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个皮瓣,血管吻合前,每只兔分别制备以胫后动脉为轴的逆行游离皮瓣2个。测量三组兔胫后血管外径... 目的观察吻合1条伴行静脉的逆行血供游离皮瓣成活情况,探讨静脉回流机制和静脉压随时间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个皮瓣,血管吻合前,每只兔分别制备以胫后动脉为轴的逆行游离皮瓣2个。测量三组兔胫后血管外径。A组吻合2条伴行静脉,B、C组吻合1条伴行静脉。A、B组分别行兔胫后静脉术前、术后即刻、30 m in、1 h和2 h的静脉压测定;术后观察B组皮瓣的成活情况;C组行伴行静脉造影观察,于注射完毕即刻、30 m in和1 h观察造影剂的流动情况;组织学观察B组蒂部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实验兔胫后动脉直径为8.0±0.3 mm,伴行静脉11.0±0.5 mm。B组10个皮瓣,除2个撕脱、感染坏死外,余均成活。B组术后即刻和30 m in静脉压为2.56±0.84和3.08±0.97 kPa,与术前1.81±0.63 k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后趋于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注射造影剂1 h后基本回流入肢体近端。结论吻合1条伴行静脉逆行血供游离皮瓣的静脉回流可保证回流循环。静脉血直接通过失效的瓣膜是逆行血供游离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血管 逆行皮瓣 静脉回流 静脉压
下载PDF
逆行皮瓣中浅静脉干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2 位作者 蒙喜永 雷涛 张颖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406-408,共3页
目的:通过对浅静脉干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观察,探索浅静脉干促进逆行皮瓣静脉回流的机理,进一步指导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小鼠耳制成带浅静脉干的逆行皮瓣模型共48例,每个皮瓣内只有一条浅静脉干,用微循环观察仪对浅... 目的:通过对浅静脉干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观察,探索浅静脉干促进逆行皮瓣静脉回流的机理,进一步指导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小鼠耳制成带浅静脉干的逆行皮瓣模型共48例,每个皮瓣内只有一条浅静脉干,用微循环观察仪对浅静脉干进行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根据形态可将逆行皮瓣中的浅静脉干分为3种类型:“I”形,“Y”形和树枝形,各种类型的浅静脉干都是皮瓣静脉逆向回流的主要通道,如果在蒂部将浅静脉干闭塞,皮瓣的静脉回流基本停滞。结论:浅静脉干的存在有助于逆行皮瓣的静脉逆向回流,并在回流中起类似“枢纽”的重要作用,临床应尽量选用“I”形浅静脉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皮瓣 浅静脉干 形态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兔耳逆行皮瓣中浅静脉干的压强测定 被引量:5
9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5期378-380,共3页
目的 :明确静脉血是否会顺着浅静脉干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从而为探索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墨汁灌注以明确静脉血是否会顺着浅静脉干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并用病理切片以明确。浅静脉干内压强的测定进一步说明... 目的 :明确静脉血是否会顺着浅静脉干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从而为探索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墨汁灌注以明确静脉血是否会顺着浅静脉干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并用病理切片以明确。浅静脉干内压强的测定进一步说明是否倒灌的原因。 结果 :墨汁未顺浅静脉干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逆行皮瓣内的静脉压显著高于蒂部的静脉压。 结论 :静脉血不会顺着浅静脉干倒灌入逆行皮瓣内 ,不会增加逆行皮瓣的静脉回流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静脉干 逆行皮瓣 墨汁灌注 静脉压 压强
下载PDF
猪带浅静脉干逆行皮瓣的经皮血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安 熊明根 +1 位作者 顾浩 王晋煌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1年第5期381-383,共3页
目的 :研究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静脉回流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采用配伍组设计 ,在猪腹部分别形成 3组逆行皮瓣共计 2 4块 : 组 :随机以一侧腹壁浅静脉为轴形成逆形皮瓣 ; 组 :以另一侧腹壁浅静脉为轴形成逆行皮瓣 ,腹壁浅静脉在蒂部结... 目的 :研究浅静脉干在逆行皮瓣静脉回流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采用配伍组设计 ,在猪腹部分别形成 3组逆行皮瓣共计 2 4块 : 组 :随机以一侧腹壁浅静脉为轴形成逆形皮瓣 ; 组 :以另一侧腹壁浅静脉为轴形成逆行皮瓣 ,腹壁浅静脉在蒂部结扎 ; 组 :在上述两组皮瓣的随机一侧形成不带任何知名浅静脉干的逆行皮瓣。用经皮血气分析仪测量 3组皮瓣的 PO2 和 PCO2 ,2周后比较 3组皮瓣成活率。 结果 : 组皮瓣的 PO2 和 PCO2 及成活率均显著好于 组和 组 , 组皮瓣的 PO2 和 PCO2 及成活率均显著好于 组。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静脉干 逆行皮瓣 静脉回流 血气分析 皮瓣成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预防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欣 张世民 +2 位作者 祝晓忠 张英琪 俞光荣 《实用骨科杂志》 2013年第5期411-413,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提高皮瓣存活质量。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7人,共19指,皮瓣面积1.8cm×1.4cm~3.5cm×2.5cm,蒂长1.5cm~2.2cm。术后...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危象的发生,提高皮瓣存活质量。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创面17人,共19指,皮瓣面积1.8cm×1.4cm~3.5cm×2.5cm,蒂长1.5cm~2.2cm。术后除常规处理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IU,每日一次,共5d。术后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结果皮瓣早期血液循环良好。皮瓣持续渗血时间及渗血量较多,在皮瓣外形成质软的凝血块,用药过程中皮瓣边缘不易形成黑色血痂,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危象,所有皮瓣均存活且存活质量高。术后随访3周~6个月,皮瓣颜色和周围皮肤基本一致,质地较软,手指活动功能满意。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延长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皮瓣渗血时间,减轻皮瓣早期静脉回流的负荷,有效预防皮瓣发生静脉危象,提高了皮瓣的存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 低分子肝素 静脉危象
下载PDF
