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o is the "Rightful" Inheritor of Ancient Culture? Ancient Greece, Modern Greece, and Richard Wagner
1
作者 Anastasia Siopsi 《History Research》 2012年第4期243-255,共13页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ception of Wagner's approaches to Greek antiquity by Greek musicologists and composers which took place at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agner's such readings we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ception of Wagner's approaches to Greek antiquity by Greek musicologists and composers which took place at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Wagner's such readings were parts of wider narrations of archeology and how Greeks perceived their past.This research is largely based on primary sources of that time; its arguments construct two levels of critique: (1) Admiration (the 'proper' aesthetic examples are German models, as exemplified in Wagner's work); and (2) "Hellenism" as a means to distancing from Wagner (The past of ancient Greece is still believed to be better understood by the Greeks). The principal conclusions are: (1) Wagner's views were admired because Wagner's example (ancient culture) should also be an example for Greek composers; and (2) Wagner's views were judged on the grounds of: Ideology: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ul"; the theory of "historic continuity"; the balance between music, poetry, and dance; Wagner gave superiority to music, modem Greeks (should) give a predominant role to language as a means of expression in an ancient drama, or achieve a balance among the three arts of music, poetry, and d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drama German romanticism Gesamtkunstwerk national identity theory of historic continuity
下载PDF
Style and Features of an Ancient She Village in Ningde of Eastern Fujian
2
作者 ZHANG Xiang HOU Langong +2 位作者 ZHANG Ruyi ZHANG Yu WANG Qia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3期15-18,23,共5页
Houdun Village in Ningde City of Eastern Fujian is a well-preserved traditional village with typic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She nationality.The history of Houdun Villag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irst year of the ... Houdun Village in Ningde City of Eastern Fujian is a well-preserved traditional village with typic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She nationality.The history of Houdun Villag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irst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of the Ming Dynasty.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ancient village has formed a layout that conforms to the topography,and there are a lot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that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Authors of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vil age in term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s traditional culture,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houses,and systematically and completely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village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forms.The paper finally elaborated ancient village's important historical,cultural,social,and scientific values and emphasized that Houdun Village,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gave birth to a distinctiv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tained colorful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he She nation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VILLAGES Culture of the SHE nationality STYLE and features EASTERN Fujian
下载PDF
“中国目录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3
作者 赵元斌 熊静 何官峰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共10页
中国目录学在经历了漫长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总结后,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学术转型之机,在充分继承传统目录学历史财富基础上,吸收西方目录学思想,完成了学科体系的理论化、系统化建构。本课题旨在对先秦至公元2000年中国目录学的历史... 中国目录学在经历了漫长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总结后,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学术转型之机,在充分继承传统目录学历史财富基础上,吸收西方目录学思想,完成了学科体系的理论化、系统化建构。本课题旨在对先秦至公元2000年中国目录学的历史发展进行全景式梳理,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资料整理”及“中国目录学史研究”两个维度,按照“提出问题→梳理史料→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开展研究:首先,提出中国目录学史重要理论问题,搭建中国目录学史研究框架;其次,全面展开中国目录学史研究资料收集,编撰《中国目录学年表新编》;最后,根据中国目录学史的历史分期,分阶段开展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目录学史 中国目录学年表新编 古代目录学 近代目录学 现当代目录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下载PDF
炎帝时代和文明起源
4
作者 朱乃诚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31-41,共11页
