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in Qixia Formation (Early Permian) of Badong, Hubei Provinc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R Cycle Interpret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Yan Jiaxin Zhao Laishi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Fang Nianqiao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6-62,共7页
Combined with sedimentary observation and mineralogical research on a type of drusy celestite of early diagenesis in origin, this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Qixia Formation at the Shuibuya Section, Badong County, Hubei ... Combined with sedimentary observation and mineralogical research on a type of drusy celestite of early diagenesis in origin, this geochemical study on the Qixia Formation at the Shuibuya Section, Badong County, Hubei Province of south China evalu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to the mass fractions of CaO, Al 2O 3, MgO, SiO 2, Fe 2O 3, Na 2O, K 2O, Mn, Sr, P and Ba in the carbonates. The Sr, initially released from the stabilization of carbonate calcium mineral, precipitated with sulfate ion as celestite in early diagenetic environment, where sulfate reduction was the minimum. Then it redistributed in burial diagenetic environment, where celestite was replaced by calcite. The fractions of the MgO and SiO 2 in the carbonates were mainly modified by the early dolomit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respectively. That of the Na 2O was overprinted by the burial diagene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data of sixty bulk rocks indicates that the mass fractions of the Al 2O 3, K 2O, Fe 2O 3, Mn, CaO, P and Ba were affiliated with the sedimentary factor despite the obvious decrease of CaO during early dolomit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Among them, the Al 2O 3 and K 2O mainly represent the detrital components. In addition, a dysaerobic sedimentary background was confirmed by trace element measurement and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celestite. This genetic discrimination facilitat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gressive regressive (T R) cycle and specialities featured this unusual carbonate un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tION DIAGENESIS CELEStItE GEOCHEMIStrY t r cycle.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T-R层序的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1 位作者 夏斌 杨伟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层序 ,其湖平面变化呈折线 ,仅可分出上升阶段 (T)和下降阶段 (R) ,缺失稳定阶段 ,我们将此类层序称为T R层序。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幕式构造运动和沉积物快速充填是T R层序形成的关键。层序发育的早期阶段 ,幕式构造运动产生新生可容空间 ,决定了T旋回的发育 ,形成了以深水泥岩、页岩等沉积为特征的湖侵域 ;晚期阶段 ,沉积物快速充填减少可容空间 ,决定了R旋回的演化 ,形成了以前积式砂体为特征的湖退域。T R层序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湖侵域烃源岩发育 ,湖退域储层发育 ,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层序 平面变化轨迹 幕式构造运动 控制因素 断陷湖盆
下载PDF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T-R旋回层序与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谢英刚 郭建华 +2 位作者 夏保华 张椿华 蒋小琼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是在湖盆萎缩期沉积形成的陆上冲积地层。本文在其中划分出 2个四级T -R旋回层序 ,每个层序由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 ,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同时提出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并将其作为该区地层基准...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是在湖盆萎缩期沉积形成的陆上冲积地层。本文在其中划分出 2个四级T -R旋回层序 ,每个层序由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 ,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同时提出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并将其作为该区地层基准面抬升的标志。水进体系域内部构型以推移质和悬浮质混合沉积为主 ,其层系向上逐渐变薄 ,广泛发育厚层的洪泛平原沉积 ,只有少量的河道砂体孤立的分布于其中。水退体系域内部构型以砂—砾推移质沉积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东濮凹陷 沉积体系 沉积旋回 沉积相模式 沉积物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T-R旋回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程晓玲 周小进 郭建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48-552,556,共6页
