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rmosteric Contribution to Sea Level Rising Trend 被引量:1
1
作者 ZUO Juncheng DU Ling +1 位作者 ZHANG Jianli CHEN Meixi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3期199-209,共11页
The sea level derived from TOPEX/Poseidon (T/P) altimetry data shows prominent long term trend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 during 1993-2003 was 2.9mm a^-1. The T/P sea level t... The sea level derived from TOPEX/Poseidon (T/P) altimetry data shows prominent long term trend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e global mean sea level rising rate during 1993-2003 was 2.9mm a^-1. The T/P sea level trend maps the geographical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15°-64°N), the sea level rise is very fast at the mid-latitude (20°-40°N) but much slower at the high-latitude, for example, only 0.5 mm a^-1 in the latitude band 40°-50°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the sea level shows high rising rate both in mid-latitude and high-latitude areas, for example, 5.1 mm a^-1 in the band 40°- 50°S. The global thermosteric sea level (TSL) derived from Ishii temperature data was rising during 1993-2003 at a rate of 1.2 mm a^-1 and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40% of the global T/P sea level rise.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TSL distribution are not spatially uniform; for instance, the percentage is 67%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only 29% fo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15°-64°S) and the maximum thermosteric contribution appears in the Pacific Ocean, which contributes more than 60% of the global TSL. The sea level change trend in tropical ocea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thermosteric effec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of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is area. The TSL variability dominates the T/P sea level rise in the North Atlantic, but it is small in other areas, and shows negative trend at the high-latitude area (40°-60°N, and 50°-60°S). The global TSL during 1945-2003 showed obvious rising trend with the rate of about 0.3 mm a-l and striking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with period of 20 years. In the past 60 years, the Atlantic TSL was rising continuously and remarkably, contributing 38% to the global TSL rising. The TSL in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rose with significant in- 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The first EOF mode of the global TSL from Ishii temperature data was the ENSO mode in which the time series of the first mode showed steady rising trend. Among the three oceans, the first mode of the Pacific TSL presented the ENSO mode; there was relatively steady rising trend in the Atlantic Ocean, and no dominant mode in the Indian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osteric effect sea level trend t/p altimeter spati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利用T/P卫星测高资料构造中国近海及邻域平均海平面和海面地形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海瑛 陆洋 +1 位作者 许厚泽 王广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3-409,共7页
在对T/P卫星4年1992年10月-1996年10月测高数据的编辑及预处理基础上,采用stacking处理技术构造出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相对于GRS80参考椭球的30’×30’年平均海平面,其总体精度达到... 在对T/P卫星4年1992年10月-1996年10月测高数据的编辑及预处理基础上,采用stacking处理技术构造出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相对于GRS80参考椭球的30’×30’年平均海平面,其总体精度达到±83cm(均方根)水平。验证了中国近海及邻域的平均海平面在总体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利用JGM-3和OSU91A混合模型的重力大地水准面,直接从平均海平面中扣除大地水准面起伏的影响,并采用“剪切”法得到中国近海及邻域完整到20阶次的海面地形模型的球谐函数表达式,验证了中国近海及邻域海面地形在总体上为正的格局,并对其构造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测高资料 平均海平面 海面地形 中国近海
下载PDF
