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genital Bilateral Proxim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in a Nigerian Child
1
作者 Alabi Ayobami Oyetunji Joel-Medewase Victor Idowu +5 位作者 Olalere Ayankemi Adenike Joel Iretiayo Titilolu Sayomi Bukola Adetutu Oladibu Olanike Taiye Adetoye Mayowa Mary Ashaolu Oluwakayode Joseph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CRUS) is a rare skeletal malformation of the upper limb and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functional disorder of the elbow joint, causing limitation in forearm rotational movements, whi...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CRUS) is a rare skeletal malformation of the upper limb and the most common congenital functional disorder of the elbow joint, causing limitation in forearm rotational movements, which may lead to difficulties with som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 reported a 4-year-old girl with congenital bilateral proxim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who presented with functional discomfort due to limitation of the prono-supination movements of the forearms and abnormal gestures when handling objects. She ha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CRUS). However, the parents declined corrective surgery because of wrong perception of the condition to be normal. This case highlighted the poor health seeking behavior and wrong illness perception prevalent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Upper Limb Congenital Anomalies Pro-no-Supination
下载PDF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with osteoporosis,fragility fracture and nonun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Zhan-Yu Yang Jiang-Dong Ni +2 位作者 Ze Long Le-Tian Kuang Shi-Bin T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0年第8期1538-1546,共9页
BACKGROUND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is a rare deformity of the upper extremity.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ss of rotation of the involved forearm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daily activities.No studies on ... BACKGROUND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is a rare deformity of the upper extremity.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ss of rotation of the involved forearm and functional limitations in daily activities.No studies on CRUS with osteoporosis have been reported to date,and osteoporosis is usually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genetic disorder in children.We discus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among this disorder,osteoporosis and fracture nonunion,investigate the strict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recommended treatments.CASE SUMMARY A 14-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bilateral CRUS with osteoporosis,fragility fracture and nonunion of fractures in ulna and radius presented our institution for further treatment,complaining of limitation in rotation.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hip and lumbar spine was 0.687 g/cm2 and 0.705 g/cm2,respectively,and the Z-score for both was-2.1,which revealed osteoporosis and a high risk of fracture.Tow serum bone turnover markers indicated an imbalance of bone metabolism.Reoperation for ulna fracture with autogenous bone grafting and a postoperative physiotherapy program were adopted rather than the separation of pathological synostosis.Radiological examination,observational posture assessment and limb function scal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At 1 year,the fracture nonunion had almost recovered,forearm movement function on the fracture side was restored,and function on the healthy sid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rehabilitation.CONCLUSION