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海域共生藻(Symbiodinium sp.)种类鉴定
1
作者 黎慧玲 徐轶肖 +3 位作者 廖芝衡 谢欢达 黄鹄 顾海峰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48-156,共9页
2021年12月在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海域分离纯化得到两株共生藻(BGERL71、BGERL72),通过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发现其与共生藻细胞大小和形态特征相似,进而基于LSU rDNA和ITS序列构建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 2021年12月在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海域分离纯化得到两株共生藻(BGERL71、BGERL72),通过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发现其与共生藻细胞大小和形态特征相似,进而基于LSU rDNA和ITS序列构建最大似然法(ML)和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共生藻Clade A-F形成了6个独立的分支,其中涠洲岛两株共生藻与Clade A下的自在共生藻(Symbiodinium natans)聚在一起,它们与自在共生藻藻株的遗传距离亦为最小,分别为0.000~0.002和0.000,从而确定这两株共生藻属于自在共生藻。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北部湾及南海北部珊瑚礁海域的共生藻种类多样性,为该海域珊瑚礁保护提供生物学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藻 系统发育树 遗传距离 珊瑚礁海域 北部湾
下载PDF
造礁石珊瑚与其共生藻(Symbiodinium)共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国伟 黄晖 +2 位作者 喻子牛 董志军 李元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397-4407,共11页
对造礁石珊瑚与其共生藻共生研究现状及其在全球变化下的适应能力进行较全面的综述。造礁石珊瑚与遗传和生理功能独特的共生藻组成内共生关系是成功演化的范例。近年来对珊瑚共生体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共生藻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当前... 对造礁石珊瑚与其共生藻共生研究现状及其在全球变化下的适应能力进行较全面的综述。造礁石珊瑚与遗传和生理功能独特的共生藻组成内共生关系是成功演化的范例。近年来对珊瑚共生体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共生藻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当前认为共生藻属至少包括8个(A—H)各自包含亚系群的世系或系群。珊瑚-共生藻共生功能体对诸如全球变化引起的海水温度上升等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由于珊瑚以及珊瑚礁面临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对珊瑚与其共生藻共生关系和共生功体适应能力的研究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藻 共生 演化 全球变化 白化
下载PDF
Diversity of symbiotic algae of the genus Symbiodinium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of the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3
作者 Zhi-Jun DONG Hui HUANG +1 位作者 Liang-Min HUANG Yuan-Chao LI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1-326,共6页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how coral reefs will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sp. in 48 s...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are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how coral reefs will respon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on the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sp. in 48 scleractinian coral species from 25 genera and 10 families sampled from the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were identified with the use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of the nuclear ribosomal DNA large subunit gene (rD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Symbiodinium Clade C was the dominant zooxanthellae in scleractinian corals in the Xisha Islands; (ii) Symbiodinium Clade D was found in the corals Montipora aequituberculata, Galaxea fascicularis, and Plerogyra sinuosa; and (iii) both Symbiodinium Clades C and D were found simultaneously in Montipora digitata, Psammocora contigua, and Galaxeafascicularis. A poor capacity for symbiosis polymorphism, as uncovered by RFLP, in the Xisha Islands indicates that the scleractinian corals have low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zooxanthellae diversity using other molecular mark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hanges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scleractinian coral South China Sea symbiotic algae symbiodinium sp.) Xisha Islands.