作者从经典模式应用于断陷盆地中所存在的问题讨论入手,认为T-R旋回划分方案更适合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同时,还运用T-R旋回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了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T-R旋回的层序地层格架模式,建立了东濮凹陷下... 作者从经典模式应用于断陷盆地中所存在的问题讨论入手,认为T-R旋回划分方案更适合中国东部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同时,还运用T-R旋回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了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T-R旋回的层序地层格架模式,建立了东濮凹陷下第三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将下第三系划分为1个一级T-R旋回、3个二级T-R旋回,并进一步从沙河街组中识别出9个三级T-R旋回。通过研究主要目的层三级层序湖进(T)和湖退(R)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展布,进一步查明主要目的层段的砂体分布规律,确立有利于隐蔽油气藏发育的砂体类型,并预测其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 三级层序 体系域 沉积体系 砂体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T-R旋回层序在东濮凹陷前梨园地区Es_3^3亚段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东胜 郭建华 刘生国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2-46,共5页
依据对东濮凹陷前梨园地区测井、岩芯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 ,可将Es33亚段划分为三个湖进 -湖退 (T- R)旋回沉积层序 ,自底往上 ,Es33 层序发育辫状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 ,Es33 、Es33 层序则以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湖底扇沉积... 依据对东濮凹陷前梨园地区测井、岩芯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 ,可将Es33亚段划分为三个湖进 -湖退 (T- R)旋回沉积层序 ,自底往上 ,Es33 层序发育辫状三角洲半深湖沉积体系 ,Es33 、Es33 层序则以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由沉积层序的区域对比和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 ,建立起了前梨园地区 Es33亚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将储集岩层置于等时界面限定的沉积层序中进行划分和对比 ,可精确地解释砂体的成因及其横向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 储层预测 东濮凹陷 地震资料 沉积层序 砂体 成因
下载PDF
潜江凹陷潜江组T-R旋回层序与非构造圈闭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美衡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0-74,共5页
潜江凹陷为一陆相断陷湖盆。运用T-R旋回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结合潜江凹陷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将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T-R旋回层序,同时建立了该凹陷T-R旋回层序地层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深湖—半深湖等沉积体系... 潜江凹陷为一陆相断陷湖盆。运用T-R旋回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结合潜江凹陷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将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T-R旋回层序,同时建立了该凹陷T-R旋回层序地层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深湖—半深湖等沉积体系。查明了该区主要层段的砂体分布规律,确立有利于非构造圈闭发育的砂体类型,并提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陆相断陷湖盆 沉积体系 非构造圈闭 预测 潜江凹陷
下载PDF
含点不交偶圈的图的[r,s,t]-着色 被引量:5
7
作者 俞竺君 左连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2,共5页
通过用图G的导出星K1,Δ(G)的一个[r,s,t]-着色对图G进行从下往上着色,证明了含点不交偶圈的图的[r,s,t]-色数等于图中最大导出星的[r,s,t]-色数.
关键词 [r s t]-着色 偶圈
下载PDF
T-R旋回层序在陆相盐湖盆地中的应用——以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徐彬 李建明 +1 位作者 张永庶 崔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模式,研究了有利储层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层序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 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模式,研究了有利储层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层序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下干柴沟组上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细分为6个四级层序,各级层序界面主要为岩性突变面,各级层序均发育湖侵体系域与湖退体系域,并均具有快速湖侵、缓慢湖退的特征;SQ3—SQ4表现为早期湖侵、中后期持续湖退,沉积相由半深湖亚相逐渐转变为盐湖亚相,SQ4发育大量岩盐盖层;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湖退体系域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盐湖盆地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西地区
下载PDF
T-R旋回在东濮凹陷的应用:以古近纪沙河街期为例
9
作者 肖明国 李杰 +4 位作者 郭建华 郭祥伟 王玺凯 谭慧 刘辰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02-3010,共9页