Surgical indications for CRU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Surgery should not be the first choice of treatment,and physiotherapy is not inferior to surgica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 Surgical INDICATION OSTEOPOROSIS FRAGILITY fracture NONUN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与颅骨重建术治疗婴幼儿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张迪 葛明 +2 位作者 马文平 李大鹏 郑铁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对比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与颅骨重建术治疗婴幼儿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的围手术期风险因素及术后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为婴幼儿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 目的对比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与颅骨重建术治疗婴幼儿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的围手术期风险因素及术后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为婴幼儿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婴幼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组和颅骨重建术治疗组,对两组患儿围手术期数据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期间头颅指数和颅腔容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组11例,男8例、女3例;颅骨重建术组6例,男4例、女2例。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组与颅骨重建术治疗组患儿术前、术后随访期间头颅指数以及术前颅腔容积分别为:术前头颅指数(0.72±0.06)比(0.67±0.04),术后随访期间头颅指数(0.77±0.06)比(0.73±0.01),术前颅腔容积(753.54±94.25)mL比(812.02±79.89)mL,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8.23±2.10)个月比(14.57±5.54)个月]、手术时长[(2.24±0.22)h比(5.00±0.52)h]、术中出血量[70.0(57.5,122.5)mL比120.0(100.0,127.5)mL]、住院费用[31355.0(27595.0,37554.0)元比116414.5(98185.3,124383.5)元]以及术后随访颅腔容积[(823.72±93.94)mL比(956.54±149.31)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和颅骨重建术治疗婴幼儿非综合征型矢状缝早闭,均能改善患儿头颅指数和颅腔容积;π型截骨术后辅助头盔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治疗费用低,而颅骨重建术对于患儿术后颅腔容积的扩大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矢状缝早闭 外科手术 颅骨切除术 治疗结果 婴儿 儿童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矢状缝早闭的手术治疗探讨
4
作者 刘雨桐 曾高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矢状缝早闭是最常见的颅缝早闭类型,不同月龄矢状缝早闭的手术理念、手术方式均存在差异,术中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的手术细节也相对繁杂。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及笔者手术经验,对不同月龄矢状缝早闭的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单中心经验... 矢状缝早闭是最常见的颅缝早闭类型,不同月龄矢状缝早闭的手术理念、手术方式均存在差异,术中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的手术细节也相对繁杂。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及笔者手术经验,对不同月龄矢状缝早闭的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单中心经验的矢状缝早闭标准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矢状缝早闭 外科手术 内镜辅助颅骨切除 颅骨重建术 儿童
下载PDF
额眶前移手术对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及社会情绪改善的效果评价
5
作者 李森 詹琪佳 +3 位作者 肖波 蒋文彬 魏民 陈欣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目的探讨额眶前移手术改善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和社会情绪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诊断并接受额眶前移手术治疗的15例额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术后(52±19)个... 目的探讨额眶前移手术改善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和社会情绪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诊断并接受额眶前移手术治疗的15例额缝早闭患儿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术后(52±19)个月]时,采用头颅MRI检查及Slicer 5.4.0进行前额体积、脑体积和额角的计算,同期采用社会情绪调查量表对患儿社会情绪进行评估。结果15例均行额眶前移手术。术前额叶体积为106.58(103.38,112.35)cm^(3),脑体积为528.65(496.57,563.36)cm^(3),额角为91.3(89.6,93.3)°,额叶/脑比例为20(20,20)%;术后1年额叶体积为149.64(145.64,168.85)cm^(3),脑体积为623.71(587.76,651.87)cm^(3),额角为109.5(106.4,114.6)°,额叶/脑比例为24(20,30)%;末次随访时,额叶体积为217.18(208.44,238.42)cm^(3),脑体积为870.62(786.21,961.88)cm^(3),额角为116.4(113.4,120.7)°,额叶/脑比例25(20,30)%;上述指标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显示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额叶增长比例32(30,30)%,显著高于脑增长比例15(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额叶增长比例51(50,50)%,脑增长比例39(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前社会情绪得分为85(85,95)分,显著高于正常界值(50分);术后1年随访时,社会情绪显著下降至50(50,55)分,基本接近正常界值;末次随访时,社会情绪得分为35(30,40)分,15例患儿均低于界值,达到正常水平,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额眶前移术可显著增加额缝早闭患儿额叶容量,改善前额畸形,同时有效改善不良社会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 额缝早闭 外科手术 额眶前移 治疗结果 社会情绪评估 儿童
