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胫腓联合复位质量对军事训练中旋转型踝关节骨折弹性固定效果影响的分析
1
作者 黄俊 程毅 李东洋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812-816,共5页
目的评估下胫腓联合弹性固定后其复位质量是否会影响踝关节旋转骨折伤员弹性固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2020年2月在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接受下胫腓联合弹性固定患者59例,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19~29岁,平均19.3... 目的评估下胫腓联合弹性固定后其复位质量是否会影响踝关节旋转骨折伤员弹性固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2月—2020年2月在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接受下胫腓联合弹性固定患者59例,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19~29岁,平均19.3岁。外翻-外旋(SER)Ⅳ型损伤48例,内翻-外旋(PER)Ⅳ型损伤11例。术后3 d内通过CT图像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测量胫骨远端关节面上方1 cm处前后切迹的距离,评价腓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程度。根据影像学结果,依据联合韧带复位情况分为解剖复位组(24例)和复位不良组(35例)。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足踝结局评分(FAOS)评价足踝功能,采用VAS评价主观痛感。术后12个月,在常规置入物取出过程中再次行关节镜检查。结果在59例接受下胫腓联合弹性固定的伤员中,术后12个月取出置入物的同时再次踝关节镜检查明确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术后12个月,解剖复位组AOFAS踝-后足评分、FAOS评分和VAS分别为(90.3±3.8)分、(94.2±2.4)分和(2.4±0.3)分,复位不良组分别为(90.6±2.6)分、(94.5±2.1)分和(1.4±0.6)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2个月,下胫腓联合弹性固定后下胫腓联合早期复位质量并不影响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损伤 军事训练伤 旋转型踝关节骨折 弹性固定
下载PDF
腕踝针疗法联合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效果
2
作者 王莲花 万芬 乐敏珍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腕踝针疗法联合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2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阶段性运动康复训... 目的:观察腕踝针疗法联合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92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疗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康复优良率,治疗前后自理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外旋、外展、前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康复优良率为95.65%(44/46),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M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旋、外展、前屈等肩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腕踝针疗法联合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可提高康复优良率、自理能力评分,增大肩关节活动度,降低疼痛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腕踝针疗法 阶段性运动康复训练 自理能力 疼痛 肩关节活动度 不良反应
下载PDF
Functional Outcome of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Weber C Ankle Fractures with Supracollicular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Syndesmotic Screws: A Retrospective Comparative Cohort Study 被引量:9
3
作者 Yong Wu Qi-Fei He +2 位作者 Liang-Peng Lai Xia Li Jun-Lin Zho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1期2551-2557,共7页
Background: In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syndesmotic injury and instability. However, the optimized timing of the strees test should be applied whether in pre- or... Background: In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syndesmotic injury and instability. However, the optimized timing of the strees test should be applied whether in pre- or post-bony fixation during operation is seldom be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on stress test timing would exhibit opposite results within a type of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PER) fractures with supracollicular medial malleolar (SMM) fractur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3-year ffmctional outcomes of the special PER fractures with or without a syndesmotic transfix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wo different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strategies.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cluded 61 PER injury-Weber C ankle fractures combined with SMM fractures who were treated in Beijing Jishuitan Hospital between 2013 and 2014 and followed up for 3 years. Stress test was performed twice intraoperatively. A posi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before bony fixation and a nega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after bony fixation were found in these included patients. Twenty-nine patients (Group 1 ) were treated without a supplemental syndesmotie screw fix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ga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alter bony fixation, while 32 patients (Group 2) were treated with an additional syndesmotic screw fixation based on the positive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 before bony fixation. The 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Ankle-Hindfoot Scale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for pain scores were the main measurements of outcome. The statistical index of demographic data, fracture morphologic data, time interval of follow-up, AOFAS and VAS were recorded and assessed by SPSS 21.0 software through Fisher exact test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main