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保湿因子成分L-吡咯烷酮羧酸钠(PCA-Na)的制备及T/C织物舒适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群 赵昔慧 《印染助剂》 CAS 2006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L-谷氨酸钠为原料,采用干热法合成天然保湿因子成分L-吡咯烷酮羧酸钠(PCA-Na),探讨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热解温度190℃,热解时间90min条件下,L-谷氨酸钠的转化率可达到96%以上,产物的吸湿、保湿性能优于甘油和丙二醇.由该保... 以L-谷氨酸钠为原料,采用干热法合成天然保湿因子成分L-吡咯烷酮羧酸钠(PCA-Na),探讨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热解温度190℃,热解时间90min条件下,L-谷氨酸钠的转化率可达到96%以上,产物的吸湿、保湿性能优于甘油和丙二醇.由该保湿因子制备的涤棉(T/C)混纺整理织物的吸湿、透湿等舒适性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天然保湿因子 热解 吡咯烷酮羧酸钠 t/c混纺织物 舒适性整理
下载PDF
T/C混纺织物电脑测配色打样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建达 徐旭凡 赵小菊 《嘉兴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4-49,95,共7页
对 T/ C混纺织物同色性染色方法和分光仪电脑测配色系统打样进行了分析 ,并与传统打样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电脑测配色系统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提高纺织印染产品的档次和质量至关重要。它的应用能否成功 。
关键词 t/c混纺织物 电脑测配色系统 染色 打样
下载PDF
T/C混纺中涤纶预并作用的分析
3
作者 谭常瑜 徐清华 《山东纺织科技》 2002年第5期7-8,共2页
分析了T/C混纺中涤预并的作用,认为不采用涤预并也能满足纺纱的要求。
关键词 t/c混纺 涤纶预并作用 棉纤维 纺纱工艺 成纱质量
下载PDF
T/C65/35 14.6/14.6 133/80 264cm光边坯布品种的工艺优化
4
作者 冯照峰 杨新海 管廷香 《山东纺织科技》 2015年第2期25-27,共3页
文章详细阐述了通过调整浆纱张力工艺、穿综方法工艺、喷气织机等量开口工艺,解决T/C65/35 14.6/14.6 133/80 264cm光边坯布品种因经纱粘连造成的效率低问题的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增加浆纱卷绕张力、增加前片综框经纱密度、调整喷... 文章详细阐述了通过调整浆纱张力工艺、穿综方法工艺、喷气织机等量开口工艺,解决T/C65/35 14.6/14.6 133/80 264cm光边坯布品种因经纱粘连造成的效率低问题的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增加浆纱卷绕张力、增加前片综框经纱密度、调整喷气织机等量开口是比较好的解决T/C混纺纱织造时纱线粘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边坯布 t/c纱粘连 浆纱张力 穿综方法 调整等开口量
下载PDF
T/R双面提花织物的设计与生产
5
作者 许兰杰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113-115,共3页
以T/R混纺为原料进行双面提花织物的设计。一个完全组织是由6路成圈系统形成的。一个完整花型是由8个完全组织形成的,其中7个组织由白色纱线循环形成,另1个组织由黑色纱线循环形成。为了增加织物的弹性,在奇数成圈系统中加入氨纶裸丝。... 以T/R混纺为原料进行双面提花织物的设计。一个完全组织是由6路成圈系统形成的。一个完整花型是由8个完全组织形成的,其中7个组织由白色纱线循环形成,另1个组织由黑色纱线循环形成。为了增加织物的弹性,在奇数成圈系统中加入氨纶裸丝。设计的T/R氨纶织物舒适、透气、悬垂、弹性好,且织物外观具有凹凸立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混纺原料 氨纶丝 双面提花织物 成圈系统
下载PDF
三次T-Bézier曲线间的混合延拓 被引量:4
6
作者 江卯 喻德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6-703,共8页
保持C2连续的条件下,在2条不相邻的三次T-Bézier曲线间构造了1条光顺的中间过渡曲线.首先,分别将2条曲线相邻的端点作为目标点,并根据三次T-Bézier曲线的C2连续延拓方法,构造出2条辅助延拓曲线;然后,利用这2条辅助延拓曲线及... 保持C2连续的条件下,在2条不相邻的三次T-Bézier曲线间构造了1条光顺的中间过渡曲线.首先,分别将2条曲线相邻的端点作为目标点,并根据三次T-Bézier曲线的C2连续延拓方法,构造出2条辅助延拓曲线;然后,利用这2条辅助延拓曲线及一类有理三角混合函数,生成1条带有平衡因子的混合延拓曲线;最后,将此混合延拓曲线应变能量的近似形式作为目标函数,并通过极小化目标函数法确定1条光顺的混合延拓曲线.此外,将该混合延拓方法应用于不相邻的三次T-Bézier曲面间的混合延拓.实例表明,由该混合延拓方法构造的曲线曲面具有较好的光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t-Bézier曲线 c^2连续 混合函数 平衡因子 过渡曲线
下载PDF
特殊整理剂NICEPOLE PR-99的应用工艺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保生 范向东 《印染助剂》 CAS 2005年第7期40-41,共2页
运用正交试验确立应用特殊整理剂NICEPOLE比PR-99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ICEPOLE PR-99 3%~5%(owf、130℃、45min;概述应用特殊整理剂NICEPOLE PR-99处理T/C混纺纱线的生产工艺及注意事项,处理后T/C混纺色织布可获得极好的吸湿性能.