下载PDF
决定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组织爬行替代的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沈军 邹天明 +3 位作者 缪烨 王烨峰 胥正泉 王东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3期9113-9118,共6页
背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后常常出现椎体内"蛋壳样"改变,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矫正丢失甚至后凸畸形。椎体内植骨理论上可以有效恢复前柱支撑提高矫正效果,但临床报道效果差异很大,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目的:了解不同... 背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后常常出现椎体内"蛋壳样"改变,内固定取出后出现矫正丢失甚至后凸畸形。椎体内植骨理论上可以有效恢复前柱支撑提高矫正效果,但临床报道效果差异很大,具体的原因尚不清楚。目的:了解不同椎体内空腔大小和植骨量对植骨疗效的影响,探讨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疗效的组织学因素。方法:将12只绵羊制造骨折复位后两组不同大小的椎体内空腔:1 cm3空腔组和2 cm3空腔组的骨缺损模型,每组6只。每只绵羊L1,3,5椎体制造模型,并随机植入植骨/空腔体积比为0.5,0.75,1.0的自体髂骨,植骨后4个月处死动物并取出植骨区域,行影像学和组织学分析,了解植骨的演变过程。结果与结论:植骨/缺损体积比大于0.75的两组椎体均显示良好的小梁骨爬行替代,低于该比例的植骨为纤维组织所替代;两组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和平均骨小梁板厚度均显示随着植骨/空腔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骨小梁分离度则减少,植骨/空腔体积比0.75,1.0与植骨比例0.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说明,胸腰椎骨折椎体内植骨的骨量需丰富,植骨/空腔体积比>0.75可达到满意的组织爬行替代效果,植骨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组织移植 器官移植动物模型 骨组织构建 骨折 胸腰椎 植骨 蛋壳椎 椎弓根 矫正丢失 自体骨 后凸畸形 骨缺损 复位
下载PDF
超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娜 李平 +3 位作者 李安 戴静桃 王远勤 唐尤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810-4814,共5页
背景: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并不明确。目的:短期观察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8例上颌后牙骨量严... 背景: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并不明确。目的:短期观察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8例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5-68岁,平均余留牙槽骨高度为3.19 mm,均进行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通过用锥形束CT观察种植体修复后12个月的骨结合能力,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植入的21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完成义齿修复,均未发生软组织炎症。随访修复后12个月,21枚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分别为(-0.21±0.78),(-0.16±0.55)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中应用超短种植体可取得良好的骨结合,同时能够维持种植体边缘骨量稳定,但仍需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起短种植体 边缘骨吸收 上颌窦 上颌窦内提术
下载PDF
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治疗 被引量:10
8
作者 平安松 顾洁夫 徐振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74-675,共2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方法 :1987年 9月~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患者 18例 ,手术方式有尺桡骨上段截骨、肌腱转位术 ;尺、桡骨旋转截骨术 ;尺桡骨联合部旋转截骨术。结果 :经...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方法 :1987年 9月~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患者 18例 ,手术方式有尺桡骨上段截骨、肌腱转位术 ;尺、桡骨旋转截骨术 ;尺桡骨联合部旋转截骨术。结果 :经过平均 7年 2个月的随访 ,行尺桡骨上段截骨、肌腱转位术希望恢复前臂主动旋转功能的 4例均失败 ,行旋转截骨术的病人中除 1例因去旋转不够效果不佳外 ,其他患者疗效满意。结论 :旋转截骨术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连接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尺桡 连接 治疗
下载PDF
牙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3
9
作者 卢丙仑 刘宝林 +1 位作者 洪咏龙 郭庆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7-278,共2页
目的:了解即刻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在12只犬下颌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内立即植入纯钛牙种植体,通过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6、8、12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过程和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情况... 目的:了解即刻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在12只犬下颌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内立即植入纯钛牙种植体,通过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6、8、12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过程和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骨缺损区内血块首先机化,而后沿牙槽窝骨壁向中心方向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小于1mm骨缺损12周内可完全修复,种植体骨结合形成;1mm以上骨缺损则不能完全修复。结论: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结合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大于1mm的骨缺损应争取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即刻种植 骨再生 骨愈合 组织学
