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DWI及ADC值在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0例化疗后进行复查;健康志愿...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DWI及ADC值在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0例化疗后进行复查;健康志愿者10名,男5名,女5名,平均年龄48.4岁。在3.0 T MRI上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采用PSS11.0统计软件,对淋巴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DWI与常规T2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753.33±31.28)×10-3mm2/s,化疗后复查,平均ADC值(1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1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治疗后ADC值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指导下不同腹腔镜手术时机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方法本院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60例盆腔脓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抗生素治疗1~7 d内行MRI-DWI检查,对MRI-DWI诊断为急性盆腔脓肿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观察组抗生素治疗7~14 d内行MRI-DWI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脓肿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比较2组腹腔镜下组织病生理表现、临床治愈率、输卵管切除率、手术情况及随访期内输卵管畅通率、盆腔炎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前MRI分期与腹腔镜下所见一致,两组治愈率均为100%,术中输卵管切除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卵管畅通率高于对照组,盆腔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3.0 T MRI-DWI用于妇科盆腔脓肿手术时机选择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且术前抗生素治疗后经MRI-DWI判定为慢性盆腔脓肿的患者腹腔镜手术疗效更佳。
文摘目的观察恶性淋巴瘤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DWI及ADC值在淋巴瘤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10例化疗后进行复查;健康志愿者10名,男5名,女5名,平均年龄48.4岁。在3.0 T MRI上行常规MRI及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采用PSS11.0统计软件,对淋巴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淋巴结的ADC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DWI与常规T2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753.33±31.28)×10-3mm2/s,化疗后复查,平均ADC值(1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1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5),治疗后ADC值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的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