炎帝时代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依据先秦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定炎帝时代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与炎帝部族集团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分布在陇原东部、关中、晋西南及豫西地区的“典型仰韶文化”。其发展过程可... 炎帝时代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依据先秦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定炎帝时代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与炎帝部族集团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分布在陇原东部、关中、晋西南及豫西地区的“典型仰韶文化”。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体现了文明起源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为平等社会,第二个阶段社会逐步发生分化,第三个阶段社会发生剧变,第四个阶段产生“王室文化遗存”进入古国时代。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稳定和连续发展演变的特点,具有包容性特征、创新性内涵,属于文明起源的一种原生态发展模式。通过对炎帝时代典型仰韶文化文明起源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距今5000年前后呈现出一个文明化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时代 典型仰韶文化 文明起源 古国 王室文化遗存
下载PDF
“交通与建筑文化”美育课程建设探讨
5
作者 冯锦艳 杜博文 童朝霞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278-280,共3页
为了解决工科院校美育课程存在的学校特色不突出、信息化技术应用匮乏等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交通与建筑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突出交通运输工程“双一流”学科优势,建成了工、美融合的校级精品美... 为了解决工科院校美育课程存在的学校特色不突出、信息化技术应用匮乏等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交通与建筑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线,突出交通运输工程“双一流”学科优势,建成了工、美融合的校级精品美育课和校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融合慕课、知识图谱、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字化教材和微信公众号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了课程的视觉体验和精神享受。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古建筑文化的底蕴与现代交通基础设施设计理念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面向社会群体开放,实现全民共享,有利于全民素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课程 数字化资源 古建筑 交通基础设施 民族文化自信
下载PDF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汉代黄河古河道与临戎古城位置的考证
6
作者 李成路 张绪教 +2 位作者 武法东 叶培盛 张皓月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31,共14页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 黄河流域古河道的变迁对文化遗址形成的影响,是黄河文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中上游的河套盆地,公园内汉代临戎古城遗址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论,确定黄河古河道与其相对位置关系是关键。通过对临戎古城遗址周边10 km范围进行网格化槽型钻取心,利用钻孔数据构建三维粒度属性模型与沉积结构模型,对隐伏的古河道位置进行了较为精准地确定;并通过钻孔岩心沉积相分析与年代学测试,对古河道的沉积结构与年代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临戎古城遗址西3 km处存在(2.39±0.24) ka~(1.36±0.05) Cal ka BP的黄河古河道,自南向北流经临戎城西。以此确定的黄河与朔方郡各属县治城的相对位置符合史料的记载。本研究从沉积学角度为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临戎古城遗址位置的考证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彦淖尔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古河道 临戎古城 三维可视化技术
下载PDF
云南彝族地区不同城镇化水平区域的古树遗留特征
7
作者 郑梦菲 邓忠坚 +1 位作者 刘倬志 古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10,共11页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因受人类文化影响而保存下来的自然资源,被誉为“绿色文物”,是学者研究区域植被和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为探讨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古树遗留特征的影响,并探明城镇化发展、民族文化与古树遗留三者之间的关系,...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因受人类文化影响而保存下来的自然资源,被誉为“绿色文物”,是学者研究区域植被和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为探讨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古树遗留特征的影响,并探明城镇化发展、民族文化与古树遗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角度出发的古树保护方案。该文以云南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地楚雄市坝区为研究对象,对形成城镇化水平梯度的7个乡镇开展古树资源调查。结果表明:(1)楚雄市坝区有古树16科22属26种301株,其中黄连木、侧柏和云南山茶古树合计超过总数的75%。(2)城镇化率最高的鹿城镇、东瓜镇以及城镇化率最低的子午镇古树物种多样性在楚雄坝区的7个镇中都较高,但聚集分布于寺庙、学校和公园。(3)鹿城镇和东瓜镇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展现出外来文化影响特征,子午镇则保留了更多的彝族“神树林”原生植被。(4)彝族人口占比高的乡镇并未拥有更高的古树多样性或遗留更多的传统“神木”。综上认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逐步丢失的困境,研究古树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加强古树保护与提升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率 古树 物种多样性 分布特征 民族文化
下载PDF
绩溪古城边界保护与韧性发展路径探索
8
作者 刘仁义 熊迎香 张笑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2-59,共8页
随着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已成为城乡建设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古城边界保护展示利用更成为彰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通过史料考证和实地勘察验证,厘清绩溪古城边界构成要素及现状特征,从... 随着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已成为城乡建设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古城边界保护展示利用更成为彰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通过史料考证和实地勘察验证,厘清绩溪古城边界构成要素及现状特征,从“核心节点-线性肌理-场所空间”三个层面构建保护与利用策略体系,实施绩溪历史文化名城渐进式微更新,梳理并总结其方法与经验,凝练古城边界保护与韧性发展路径,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边界 微更新 保护与利用 韧性发展 绩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下载PDF
以字为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壮族古籍整理研究
9
作者 阳柳艳 蒙元耀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0,共8页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审美、精神理念和道德规范。壮族方块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运用方块字抄写的壮族古籍是系统记录壮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识读方块字和这些抄...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蕴涵了各民族的文化审美、精神理念和道德规范。壮族方块字是壮族的传统民族文字,运用方块字抄写的壮族古籍是系统记录壮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识读方块字和这些抄本,可了解历史和前人的文化创造,借此追寻壮语的历史演变轨迹,窥探壮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亦可探寻汉传故事演化为壮歌、壮戏的过程,观察壮族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心态与接受程度。加快整理壮族的珍稀古籍,深挖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是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古籍 整理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以银杏古树为节点的环渤海地区国家森林步道建设构想