关键词 整理剂 应用工艺 最佳工艺条件 t/c混纺 正交试验 生产工艺 混纺纱线 吸湿性能 色织布
下载PDF
M80/T20混纺纱上浆工艺优化
8
作者 王海妮 郭嫣 钱现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16年第6期28-30,共3页
针对Modal80/T20混纺纱比电阻高、毛羽多、耐磨性差的特点,制定出两种菜液配方并对其浆液及浆膜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分别采用这两种配方的荥液对细度为13 tex的Modal80/T20混纺纱进行浆纱试验,测试了不同配方上策纱的耐磨性、强伸... 针对Modal80/T20混纺纱比电阻高、毛羽多、耐磨性差的特点,制定出两种菜液配方并对其浆液及浆膜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分别采用这两种配方的荥液对细度为13 tex的Modal80/T20混纺纱进行浆纱试验,测试了不同配方上策纱的耐磨性、强伸性、毛羽指数和退策率,优化出适合Modal80/T20混纺纱上浆的浆料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80/t20混纺纱 经纱上浆 浆料配方 浆纱性能
下载PDF
短流程、高效率的赛络纺生产技术——以T/R 67/33 18.45 tex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蔡永东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短流程、高效率”纺纱生产技术正在普及与推广,前纺采用清梳联,后纺采用细络联,加之纺纱过程自动化的赛络纺生产技术,既保证了纺纱高效生产,又提高了成纱质量。本文介绍了以T/R67/33 18.45 tex纱为例、采用短流程进行赛络纺的纺纱工... “短流程、高效率”纺纱生产技术正在普及与推广,前纺采用清梳联,后纺采用细络联,加之纺纱过程自动化的赛络纺生产技术,既保证了纺纱高效生产,又提高了成纱质量。本文介绍了以T/R67/33 18.45 tex纱为例、采用短流程进行赛络纺的纺纱工艺流程、产品工艺设计及提高其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梳联 细络联 赛络纺纱 t/R混纺纱 生产技术
下载PDF
K5浆料对涤/棉混纺纱浆纱工艺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谷文静 武海良 沈艳琴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78-581,共4页
配制了K5、PVA含量不同的2种浆料配方,对这2种配方浆料的浆液性能、浆膜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分别使用这2种浆料对涤/棉混纺纱线进行上浆实验,对比分析了上浆后纱线的毛羽降低率、耐磨性能、增强率、减伸率等性能指标.结果显示,涤/棉... 配制了K5、PVA含量不同的2种浆料配方,对这2种配方浆料的浆液性能、浆膜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分别使用这2种浆料对涤/棉混纺纱线进行上浆实验,对比分析了上浆后纱线的毛羽降低率、耐磨性能、增强率、减伸率等性能指标.结果显示,涤/棉混纺纱线上浆时加入新型浆料K5取代部分PVA后,其上浆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混纺纱 浆料配方 浆液性能 浆膜性能
下载PDF
接枝淀粉在浆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苗志芳 郭利 +1 位作者 张兰香 刘俊英 《印染助剂》 CAS 2005年第12期31-32,共2页
介绍了接枝淀粉的理化性能,对接枝淀粉在涤/棉纱线上浆时浆液、浆纱性能做了测试与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浆液配方和上浆工艺,它对T/C高支高密织物经纱上浆较好,提高了上浆率,经上浆纱线柔软性好,手感滑爽,毛羽少,易分绞、经纱强力大,取得... 介绍了接枝淀粉的理化性能,对接枝淀粉在涤/棉纱线上浆时浆液、浆纱性能做了测试与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浆液配方和上浆工艺,它对T/C高支高密织物经纱上浆较好,提高了上浆率,经上浆纱线柔软性好,手感滑爽,毛羽少,易分绞、经纱强力大,取得了较好的织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枝淀粉 涤/棉 浆纱 应用
下载PDF
基于特征选择和模糊聚类的棉/粘胶混纺纱的纤维识别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先宝 杨宝娣 顾平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596-600,共5页
利用层次聚类和模糊C-均值聚类两种方法,对棉/粘胶混纺纱纤维截面的各特征值进行选择和纤维识别。试验数据表明,对于棉/粘胶混纺纱线,波动强度指标较好地反映了两种纤维间的截面差异;模糊C-均值聚类法较层次聚类法更准确地将纤维区别开来。
关键词 棉/粘胶混纺纱 图像处理 层次聚类 模糊c-均值聚类
下载PDF
E20酯化淀粉在涤棉浆纱中的应用
13
作者 黄立新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6-17,共2页
通过 3个不同浆料配方的上浆试验 ,以绿色浆料E2 0替代PVA用于涤棉纱的上浆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E20酯化淀粉 涤棉纱 浆纱 浆料配方 应用
下载PDF