outcom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evaluated b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Results: We observed no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ge, sex, presence of associated posterior malleolus (PM), fracture dislocation, and fixation of associated PM between two treatment groups. With the numbers availabl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could be detected with regard to the AOFAS (Group 1 vs. Group 2, 96.72 ± 6.20 vs. 94.63 ± 8.26, F = 1.24, P = 0.27) and VAS (Group I vs. Group 2, 1.47 ± 2.14 vs. 0.72 ± 1.49, F = 2.44, P - 0.12) in association with two strategies. Conclusions: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no difference to the use of the syndesmotic screw in terms of the ffinctional outcome between syndesmosis transfixation and no-fixation patients among PER-Weber C ankle fi'acture patients with SMM fracture after 3-year ibllow-up.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re- and post-bony-fixation intraoperative stress tests and the morphology of medial malleoli fractures in ankle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le Fracture ankle Injuries ankle Joint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Fracture Stress Test
原文传递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力学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禹 刘志成 +5 位作者 成永忠 赵继阳 穆晨 钱秀清 孙卫东 温建民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2-288,共7页
目的模拟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基于正常人体踝关节CT图像,建立包含韧带的踝关节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Lauge-Hanson分型4种不同程度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进行分析,得到踝关节应力及胫距关节... 目的模拟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基于正常人体踝关节CT图像,建立包含韧带的踝关节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Lauge-Hanson分型4种不同程度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进行分析,得到踝关节应力及胫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结果施加旋后外旋载荷时,应力最大值位于胫腓前韧带胫骨附着点;断裂胫腓前韧带后,则位于骨间膜;继续断裂骨间膜后,应力较大值位于踝关节后韧带;再断裂胫腓后韧带后,应力较大值位于三角韧带。压力较大值则位于腓骨远端、胫距下关节面后部。结论建立的踝足部三维数值模型可用于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的的力学机理分析,计算出的踝关节应力及胫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符合临床中Lauge-Hanson分型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踝损伤 应力分布 压力 有限元分析 CT图像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疗效对比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超 区杏枝 关宏刚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7期907-909,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在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疗效对比。方法从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分别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8例。术后采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在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疗效对比。方法从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及后内侧入路分别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8例。术后采用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19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所有病例无皮肤坏死、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评价参考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后外侧入路治疗组治疗优良率优于后内侧入路观察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治疗中,显露清晰,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损伤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旋后外旋型Ⅳ度 疗效比较
下载PDF
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章成林 刘凤祥 +1 位作者 孙月华 朱振安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研究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8例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线形态分为单折线组和多折线组。记录L... 目的研究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形态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78例旋转型踝部损伤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线形态分为单折线组和多折线组。记录Lauge-Hansen分型、合并损伤,绘制骨折线地图,测量CT横断面骨折线夹角(θ)、矢状面骨折线夹角(γ)、横断面骨折块面积比(FAR1)、矢状面骨折块面积比(FAR2)、骨折高度(H)和下胫腓联合距离(TFD)。结果单折线组30例,多折线组48例。两组Lauge-Hansen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折线组内侧骨折线开口多在内踝后丘,而多折线组则偏向前侧,部分累及前丘(P<0.01)。单折线组合并胫骨穹窿骨软骨损伤、内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概率均低于多折线组(P<0.01);两组在合并腓骨骨折和距骨骨软骨损伤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折线组θ角、FAR1小于多折线组(P<0.05);两组γ角、FAR2及H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折线组H、FAR1、FAR2间相关性强于多折线组(P<0.05)。结论单折线组形态规则,骨折线偏向冠状面,内侧骨折线开口多靠近后丘;多折线组形态多变,外侧骨折线偏向矢状面,内侧骨折线开口靠近前丘,多合并内踝、胫骨穹窿骨软骨骨折及下胫腓联合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型踝部损伤 内侧延伸型后踝骨折 形态学 内固定
下载PDF