基于不同级次的T-R旋回对应于不同的储层分级,在不同环境中的T-R沉积旋回中,储集砂体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通过沉积相突变带、生物绝灭带、物源变化等对沙河街组不同级次的T-R旋回层序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 基于不同级次的T-R旋回对应于不同的储层分级,在不同环境中的T-R沉积旋回中,储集砂体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通过沉积相突变带、生物绝灭带、物源变化等对沙河街组不同级次的T-R旋回层序进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9个三级旋回和3类沉积体系的组合模式;层序格架内主要由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湖底扇、滨浅湖、深湖、深盆盐湖等沉积体系组成;在湖近体系域中,主要沉积体系是水下扇、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滨浅湖、湖湾、半深湖—深湖;在湖退体系域中,主要沉积体系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半深湖—深湖、湖底扇以及深水盐湖沉积体系,但其分布与组合也明显受盆地古地貌形态、构造(控凹断层)活动强度、气候及物源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层序地层 t-r旋回 东濮凹陷 沙河街期
下载PDF
陆良盆地新近系茨营组三段T—R旋回层序研究
10
作者 陈静 李建明 陈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20期103-105,共3页
依据对陆良盆地地区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等的综合研究,本文将茨营组三亚段划分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T-R)沉积旋回层序,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水进体系域内部广泛发育厚层的湖泊沉积,只有少量的三角洲砂体零星分布于其中,水... 依据对陆良盆地地区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等的综合研究,本文将茨营组三亚段划分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T-R)沉积旋回层序,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水进体系域内部广泛发育厚层的湖泊沉积,只有少量的三角洲砂体零星分布于其中,水退体系域则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 水进—水退体系域 沉积体系 陆良盆地 新近系上新统茨三亚段
下载PDF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al Zone: Jordan, Arabian Plate;Linked to Siberi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nd Neo-Tethys Breakup Degassing via Climate Forcing, Atmospheric Hazard and Metal Toxicity
11
作者 Werner Schneider Elias Salameh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22年第6期472-503,共32页
End-Permian Gondwana siliciclastics (50 - 70 m) of the Um Irna F exposed along the NE Dead Sea, exhibit carbonate-free fining upward cycles (FUC) deposited during acid flash flood events under tropical climate. Severa... End-Permian Gondwana siliciclastics (50 - 70 m) of the Um Irna F exposed along the NE Dead Sea, exhibit carbonate-free fining upward cycles (FUC) deposited during acid flash flood events under tropical climate. Several ferruginous paleosol intercalations cover periods of drying upward formation (DUP) under semiarid/arid climates. Thin grey pelite beds interbedded between paleosol and overlying FUC, are interpreted as tephra deposits sourced in Siberian LIP- and Neo-Tethys (NT)-Degassing. The Wadi Bassat en Nimra-section exhibits the P-T transitional zone where flash flood deposits meet supra-/intertidal sediments of the southward-directed transgressive NT. Decreasing flash-flooding continued through the Lower Scythian (Ma’in F.) during transgression, reworking, and resedimentation. Two euryhaline foraminifera-bearing limestone beds are discussed as indicators for the end of mass extinction (recovery phase: ca. 250.8 - 250.4 Ma) possibly correlating with 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MFS Tr 10 (ca. 250.5 Ma) on the Arabian Shelf (Khuff cycles B;A). Comparable data from the Germanic Basin as FUC/DUP-cycles, tephrasuspicious “Grey Bed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s, Co, Pb, Zn, and Cu as well as the U-Pb Age data of the Siberian LIP meet the PTB-Zone between the MFSs Intervals P 40 (ca. 254 Ma)/Tr 10 (ca 250.5 Ma) on the Arabian Shelf. MFS (Tr 10, 20, 30) and SBs resp. on the Arabian Plate, as well as Scythian Substage boundaries correlate with &#8706<sup>13</sup> C-excursions recorded at Musandam, UAE. Thereby, the ratio of greenhouse gases (+climate forcing)/aerosols und tephra (-climate forcing) take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8706<sup>13</sup>C-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transition Zone JOrDAN Arabian Plate SILICICLAStICS Flash Flood deposits Neo-tethys transgression Siberian LIP Degassing: Acid rain tuffs Metal toxcicity Climate Forcing Milankovitch Croll cycles Germanic Basin (Correlation) Earth/Moon Interplay Self-regulation (Autopoiesis)