10
作者 樊泰然 张德成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第1期79-83,共5页
银杏古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以银杏古树作为节点建设森林步道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意义。文中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区域内银杏古树128处161株,评价其区域适宜性、旅游适宜性、建设适宜性,认为总体上银杏古树适... 银杏古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以银杏古树作为节点建设森林步道可能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意义。文中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调查区域内银杏古树128处161株,评价其区域适宜性、旅游适宜性、建设适宜性,认为总体上银杏古树适宜作为环渤海森林步道的节点。从综合评价来看,适宜作为步道节点的银杏古树,共计100处117株,其中32株古树重点推荐作为途经节点。初步设计了以银杏古树为节点的环渤海地区森林步道选线方案,由6条线路构成,即大连—丹东—迁安线、北京北线、北京南线、易县—肥城线、肥城—淄博—海阳线、肥城—莒县—荣成线,途经银杏古树79处96株,总里程约为7352 km。在此基础上,根据环渤海森林步道以银杏古树为节点这一特色,提出优化建设机制、加强银杏古树原真性保护、加强步道生态保护、强化资金保障、推进步道使用、加强代表性景观的宣传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森林步道 银杏古树 节点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从中华民族主体性理解“自古以来”的国家叙事
11
作者 李丹 王少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中华民族是推动中国建构的主体。“中国”自历史出场就由中华民族主体性呈现,中华民族推动着天下中国的书写与现代民族国家生成。从中华民族主体性观中国,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国。中华民族追溯至何时,何时就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自古生存... 中华民族是推动中国建构的主体。“中国”自历史出场就由中华民族主体性呈现,中华民族推动着天下中国的书写与现代民族国家生成。从中华民族主体性观中国,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国。中华民族追溯至何时,何时就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自古生存于何处,何处就是“中国”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叙事是基于史实的科学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 边疆 自古以来
下载PDF
“湖泊-河流-稻田”复合型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以浙江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12
作者 邢雅 刘骏 +1 位作者 徐鹏 徐青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75-79,共5页
绍兴鉴湖是钱塘江流域重要的水生态安全屏障。为打造“湖泊-河流-稻田”复合型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挖掘和展示湿地公园的水乡文化、运河文化,以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合理深化、体验互动、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和注重实效为规划... 绍兴鉴湖是钱塘江流域重要的水生态安全屏障。为打造“湖泊-河流-稻田”复合型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挖掘和展示湿地公园的水乡文化、运河文化,以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合理深化、体验互动、突出特色、以人为本和注重实效为规划原则,湿地公园进行分区建设,形成“一带三心、五区多点”的总体布局。开展针对湿地水系与水质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进行科普宣教和科研监测,完善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工程,旨在为复合型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 国家湿地公园 鉴湖 古运河 湿地规划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13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下载PDF
湖南怀化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中古树资源特征研究
14
作者 陶德树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37-143,共7页
为查清怀化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的古树资源,对怀化市国家重点保护古树进行全面调查,并对重点保护古树的类型、濒危等级、海拔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怀化市共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古树17种、2018株,属于13科14属,全市13个县级... 为查清怀化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中的古树资源,对怀化市国家重点保护古树进行全面调查,并对重点保护古树的类型、濒危等级、海拔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怀化市共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古树17种、2018株,属于13科14属,全市13个县级行政单位均有分布;古树树种以银杏、南方红豆杉、闽楠和大叶榉树为主,每个树种均在200株以上;古树平均胸径76.4 cm、平均树高19.3 m、平均树龄227 a,适宜古树生长的海拔区间为300~800 m。以期为怀化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营造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化市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古树群 古树名木 珍稀濒危等级
下载PDF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儿科类著作补遗
15
作者 林鹏妹 孔梦娜 +2 位作者 许铃 刘蕴葭 赵艳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0期190-194,共5页
基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及各大馆藏著录,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的《幼科发挥》《(闻人氏)痘疹论》《痘疹世医心法》《痘疹格致要论》《救偏琐言》《天花精言》《(新刊)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幼科折衷》《仙传痘疹奇书》《... 基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及各大馆藏著录,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的《幼科发挥》《(闻人氏)痘疹论》《痘疹世医心法》《痘疹格致要论》《救偏琐言》《天花精言》《(新刊)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幼科折衷》《仙传痘疹奇书》《保婴粹要》《痘疹正宗》《幼科医学指南》共11种儿科类著作的遗漏情况进行了梳理,以期为《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补遗工作提供借鉴,引起学界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补遗工作的关注及重视,并进一步完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发现每种儿科类著作的版本或收藏馆著录存在遗漏,版本著录遗漏多达9处,最多为《痘疹世医心法》《痘疹格致要论》,收藏馆著录遗漏达1~25处不等,最多为《救偏琐言》。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前期未纳入的收藏馆亦不在少数,共涉及27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儿科 全国古籍普查 补遗