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钱颖燕 寿利迪 《中医正骨》 2020年第5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术后第1天开始,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患者进行腕踝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康... 目的:探讨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肩袖损伤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每组40例。术后第1天开始,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患者进行腕踝针治疗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组患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腕踝针治疗取患侧上4穴和上5穴,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治疗6周后改为每3 d治疗1次;康复训练分制动康复训练期和保护康复训练期2个阶段进行;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肩关节评分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12周的康复治疗。治疗前,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816;t=-0.950,P=0.345;t=-0.627,P=0.533)。治疗12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7.55±0.81)分,(0.88±0.79)分,t=1.207,P=0.000;(41.80±6.70)分,(90.95±4.64)分,t=8.737,P=0.000;(10.30±3.94)分,(31.53±2.82)分,t=4.288,P=0.000。康复训练组:(7.60±1.10)分,(2.40±0.81)分,t=1.305,P=0.000;(43.23±6.72)分,(88.90±3.54)分,t=7.976,P=0.000;(10.80±3.15)分,(30.20±2.39)分,t=4.290,P=0.000];且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组肩关节疼痛VAS评分低于康复训练组,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均高于康复训练组(t=-8.520,P=0.000;t=2.221,P=0.029;t=2.268,P=0.026)。结论:腕踝针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可缓解患肩疼痛、改善患肩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肩袖损伤 肩袖修复术 关节镜检查 康复 疼痛 手术后
下载PDF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外踝完整性对后踝关节面的力学变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鑫 解品亮 +4 位作者 费澜 邵伟荣 徐小平 沈宝良 殷勇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936-940,共5页
目的:建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外踝是否完整分析所对应的应力数据,得到后踝关节面受力的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旋后位非负重状态的踝关节薄层CT图像,建立包含韧带的踝关节三维数据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后,采用有限... 目的:建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外踝是否完整分析所对应的应力数据,得到后踝关节面受力的特点。方法:选取正常人旋后位非负重状态的踝关节薄层CT图像,建立包含韧带的踝关节三维数据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程度的损伤合并外踝骨折与否进行分析,施加载荷得到不同的踝关节应力值及后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结果:施加载荷时,应力最大值位于胫腓前韧带胫骨附着点。通过去除胫腓前韧带,外踝保留完整,应力最大值位于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点为271.2 MPa,后踝关节面压力最大值为2.626MPa。当构建外踝骨折后,加载同样力时,应力最大值位于腓骨骨折面为82 MPa,后踝关节面压力最大值为7.787MPa。外踝完整进一步去除胫腓后韧带,应力最大值位于距腓后韧带腓骨附着点为132.7 MPa。当构建外踝骨折后,应力最大值位于腓骨骨折面为82.72 MPa;后踝关节面压力最大值为8.022 MPa。结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损伤外踝重建对后踝关节面应力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外踝重建完成后能够明显减小后踝关节面的压力分布,此时后踝骨折及胫腓后韧带稳定性重建意义将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损伤 压力分布 压力 有限元分析 后踝
下载PDF
踝关节应力试验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杜鸣华 唐月松 +1 位作者 刘传芳 钟响明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8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应力试验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56例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分型,观... 目的探讨踝关节应力试验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56例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X线分型,观察组患者采用X线+踝关节应力试验分型。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应力试验(+)18例(64.29%),应力试验(-)10例(35.7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治疗中开展踝关节应力试验,能够明确腓骨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分型,并通过针对性治疗,改善踝、足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踝关节应力试验
下载PDF
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固定与不固定腓骨骨折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爱军 钟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4期58-60,共3页
目的观察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腓骨骨折的内固定与否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8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复位后观察组患者进行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患者不加钢板。观察... 目的观察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腓骨骨折的内固定与否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8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复位后观察组患者进行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患者不加钢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AOFAS评分、疗效以及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影响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愈合时间、AOFAS评分、疗效、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中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固定 下胫腓关节损伤
下载PDF
快速康复理念结合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丽品 左小平 梁梦莹 《循证护理》 2021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结合腕踝针在肩袖损伤关节镜下微创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肩袖损伤病人45例为对照组,按肩袖损伤关节镜微创术后进行常规护理;选取2019年1月—201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结合腕踝针在肩袖损伤关节镜下微创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肩袖损伤病人45例为对照组,按肩袖损伤关节镜微创术后进行常规护理;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肩袖损伤病人52例为观察组,在肩袖损伤关节镜微创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快速康复理念结合腕踝针应用于病人的术后康复中,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3周的静息状态和康复训练时的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比较两组病人的术后康复情况和疼痛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肩关节的康复效果、疼痛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结合腕踝针用于肩袖损伤关节镜下微创病人的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中,有利于缓解病人疼痛,促进早期康复训练,尽早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理念 腕踝针 功能训练 肩袖损伤 护理