下载PDF
无K_(1,r)图中的哈密顿圈(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正声 周兴和 +1 位作者 张雪荣 徐新萍 《数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1-270,共10页
本文借助于对图的本质独立集和图的部分平方图的独立集的研究,对无K1,r图中哈密顿圈的存在性给出了八个充分条件.我们将利用T-插点技术对这八个充分条件给出统一的证明.本文的结果从本质上改进了C-Q.Zhang于1988年利用次形条件给出的k-... 本文借助于对图的本质独立集和图的部分平方图的独立集的研究,对无K1,r图中哈密顿圈的存在性给出了八个充分条件.我们将利用T-插点技术对这八个充分条件给出统一的证明.本文的结果从本质上改进了C-Q.Zhang于1988年利用次形条件给出的k-连通无爪图是哈密顿图的次型充分条件;同时,G.Chen和R.H.Schelp在1995年利用次型条件给出的关于k-连通无K1、4图是哈密顿图的充分条件也被我们的结果改进并推广到无K1,r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连通图 无K1 r 部分平方图 本质独立集 t-插点 哈密顿圈
下载PDF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旋回地层:基于小波分析的P-T界线地质事件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乔彦国 时志强 +1 位作者 王艳艳 张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3-410,共8页
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采集自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序列的自然伽马(GR)能谱序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序列很大程度上受到410:102.5:42.6:21.5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晚二叠... 利用小波分析技术,对采集自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序列的自然伽马(GR)能谱序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序列很大程度上受到410:102.5:42.6:21.5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控制。晚二叠世上寺剖面位于古特提斯洋的深水环境,沉积速率较低,平均为5cm/ka;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研究区构造活动强烈,陆地及海洋生物发生大灭绝,由于酸雨以及植被缺乏等气候及生态因素影响,陆地表面风化速率急剧增加,大量陆源物质注入导致早三叠世早期浅海系统沉积速率提高至25cm/ka,并强烈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抑制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延缓了海洋生态复苏进程。在二叠纪末期,上寺剖面沉积记录的旋回性较为明显且稳定,到三叠纪早期旋回性有所变差。早三叠世沉积速率的显著变化和旋回性差异与该时期动荡的古气候、古海洋环境密切相关,地球表层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影响,且可能成为早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复苏缓慢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界线 生物大灭绝 米兰科维奇旋回 沉积速率 小波分析 上寺剖面
下载PDF
细粒沉积物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初探:以东营凹陷樊页1井沙三下-沙四上亚段泥页岩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杜学斌 刘辉 +5 位作者 刘惠民 陆永潮 王勇 郝雪峰 杨万芹 丁桔红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共11页
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发育了一套厚层的泥页岩,前人研究认为这一套厚层泥岩是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的湖进体系域(EST),没有做过进一步的细分。随着近年来页岩油(气)研究的深入开展,地质学家们认识到了泥页岩并非整体一套,而是与砂岩一... 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发育了一套厚层的泥页岩,前人研究认为这一套厚层泥岩是经典层序地层学中的湖进体系域(EST),没有做过进一步的细分。随着近年来页岩油(气)研究的深入开展,地质学家们认识到了泥页岩并非整体一套,而是与砂岩一样也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这就要求针对泥页岩等细粒沉积物的研究要进一步精细化。对于泥页岩的层序研究而言,传统(经典)的划分方法完全不适应(依据经典层序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岩性组合变化等参数),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泥页岩进行层序精细划分。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T-R旋回理论的GRP层序划分法。该方法以自然伽马曲线(GR)为基础,结合岩相变化分析,充分利用各类地球化学数据以及GR测井在泥页岩层段响应特征和湖平面T-R旋回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行泥页岩中的旋回识别分析。利用该方法,将东营凹陷樊页1井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从下至上划分为7个GRP(GR Parasequence)层序,并进一步分析了控制细粒沉积物层序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自然伽马曲线 t—r旋回 GrP层序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湖平面变化曲线与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讨论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建华 朱美衡 +1 位作者 刘辰生 王明艳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2,共6页
 陆相断陷盆地形成于控凹断层长期稳定的下沉过程中,因此,湖平面的升降变化主要是受控凹断层的活动速率与活动特点、海侵及气候的控制。由于控凹断层活动的幕式性与阶段性,以及突发的海侵事件,导致湖平面升降变化轨迹为两段折线式,即...  陆相断陷盆地形成于控凹断层长期稳定的下沉过程中,因此,湖平面的升降变化主要是受控凹断层的活动速率与活动特点、海侵及气候的控制。由于控凹断层活动的幕式性与阶段性,以及突发的海侵事件,导致湖平面升降变化轨迹为两段折线式,即快速的湖侵与缓慢的湖退。在一个湖平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形成了下部的湖侵体系域和上部的湖退体系域,可称之为T-R旋回沉积层序。层序的边界可能是由于幕式性的构造活动所反映出的局部的沉积间断与缺失,或者是由于突发性的海侵而造成的"沉没"。很显然,这种T-R旋回层序地层学格架模式缺乏大面积的暴露而形成的型层序边界。在其内部的构成上,由于没有明显的侵蚀不整合,也难以将"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区分开。尤其是在湖盆萎缩或"低位期",湖水退至湖盆中心,水体较浅,很难形成"低位期"的湖底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湖平面变化曲线 层序地层学 t-r旋回
