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on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ie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被引量:3
1
作者 WU Aizhi LI Guoping +1 位作者 SUN Tieshan LIANG Yus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706-716,共11页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has led to increasing growth disparities between regions. Such disparities are uncontrolled and are severely negative symptom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sys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has led to increasing growth disparities between regions. Such disparities are uncontrolled and are severely negative symptom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system dynamics(SD) model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relo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e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forementioned phenomena. The model is an effective and creative exploration for examining effects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on Chines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isparities. The SD model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build an inter-regional labor migration SD model, an inter-regional capital migration SD model, an intra-industry SD model, an intra-regional population SD model, and an intra-regional SD model which are based on realities in labor and capital flow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VENSIM software is utilized to perform a system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from 2000 to 2010. Results show that industrial relocation gradually narrows the relative disparity in GDP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Moreover, the absolute one is enlarged continuously.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disparities in per capita GDP among eastern,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generally exhibit decreasing tre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产业转移 经济增长 动力学建模 差距 中国 SD模型 人均GDP
下载PDF
THE TURNPIKE IN DYNAMIC STOCHASTIC ECONOMIC GROWTH MODELS FOR STATE-CONTINGENT CAPITAL STOCKS
2
作者 江胶宁 喻小培 +1 位作者 何穗 蹇明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SCIE CSCD 1994年第2期204-212,共9页
A stochastic economic growth model may be transformed into a deterministic economic growth model with an infiaite dimentional Banach space of state-contingent capital stocks [6]. This paper proves that under the frame... A stochastic economic growth model may be transformed into a deterministic economic growth model with an infiaite dimentional Banach space of state-contingent capital stocks [6]. This paper proves that under the framework, the stochastic analogUes of the asymptotic turnpike theorems in the standard deterministic economic growth model [5] will continue tO hold if we assume that essentially smooth programs satisfy uniformly essentially dominant diagonal cond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CONTINGENT CAPITAL economic FOR growth IN modelS STATE STOCHASTIC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Economy's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Variations in Urbanization Levels Across China's 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Regions and Sectoral Heterogeneity
3
作者 Qiu Jin Yan Ho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4年第3期27-44,共18页
This paper uses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1 to 2017,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and a threshold model to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es of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 This paper uses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11 to 2017,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and a threshold model to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es of the impac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three main sectors of industry.The paper then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and effects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had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three main sectors of industry in China's eastern,central,and western regions.Finally,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various regions and the threshold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level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economic growth.The findings indicat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Moreover,geographical factors notably influence this correlation.The digital economy exerts a positive effect on all sectors of industry.It may not substantially impac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regions with highly developed infrastructure.Regarding the other regions,the digital economy exhibits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ecific indicators.The conclusion drawn by the threshold model is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threshold effect correlates with geographic factors.No threshold effect was observed in the eastern region,while the threshold effect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when the urbanization levels for the provinces were below 0.6645.Similarly,the threshold effect was no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when the urbanization level was below 0.3931.Considering all of this,the study also offer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will help balanc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ies,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enhanc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refine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ata policy,and establish relevant incentive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regional differences urbanization level threshold models
下载PDF
The Chines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Model and Analysis 被引量:2
4