下载PDF
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12
作者 李勇奇 廖燚 +5 位作者 方洲 王顺 赵甜 拉华欠 沙那提 杨云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7-714,共8页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解剖20例新鲜下肢尸体标本,测量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建立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及后踝骨折有限元模型(不同后方投影面积),沿... 目的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解剖20例新鲜下肢尸体标本,测量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建立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及后踝骨折有限元模型(不同后方投影面积),沿胫骨机械轴方向于跟骨下端垂直加载600 N,分析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接触面积及最大Von Mises应力,验证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模型的有效性;在后踝骨折模型中(模型组S、1/2S、1/4S、1/8S及1/16S,S指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完整的投影面积),复位并固定后踝后,进行踝关节垂直加载600 N+外旋加载5 N·m时,分析各模型下胫腓间隙增宽值;分析能够维持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结果尸体标本测量结果显示,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范围相对较广,位于胫骨远端后外侧,最高点距关节面距离(45.2±5.6)mm。随着距关节线距离增大,该韧带复合体胫骨后方附着区宽度逐渐减小。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中,垂直加载600 N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为324.02 mm2,最大Von Mises应力为4.4951 MPa。在后踝骨折模型中,模型组S、1/2S、1/4S及1/8S加载后,下胫腓间隙增宽值均<2 mm,但1/16S模型组下胫腓间隙增宽值为3.4458 mm。能够维持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为1/8S。结论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广泛。后踝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兼顾踝关节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并且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1/8时,可行单纯后踝骨折复位固定以恢复踝关节旋转及轴向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并且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1/8时,需置入胫腓联合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 韧带 关节 旋转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子午流注纳子法腕踝针在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邢月蒙 段怡帆 +3 位作者 王亚楠 王珍妮 蔡冰星 邓宝贵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8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腕踝针治疗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招募肩袖损伤术后4~6周返院康复的住院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腕踝针组)和...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腕踝针治疗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招募肩袖损伤术后4~6周返院康复的住院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腕踝针组)和观察组(择时腕踝针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2例(剔除2例)。在骨科和术后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10:30前后)行常规腕踝针治疗,针刺点取患侧上4区、上5区、上6区,每次留针30 min,每天1次,共7次;观察组于未时(14:00前后)行腕踝针治疗,治疗时长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被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降低,肩关节活动度、UCLA肩关节评分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行腕踝针,可有效减轻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期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流注纳子法 腕踝针 肩袖损伤 术后康复 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Rare variants of Bosworth fracture-dislocation: Bosworth fracture-dislocation with medial malleolus adduction type fracture 被引量:6
14
作者 Wei Ren Yong-Cheng Hu Ji-Ke Lu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Bosworth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 is rare, known to be an irreducible type of ankle injury,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even rarer variants of Bosworth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 T... Bosworth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 is rare, known to be an irreducible type of ankle injury,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even rarer variants of Bosworth ankle fracturedislocation. The first case is a type of 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 adduction, and the second case is a type of 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 on adduction. These types have not bee n described before .In both of the cases we failed to achieve close reduction, and therefore proceeded with emergency surgerie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Both of the cases were performed with a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to reduce the dislocations, and fix the fractures successfully. Unfortunately in one of the cases,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developed post-surgically. However, both cases showed good functional outc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URE dislocation SUPINATION rotation ankle injuries Co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