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338-3p/TCF4对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建成 卜战云 潘俊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9-645,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VEGF组细胞应用VEGF处... 目的探讨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将培养的细胞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VEGF组细胞应用VEGF处理24 h;将VEGF组培养的细胞分为4个亚组,分别将阴性对照(miR-NC)、miR-338-3p拟似物、miR-338-3p拟似物+pcDNA、miR-338-3p拟似物+pcDNA-TCF4转染至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后用VEGF处理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细胞中miR-338-3p和TCF4相对表达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生率以评估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338-3p与TCF4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增生标记蛋白细胞增生核抗原-67(Ki-67)、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EGF组细胞中miR-338-3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CF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增生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细胞中Ki-67、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ax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VEGF+miR-NC组比较,VEGF+miR-338-3p组细胞增生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细胞中Ki-67、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338-3p可靶向结合TCF4;与VEGF+miR-338-3p+pcDNA组比较,VEGF+miR-338-3p+pcDNA-TCF4组细胞增生率显著升高[(56.48±13.20)%vs.(96.24±16.24)%],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30.59±3.57)%vs.(12.36±1.29)%],细胞中Ki-67、PCNA、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41±0.11 vs.0.96±0.19;0.44±0.10 vs.0.97±0.20;0.55±0.12 vs.0.98±0.15),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87±0.13 vs.0.42±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00、14.408、7.516、7.111、6.715、7.927,均P<0.01)。结论miR-338-3p过表达可负向调控TCF4在细胞中的表达量,从而抑制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及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38-3p T细胞生长因子4 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增生 凋亡
下载PDF
铜冶炼渣浮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殿军 周爽 +1 位作者 张雨霖 李玉昊 《有色矿冶》 2024年第2期24-26,共3页
某公司选矿厂主要以选上游铜冶炼厂的铜冶炼渣为主,主要回收铜渣中的铜。通过分析,该铜渣中主要有用金属元素是Cu,含少量的Au、Ag,其含量分别为2.03%、0.39 g/t和25.39 g/t,脉石中主要含有Fe_(2)O_(3)和SiO_(2)。经试验,确定最佳的磨矿... 某公司选矿厂主要以选上游铜冶炼厂的铜冶炼渣为主,主要回收铜渣中的铜。通过分析,该铜渣中主要有用金属元素是Cu,含少量的Au、Ag,其含量分别为2.03%、0.39 g/t和25.39 g/t,脉石中主要含有Fe_(2)O_(3)和SiO_(2)。经试验,确定最佳的磨矿细度、浮选浓度、捕收剂种类及用量等,以保证最佳的浮选条件。捕收剂采用T-338和黄药,起泡剂为2#油。在最终的闭路试验中,铜精矿品位为25.32%,尾矿品位降至0.27%,铜回收率为87.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冶炼渣 t-338 铜精矿
下载PDF
消退素D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小鼠的分子机制
3
作者 王鸣军 周玲 +4 位作者 武剑 尹玉峰 曹晶 黄龄 程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21-1727,共7页
目的探讨消退素D1(RvD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雌性MRL/lpr小鼠(SLE小鼠模型,12只)和ICR小鼠(健康对照小鼠,6只),将MRL/lp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磷酸缓冲溶液(PBS)组和RvD1组(每组各6只),... 目的探讨消退素D1(RvD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小鼠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雌性MRL/lpr小鼠(SLE小鼠模型,12只)和ICR小鼠(健康对照小鼠,6只),将MRL/lp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磷酸缓冲溶液(PBS)组和RvD1组(每组各6只),尾静脉分别注射0.2 ml PBS和5μg/kg RvD1,8周后检测PBS组和RvD1组小鼠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体、尿蛋白和滤泡辅助T细胞(Tfh)比例。处死小鼠后分离PBS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CD4^(+)T细胞+二甲基亚砜(DMSO)(A组)、CD4^(+)T细胞+RvD1(B组)、初始CD4^(+)T细胞+DMSO(C组)、初始CD4^(+)T细胞+RvD1(D组),检测各组细胞E26转录因子1(ETS1)mRNA的表达水平和Tfh比例和分化情况。将miR-338-3p抑制剂与PBS组脾脏CD4^(+)T细胞或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ETS1 mRNA的表达水平和Tfh的分化情况。用shRNA-circ_0006779慢病毒或空载慢病毒感染ICR组小鼠的脾脏CD4^(+)T细胞,检测各组细胞miR-338-3p mRNA、ETS1 mRNA的水平和Tfh的分化情况(细胞实验的筛孔数均为5)。结果RvD1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ETS1 mRNA表达量高于PBS组(1.00±0.33比0.34±0.13,P=0.014);RvD1组小鼠脾重、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尿蛋白水平、Tfh细胞比例均低于PBS组(均P<0.05)。RvD1与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结果发现:B组CD4^(+)T细胞ETS1 mRNA表达量高于A组(1.00±0.08比0.25±0.05,P<0.001)、Tfh比例低于A组(16.06%±3.06%比21.76%±3.42%,P=0.020);RvD1与初始CD4^(+)T细胞体外共培养结果发现:D组初始CD4^(+)T ETS1 mRNA表达量高于C组(1.00±0.25比0.21±0.16,P<0.001)、Tfh分化程度低于C组(8.81%±1.01%比12.60%±1.86%,P=0.011)。与不加miR-338-3p抑制剂相比,miR-338-3p抑制剂可以增加PBS组CD4^(+)T细胞ETS1 mRNA表达量(1.00±0.24比0.10±0.01,P<0.001),降低Tfh细胞分化程度(9.56%±1.53%比13.60%±1.32%,P<0.001);与空载慢病毒组相比,shRNA-circ_0006779慢病毒可以增加ICR组CD4^(+)T细胞miR-338-3p水平(1.00±0.22比1.38±0.21,P=0.002),降低ETS1 mRNA水平(0.76±0.13比1.00±0.14,P=0.005),提高Tfh细胞分化程度(4.00%±0.65%比1.68%±0.60%,P<0.001)。结论RvD1通过circ_0006779/miRNA-3384-3p/ETS1轴抑制Tfh细胞分化,治疗小鼠的S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消退素D1 辅助性T细胞 E26转录因子1 小RNA 338-3p 环状RNA 0006779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