利用T/P海面高度数据校验验潮站地面升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树红 谢志仁 +1 位作者 钟鹤翔 信忠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3-648,共6页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1993—2001年的海面测高资料提取了上海和江苏临近海域这9年间的绝对海面变化信息,并与该区域6个验潮站的同时段潮位记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T/P海面高度数据提取的月均海面变化曲线与同海区验...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1993—2001年的海面测高资料提取了上海和江苏临近海域这9年间的绝对海面变化信息,并与该区域6个验潮站的同时段潮位记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T/P海面高度数据提取的月均海面变化曲线与同海区验潮站测得的同期海面变化过程具有相当好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但是根据潮位序列得出的9年平均海面上升速率值均大于根据卫星资料得出的上升速率值。由于卫星测高数据是严格建立在地心坐标基础上的,因此二者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应与验潮站所在地点的地面沉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地面沉降校正的上海吴淞验潮站数据得出的9年平均海面上升速率值仅比卫星测高结果大0.43mm/a,而江苏省射阳河口至三条巷之间5个未经地面沉降校正的验潮站得出海面上升速率与卫星测高结果之间的差值在0.95~3.01cm/a之间,并呈向北递增趋势。这一对比结果反映该岸段近期的地面沉降速率可能有自南向北增大的趋势,其量值有可能达到年厘米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变化 地面升降 卫星测高 t/p卫星 验潮站
下载PDF
基于T/P资料分析南海海面风、浪场特征及其关系 被引量:32
4
作者 齐义泉 施平 +1 位作者 毛庆文 王静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9-624,共6页
 本文以T/P卫星高度计提供的海面风、浪资料为基础,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对南海海面风、浪场进行展开,然后找出统计上显著的几个典型场,探讨南海海风、浪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南海海面风、浪场的第一、第二模态具有很...  本文以T/P卫星高度计提供的海面风、浪资料为基础,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对南海海面风、浪场进行展开,然后找出统计上显著的几个典型场,探讨南海海风、浪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南海海面风、浪场的第一、第二模态具有很好的相似性,第三模态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一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南海海面风、浪场间的关系,从而为海浪场的经验预报和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卫星高度计 资料分析 南海 海面风 海浪场 经验函数分析 奇异值分解 水文预报
下载PDF
T/P,Jason-1测量风速及有效波高的验证与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永存 徐青 +2 位作者 刘玉光 李崇银 顾艳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7-122,共6页
选取与T/P(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同步的浮标资料以及月平均浮标资料对T/P卫星高度计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选取较窄的空间窗口以及较长的资料序列,可以减小浮标测量结果和高度计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在所选浮标海域,浮标测量... 选取与T/P(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同步的浮标资料以及月平均浮标资料对T/P卫星高度计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选取较窄的空间窗口以及较长的资料序列,可以减小浮标测量结果和高度计测量结果之间的误差;在所选浮标海域,浮标测量获得的有效波高与T/P测得有效波高存在0.3m的系统误差。T/P卫星高度计和Jason-1卫星高度计测量结果的比较显示,由于受海浪成长状态和仪器噪声的影响,二者测量获得的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在低风速时相差较大,在高风速时符合较好。T/P和Jason-1卫星高度计测量获得的有效波高和海面高度异常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1m和0.0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后向散射截面 有效波高 tOpEX/pOSEIDON JASON-1 海面高度异常
下载PDF
基于T/P卫星海面测高的黄东海海面地形变化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钟鹤翔 谢志仁 +1 位作者 崔树红 信忠保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共7页
利用Topex/Posedi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a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 利用Topex/Posedi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a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大高差超过90cm;1993—2001年期间全海区均呈现海面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值在5~8.6mm/a之间,海面上升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南快北慢,东快西慢。海面地形的年内变化在时间上呈正弦波动,空间上中、北部区域变化速度快,年较差大;南部区域变化速度慢,年较差小;变化空间特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ex/posedion(t/p) 海面测高 海面地形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Observation on Height Changes of Chinese Tide Gauges by GPS
7
作者 LIU Genyou ZHU Yaozhong +1 位作者 XU Houze ZHANG Weimi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6年第4期244-249,共6页
The height changes of tide gauges directly influence sea level observation. For research of sea level variation in large region or globe, the l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must be considered. Two sessions of GPS and abso... The height changes of tide gauges directly influence sea level observation. For research of sea level variation in large region or globe, the l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must be considered. Two sessions of GPS and absolute gravity observations in 2001 and 2003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motion of China coast in ITRF2000 and Eurasia fra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sults of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periodic observation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absolute gravity crust deformation height changes sea level variation tide gauge CLC NUMBER p228.42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高邮湖长时序水位变化监测
