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24例临床经验
1
作者 刘飞 罗靖 +5 位作者 王晓健 胡阳春 程宝春 赵亮 江敏 程宏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64-56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复发动脉瘤经再次血管内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动脉 夹层 血管内治疗 载瘤动脉闭塞 弹簧圈 支架
下载PDF
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复合手术一例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斌 马妍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38,52,共4页
回顾性分析1例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且规范药物治疗期间仍有反复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的优势。患者为72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行走不稳。既往MRI检... 回顾性分析1例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且规范药物治疗期间仍有反复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的优势。患者为72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行走不稳。既往MRI检查示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规范药物治疗期间仍有后循环缺血反复发作。本次入院DSA示右侧椎动脉V1至V2段闭塞,甲状颈干分支通过肌支血管代偿V2段及以远椎动脉血供,左侧椎动脉末端纤细; MRI无创优化血管分析提示右侧椎动脉V3段及基底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下限。患者于全身麻醉下接受右侧椎动脉闭塞复合再通术治疗后椎动脉再通,后循环血流改善。18个月随访期间血流通畅,症状无复发。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而言,复合手术结合了手术和介入的优势而能取得更优的治疗效果,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闭塞 症状性 复合手术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闭塞症临床类型与血流代偿途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迪 刘亚军 +4 位作者 赵卫东 王智伟 米娜 周天宝 张伏生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4期3742-37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影像及临床数据结果分析比较,分析总结闭塞程度、临床症状、椎动脉窃血程度及基底动脉反向血流之间的联系规律。方法对212例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或完全闭塞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别分析病变程度与窃血程度、... 目的通过对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影像及临床数据结果分析比较,分析总结闭塞程度、临床症状、椎动脉窃血程度及基底动脉反向血流之间的联系规律。方法对212例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或完全闭塞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别分析病变程度与窃血程度、窃血类型、基底动脉缺血症状(VBI)、合并不同侧椎动脉病变与基底动脉缺血发生率等结果的相互关系。结果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同侧椎动脉盗血程度成正相关(χ^2=23.5,P<0.05;χ^2=89.7,P<0.05;χ^2=79.5,P<0.05);椎动脉窃血程度与VBI无关(χ^2=1.52,P>0.05);VBI与基底动脉参与窃血相关(χ^2=65.21,P<0.01);合并对侧椎动脉病变时容易引发VBI(86.2%:64.5%,χ^2=5.28,P<0.05),合并同侧病变会降低VBI发生率(40.0%:64.5%,χ^2=5.41,P<0.05)。结论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盗血程度成正相关,窃血程度与VBI症状无关,而VBI症状与基底动脉是否参与窃血有关,合并对侧椎动脉病变时容易引发VBI,合并同侧病变会降少VBI发生。掌握认识此规律可能减少漏诊,更准确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椎动脉窃血 基底动脉缺血 颅内侧支循环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辅助血管内开通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一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岩 战永轩 +2 位作者 谢鹏 陈明辉 李永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患者尽管规律服用药物治疗仍可反复发生颅内缺血事件,且侧支代偿不足者预后较差。SNAIVAO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该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血管... 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患者尽管规律服用药物治疗仍可反复发生颅内缺血事件,且侧支代偿不足者预后较差。SNAIVAO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该手术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颅内闭塞动脉中可提供较高的辅助作用,并可降低术中并发症。笔者回顾性报道1例应用OCT技术辅助血管内开通治疗SNAIVAO的治疗过程及预后,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分析了SNAIVAO患者应用OCT辅助血管内开通术的诊治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开通治疗 神经介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下载PDF
颅内段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江华 史志勤 +6 位作者 苏旭东 李鑫 陈瑞卿 刘增品 周毅 檀国军 郭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5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技术要点。方法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的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手术方案设计... 目的探讨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慢性闭塞的临床表现以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和技术要点。方法报道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颅内段椎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所致的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手术方案设计及结果。结果本例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精神差、睡眠增多,头晕伴视物成双。头颈CTA示右椎动脉颅内段支架处及近端闭塞。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末能控制症状发作,血管内再通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内膜增生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并可能成为慢性闭塞的原因,血管内再通治疗可改善临床预后,手术风险和技术难度均较常规支架置入术大,但应审慎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内再狭窄 颅内段 椎动脉 慢性闭塞 再通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卞立松 李静伟 +6 位作者 张鸿祺 李桂林 何川 李传捷 叶立双 柳江 王志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对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7
作者 刘崇 刘亚婷 《临床研究》 2021年第11期28-30,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对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对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差异。结果观察组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结果、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均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下载PDF
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致串联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顺 温昌明 +6 位作者 张帅 郭永涛 黄菲虹 陈晶晶 刘玉景 刘新峰 徐格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15/33)比11.3%(6/53),69.7%(23/33)比45.3%(24/53);均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串联性闭塞 颈内动脉夹层 血管内取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下载PDF