下载PDF
种植型骨牵张器的设计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黎升 王桥 +1 位作者 刘宝林 赵晋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 :设计研制新型种植型骨牵张器。方法 :在犬离体下颌骨常规预备两个种植窝 ,再制备一高 0 .5mm、长 3cm的盒形输送骨段 ,植入种植型牵张器 ,加力进行牵张实验。结果 :输送骨段成功抬高 3~ 5mm ,牵张器稳定性良好。结论 :种植型骨... 目的 :设计研制新型种植型骨牵张器。方法 :在犬离体下颌骨常规预备两个种植窝 ,再制备一高 0 .5mm、长 3cm的盒形输送骨段 ,植入种植型牵张器 ,加力进行牵张实验。结果 :输送骨段成功抬高 3~ 5mm ,牵张器稳定性良好。结论 :种植型骨牵张器结构轻巧、操作简便 ,克服了以往牵张器的不足 ,符合颌骨牵张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牙种植体 骨结合 义齿 种植型骨牵张器
下载PDF
具有微弧氧化-硅烷-褪黑素复合膜层钛合金种植体的体内骨结合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德超 刘惠萍 +1 位作者 李慕勤 刘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3期6438-6444,共7页
背景:钛合金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的强度不理想,延长了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时间。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钛合金口腔种植体的早期愈合能力,对钛合金种植体进行表面改性,观察其骨结合能力。方法:分别制备具有微弧氧化膜层的钛合金种植体(设... 背景:钛合金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的强度不理想,延长了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的愈合时间。目的:为进一步提高钛合金口腔种植体的早期愈合能力,对钛合金种植体进行表面改性,观察其骨结合能力。方法:分别制备具有微弧氧化膜层的钛合金种植体(设为A组)、微弧氧化-硅烷复合膜层的钛合金种植体(设为B组)与微弧氧化-硅烷-褪黑素复合膜层的钛合金种植体(设为C组)。将3种种植体分别置入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中,置入后2,4,6周,采用锥形束CT、荧光显微镜、扭力实验检测种植体-骨界面早期成骨情况。结果与结论:(1)锥形束CT检查结果:置入后6周,A组种植体与下颌骨结合不紧密;C组种植体与下颌骨结合紧密,骨结合最好;B组骨结合情况介于两者之间;(2)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3组种植体置入4周的荧光最强,6周时稍有减弱,C组不同时间点的荧光强度高于A、B组;(3)扭力实验结果:随着置入时间的延长,3组种植体骨结合力逐渐增强,C组不同时间点的骨结合力高于A、B组(P<0.05);(4)结果表明:具有微弧氧化-硅烷-褪黑素复合膜层的钛合金种植体具有较高的骨结合能力活性,可促进早期成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骨结合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钛种植体 种植体-骨界面 偶联剂 褪黑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种植型骨牵张器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桥 何黎升 +1 位作者 赵晋龙 刘宝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9-311,共3页
目的:了解种植型骨牵张器的牵张成骨效果及骨结合情况。方法:杂种犬6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2周后随机选取一侧犬下颌牙槽嵴,矩形截骨,植入种植型骨牵张器;延迟1周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1次/d,1.05 mm/次,共... 目的:了解种植型骨牵张器的牵张成骨效果及骨结合情况。方法:杂种犬6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2周后随机选取一侧犬下颌牙槽嵴,矩形截骨,植入种植型骨牵张器;延迟1周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1次/d,1.05 mm/次,共加力牵张4d,固定6周,并进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除一枚牙种植型牵张器因伤口感染发生松动而取出外,其余牵张器与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牙槽嵴平均加高 4.00mm;X线显示牵张6周牵张间隙消失,牵张器与周围骨组织密合;组织学观察牵张间隙被成熟新生骨修复,牵张器-骨界面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结论:种植型骨牵张器可用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并可发生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成骨 牙种植 牙槽骨 骨结合 种植型骨牵张器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后骨量变化:水平向吸收是否影响骨结合 被引量:13
13
作者 叶彬 林臻彦 +2 位作者 谢丽丽 孙蕾 高永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4期3835-3839,共5页