8
作者 陈健茹 徐佳 王冬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湖泊水位是湖泊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监测湖泊水位变化能够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依据。以高邮湖为研究对象,基于T/P卫星和Jason-1/2/3卫星测高数据构建1993~2021年间水位序列,并采用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 湖泊水位是湖泊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监测湖泊水位变化能够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流域水资源调度提供依据。以高邮湖为研究对象,基于T/P卫星和Jason-1/2/3卫星测高数据构建1993~2021年间水位序列,并采用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结合气象及社会统计数据讨论高邮湖水位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综合利用T/P、Jason-1/2/3系列卫星可以实现高邮湖水位长时序监测,精度在0.22 m左右;综合长时序数据发现,高邮湖水位突变起始点在1997年,2003年年均水位达到峰值,其多年年内水位高峰期在7~10月,年内总体呈单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变化 t/p卫星 Jason-1/2/3卫星 长时序 高邮湖
下载PDF
南海海平面变化及其比容高度和风场间的关系 被引量:21
9
作者 丁荣荣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杜凌 李磊 李培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3-30,共8页
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及其可能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资料I、shii(2005)温盐资料、Levitus(2005)温度资料和ICOADS(2005)风场资料对南海海平面高度(SS... 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目的在于掌握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及其可能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本文使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资料I、shii(2005)温盐资料、Levitus(2005)温度资料和ICOADS(2005)风场资料对南海海平面高度(SSH),比容高度(SSL)和风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2年,南海SSH平均以4.7 mm/a的速度上升;但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北部海区是典型的上升区,其核心值为10.0 mm/a,西南部海区上升较慢。1996~1997年的海平面高度距平(SSHA)和比容高度距平(SSLA)都快速上升。温度变化引起的SSL变化对SSH变化起主导作用,其贡献大约是89.4%。SSH季节变化的年较差约4 cm,而SSL季节变化的年较差约6 cm,比T/P的大。就整个南海的平均而言,SSL的位相比SSH大约提前2个月。同时,经向风应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非比容高度和经向风应力的同步相关系数达0.7。南海SSH季节变化振幅较SSL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南海SSH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甚至是反相变化),而SSL的空间变化较弱,所以整个南海平均后,会使SSH的振幅变小,而SSL的振幅受影响较小。另一原因是南海西南部的环流和气候特征引起的海平面变化与SSL变化对SSH变化的影响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t/p海平面 比容高度 风应力旋度
下载PDF
全球海水热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谭伟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李娟 杨逸秋 陈美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9-594,共6页
利用Ishii温盐资料及T/P高度计资料,分析上层700m全球及区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特征,并探讨海平面变化与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45—2006年全球大部分海域上层700m海水热含量均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平均上升速率为2.1×107... 利用Ishii温盐资料及T/P高度计资料,分析上层700m全球及区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特征,并探讨海平面变化与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45—2006年全球大部分海域上层700m海水热含量均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平均上升速率为2.1×107J/(m2.a),并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尤其在湾流附近海域上升明显,最大可达6.5×107J/(m2.a);但在黑潮延伸体海域、太平洋40°S附近的带状海域、西太暖池以及赤道印度洋附近海域,海水热含量呈下降趋势,最大下降速率可达6.0×107J/(m2.a).1993—2006年,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在南(15°S^64°S)、北(15°N^64°N)半球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且位相相反,热带海域季节变化不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半年周期信号.在南半球低纬和高纬海域,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的季节变化较弱,热含量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较小.北半球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一致;而在南半球,尤其是低纬海域,海平面变化滞后海水热含量变化,甚至有相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热含量 t/p海平面 上升趋势
下载PDF