下载PDF
Genotype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ITS2 Sequences Within Clade C in Three Typical Coral Species from Luhuitou Fringing Ree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4
作者 GONG Sanqiang ZHANG Fengli LI Zhiy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411-1417,共7页
Dinoflagellates in the genus Symbiodinium, including nine clades(A–I), mainly form mutualistic symbioses with corals. More than 100 Symbiodinium molecular 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the ITS2-based genotype method ... Dinoflagellates in the genus Symbiodinium, including nine clades(A–I), mainly form mutualistic symbioses with corals. More than 100 Symbiodinium molecular typ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the ITS2-based genotype method within any given clade, and specifically within Symbiodinium clade C. However, the genotype identif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ITS2 sequence is likely to lead to high diversity estimates due to the intra-genomic variations in the ITS2 space; thus, further validation is essential for a correct identification. In this study,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ITS2 sequences cloned from two stone corals, Acropora sp. SY-01 and Pocillopora sp. SY-05, and one soft coral, Sarcophyton sp. SY-07, livi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Sea(SC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using the ITS2-based genotype identification method, coupled with ITS2-based secondary structur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As the result, 12 Symbiodinium ITS2 g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while only six and three Symbiodinium ITS2 genotypes were supported by ITS2-based secondary structur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no shared Symbiodinium ITS2 genotyp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coral species, suggesting coral species-dependent Symbiodinium genotypes were within clade C. In summary,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validating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of Symbiodinium ITS2 genotypes in cor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DE C symbiodinium hard CORAL ITS2 genotypes ITS2 secondary structur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oft CORAL
下载PDF
离体培养的虫黄藻(Symbiodinium voratum)对温度和光照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振鲁 刘甲星 +2 位作者 张跃环 刘甜甜 谭烨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6-323,共8页
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并在珊瑚礁的建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探究虫黄藻对温度和光照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E型虫黄藻(Symbiodiniumvoratum)为实验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并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 虫黄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并在珊瑚礁的建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探究虫黄藻对温度和光照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以E型虫黄藻(Symbiodiniumvoratum)为实验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并结合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建立了基于温度的虫黄藻生长速率的耐受性模型。结果显示:E型虫黄藻在光强90μE培养下,最适生长温度为22.56°C,适温范围为16.72—28.40°C;温度培养实验中, 23°C时,虫黄藻中有机碳(C)、氮(N)积累最多; 27°C时,虫黄藻PSⅡ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高于其余两个温度组;光照培养实验中,E型虫黄藻在温度23°C培养下,光强的适宜范围为100—200μE;并通过提高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和Fv/Fm两种方式应对外界光照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温度 光强 生理响应
下载PDF
Temporal stability of Symbiodinium phylotype in scleractinian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from a tropical fringing reef in the South China Sea
6
作者 周国伟 黄晖 +1 位作者 董志军 喻子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186-1191,共6页