背景:目前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同样可获得成功的骨结合,但即刻种植是否能够减少或预防拔牙窝牙槽嵴的生理性骨吸收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的:利用锥束CT测量评估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近期骨组织变化... 背景:目前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同样可获得成功的骨结合,但即刻种植是否能够减少或预防拔牙窝牙槽嵴的生理性骨吸收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的:利用锥束CT测量评估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近期骨组织变化。方法:选取上颌前牙无法保留适合采取即刻种植的患者18例18颗患牙。于种植当天、6个月、1年行锥束CT检查,分别测量距离种植体肩台4,6,8 mm处牙槽嵴唇侧骨壁的厚度,以及缺失牙牙槽嵴唇颊侧近、远中骨高度。结果与结论:种植后6个月,牙槽嵴唇颊侧骨板近、远中吸收高度分别为(1.83±0.05)mm和(1.50±0.04)mm,距离种植体肩台4,6,8 mm处牙槽嵴唇侧骨板吸收分别为(1.72±0.30)mm,(1.65±0.26)mm,(1.55±0.25)mm;1年后牙槽嵴唇颊侧骨板近、远中吸收高度分别为(0.85±0.04)mm和(0.78±0.05)mm,距离种植体肩台4,6,8 mm处牙槽嵴唇侧水平吸收(0.52±0.20)mm,(0.45±0.16)mm,(0.32±0.15)mm。结果表明即刻种植后唇侧骨壁会发生水平向吸收,但是不影响种植体的骨结合,1年后骨组织吸收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上颌前牙 即刻种植 骨结合 骨吸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纯钛表面TiO_2纳米管结合Ⅰ型胶原促进成骨细胞黏附和骨结合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莺 尤亚鹏 +5 位作者 李宝娥 宋云嘉 马奥博 陈博 韩文 李长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169-2176,共8页
背景:有研究报道,单纯纳米管改性的钛种植体表面可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胶原涂层也具有增强成骨细胞黏附和体内骨结合的作用。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TiO_2纳米管结构表层并结合Ⅰ型胶原,观察改性后的纯钛表面对体外成骨细... 背景:有研究报道,单纯纳米管改性的钛种植体表面可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胶原涂层也具有增强成骨细胞黏附和体内骨结合的作用。目的:在纯钛表面制备TiO_2纳米管结构表层并结合Ⅰ型胶原,观察改性后的纯钛表面对体外成骨细胞黏附和体内骨结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极氧化处理在纯钛表面制备TiO_2纳米管涂层,并结合Ⅰ型胶原,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接触角测定对纯钛(纯钛组)、TiO_2纳米管(纳米管组)和TiO_2纳米管结合Ⅰ型胶原(胶原/纳米管组)3种表面进行表征。将MC3T3-E1小鼠前成骨细胞株分别接种于3组材料上,培养4h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形态,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黏附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与黏附斑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黏附斑蛋白与护骨素基因表达。将3组试样分别植入SD大鼠(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胫骨内,4周后取胫骨标本,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推出实验与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纯钛表面仅可见机械打磨的划痕;纳米管组表面形成了可控、均一的垂直排列的纳米管状结构,管径约70 nm;胶原/纳米管组表面纳米管结构周围可见胶原附着,封闭了部分管口;②胶原/纳米管组的亲水性大于纳米管组、纯钛组(P<0.05);③与纯钛组、纳米管组比较,胶原/纳米管组成骨细胞黏附数目增加(P <0.05),细胞伸展完全,骨架结构明显,黏附斑蛋白表达强度高(P <0.05),黏附斑蛋白和护骨素基因表达升高(P <0.05);④动物体内植入实验显示,胶原/纳米管组最大推出力显著高于纯钛组、纳米管组(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纯钛组种植体周围骨质较少,可见较多的纤维结缔组织;纳米管组种植体周围新生骨较多,纤维结缔组织较少;胶原/纳米管组种植体周围形成结构致密的新生骨,仅残留菲薄的纤维结缔组织;⑤结果表明,纯钛表面TiO_2纳米管结合Ⅰ型胶原的新型改性方法,可有效增强体外成骨细胞的黏附,促进体内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纯钛 TIO2纳米管 Ⅰ型胶原 成骨细胞 细胞黏附 基因表达 骨结合 牙种植体 纳米管 胶原
下载PDF
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骨锌含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海军 刘宝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3-274,共2页
目的:探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骨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家兔胫骨近端植入钛种植体的动物模型,于术后1、2、4、8、12周,光镜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种植体周围1mm内的骨锌含量。结果:机体调节... 目的:探讨种植体骨结合过程中骨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家兔胫骨近端植入钛种植体的动物模型,于术后1、2、4、8、12周,光镜观察种植体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种植体周围1mm内的骨锌含量。结果:机体调节锌的重新分布,需4周时间。术后1周~2周,种植区骨锌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能满足骨损伤区修复时骨代谢旺盛对锌的需求量。结论:种植体术后早期需要补充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骨结合 骨锌含量
下载PDF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骨块内嵌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东 邹耿森 +2 位作者 肖妍君 杨进 黄文秀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评价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骨块内嵌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时种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4例,经牙槽嵴顶采用环形骨刀定位并制备窝洞,钻至距上颌窦底约1~2mm时,将内提升工具放入种植窝内轻轻敲击预备窝... 目的评价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骨块内嵌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时种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4例,经牙槽嵴顶采用环形骨刀定位并制备窝洞,钻至距上颌窦底约1~2mm时,将内提升工具放入种植窝内轻轻敲击预备窝洞后的柱状骨块,造成窦底皮质骨骨折。将骨块内嵌,连同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提升至所需要的高度,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共49枚。术后4~6月后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术后、修复后定期复诊,检查上颌窦情况、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骨高度。结果 34例均未发生术后炎症及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均无炎症,术后4~6月影像资料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已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缺牙区术前余留牙槽骨高度为5.2mm(3.7~7.1mm),术后上颌窦窦底垂直骨增量为3.8mm(2.0~6.9mm)。随访观察12月(3~24月),临床效果良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采用上颌窦骨块内嵌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有效提高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牙槽突 牙种植 牙种植体 骨结合
