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农村社区“T-RES”发展模式研究
1
作者 孙中锋 周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38-42,107,共6页
培养农村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的理念和精神、增强对社区的归属与认同,以构建健康美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目前阻碍农村社区发展的农村居民原子化、农村社区空心化、农村地区碎片化等多重因素的研... 培养农村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的理念和精神、增强对社区的归属与认同,以构建健康美好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目前阻碍农村社区发展的农村居民原子化、农村社区空心化、农村地区碎片化等多重因素的研究,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尝试构建以微观层面的乡村精英(Talent)为引领、中观层面的资源(Resource)与环境(Environment)为支撑、宏观层面的社会(Society)为保障的"T-RES"发展模式,为重构农村社区共同体、推动农村社区长足有效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 农村社区 t-res 发展模式
下载PDF
不同积云微物理特征的卫星反演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贵华 余兴 戴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3,共7页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滴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微物理特征;运用Rosenfeld的卫星微物理反演分析方法,根据云中物理过程与T-re分布关系,着重分析了不同积云的云物理过程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NOAA卫星多光谱资料反演了云滴有效半径,采用多信息组合的RGB彩色显示方法,分析了云顶微物理特征;运用Rosenfeld的卫星微物理反演分析方法,根据云中物理过程与T-re分布关系,着重分析了不同积云的云物理过程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中高纬内陆地区积云底层一般具有较深厚的凝结增长带和较小的云滴有效半径,晶化增长起始温度较低,具有典型的大陆性云物理特征;低纬度海岛与近海地区积云与大陆性积云相比,底层云滴有效半径普遍较大,碰并作用较强,晶化增长起始温度较高,具有大陆性到海洋性过渡的云物理特征;海洋上空积云底层的云滴有效半径最大,晶化增长起始温度高,降水带较深厚,具有海洋性云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反演 积云 有效半径 t-re分布 云物理过程
下载PDF
利用雷达和卫星资料对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英英 唐仁茂 +4 位作者 李德俊 向玉春 袁正腾 王慧娟 蔡淼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48-1156,共9页
利用FY-2D静止卫星、SWAN雷达产品和湖北随州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2011年7月26日湖北随州一次强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团的生长中心与雷达反射率... 利用FY-2D静止卫星、SWAN雷达产品和湖北随州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局地分析预报系统LAPS、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探空资料等,对2011年7月26日湖北随州一次强天气过程的云结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流云团的生长中心与雷达反射率因子大值区、云顶黑体亮温TBB低值区和陡变的温度梯度区相对应;云体的合并有助于对流云的发展和维持。单站雷达资料适用于局部回波的形态识别和动力场分析,在两次弓形回波过程个例中,第一次弓形回波产生了降雹,在发展强盛阶段,低层有弱回波区和较明显的入流缺口,出现速度模糊、风暴体倾斜的现象;而第二次则以强降水天气为主。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弓形回波过程有更多、更快的能量聚集和更丰沛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有利于冰雹的发生。FY-2D卫星反演的云顶温度和粒子有效半径之间的关系(T-Re)垂直分布显示,降雹的对流云中具有强烈的上升气流,使得粒子有效半径增长缓慢,晶化温度低,没有明显的碰并增长带和降水(雨胚增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云 云顶黑体亮温 弓形回波 对流有效位能 t-re分布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中东部冰雹天气卫星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俊卿 廖晓坤 +2 位作者 陈英英 强德厚 莫沙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2年第1期9-17,89,共10页
利用CINRAD/CD雷达产品和FY-4A卫星数据及云特征量产品,结合地面、Micaps环流场和探空等资料,针对2018年6月17日青藏高原那曲中东部一次强天气过程综合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结构特征,探讨了新型探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 利用CINRAD/CD雷达产品和FY-4A卫星数据及云特征量产品,结合地面、Micaps环流场和探空等资料,针对2018年6月17日青藏高原那曲中东部一次强天气过程综合分析了冰雹云的演变及结构特征,探讨了新型探测资料在冰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受500 h Pa高原槽和地面切变线共同影响,午后地面增温使得那曲中东部对流冷云单体发展,在其东移过程中不断与新生对流云合并加强,导致那曲市区和索县出现降雹。(2)冰雹出现区域与云顶亮温<-50℃区域及冰雹云移动路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冰雹落区在TBB值低于-50℃的负中心内。(3)高原冰雹云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垂直液水含量、垂直液水含量密度和回波顶高在降雹前均出现陡增,降雹结束前维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冰雹粒子的发展;高原地区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较低,强对流发展也相对较弱,难以产生强冰雹天气。(4)高原冰雹云具有粒子有效半径和云光学厚度较大的特点,符合高原农牧区冰雹云FY-4A卫星云特征参量的监测预警指标。(5)高原冰雹云较低的晶化温度使云体具有深厚的过冷水层,为冰雹增大提供了充分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云特征参量 雷达产品 t-re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