下载PDF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郑荣才 刘文均 +2 位作者 李祥辉 王洪峰 陈源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7,共7页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海平面变化 龙门山 旋回层序
下载PDF
龙门山泥盆纪层序地层的碳、锶同位素效应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郑荣才 刘文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4-272,共9页
龙门山泥盆纪具准Ⅱ级T-R旋回的层序组,与碳、锶同位素地层曲线演化总趋势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极好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意义。Ⅲ级T-R旋回层序,部分与同位素地层曲线拟合;部分有特征的异常高值波峰或低值波谷。同位... 龙门山泥盆纪具准Ⅱ级T-R旋回的层序组,与碳、锶同位素地层曲线演化总趋势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具极好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意义。Ⅲ级T-R旋回层序,部分与同位素地层曲线拟合;部分有特征的异常高值波峰或低值波谷。同位素效应分别与正常海平面变化和有机碳高速埋藏、缺氧水体入侵、生物生态萧条或绝灭,以及构造和火山活动等区域性或全球性事件相联系,各具不同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对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龙门山 泥盆纪 锶同位素 同位素
下载PDF
大豆苷元与氨基修饰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水溶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邓颖慧 苏丽娜 +4 位作者 庞艳华 郭亚飞 王芬 廖霞俐 杨波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8-653,共6页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大豆苷元分别与两种氨基修饰β-环糊精(ACD)即单-6-氨基-β-环糊精(NCD)和单-6-乙二胺基-β-环糊精(ENCD)的固体包合物,并获得最佳包合条件:大豆苷元与环糊精投料比为3:1(n/n),搅拌时间为72 h,分别获得83%和67%...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大豆苷元分别与两种氨基修饰β-环糊精(ACD)即单-6-氨基-β-环糊精(NCD)和单-6-乙二胺基-β-环糊精(ENCD)的固体包合物,并获得最佳包合条件:大豆苷元与环糊精投料比为3:1(n/n),搅拌时间为72 h,分别获得83%和67%的产率。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证实了两种包合物的形成。利用Job's曲线法确定了主客体的包合比为1:1,并利用荧光光谱滴定分析测得其包合稳定常数KS分别为899.2和203.8 L/mol。水溶性实验表明,通过与NCD和ENCD形成包合物,25℃下大豆苷元在水中的溶解度由原来的8.31μg/mL增至15.2和13.2 mg/mL,分别提高了约1800和15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苷元 氨基修饰β-环糊精 固体包合物 包合行为 水溶性
下载PDF
现行层序模型及其标准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宝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4-140,共7页
基于对先前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了现行层序模型(沉积层序、成因层序和T-R层序)和层序地层标准化流程,对比分析了各层序模型的优点和不足,认为各层序模型均为不同地质背景下地层记录的理论提炼,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适用于各自的地质背... 基于对先前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了现行层序模型(沉积层序、成因层序和T-R层序)和层序地层标准化流程,对比分析了各层序模型的优点和不足,认为各层序模型均为不同地质背景下地层记录的理论提炼,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适用于各自的地质背景;模型构成(体系域)的出现受控于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相互作用,具体归因于构造、海平面、物源和气候等的变化;层序地层的标准化就是独立于模型与依赖于模型2个方面和方法的结合,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层序地层格架基石或建造块(成因类型)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模型 沉积层序 t-r层序 成因地层层序 成因类型
下载PDF
黔南独山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约 《贵州地质》 2001年第3期154-162,共9页
通过独山地区 10余条剖面的追踪调查 ,分析了独山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除河湖相沉积的丹林组外 ,可识别出 31个层序 ,其平均形成时限约 1 2 9Ma ,组成 4个层序组 ;在出露较完整的晚泥盆世中可识别出 195个副层序 ,其平均形成时限约 10... 通过独山地区 10余条剖面的追踪调查 ,分析了独山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除河湖相沉积的丹林组外 ,可识别出 31个层序 ,其平均形成时限约 1 2 9Ma ,组成 4个层序组 ;在出露较完整的晚泥盆世中可识别出 195个副层序 ,其平均形成时限约 10 2 6ka。层序相当于Ⅲ级T -R旋回 ,受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影响 ,更明显地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具有全球性对比的意义。副层序 ,相当于Ⅳ级T -R旋回 ,与米兰科维奇效应相关。通过生物组合、地质事件和层序地层的对比 ,下、中统界线应置于海平面明显下降、并具有古风化层的大河口组之上 ;中、上统界线应置于望城统组第一次最大海泛面 ,其艾菲尔阶 -吉维特阶的界线应置于鸡泡组之下的风化壳 ,受地壳运动影响、发生于P .varcus带早中期的独山抬升可进行全球对比 ;-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Cystophrentis -Pseudouralina间隔带之中的汤粑沟组第一次最大海侵面 ,其弗拉斯阶 -法门阶界线应置于生物绝灭与复苏的尧梭组四方坡段第一个层序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t-r旋回 泥盆纪 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