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血管内开通治疗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志龙 朱良付 +5 位作者 李天晓 吴立恒 李钊硕 管民 王丽娜 马振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91-397,共7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闭塞超过24 h的SNAIVAO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非急性闭塞(SNAIVAO)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闭塞超过24 h的SNAIVAO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术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随访期间支架再狭窄及卒中复发事件。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与否(TICI≥2b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SNAIVAO患者,其中23例成功开通(TICI均为3级),术后半年22例患者病情改善,2例稳定,mRS评分由术前的中位评分4(2,5)分恢复至出院时的中位评分3(2,4)分,术后半年的mRS中位评分为2(1,3)分。术前与出院前(Z=-3.153,P=0.002)、术后6个月(Z=-4.069,P<0.05)的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术中,3例并发夹层,1例神经症状加重。术后6个月DSA影像随访的17例患者中,再发狭窄6例,其中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再发卒中1例。结论SNAIVAO的闭塞段虽较长,但成功开通率高,安全性高,临床预后好,开通血管远期再狭窄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颅内段 症状性 非急性 闭塞 血管内开通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成形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郑立建 刘洁 佟小光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476-1479,共4页
目的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结果 32... 目的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结果 32例患者共置入33枚Wingspan支架,1枚Apollo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由(76.6±6.1)%降至(27.9±5.2)%。术后3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头CT血管成像,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24 h内2例患者发生延髓穿支动脉闭塞,考虑其原因可能为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术中球囊与支架的机械作用下导致斑块位移,进而堵塞延髓动脉;经过药物及康复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通过术前严格的评估与准备、术中对球囊及支架的正确选择等措施来预防,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延髓外侧综合征 穿支动脉闭塞 椎动脉颅内段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盼妍 谢培凯 +1 位作者 张恒 何景雄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7期127-131,共5页
目的:探究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在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住院的50例患者的资料设为研究组,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将研究组... 目的:探究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在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本院住院的50例患者的资料设为研究组,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将研究组患者分成椎动脉发育不良组(n=28)与颅内段闭塞组(n=22)。并选取同期30例脑血管DSA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ranscranial color code sonography,TCCS)联合检查方法,分析椎动脉椎间隙段及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三组椎动脉椎间隙段健侧Vs及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椎动脉椎间隙段健侧RI和患侧Vs、Vd、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闭塞组患侧Vs及Vd最低,RI最高。三组颅内段椎动脉健侧及患侧的Vs、Vd、P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以颅内段闭塞组患侧Vs及Vd最低,健侧Vs及Vd最高。脑颈血管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78.6%,假阳性率为21.4%,假阴性率为9.1%,准确度为84.0%,阳性预测值为0.769,阴性预测值为0.917,阳性似然比为4.248,阴性似然比为0.116,约登指数为0.695。结论: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可以完整观察椎动脉全程血流信号,系统分析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与发育不良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颈血管超声一体化检查 椎动脉颅内段闭塞 椎动脉发育不良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天友 胡春峰 +2 位作者 贺克平 江汇浪 单奔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674-680,共7页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35例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故选取其...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35例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故选取其余17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椎动脉椎间段管径,上述患者进一步分为椎间段管径纤细组(90例)及管径正常组(80例)。选取同期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一侧椎动脉生理性纤细且无狭窄的患者90例以及两侧椎动脉管径正常且无狭窄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研究组及对照组双侧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管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计算两侧椎动脉以及患侧椎动脉与同侧颈内动脉各参数差值。以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SV和EDV减低,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纤细组:椎动脉RI≥0.74、两侧椎动脉RI差值≥0.13、椎动脉与颈内动脉RI差值≥0.15,是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3项参数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联合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674,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96.3%,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正常组:椎动脉RI≥0.74、EDV≤12.05 cm/s、两侧椎动脉RI差值≥0.09、EDV差值≥5.0 cm/s、椎动脉与颈内动脉RI差值≥0.10,是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5项参数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联合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631,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95.6%,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可有效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超声 椎动脉颅内段 重度狭窄或闭塞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开通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光 杨铭 +4 位作者 潘力 冯雷 韩冰莎 王瑞康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比较椎动脉闭塞与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9月介入再通治疗的100例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椎动脉闭塞56例(椎动脉组),椎动脉...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再通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比较椎动脉闭塞与基底动脉闭塞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到2017年9月介入再通治疗的100例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椎动脉闭塞56例(椎动脉组),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闭塞44例(基底动脉组)。结果100例中,96例实现血管再通。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13例。术后30 d内死亡7例,术后5个月死亡1例,术后10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24±1.16)分]、术后12个月mRS评分[(2.07±1.23)分]较术前[(3.98±0.89)分]均明显降低(P<0.05)。椎动脉组和基底动脉组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情恶化率及出院时mRS评分均没有统计差异(P>0.05)。基底动脉组病死率(18.18%,8/44)明显高于椎动脉组(1.79%,1/56;P<0.05)。两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椎动脉组明显低于基底动脉组(P<0.05)。结论症状性椎-基动脉闭塞非急性期介入再通治疗的再通率高,可改善长期预后;与单纯椎动脉闭塞相比,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闭塞开通治疗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闭塞 非急性期 介入治疗 临床预后
下载PDF