下载PDF
凉山州清溪峡古道上海棠镇各民族的互动与交融
16
作者 杨梅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8,127,共11页
“路”既是连接和流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也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网络,它可以将小地方与大地方、偏远地区与国家、孤立的社区与更广泛的社会以及国家与国家进行高效连接。本研究以清溪峡古道上的重镇甘洛县海棠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 “路”既是连接和流动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也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网络,它可以将小地方与大地方、偏远地区与国家、孤立的社区与更广泛的社会以及国家与国家进行高效连接。本研究以清溪峡古道上的重镇甘洛县海棠镇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挖掘海棠镇汉族、彝族、藏族等民族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见证物,呈现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明清以来,汉族、彝族和藏族等民族沿着清溪古道不断迁入海棠,通过长期的交往互动,在生产生活、语言、风俗习惯、服饰文化、族际通婚以及民俗传统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互动交流,并逐渐在此地形成交互共生的分布格局,进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形成一个“共同体”。海棠镇汉族、彝族和藏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一个微观缩影。本文从微观视角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图景,旨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丝绸之路 凉山州 清溪峡古道 海棠镇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多树种古树群中优选造林乡土树种研究——以怀化市为例
17
作者 陶德树 《热带林业》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对怀化市156个古树群(含3个树种、15株古树以上)进行研究,分析树种和古树群结构特征,选择适宜在怀化市造林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实地调查古树群,按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株数和重要值计算树种得分,按分值优选造林树种。古树群以树种... 对怀化市156个古树群(含3个树种、15株古树以上)进行研究,分析树种和古树群结构特征,选择适宜在怀化市造林的乡土树种及配置模式。实地调查古树群,按照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株数和重要值计算树种得分,按分值优选造林树种。古树群以树种数、株数、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计算分值,选取前20个古树群研究树种配置。选出枫香树、青冈、香樟、马尾松、黄连木、朴树、钩栲、木荷、银杏、甜槠等23种适宜造林的乡土树种。树种配置不固定到种,采取6种以上树种混交,喜光树种作先锋种,根据经营目的搭配中性和耐荫树种的模式。选出的造林乡土树种和树种配置模式,实用性强,可以为当地建设长期稳定的森林群落提供树种选择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树种古树群 优选 乡土造林树种 国家储备林 怀化市
下载PDF
西双版纳布朗族古茶园传统知识调查 被引量:14
18
作者 蒋会兵 梁名志 +4 位作者 何青元 刘本英 唐一春 陈红伟 王平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3-818,共6页
运用民族植物学原理,采用野外面上调查、定点社区入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西双版纳地区布朗族认知、管理、利用与保护古茶园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结果显示:在1700年前,布朗族就以原始宗教信仰为基础,逐渐形成对茶树种植的... 运用民族植物学原理,采用野外面上调查、定点社区入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西双版纳地区布朗族认知、管理、利用与保护古茶园的传统知识和经验。结果显示:在1700年前,布朗族就以原始宗教信仰为基础,逐渐形成对茶树种植的禁忌崇拜,通过"习惯法"、"头人"等来规范古茶树的种植与管理,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古茶树种植系统,并演绎出丰富的传统制茶方法和饮茶习俗,形成独特的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布朗族对茶的传统习惯用法、医药用法等。本文在对布朗族古茶园传统知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古茶园传统知识遗忘丢失的原因,提出古茶园传统知识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族 古茶园 传统知识
下载PDF
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 被引量:14
19
作者 闫晶 范雪荣 吴微微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将古代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整个历程大致分为原始时期、多源融合时期、流徙从简时期和涵化... 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将古代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整个历程大致分为原始时期、多源融合时期、流徙从简时期和涵化成型时期。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畲族服饰变迁的规律,以引申社会对民族服饰与文化的关注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古代服饰 艺术特色 文化变迁
下载PDF
从国学之“国”看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3
20
作者 王熙 苏尚锋 曹婷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7,共8页
探明国学之"国"的意涵是合理定位当下国学教育的关键。国学近百年来的起起伏伏始终伴随中国由封建朝廷迈向民族-国家的政治及文化转型,所以对国学之"国"意义阐释不能外在于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民族国家包含"... 探明国学之"国"的意涵是合理定位当下国学教育的关键。国学近百年来的起起伏伏始终伴随中国由封建朝廷迈向民族-国家的政治及文化转型,所以对国学之"国"意义阐释不能外在于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民族国家包含"民族建制"与"国家建制"的双重任务,这要求国学教育既要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又要担负起培养师生文化自觉的重任,使其能够理性地处理封建等级伦理与公民社会价值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传统文化教育,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我们呈现自身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应强调以其特有的比较视野触动人们的文化反思与批判,使其学会理性地评判过去、把握未来,在基础教育学段,国学教育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国学知识自身的结构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远未理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不妨先着力挖掘国学在价值视角与思考方式上可以提供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价值教育中的作为。基于这样的价值定位,中小学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学知识,还包括系统、科学的价值教育理念与方法。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我们一要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中加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活在当下的传统,还要启发他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价值要求;二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研究过程来丰富价值体验、丰富价值思考;三要综合运用种种价值教育策略,兼顾"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避免价值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这两个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民族国家 价值教育 文化自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