Symbiodinium sp. occurs in a symbiotic association with various marine invertebrates, including the scleractinian corals. Understanding the flexibility and specificity in coral-algal symbiosis can have important impli... Symbiodinium sp. occurs in a symbiotic association with various marine invertebrates, including the scleractinian corals. Understanding the flexibility and specificity in coral-algal symbiosis ca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of coral reefs in the era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ducted Symbiodinium phylotype analysis, based 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in the scleractinian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from a tropical fringing reef in Hainan Island, over a 1-yr perio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Galaxea fascicularis could associate with Symbiodinium clade C and D either individually or simultaneously. However,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the Symbiodinium phylotype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the scleractinian coral Galaxea fascicularis, although the seawater temperature decreased sharply in the winter season. This study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shift in Symbiodinium communities in response to seasonally fluctuating environments might not be a universal feature of coral-algal assoc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藻 石珊瑚 食蟹猴 中国南海 岸礁 热带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
下载PDF
利用rDNA和ITS序列对1株裸甲藻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苟万里 刘东艳 +3 位作者 甄毓 辛泽毓 李荣秀 于志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83,共9页
测定了 1株分离自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从形态上初步确定为裸甲藻属 (Gymnodiniumsp,编号为 GYN- 1 5)的核糖体基因 (r 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 ,并利用该序列对该藻进行了初步鉴定。测定的序列... 测定了 1株分离自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从形态上初步确定为裸甲藻属 (Gymnodiniumsp,编号为 GYN- 1 5)的核糖体基因 (r 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 ,并利用该序列对该藻进行了初步鉴定。测定的序列长 2 658bp,涵盖了小亚基 (smallsubunit,SSU) r DNA基因 3'端 1 747bp,ITS1 - 5.8S r DNA- ITS2全长和大亚基 (large subunit,LSU) r DNA基因 5'端 337bp。同源性分析该序列发现 GYN- 1 5与共生甲藻属 (Symbiodinium)中的 2个种 (Symbiodinium californium和 Gymnodinium varians)的对应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3株藻的各段 r DNA和 ITS序列的相似性均为 99%以上 ;以 SSU r DNA序列中的 3个可变区 (V1 +V2 +V3)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树表明 ,GYN- 1 5与 S.californium和 G.varians构成 1个独立的新的子类群 ,该子类群属于共生甲藻属 ,而与各种裸甲藻的亲缘关系较远。根据这些结果可将GYN- 1 5初步鉴定为属于共生甲藻属。鉴于 GYN- 1 5和其它 2个种所构成的分支明显与 5个已知的子类群 (A,B,C,D,E)不同 ,因此将该分支命名为子类群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NA ITS序列 裸甲藻 序列相似性 系统树 共生甲藻 浮游植物
下载PDF
虫黄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董志军 黄晖 +2 位作者 黄良民 李元超 邹仁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101,共7页
综述了虫黄藻的分类研究,其中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主要是共生藻属(Symbiodinium)的种类,重点概述了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近况,并对未来共生... 综述了虫黄藻的分类研究,其中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主要是共生藻属(Symbiodinium)的种类,重点概述了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近况,并对未来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作了展望。目前多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共生藻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CR-RFLP是解决共生藻系群水平分类的有效分子标记,而DNA序列分析是目前进行共生藻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应用于共生藻分子系统发生研究的DNA信息主要为核糖体RNA。对共生藻进行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共生系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共生藻 谴礁石珊瑚 分类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福建东山岛附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分子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志军 黄晖 +2 位作者 黄良民 李元超 周国伟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0,共6页
本研究利用核糖体大亚基5′端序列PCR-RFLP以及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福建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进行了分子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CR-RFLP分析发现东... 本研究利用核糖体大亚基5′端序列PCR-RFLP以及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福建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进行了分子系统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PCR-RFLP分析发现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都属于C系群共生藻,而ITS序列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东山岛附近海域3种优势种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都属于C1亚系群.研究结果表明ITS序列进化速度快,适合于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属亚系群水平的鉴定.而东山岛附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多样性低,暗示东山岛附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共生系统面对外界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藻 虫黄藻 东山岛 核糖体大亚基 转录单元内间隔区