1993—2001年全球海面高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申辉 郭佩芳 +1 位作者 钱成春 韩树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应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测高资料 ,对全球海洋的海面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 993年 1月— 2 0 0 1年 6月期间 ,全球海平面呈现上升的态势 ;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的平均上升速率约为 1 .2mm/a ;海温的变化是引起海平... 应用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测高资料 ,对全球海洋的海面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 993年 1月— 2 0 0 1年 6月期间 ,全球海平面呈现上升的态势 ;全球平均海平面高度的平均上升速率约为 1 .2mm/a ;海温的变化是引起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原因 ,但其对海平面抬升的贡献不到 5 0 %。海平面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海平面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受风应力异常特别是纬向风应力异常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海平面 海面抬升 t/p卫星高度计
下载PDF
基于多卫星融合数据的海平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美香 王蕾 +1 位作者 左军成 张国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5-331,共7页
利用1993—2008年法国空间局的AVISO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采用随机动态、EOF等方法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长期趋势、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1993—2008年间太平洋海平面呈西升东降的形态,印度洋绝大部分海区... 利用1993—2008年法国空间局的AVISO多卫星融合高度计资料,采用随机动态、EOF等方法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长期趋势、变化幅度以及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1993—2008年间太平洋海平面呈西升东降的形态,印度洋绝大部分海区海平面呈上升趋势,大西洋除湾流流域外的其他海区海平面的长期趋势以上升为主;(b)全球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等季节信号,无论是半球平均还是洋盆平均,北半球海平面季节变化的振幅明显大于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季节变化的振幅最大;(c)北印度洋海平面季节变化的振幅高于同纬度带的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d)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大洋受西边界流、赤道流系等强流影响的海域海平面变化幅度大于周围海域;(e)赤道海域各大洋东、西边界和大洋内区海平面变化不同步,可能受赤道海洋波动的影响较大;(f)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暖池和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明显降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明显升高,赤道印度洋海域东、西边界的海平面变化与其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t/p卫星高度计 随机动态方法 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
下载PDF
利用卫星测高数据推求中国近海及邻域大地水准面起伏和重力异常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许厚泽 王海瑛 +1 位作者 陆洋 王广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65-471,共7页
首先对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内4年的T/P卫星测高数据(1992-10-03-1996-10-09)和1年多的ERS-1卫星测高数据(1992-10-23-1994-01-20)进行了预处理以剔除数据中的粗差影响.然后,对... 首先对中国近海及邻域(0°-40°N,105°─135°E)内4年的T/P卫星测高数据(1992-10-03-1996-10-09)和1年多的ERS-1卫星测高数据(1992-10-23-1994-01-20)进行了预处理以剔除数据中的粗差影响.然后,对卫星的重复轨迹采用"共线"处理方法得到该海域的平均海平面.在扣除海面地形的影响后得到该海域30'×X30'大地水准面起伏。再分别采用Stokes公式逆运算加FFT技术和最小二乘配置法恢复出该海域30'×30'海洋重力异常.所得到的海洋大地水准面起伏精度为8.5cm,恢复出的重力异常的精度为35×10-5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大地水准面 重力异常 中国 近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坳隆断裂带中水合物赋存的温压场环境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宏斌 黄永样 +5 位作者 梁劲 刘学伟 梁金强 李灿苹 沙志彬 龚跃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明显受构造条件控制,一些活动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特殊构造单元,如增生楔、泥火山、泥底辟、海底滑塌体均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坡的坳隆断裂带是有利于... 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明显受构造条件控制,一些活动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特殊构造单元,如增生楔、泥火山、泥底辟、海底滑塌体均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坡的坳隆断裂带是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和赋存的重要构造之一。选择穿过坳隆断裂带的地震剖面A,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海水深度和海底温度的关系曲线,计算了沉积物的温度;并在拟合沉积物深度与体密度关系曲线的基础上,计算了沉积物中的净岩压力,进一步探讨了测线A的温压场环境。结果表明:坳隆断裂带中存在连续变化的温压场环境,当气体在其中运移时,总能遇到有利的温压场环境,从而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另一方面,坳隆断裂带中也不是处处均有利于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需要进行具体的温压条件分析,从而对水合物稳定域进行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温压场环境 坳隆断裂带 中国南海
下载PDF
近4万年渤海西岸海侵时古海面的现代标高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魏灵 贾玉连 +2 位作者 易朝路 王洪波 郭盛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1-369,共9页