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欢欢 沙振海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2年第3期49-51,共3页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原阳县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5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原阳县... 目的:研究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原阳县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5例,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原阳县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神经功能;观察患者治疗7d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86%(1/35),低于对照组的22.86%(8/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取栓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闭塞 静脉溶栓 桥接动脉取栓 神经功能 症状性颅内出血
下载PDF
不同资历超声医师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的结果分析
15
作者 周盼妍 张恒 +1 位作者 李彩丽 高晓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25期17-21,共5页
目的:对不同资历的超声医师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进行比较与结果分析。方法:经由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证实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40例,由未规范培训组医师和规范培训组医师分别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将两... 目的:对不同资历的超声医师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进行比较与结果分析。方法:经由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证实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40例,由未规范培训组医师和规范培训组医师分别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将两组超声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结果进行比较,并对两组不同资历医师进行诊断一致性分析。结果:规范培训组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的敏感度及符合率(均为95%)明显高于未规范培训组(均为75%),不同资历的超声医师对于椎动脉颅内段闭塞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Kappa值为0.273,诊断一致性较差。结论: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是提高血管超声诊断水平的基础和前提,联合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可以直观、完整、系统地观察椎动脉全程及血流动力学,期盼能出现更多优秀的超声工作者,共同推广地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超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管超声 椎动脉颅内段闭塞 规范培训
下载PDF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参数变化与颅内段狭窄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秋萍 华扬 +3 位作者 杨洁 高明杰 王力力 雷娜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0-944,共5页
目的通过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频谱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查结果,分析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程度、部位对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目的通过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频谱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查结果,分析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程度、部位对颅外段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经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明确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性病变的患者共计275例,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记录椎动脉颅外段(V2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血管阻力指数(RI值)。根据CTA或DSA界定的椎动脉颅内段病变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53例)、中度狭窄组(62例)、重度狭窄组(58例)和闭塞组(102例),根据狭窄或闭塞部位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再将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分别分为PICA分支前(分别为30例、37例)和PICA分支后(分别为28例、65例)2个亚组。比较四组及各两个亚组间椎动脉颅外段不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随着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的加重,V2段PSV和EDV均呈减低趋势,RI呈升高趋势。重度狭窄组和闭塞组PSV和EDV均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P=0.000),且闭塞组PSV和EDV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31±10)cm/s对(46±12)cm/s,(5±4)cm/s对(15±7)cm/s;均P=0.000],RI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分别为0.85±0.12、0.70±0.10、0.66±0.07、0.64±0.06,P=0.000);重度狭窄组RI值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0.223)。重度狭窄组无论狭窄部位位于PICA分支前或分支后,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PSV、ED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0,0.322,0.865,0.227);闭塞组亚组间V2段内径及PSV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18,0.079),但EDV、RI存在显著差异,颅内段椎动脉于PICA分支前闭塞者颅外段V2的RI明显升高,EDV明显降低(均P=0.000)。结论颅内段椎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直接影响颅外段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变化;颅外段椎动脉低速高阻力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可提示颅内段椎动脉存在闭塞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椎动脉狭窄 闭塞性疾病 血流动力学 颅外段 颅内段
原文传递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会军 吕清 +2 位作者 张允 姚胜旗 王晓平 《世界临床药物》 2021年第7期523-527,共5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技术要求以及入选患者的严格适应证,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可能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的可选择手段,但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支持。目前针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专家共识建议还是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支架植入作为补救性治疗措施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失败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钊硕 周腾飞 +4 位作者 李强 管民 刘焕 李天晓 冯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作为补救性治疗措施用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分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失败的6...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作为补救性治疗措施用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分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失败的60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以支架植入作为最终补救性治疗措施(支架植入补救组),17例以单纯球囊扩张、动脉溶栓等为补救性治疗措施(非支架植入补救组),均于术后即刻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均于术后90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并记录围手术期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术后6个月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非支架植入补救组比较,支架植入补救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35.29%vs.81.40%)、预后良好率(23.53%vs.53.49%)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76%vs.13.95%)、死亡率(29.41%vs.23.26%)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随访示支架植入补救组患者中4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但均为非症状性的。结论支架植入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失败的补救性治疗措施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大血管闭塞 前循环 可回收支架 支架植入 颅内症状性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