下载PDF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New Isolates in Genus Alexandrium(Dinophyceae) from China Sea Area 被引量:1
10
作者 FAN Lijing SUI Zhenghong +1 位作者 MAO Yunxiang GUO Ha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7年第1期33-39,共7页
The 5.8 S ribosomal DNA sequences (5.8S rDNA) and their flanking region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and spacer 2 (ITS1 and ITS2) of three new isolates in genus Alexandrium (Alexandrium sp. qd1, Alexandrium sp. qd2... The 5.8 S ribosomal DNA sequences (5.8S rDNA) and their flanking region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and spacer 2 (ITS1 and ITS2) of three new isolates in genus Alexandrium (Alexandrium sp. qd1, Alexandrium sp. qd2, Alexandrium sp. gz) from China were amplified, sequenced, and subjected to phylogenetic analysis. Alexandrium sp. gz and Alexandrium sp. qd1 were grouped with high bootstrap values with four strains/species, i.e., A. catenella South Korea strain, A. catenella Japan strain, and two from China, Alexandrium sp. AC03 and Alexandrium sp. AN01 being proposed to be A. catenalla in a previous study. Then Alexandrium sp. gz and Alexandrium sp. qd1 were identified as Alexandrium catenella. As A. catenella was isolated from Qingdao and Guangzhou sea areas, it supposedly distributed at least in these two areas and was genetically different. Alexandrium sp. qd2 differed greatly from species in Alexandrium. It clustered with Symbiodinium californium, Symbiodinium sp. G15 and Gymnodinium sp. Zhao 01 with 100% bootstrap value; so Alexandrium sp. qd2 affiliates to genus Symbiodinium, and is probably a free-living Symbiodinium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XANDRIUM GYMNODINIUM symbiodinium ITS 5.8S RDNA-ITS phylogeny
下载PDF
丛生盔形珊瑚的2种颜色群体共生藻组成比较
11
作者 周国伟 黄晖 +2 位作者 喻子牛 尤丰 李秀保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56,共6页
造礁石珊瑚与共生藻Symbiodinium spp.的互利共生对维护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受到诸如水温异常等环境胁迫时,宿主珊瑚会排出体内共生藻而导致珊瑚白化直至死亡。造礁石珊瑚群体丰富的颜色对于珊瑚适应环境有着重... 造礁石珊瑚与共生藻Symbiodinium spp.的互利共生对维护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在受到诸如水温异常等环境胁迫时,宿主珊瑚会排出体内共生藻而导致珊瑚白化直至死亡。造礁石珊瑚群体丰富的颜色对于珊瑚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同种造礁石珊瑚的不同群体,它们在颜色上也会有差异。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作为印度-太平洋区系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海南三亚珊瑚礁海域,不同群体的颜色相异。对绿色和褐色2种颜色的丛生盔形珊瑚群体共生藻的28S 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该珊瑚可以与C和D系群共生藻分别或同时共生。此外,丛生盔形珊瑚2种颜色群体的共生藻组成并无显著差异,表明珊瑚群体的颜色差异与共生藻的组成并无直接联系。影响珊瑚表型颜色的因素复杂,包括珊瑚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uorescent protein,GFP)、珊瑚和共生藻的各种色素等,具体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藻 颜色 珊瑚白化
下载PDF
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霞 甄毓 于志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对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Gymnodinium sp.ZX)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提取基因组DNA后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和转录间隔区序列,经纯化、克隆并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分别进行Blastn同源性分析,并下载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 对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Gymnodinium sp.ZX)进行了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提取基因组DNA后扩增核糖体小亚基和转录间隔区序列,经纯化、克隆并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分别进行Blastn同源性分析,并下载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藻与共生藻(Symbiodinium)亲缘关系较近,而与裸甲藻(Gymnodinium)等其他甲藻亲缘关系较远,因此初步鉴定该藻为一种共生藻。用核糖体小亚基和转录间隔区序列分别对共生藻属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各类群之间的关系,初步鉴定本藻属于共生藻属E类群。该藻分离自胶州湾,在f/2培养液中生长良好,表明胶州湾可能存在营自由生活的共生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DNA(rDNA) 转录间隔区 裸甲藻 共生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季节性监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海洋 赵美霞 +4 位作者 钟瑜 鲁丽 刘国辉 杨红强 严宏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4-91,共8页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共生是珊瑚礁最基本的生态特征。