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在眼睑缺损修复中应用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云峰 郑永生 孙强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形成的皮瓣在眼睑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①在成人6具12侧头颅标本上,通过血管铸型标本法,对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进行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为蒂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结...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形成的皮瓣在眼睑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①在成人6具12侧头颅标本上,通过血管铸型标本法,对颞浅动脉及其微血管进行观测;②分别以颞浅动脉的额支或顶支为蒂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结果:①颞浅动脉终末分支额支和顶支与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及对侧颞浅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②临床上应用8例以颞浅动脉为蒂形成的皮瓣用于眼睑缺损修复均获成功。结论:以颞浅动脉为蒂形成的顺行及逆行皮瓣,具有采集方便、血供丰富、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等优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眼睑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反流轴型皮瓣 眼睑缺损
下载PDF
家兔逆行隐动脉皮瓣中静脉干对静脉回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申申 王磊 +2 位作者 赵维彦 李炳万 李大村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33-35,F0003,共4页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家兔逆行岛状皮瓣中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隐动静脉模型做成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静脉干组(皮瓣蒂远端结扎静脉干);B组无静脉干组(皮瓣近端、远端结扎静脉干);C组... 目的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家兔逆行岛状皮瓣中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兔隐动静脉模型做成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静脉干组(皮瓣蒂远端结扎静脉干);B组无静脉干组(皮瓣近端、远端结扎静脉干);C组静脉干+表面渗出组(皮瓣远端结扎静脉),在皮瓣表面作切口引流。观察初始、术后各个时间段静脉干对皮瓣静脉回流的影响。观察指标:皮瓣大体观察;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血流情况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静脉压测定:A,B,C组皮瓣术后静脉压力均较术前升高(P<0.05);A,B组皮瓣的静脉压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微循环观测:三组皮瓣蒂部静脉干的血管口径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扩张,B组管径扩张程度较A,C组明显,A,C组血管管径至术后7d时接近术前水平;但B组仍高于初始水平。A,C组皮瓣蒂部静脉干开始血流方向由皮瓣蒂部向皮瓣远端流动,而后血流速度减慢;自术后2h,皮瓣内血液开始直接通过静脉干向皮瓣蒂部逆流。B组皮瓣蒂部静脉干未见静脉中有血液流动。术后12d观察,B组皮瓣中可见新生小血管,皮瓣成活率最低。结论静脉干对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起促进作用;静脉瓣膜失效机制在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单纯依靠迷宫式回流不能保证皮瓣静脉充分回流;增加皮瓣表面渗出在皮瓣静脉回流中未见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静脉回流 静脉干 静脉压 血管口径 血流速度
下载PDF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动态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维彦 路来金 +4 位作者 李炳万 赵世伟 张申申 邱旭东 郭忠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4-277,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的静脉回流情况,了解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静脉回流机制。方法设计家兔隐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隐动、静脉;B组隐动脉无静脉;C组隐动、静脉加表面渗出。动态观察不同...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动态观察逆行岛状皮瓣术后的静脉回流情况,了解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静脉回流机制。方法设计家兔隐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分为3组:A组隐动、静脉;B组隐动脉无静脉;C组隐动、静脉加表面渗出。动态观察不同时间段静脉回流的情况。观察指标包括皮瓣大体情况、静脉压力测定、血管口径及微循环观察,组织学检查。结果①A、B、C3组术后2d时静脉压,分别为(20.25±2.81)mmHg、(22.26±1.02)mmHg和(17.03±2.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的静脉口径与乐力呈平行关系;②微循环观察可以直接看到A、C组术后2h隐静脉血液的逆流。逆流出现前1h静脉内压力最高,出现逆流时静脉管径达到最高峰值;③出现逆流后压力开始下降。在术后7d时皮瓣的静脉内压力及口径基本恢复至基线水平。结论①伴行静脉瓣膜失效是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②迷宫式回流对静脉回流有辅助作用.表面渗出可缓解皮瓣静脉压力.但易合并感染:③术后7d皮瓣微环境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外科皮瓣静脉回流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改变动静脉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培吉 周聚普 +2 位作者 江波 赵家举 张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B组:隐动脉部分吻合组(皮瓣内的隐动脉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行端端吻合);C组:静脉干部分吻合组(皮瓣浅静脉干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再行端端吻合);D组:浅静脉干结扎组(皮瓣蒂部浅静脉干予以结扎).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的一般情况,测定皮瓣成活面积并比较皮瓣成活率的差异,应用核素扫描观察皮瓣在不同时间血液分布情况,组织学检测观察皮瓣内的血管分布及血管内的血细胞存在状态. 结果 B组皮瓣成活率为(82.27±11.71)%,高于A、C和D组[分别为(47.70±11.18)%、(61.26±13.93)%和(61.38±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素扫描结果显示B组可见到明显的放射性物质通过,A、C、D组放射性物质均为一过性存在.术后10 d时,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与其他组相比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再生及血细胞存留. 结论 通过增加皮瓣动脉血供可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单纯促进静脉回流不能有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内增压 静脉回流 成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