作者 Xiuchuan XU Shengping SHI Qinghua HUA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年第1期18-23,共6页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we build a dynamic endogenous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model closely linked to China's reality,and carry out 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China,we build a dynamic endogenous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model closely linked to China's reality,and carry out mathematical economics analysis of optimized conditions for urban and rural sectors. The main results show that:(i) The labor growth rate of urban-rural sectors must be greater than the time discount rate,or else there would be a vicious cycl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in the sectors;(ii)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of urban-rural sectors,and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need to be great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epreciation rate plus the time discount rate,otherwise there would be a vicious cycl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in the sectors;(iii) The low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rural sector,and the occurrence of labor outflow,human capital loss and lack of investment,will expand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which is a reason for solidification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DYNAMIC optimi
下载PD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Input and Output of Scientific Progres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Guangdong Province
5
作者 Zicheng Huang 《Open Journal of Statistics》 2020年第3期540-553,共14页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Moran’s I and Spatial Durbin Model to study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th the panel d...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y using Moran’s I and Spatial Durbin Model to study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th the panel data of 21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8 to 2017.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exist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both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spatial contiguity weights matrix, the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has a more obvious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neighboring cities than the in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Spatial Durbin model
下载PDF
Impact of openness, economic policy reform and regional shocks on trade and growth of Thailand: An econometric study 被引量:1
6
作者 Thanet Wattanakul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09年第1期17-30,共14页
关键词 世界贸易组织 计量经济模型 政策改革 经济学研究 泰国 开放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亚洲金融危机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增长降碳的动态效应研究
7
作者 孙建 彭顺 饶光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7,共12页
构建居民、厂商(包含数字经济厂商)、政府3部门DSGE模型,重点研究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随机冲击协同推进增长降碳的动态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3类数字经济随机技术冲击能... 构建居民、厂商(包含数字经济厂商)、政府3部门DSGE模型,重点研究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随机冲击协同推进增长降碳的动态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3类数字经济随机技术冲击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减缓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投资冲击能够显著减缓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数字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对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效应越强,所引致的环境经济效果越佳;数字经济结构调整能够显著推进数字经济产出和碳减排。整体来看,数字经济随机技术冲击、数字经济投资冲击、数字经济结构调整等不同政策呈现出增长降碳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碳排放总量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卫东 冯雨佳 陈镜宇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9,共10页
共享型经济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将数字经济纳入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框架,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的... 共享型经济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将数字经济纳入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框架,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明显的收敛态势,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收敛,且这一结论在替换空间权重矩阵及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2)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3)从空间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影响最大,中游城市次之,下游城市最小;(4)从时间维度来看,2013~2022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的收敛速度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且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缓冲期,2016年以后其促进作用才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收敛 长江经济带 异质性分析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动态效应
下载PDF
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
9
作者 陈斐 庞欣茹 康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42,123,共27页
以金融资源、金融效率和金融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省级区域金融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表明:2003-2020年中国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与全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东部各省份的金融服务能力整体上高于中... 以金融资源、金融效率和金融生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省级区域金融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表明:2003-2020年中国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地区与全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东部各省份的金融服务能力整体上高于中部、西部省份。选定的基准模型估计结果表明:2003-2020年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三大地区子样本情形的分析也表明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对其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两类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子样本分析表明:相对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欠发达地区这种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全国样本情形下的修正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当经济系统遭受外生冲击影响时,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对经济增长仍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提升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则对中国经济波动存在一定的反向抑制效应。进一步讨论表明:在全国样本和两类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子样本情形下,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呈现出先波动变化再稳定上升的趋势;相较于增加金融资源而言,提高金融效率或改善金融生态手段在抑制外生冲击、平滑经济波动方面更为有效。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金融布局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服务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增长 经济波动 面板模型
下载PDF
RCEP实施对中国重点商品贸易及产业安全的影响
10