造礁珊瑚的生长乃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下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研究仍相对缺乏,限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白化预警研究...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共生是珊瑚礁最基本的生态特征。造礁珊瑚的生长乃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下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研究仍相对缺乏,限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白化预警研究。在南海北部三亚鹿回头岸礁区选择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3种不同形态珊瑚,对其共生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进行了1年的跟踪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3种形态不同的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澄黄滨珊瑚有着最高的共生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但ΦPSⅡ最低。②澄黄滨珊瑚的共生藻密度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的共生藻密度最低值出现在春季。3种珊瑚的叶绿素a含量和ΦPSⅡ均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秋冬偏高,春夏偏低。③珊瑚共生体的光合作用特征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化,与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在珊瑚礁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估过程中,所应用的指标需要认真考虑石珊瑚的种间差异性和环境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共生藻密度 叶绿素A含量 有效量子产量 种间差异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海南岛澄黄滨珊瑚共生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莉佳 余克服 李淑 《热带地理》 2016年第6期915-922,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珊瑚礁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以抗逆性强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在海南岛文昌和三亚对其共生藻密度及光合效率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澄黄滨珊瑚...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珊瑚礁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以抗逆性强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8月在海南岛文昌和三亚对其共生藻密度及光合效率开展了季节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澄黄滨珊瑚共生藻的密度及光合效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共生藻密度在冬季最低、夏季较高,其光合效率在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2)澄黄滨珊瑚共生藻密度的空间差异远小于其季节变化的差异,但水深1~2 m澄黄滨珊瑚共生藻的密度普遍高于水深4~6 m的澄黄滨珊瑚,三亚澄黄滨珊瑚共生藻的光合效率明显高于文昌。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海表温度SST和水体营养是驱动海南岛澄黄滨珊瑚共生藻密度及光合效率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光合效率的空间差异则可能是珊瑚对生存环境长期驯化的结果。由于文昌和三亚沿岸海水养殖和潜水旅游等人类活动频繁,礁区海水面临富营养化的风险,推测海南岛澄黄滨珊瑚面临SST上升和营养胁迫联合效应的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黄滨珊瑚 共生藻密度 光合效率 季节变化 海南岛
下载PDF
三亚湾珊瑚来源虫黄藻不同株系微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思军 邱晨 +1 位作者 龙超 龙丽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104,共15页
虫黄藻、细菌和造礁石珊瑚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但虫黄藻藻际细菌群落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对5个属的6株虫黄藻进行了离体培养,其中2株为悬浮型虫黄藻(E型),4株为贴壁型虫黄藻(A—D型)。通过采集藻株培养物3种粒径的样本开展细菌群... 虫黄藻、细菌和造礁石珊瑚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但虫黄藻藻际细菌群落尚未得到广泛研究。本研究对5个属的6株虫黄藻进行了离体培养,其中2株为悬浮型虫黄藻(E型),4株为贴壁型虫黄藻(A—D型)。通过采集藻株培养物3种粒径的样本开展细菌群落分析,分别为0.2~3μm(自由生活)、>3μm(附着于藻体或颗粒物)与Settling(沉底贴壁藻体上)。结果发现,2种生活方式的藻株藻际细菌群落具有显著差别,贴壁型藻株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悬浮型藻株。发现7个属的细菌广泛存在于所有的藻株中,它们代表了A—E型虫黄藻藻际细菌的核心类群。对3种粒径样本的核心细菌群落比较发现,自由生和颗粒附着生的核心细菌群落十分相似,但均与沉底贴壁样本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珊瑚 共生关系 藻际细菌群落 藻株
下载PDF
深圳杨梅坑海域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分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文静 佟飞 +4 位作者 陈丕茂 朱爱意 张露 李丹丹 龙鑫玲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4-291,共8页
通过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的核苷酸序列研究了深圳杨梅坑海域20种47个造礁石珊瑚样本的共生藻。通过ITS序列分析,与GenBank上的4种不同的共生藻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进行石珊瑚共生藻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通过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的核苷酸序列研究了深圳杨梅坑海域20种47个造礁石珊瑚样本的共生藻。通过ITS序列分析,与GenBank上的4种不同的共生藻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进行石珊瑚共生藻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的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属于2种不同的种类(亚系群),19个样品属于C1亚系群共生藻,1个样品属于C15亚系群共生藻,C1和C15两个亚系群共生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 01。将深圳杨梅坑海域得到的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的福建东山海域、广东徐闻地区的C1系共生藻进行比对,只有深圳杨梅坑海域藻类样本平均(A+T)碱基含量为49. 4%,(A+T)含量小于(G+C)含量。构建Neighbor-Joining聚类树表明,深圳杨梅坑海域石珊瑚共生藻与福建东山海域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广东徐闻地区的亲缘关系较远,地理隔离是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造礁石珊瑚 共生藻 ITS序列 遗传多样性 深圳杨梅坑海域