下载PDF
低骨代谢率对微型种植支抗即刻负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彬 李冠娥 +2 位作者 李金源 廖囡囡 刘蓉艳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研究在低骨代谢率情况下,即刻负载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可行性及稳定性。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低骨代谢组(甲减组)给予0.1%丙基硫氧嘧啶;对照组给予蒸馏水,2组均按10μL/g体质量每天灌胃。28d后植入微... 目的:研究在低骨代谢率情况下,即刻负载微型种植体支抗的可行性及稳定性。方法:健康Wistar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低骨代谢组(甲减组)给予0.1%丙基硫氧嘧啶;对照组给予蒸馏水,2组均按10μL/g体质量每天灌胃。28d后植入微型种植体并加力0.98N,分别于加力后第16、17、26、27天进行标记,加力后30d处死动物。通过X线片测量种植体骨内移动间距;荧光显微镜、光镜下观察含种植钉超硬组织切片并计算骨矿化沉积率、骨结合率。结果:造模后甲减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水平低于对照组,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甲减组种植体骨内移动间距、骨矿化沉积率及骨结合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低骨代谢率对微型种植体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低骨代谢情况下微型种植体即刻负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牙种植体 应力 物理 正畸支抗 骨结合 甲状腺激素类 大鼠 Wistar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全颅骨切开成形矫正早期矢状缝早闭头颅畸形 被引量:2
18
作者 薄斌 John Persing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矢状缝早闭舟状头畸形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患儿采取改良的俯卧位,通过头皮冠状切口显露从眉间至枕骨大孔后唇的整个颅盖,切开颅骨分离双侧额骨和双侧顶-枕部骨块。对额骨和枕骨进行放射状切开、塑形纠正前后部隆突畸形;... 目的:探讨矢状缝早闭舟状头畸形的早期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患儿采取改良的俯卧位,通过头皮冠状切口显露从眉间至枕骨大孔后唇的整个颅盖,切开颅骨分离双侧额骨和双侧顶-枕部骨块。对额骨和枕骨进行放射状切开、塑形纠正前后部隆突畸形;切除部分额、顶骨块缩短头颅前后径;在颞、顶骨下部采用"木桶板"样截骨以及放射状切开、塑形两侧顶骨纠正头颅狭窄畸形。结果:手术后4例舟状头畸形明显改善,外形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0月,头颅外形维持良好,畸形无复发。结论:包括双侧额、顶、枕、颞全颅骨切开重新塑形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地矫正婴幼儿矢状缝早闭舟状头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缝早闭 舟状头畸形 颅骨切开术 婴幼儿
下载PDF
骨折术后下胫腓骨骨性连接形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梅刃 蒋际钊 +2 位作者 黄辉春 林苗正 赵奎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下胫腓骨骨性连接形成因素.方法 回顾研究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的之间手术治疗28例胫腓远端骨折和29例踝部骨折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8-71岁,平均年龄28.3岁,其中有8例出现下胫腓骨骨性连接,并对这8例患者... 目的 探讨骨折术后下胫腓骨骨性连接形成因素.方法 回顾研究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的之间手术治疗28例胫腓远端骨折和29例踝部骨折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8例;年龄8-71岁,平均年龄28.3岁,其中有8例出现下胫腓骨骨性连接,并对这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8例下胫腓骨骨性连接患者中,有3例患者骨性连接发生骨折周围螺钉穿透过长部位,5例发生在胫腓骨骨折间且骨块未复位部位,无一例发生在下胫腓骨螺钉固定处,并对8例患者进行18-43个月随访,平均37个月,根据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优3例,良3例,可2例.结论 高能量损伤导致下胫腓骨骨折或踝部骨折,若骨折周围螺钉穿透过长、骨折处胫腓之间骨块未复位,是术后下胫腓骨骨性连接形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胫腓骨骨性连接 危险因素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肌筋膜瓣对前臂骨连接的疗效观察
20
作者 周钢 邱勋永 +2 位作者 马心赤 王快胜 王和驹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670-672,共3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尺桡骨骨连接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21例创伤后尺桡骨间骨连接凿除后使用前臂肌筋膜瓣进行间隔以预防骨连接复发。结果21例患者术前平均旋前和旋后角度为14°和5°,术后为65°和70°... 目的探讨创伤后尺桡骨骨连接的防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21例创伤后尺桡骨间骨连接凿除后使用前臂肌筋膜瓣进行间隔以预防骨连接复发。结果21例患者术前平均旋前和旋后角度为14°和5°,术后为65°和70°,经过6~17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旋转范围从术前的15°改善至130°,未出现骨性连接复发,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骨性连接凿除后使用前臂肌筋膜瓣进行间隔能够有效地防治创伤性骨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连接 筋膜瓣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