作者 赵青松 李彦锋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0-73,共14页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将对中国外贸及产业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海关总署对进出口重点商品的划分,总结2000—2021年中国重点商品的贸易发展状况,基于贸易视角构建产业安全测度体系,运用动态递归GTAP模型模拟分析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将对中国外贸及产业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海关总署对进出口重点商品的划分,总结2000—2021年中国重点商品的贸易发展状况,基于贸易视角构建产业安全测度体系,运用动态递归GTAP模型模拟分析RCEP实施对中国重点商品贸易及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重点商品进出口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RCEP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削减将促进中国各类重点商品贸易额显著增长,其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RCEP实施将提高中国重点产业安全水平。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RCEP条款,重视非关税因素变动的影响,扩大重点商品出口,以建设RCEP等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高我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中国重点商品贸易 产业安全 动态递归模型
下载PDF
低碳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对汽车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米雪 赵星麟 +3 位作者 王睿 张雨佳 王伊然 徐菀珽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2期94-99,共6页
为了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对汽车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普及的7个省市2013—2020年的数据,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细致分析低碳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对汽车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样本回归检验低... 为了探究低碳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对汽车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较为普及的7个省市2013—2020年的数据,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细致分析低碳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对汽车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并通过分样本回归检验低碳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对燃油车碳排放和新能源车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低碳技术创新对汽车业碳排放量有显著负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对汽车业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汽车业碳排放具有延续性特征,受前期排放量的影响较大;低碳技术水平的进步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燃油车的碳减排,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则会更显著影响新能源汽车的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业碳排放 低碳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 动态面板模型
下载PDF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收敛的时空演进特征
12
作者 马娟 黄立军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6-50,共5页
文章基于动态演进视角,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收敛特征,从动态共同相关效应视角分析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 文章基于动态演进视角,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考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与收敛特征,从动态共同相关效应视角分析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基尼系数变化趋势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总体基尼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引起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分化是引起绝对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人力资本存量和物质资本存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条件收敛 动态共同相关效应
下载PDF
计及区域建筑群生长特性的动态冷热负荷预测
13
作者 杜玉吉 钟崴 +1 位作者 钱辉金 俞自涛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考虑区域建筑群的动态生长特性,结合负荷计算理论、灰色Verhulst模型及等维新息灰色理论,采用MATLAB构建完整的区域动态冷热负荷预测方法,以常州高铁新城2017—2022年的建筑面积为历史数据,对区域未来10年的冷热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考虑区域建筑群的动态生长特性,结合负荷计算理论、灰色Verhulst模型及等维新息灰色理论,采用MATLAB构建完整的区域动态冷热负荷预测方法,以常州高铁新城2017—2022年的建筑面积为历史数据,对区域未来10年的冷热负荷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等维新息灰色理论的Verhulst灰色模型建立的3种业态面积预测方程拟合精度均达到一级.高铁新城未来10年冷热负荷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直至饱和,达到饱和的时间约为2030年,冷、热负荷饱和规模分别为436、228 MW,与采用面积指标法的计算结果(冷负荷为472 MW、热负荷为285 MW)相比,分别降低了约7.52%、19.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动态负荷预测 建筑群生长特性 灰色模型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基于空间溢出的陕西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研究
14
作者 毛雪莲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2期148-152,共5页
文章选择陕西省11个地区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利用外资、旅游收入等方面,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分析陕西各地区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陕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稳定的收敛趋势,相邻地区的... 文章选择陕西省11个地区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利用外资、旅游收入等方面,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分析陕西各地区经济增长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陕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稳定的收敛趋势,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有促进和带动作用,且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利用外资因素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物质资本在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居于显著地位,这对于各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利,应逐步改变这一形势。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凸显,因此,借助陕西省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提升各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促进陕西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带动西北地区的经济取得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面板数据 空间Durbin模型 人力资本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其脱钩效应
15
作者 屈莉莉 李妍 李蓉 《河南科学》 2024年第7期1063-1074,共12页
通过对位于中国不同区域的辽宁省、湖北省、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和重庆市6个代表省市2010—2021年间的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利用LMDI对数指数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6省市经济增长与工业碳排放的脱钩动态及... 通过对位于中国不同区域的辽宁省、湖北省、广东省、上海市、天津市和重庆市6个代表省市2010—2021年间的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利用LMDI对数指数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分析6省市经济增长与工业碳排放的脱钩动态及影响因素,并比较6省市的差异.研究发现,辽宁省与其他5省市的工业碳排放量及脱钩趋势存在差距,脱钩状态最好的是上海市和重庆市.总体来看,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因素是促进工业碳减排及脱钩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则是最大的抑制因子,能源结构因子对于工业碳减排有很大潜力.因此,对于资源型高碳排地区的工业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是主要的减碳及促进脱钩的方式;而非资源型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应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能源碳排放 LMDI分解法 Tapio脱钩模型 经济增长 区域对比分析
下载PDF
长三角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16