下载PDF
中国沿海贪食共生藻的形态、超微结构和分子特征
17
作者 张薇 罗肇河 +1 位作者 高越 顾海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共生藻属(Symbiodinium)主要指一类与无脊椎动物或原生生物共生的甲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常见物种。本研究从中国沿海和一艘停靠在厦门港的货轮压舱水中分离出了4株贪食共生藻(Symbiodinium voratum)。贪食共生藻运动细胞较小(... 共生藻属(Symbiodinium)主要指一类与无脊椎动物或原生生物共生的甲藻,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常见物种。本研究从中国沿海和一艘停靠在厦门港的货轮压舱水中分离出了4株贪食共生藻(Symbiodinium voratum)。贪食共生藻运动细胞较小(长9.7±1.3μm,宽8.7±0.9μm),能够产生不动细胞(直径11.4±0.3μm)和二分裂细胞(直径12.2±0.6μm)。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运动细胞顶部有一个单线长甲板型顶沟复合体(Elongate Apical Vesicle,EAV),其甲板方程式为x,EAV,4′-5′,5a-6a,9′′,?s,?c,6′′′,2′′′′。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其具有E型眼点、单茎的大淀粉核、扁平囊泡组成的高尔基体和三层膜组成的叶绿体类囊体。4株贪食共生藻的核糖体基因(SSU rDNA,ITS和LSU rDNA)、cp23S和cob序列完全一致。利用最大释然法和贝叶斯方法构建的基于LSU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国沿海和世界其他地方的贪食共生藻很好的聚类在一起,共同组成系群E。中国株系和其他地方贪食共生藻的遗传分化很小,显示它们之间有频繁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甲藻 贪食共生藻 形态分类 分子特征
下载PDF
一种共生藻PCR模板DNA的快速制备法
18
作者 龙寒 禤金彩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5-591,共7页
采用Chelex-100树脂法制备了26个物种(分别属于腔肠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的共生藻以及一株纯培养共生藻的DNA样品。通过PCR扩增叶绿体23S rRNA基因片段获得了26个有效序列,测序比对结果显示获得的序列与扩增目的基因相符。... 采用Chelex-100树脂法制备了26个物种(分别属于腔肠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的共生藻以及一株纯培养共生藻的DNA样品。通过PCR扩增叶绿体23S rRNA基因片段获得了26个有效序列,测序比对结果显示获得的序列与扩增目的基因相符。该方法不仅样品消耗量小、操作时间短、设备需求低廉,而且可以避免使用有害化学试剂。这是一种高效、环保的DNA提取方法,可为共生藻分子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Chelex-100 共生藻 DNA提取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芯片上活体虫黄藻检测
19
作者 周诗正 陈琳 +1 位作者 颜洪 傅鹏程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5期451-456,共6页
为了对活体虫黄藻进行快速、无标签和低成本的检测,笔者结合微流控技术、显微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活体虫黄藻检测方法,对混合了微球、正常与漂白虫黄藻细胞溶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使用明场显微图像进... 为了对活体虫黄藻进行快速、无标签和低成本的检测,笔者结合微流控技术、显微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活体虫黄藻检测方法,对混合了微球、正常与漂白虫黄藻细胞溶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使用明场显微图像进行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泛化至微流控芯片上细胞检测当中,且能以93.9%的平均识别精确度识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虫黄藻细胞与其他目标,说明该方法可从大量复杂、异质的细胞群体中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目标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虫黄藻 微流控芯片 计算机视觉 共生微藻
下载PDF
造礁石珊瑚共生虫黄藻离体培养方法的优化
20
作者 覃良云 许勇前 +3 位作者 陈金妮 牛天祎 余克服 梁甲元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58-1671,共14页
【目的】开发一种高效地从造礁石珊瑚中分离、培养共生虫黄藻的技术方法,为珊瑚共生虫黄藻藻种资源储备和生理功能研究积累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微孔滤网过滤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造礁石珊瑚组织中直接分离或富集共生虫黄藻细胞,然后... 【目的】开发一种高效地从造礁石珊瑚中分离、培养共生虫黄藻的技术方法,为珊瑚共生虫黄藻藻种资源储备和生理功能研究积累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微孔滤网过滤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造礁石珊瑚组织中直接分离或富集共生虫黄藻细胞,然后用改良的L1培养基在96孔板上对所得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后进行单细胞分离、培养和(或)平板划线培养获得单克隆虫黄藻细胞系。对所得虫黄藻单克隆藻株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结合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2,ITS2)和大亚基(large subunit,LSU)测序进行物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采用上述方法从涠洲岛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e)和西沙群岛的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及柔枝鹿角珊瑚(Acropora tenuis)中分离、培养得到3个虫黄藻株系,编号分别为AP21C1、GF21D1和AT21A113。3株藻的ITS2基因型分别鉴定为C1、D1及A113亚系群,系统发育特征分别与已命名的虫黄藻Cladocopium goreaui、Durusdinium trenchii及Symbiodinium natans基本一致。3株藻细胞在对数生长期均有自旋运动且具有贴壁性,其中AP21C1株系的虫黄藻细胞无法在琼脂平板上生长。【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地对珊瑚共生虫黄藻进行离体培养的方法,将对后续珊瑚共生虫黄藻物种资源的探索、利用、生理功能研究等提供有力的技术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黄藻 造礁石珊瑚 离体培养 Cladocopium Durusdinium symbiodiniu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