常压等离子体技术改善涤纶及涤棉纱的吸湿性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伟 崔运花 +5 位作者 刁颖 陈艳弘 邓杲阳 吕靖 刘昱 向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8-141,161,共5页
为改善涤纶及涤棉纱的吸湿性能,通过改变处理时间、放电功率、气体流量和气体组分,研究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纱线芯吸高度、接触角和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体的处理时间对纱线芯吸高度的影响最大,放电功率和气体流量作用范... 为改善涤纶及涤棉纱的吸湿性能,通过改变处理时间、放电功率、气体流量和气体组分,研究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对纱线芯吸高度、接触角和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体的处理时间对纱线芯吸高度的影响最大,放电功率和气体流量作用范围较小,而纯氩气的处理效果最佳.从纱线接触角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中看出,纱线本身的亲水性能提高及其表面的氧元素有所增加,从而表明,经过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的涤纶及涤棉纱获得了较好的吸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纱 涤棉纱 等离子体 芯吸高度 接触角
下载PDF
涤棉混纺筒子纱分散/还原染料染色工艺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晓红 季莉 姚金龙 《染整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16,共2页
介绍了涤棉混纺筒子纱分散/还原染料染色工艺。实际生产证明,只要工艺合理、操作规范,经分散/还原染料一浴两步法染色后,涤棉混纺筒子纱颜色均匀,内中外层色差较小,染色牢度较高。
关键词 涤棉混纺 筒子纱 还原染料 分散染料
下载PDF
浅论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新标准的特点
16
作者 徐援朝 《染整技术》 CAS 1999年第4期37-39,共3页
重点对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97 新标准特点进行论述,对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新标准作出明确说明。
关键词 标准 精梳 涤棉混纺印染布 印染布
下载PDF
粘棉/涤闪光牛布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玲 李洪顺 郑卫明 《山东纺织科技》 2001年第3期19-20,共2页
就粘棉 /涤闪光牛仔布的生产进行了探讨 ,对其纺纱、染色、上浆、织造和后整理过程进行了工艺参数优选 。
关键词 粘棉纱 涤长丝 闪光牛仔布 产品开发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降低涤棉织物经纱毛羽的上浆实践
18
作者 刘小玲 刘慧娟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7-9,共3页
分析了涤棉织物经纱毛羽产生的原因及对织造的影响,介绍了降低纱线毛羽的具体上浆措施。
关键词 涤棉织物 经纱毛羽 降低 上浆实践
下载PDF
涤棉卡其耐久阻燃整理研究
19
作者 韩德昌 付国瑞 +2 位作者 于立国 张方林 何荣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介绍了涤棉混纺织物阻燃特点及国外发展概况,进一步探讨了用 Br—Sb 复合阻燃体系对65/35涤棉卡其进行耐久阻燃整理,得到了手感良好,阻燃性能优良的耐久阻燃整理织物。
关键词 涤棉卡其 阻燃整理
下载PDF
新型复合抗菌剂在PA6切片上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献峰 高成凤 智良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制备壳聚糖-银/铜(CA/C)和壳聚糖-银/二氧化钛(CA/T)两种新型复合抗菌剂,并将CA/T复合抗菌剂与尼龙6(PA6)共混制备抗菌PA6切片。采用SEM、XRD、FTIR、UV-Vis等对抗菌剂和抗菌切片进行了化学元素和结构的分析;采用抑菌环和振荡烧瓶实验... 制备壳聚糖-银/铜(CA/C)和壳聚糖-银/二氧化钛(CA/T)两种新型复合抗菌剂,并将CA/T复合抗菌剂与尼龙6(PA6)共混制备抗菌PA6切片。采用SEM、XRD、FTIR、UV-Vis等对抗菌剂和抗菌切片进行了化学元素和结构的分析;采用抑菌环和振荡烧瓶实验分别对抗菌剂和抗菌切片进行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CA/T复合抗菌剂与CA/C复合抗菌剂均产生纳米级粒子,由于存在银-铜和银-二氧化钛的协同抗菌效应,新型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更佳。其中CA/T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性能更高效,性价比也更高。PA6切片经CA/T复合抗菌剂改性后,有效抗菌成分在PA6基体中分布均匀,相容性较好,拥有永久性的抗菌性能,实验发现CA/T含量为4%时,抗菌率达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工业生产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复合抗菌剂 cA/t复合抗菌剂 PA6 共混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