作者 方惠 常志朋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港城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静态港城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动态... 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港城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究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静态港城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动态协调水平逐年优化,港城协调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港城协调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聚集的趋势;港城协调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建议通过统一布局港城建设、加强区域联动分工提高港城协调水平;发挥高协调港城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长三角整体区域经济增长,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港城协调水平 空间杜宾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 空间效应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新疆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17
作者 戴清秀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203-209,共7页
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是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基于新疆2001—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科技资源各要素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科技资源各要素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 农业科技资源投入是推进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本文基于新疆2001—2020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科技资源各要素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农业科技资源各要素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而农业科技资源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106.93%;农业科研开发活动经费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长期良性状态。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知,就短期而言,农业科技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农业科研开发活动经费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不稳定性,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模型 农业科技资源 农业经济增长 动态关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下载PDF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晓玲 石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8,共10页
“中国—东盟”地区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外循环的关键场所,为此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源自中国的基建投资、财政纪... “中国—东盟”地区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外循环的关键场所,为此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在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源自中国的基建投资、财政纪律等经济指标,加强了模型与现实的契合度,提升了模型的解释能力。研究发现:(1)传统的制度因素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没有显著影响;(2)源自中国的基建投资对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传统的基建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互为前提和目标,相互促进;(4)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也会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据此提出实事求是、求同存异,依靠中国、基建为先,互惠互利、自贸先行,优势互补、产业融合,多线并进、相辅相成等政策建议,以期有效推动“中国—东盟”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福利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增长 基建投资 人力资本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经济集聚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基于川渝地区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康继军 郑维伟 牟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7-53,共17页
经济集聚和乡村振兴作为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重点问题和现实诉求,二者能否“相得益彰”备受关注。虽然现在脱贫攻坚任务业已完成,考虑到“贫困陷阱”“顽固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等关键问题仍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实现传统贫困... 经济集聚和乡村振兴作为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重点问题和现实诉求,二者能否“相得益彰”备受关注。虽然现在脱贫攻坚任务业已完成,考虑到“贫困陷阱”“顽固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等关键问题仍然存在的客观事实,实现传统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是破除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对贫困桎梏和防止返贫的关键突破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空间经济学理论框架下探讨了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认为经济集聚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但对邻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对称特征,“经济集聚中心”对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影响同时具有规模效应和随距离衰减特征。作者以西部经济最活跃、贫困问题相对突出的川渝地区218个区县为样本,将反映地理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引入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上述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全部样本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民的增收减贫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路径依赖和“滚雪球”特征,具有长期的正向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但其短期效应并不显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仍然是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重点。对传统贫困县和非贫困县两类地区分样本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典型的空间非对称性特征,“经济集聚中心”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随距离衰减的特征,经济集聚不仅不能有效促进边远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恶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认为在肯定经济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积极作用的同时,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后脱贫攻坚时期,既要不断增强经济集聚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经济集聚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在减贫效果上的差异,合理调整政策,有意识地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和深度扶贫政策相结合,切实做到持续改善贫困县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减贫效应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非对称
下载PDF
自贸区政策效应的区域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志军 王紫月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3-59,共7页
自贸区建设能否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并促进政策属地经济发展,学术界一直对此有所争论。利用双重差分法对2009—2019年来自194个地级市、3个直辖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前三批自贸区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且其带动效... 自贸区建设能否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并促进政策属地经济发展,学术界一直对此有所争论。利用双重差分法对2009—2019年来自194个地级市、3个直辖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前三批自贸区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且其带动效应可持续6年,这一基准回归结果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以及剔除其他政策影响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但异质性研究表明就批次而言,第二批自贸区的政策效应最显著。从区位上看,内陆自贸区以及位于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自贸区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从城市行政级别上看,直辖市在设立自贸区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强。因此,自贸区建设应注重差异化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经济增长 动态效应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