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发生的牙合因素。方法: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8例VRF患者及个别正常牙合者分别进行正中及侧方咬合记录,定量数据牙合力百分比值(tooth occlusal force percent-ages,T-FP)、双侧牙合...目的:探讨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发生的牙合因素。方法: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8例VRF患者及个别正常牙合者分别进行正中及侧方咬合记录,定量数据牙合力百分比值(tooth occlusal force percent-ages,T-FP)、双侧牙合力百分比值(two sides force percentages,TS-FP)、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闭合时间(occlusion time,OT)、侧方牙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分析,定性数据早接触、牙合力中心点(center of force,COF)位置及偏移方向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RF组T-FP、AOF、OT、DT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F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FP、早接触发生率、COF偏移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F患者全口牙合力分布不均衡,双侧牙合力分布不对称,牙合接触稳定性差。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在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进行咬合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88例单颗后牙缺失需固定局部义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咬合纸法组和T-Scan Ⅲ法组,每组44例。口内试戴时,分别...目的评价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在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进行咬合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88例单颗后牙缺失需固定局部义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咬合纸法组和T-Scan Ⅲ法组,每组44例。口内试戴时,分别采用传统咬合纸法和T-Scan Ⅲ指导法对修复体进行咬合调整,经抛光、粘接后完成修复,于3、12个月时复诊,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评价系统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后3个月时,咬合纸法组和T-Scan Ⅲ法组成功率分别为95.45%和97.73%;修复后12个月时,两组成功率分别为90.91%和95.45%,两个时间点两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修复体咬合接触类型评价中,T-Scan Ⅲ法组Ⅰ类占93.18%,高于咬合纸法组(P<0.05);在对修复后咬合感受满意度调查中,两组分别有68.18%和86.36%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后者较前者高(P<0.05)。结论T-ScanⅢ指导下咬合调整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固定局部义齿修复中可以将T-ScanⅢ指导下咬合调整作为一种选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s,VRF)发生的牙合因素。方法: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8例VRF患者及个别正常牙合者分别进行正中及侧方咬合记录,定量数据牙合力百分比值(tooth occlusal force percent-ages,T-FP)、双侧牙合力百分比值(two sides force percentages,TS-FP)、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闭合时间(occlusion time,OT)、侧方牙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分析,定性数据早接触、牙合力中心点(center of force,COF)位置及偏移方向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RF组T-FP、AOF、OT、DT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OF位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FP、早接触发生率、COF偏移方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F患者全口牙合力分布不均衡,双侧牙合力分布不对称,牙合接触稳定性差。
文摘目的观察咬合分析仪在正畸治疗末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正畸治疗进入精细调整末期的患者,使用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正畸患者进入精细调整末期时刻(T1)全牙列总合力值(total occlusion force,TOF)、全牙列总接触面积(total contact area,TCA)、合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左右两侧总合力值(left/right occlusion force,LOF/ROF)、合力中心轨迹(centre of force,COF)的位置,根据T1期结果,指导临床3个月的精细调整,记录正畸患者矫治结束时刻(T2)TOF、TCA、TOL、TOR及COF的位置,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T_2期TCA、TOF、TOL、TOR均高于T1期,AOF小于T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期COF的位置优于T1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F在T_2期与T_1期的差值小于LO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分析仪应用于正畸治疗末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畸医生精细调整,达到合平衡,提高正畸疗效,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咬合关系。
文摘目的评价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在T-Scan 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指导下进行咬合调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88例单颗后牙缺失需固定局部义齿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咬合纸法组和T-Scan Ⅲ法组,每组44例。口内试戴时,分别采用传统咬合纸法和T-Scan Ⅲ指导法对修复体进行咬合调整,经抛光、粘接后完成修复,于3、12个月时复诊,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评价系统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后3个月时,咬合纸法组和T-Scan Ⅲ法组成功率分别为95.45%和97.73%;修复后12个月时,两组成功率分别为90.91%和95.45%,两个时间点两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修复体咬合接触类型评价中,T-Scan Ⅲ法组Ⅰ类占93.18%,高于咬合纸法组(P<0.05);在对修复后咬合感受满意度调查中,两组分别有68.18%和86.36%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后者较前者高(P<0.05)。结论T-ScanⅢ指导下咬合调整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固定局部义齿修复中可以将T-ScanⅢ指导下咬合调整作为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