文章基于众多钻孔海相层中有孔虫、介形类等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恢复海水深度,重建了海侵最大时的古海面的现代标高。结果显示:40~28kaB.P.海侵,海面的现代标高最高可达-11^-5m;10~4kaB.P.海侵则为2~3m。后者同众多研究所认为的... 文章基于众多钻孔海相层中有孔虫、介形类等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恢复海水深度,重建了海侵最大时的古海面的现代标高。结果显示:40~28kaB.P.海侵,海面的现代标高最高可达-11^-5m;10~4kaB.P.海侵则为2~3m。后者同众多研究所认为的中全新世存在高海面,海面高度为2~3m的结论大致吻合,前者则与全球气候尚处在间冰阶,冰川部分消融,世界洋面处在-50m的大背景不协调。而辽东与山东半岛沿海众多钻孔揭示,40~28kaB.P.渤海地区并没有高于-50^-20m海面存在的证据。通过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40~28kaB.P.渤海西岸的海侵,是早玉木冰期持续4~5万年之久的冰期低海面环境,这种特殊的环境使现代渤海西岸的大部分区域远离沉积环境,成为冲刷侵蚀区,这种效应叠加在冰期边缘海式构造下沉与弧后盆地性质的构造下沉背景之上造成区域性异常地面低洼;渤海西岸异常地面低洼在间冰阶全球趋暖,冰川型海侵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强烈“视”海侵(指示当时海侵时海水深度很大,而不是海水的陆泛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28kaB.p. 海面标高 -11^-5m 区域性地面低洼
下载PDF
黄、东海海面地形在1993-2001年间的变化探讨 被引量:3
16
作者 钟鹤翔 谢志仁 +1 位作者 崔树红 信忠保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长期以来海面地形变化是海面变化研究领域里一个具有显著意义却相对冷寂的研究方向,卫星海面测高技术的发展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手段和数据。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 长期以来海面地形变化是海面变化研究领域里一个具有显著意义却相对冷寂的研究方向,卫星海面测高技术的发展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手段和数据。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年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大高差超过90cm;1993—2001年期间全海区均呈现海面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值在5~8.6mm/a之间,海面上升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南快北慢,东快西慢。海面地形的年内变化在时间上呈正弦波动,空间上中、北部区域变化速度快,年较差大;南部区域变化速度慢,年较差小;变化空间特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卫星 海面测高 海面地形 黄海 东海
下载PDF
南黄海千里岩岛榴辉岩变质演化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敏 韩宗珠 +3 位作者 许红 赵广涛 张贺 来志庆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89-1300,共12页
南黄海千里岩岛榴辉岩对进一步深入完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榴辉岩主要经历了俯冲进变质(Ⅰ)、峰期榴辉岩相变质(Ⅱ)、角闪岩相退变质(Ⅲ)和绿片岩相退变质(Ⅳ)阶段.各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Ⅱ阶... 南黄海千里岩岛榴辉岩对进一步深入完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榴辉岩主要经历了俯冲进变质(Ⅰ)、峰期榴辉岩相变质(Ⅱ)、角闪岩相退变质(Ⅲ)和绿片岩相退变质(Ⅳ)阶段.各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Ⅱ阶段T=806.3℃,P=3.32GPa;Ⅲ阶段T=658.68℃,P=0.78GPa;Ⅳ阶段T<550℃,P<0.3GPa.锆石SHRIMP U-Pb测年指示千里岩榴辉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约747±19Ma),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早三叠世(约241.1±1.5Ma),角闪岩相退变质发生在三叠纪末(约205.8Ma).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千里岩岛榴辉岩的P-T-t演化轨迹,反映出榴辉岩经历了2个折返阶段.这一P-T-t轨迹整体上与苏鲁地区榴辉岩类似,指示该区所在的千里岩隆起区是苏鲁造山带在海区的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榴辉岩 矿物化学 p-t-t轨迹 苏鲁造山带
原文传递
基于卫星平台的海面变化监测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树红 谢志仁 +1 位作者 钟鹤翔 信忠保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04年第3期236-240,共5页
以海神号海洋地形卫星(T/P)为代表的海面高度卫星监测技术已经达到准厘米级的精度,日渐积累的卫星海面测高数据为全球和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和各种海洋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回顾了T/P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了T/P卫星的定轨技... 以海神号海洋地形卫星(T/P)为代表的海面高度卫星监测技术已经达到准厘米级的精度,日渐积累的卫星海面测高数据为全球和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和各种海洋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回顾了T/P卫星测高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了T/P卫星的定轨技术,并以T/P卫星为例,论述了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海平面变化的原理、误差校正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此外,还介绍了利用卫星测高资料对中国海区海面变化研究的初步成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海面变化 t p 测高数据处理
下载PDF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郑荣才 刘文均 +2 位作者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海平面变化 龙门山 旋回层序
下载PDF
龙门山泥盆纪层序地层的碳、锶同位素效应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郑荣才 刘文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4-272,共9页
龙门山泥盆纪具准Ⅱ级T-R旋回的层序组,与碳、锶同位素地层曲线演化总趋势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极好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意义。Ⅲ级T-R旋回层序,部分与同位素地层曲线拟合;部分有特征的异常高值波峰或低值波谷。同位... 龙门山泥盆纪具准Ⅱ级T-R旋回的层序组,与碳、锶同位素地层曲线演化总趋势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极好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意义。Ⅲ级T-R旋回层序,部分与同位素地层曲线拟合;部分有特征的异常高值波峰或低值波谷。同位素效应分别与正常海平面变化和有机碳高速埋藏、缺氧水体入侵、生物生态萧条或绝灭,以及构造和火山活动等区域性或全球性事件相联系,各具不同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龙门山 泥盆纪 锶同位素 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