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solation,Mutagenesis,Identification and Cellulase Properties of a Mulberry Branches Decomposing Fungus from Insect
1
作者 Na WANG Yanliang CHU +1 位作者 Jingfeng ZHANG Jieshen B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4期29-36,共8页
In order to utilize mulberry branches efficiently and reduc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 strain named A1 was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Acr/da Chinensis using Congo red staining method on the plate of carboxym... In order to utilize mulberry branches efficiently and reduce environment pollution, a strain named A1 was isolated from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Acr/da Chinensis using Congo red staining method on the plate of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 (CMC-Na) medium and mulberry branch powder culture medium. The strain A1 was mutagenized by uhraviolet radiation and the strain Z3 with a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pecific activity of filter paper enzyme was screened. Enzymatic characteristics, degradation ability of cellulose and taxonomic status of A1 and Z3 were also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lter paper enzyme specific activity of Z3 increased 74.47% than that of A1 and the property of enzyme production was steady. The optimum pH values of filter paper enzyme produced by A1 and Z3 were 4. 6 and 3.8 respectively an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s were 45 and 50 ℃, respectively. When CMC-Na was used as substrate, Vmax of the two strains was similar while Km of Z3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1 , which indicated that Z3 had a strong affinity for the substrate. Enzymes produced by Z3 were more resistant to high temperature. Strains A1 and Z3 could grow well on the culture mediums with mulberry branch powder as carbon source, but Z3 grew better than A1. A1 and Z3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AspergiUus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 Degradation Mulberry branch Strain isolation MUTAGENESIS IDENTIFICATION Enzymatic properties
下载PDF
Accumulation of Mutant Genes and Its Pathway with Reproductive Isol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韦文惠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3期4-6,46,共4页
According to the fitness of heterozygote was lower than homozygote among panmictic population,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al accumulate of mutant gene r was considered.Branch point of r's frequency by generational evolu... According to the fitness of heterozygote was lower than homozygote among panmictic population,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al accumulate of mutant gene r was considered.Branch point of r's frequency by generational evolution which revealed the hereditary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R and r,was worked out,and it was found that genetic drift can make r have higher frequency to surpass the branch point to form reproductive isolation.It was not enough to have the three conditions of mutation,genetic drift and natural selection to be the drive of biological evolution;hybrid weakness,the repel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original population and the new mutation,were also nee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productive isolation FITNESS Mutant gene HETEROZYGOTE branch point
下载PDF
Prognostic implication of the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3
作者 Francisco J. Rodríguez Rodrigo Juan Medina Peralta +4 位作者 Eddy Velásquez Arias Ana Alegría Barrero Teresa San Agustín Lascorz Elena Pérez Pereira Adriana Rodríguez Chaverri 《World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14年第2期61-69,共9页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MVD) i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isolat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 Methods: We studied 30 patients (pts), 22 males, 8...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MVD) i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presenting isolat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 Methods: We studied 30 patients (pts), 22 males, 8 females, mean age 57 ± 4 years, with isolated LBBB, with a mean follow up of 48 ± 6 months.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20 healthy individuals, 12 males, mean age 52 ± 10 years. Both groups were screened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RF);they also had an ech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CT Scan, ruling out both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and obstructive lesions of the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 A myocardial perfusion study was then performed, with two groups emerging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Group A, 8 pts (26%), with reversible perfusion defects, in which the diagnosis of MVD was suspected, and Group B, 22 pts (74%), with either normal perfusion or minor septal/apical reversible defects (related to LBBB). All Group A pts, and 9 of the Group B pts,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iography, with intracoronary acetylcholine and nitroglycerine infusion, thus evaluating vasomotor response as endothelium dependent (acetylcholine) or endothelium independent (nitroglycerine). During follow up, we reviewed functional class, 12 lead ECG and echocardiogram on a yearly basis. Results: All Group A patients had an abnormal acetylcholine response;only three of them had abnormal response to nitroglycerine infusion, suggesting endothelium dependent MVD. Of those in Group B, only one patient had abnormal acetylcholine response.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 up period, 3 pts (37%) in Group A, showed functional class decrease vs 5 pts (22%) of those in Group B. In Group A,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nd Diastolic Left Ventricle Diameter (EDLVD) was found (51.6 ± 3.6 vs 59.3 ± 6.8 mm;p < 0.05)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VEF (62 ± 4.8 vs 46% ± 3.7%, p variation. In neither group major complications (death, heart failure admissions) were found. Conclusion: We confir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VD and a worse clinical prognosis in isolated LBBB patients. Repeated ischemia and myocardial fibrosis are highlighted as possible physiopathological mechanisms, precluding a progressi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decrease, with a higher mortality and arrhythmia risk. Endothelial function preserving strategies, both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ight be useful in improving LBBB with MVD patient’s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solAT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下载PDF
孤立性髂动脉瘤6例临床诊疗分析
4
作者 杜柏林 刘鹏 宋民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6-1120,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骼动脉瘤(isolated iliac artery aneurysms,IIAA)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IIAA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2.3±5.3)岁(64~79岁... 目的探讨孤立性骼动脉瘤(isolated iliac artery aneurysms,IIAA)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IIAA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72.3±5.3)岁(64~79岁)。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成功完成手术,其中介入治疗5例,开放手术1例。5例患侧髂内动脉获栓塞,1例经髂动脉分支支架技术重建髂内动脉,均未出现Ⅰ、Ⅱ型内漏。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点出血、臀肌跛行、结肠缺血、脊髓缺血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死亡率低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IIAA主要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髂动脉瘤 覆膜支架血管内隔绝术 髂动脉分支支架 内漏
下载PDF
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5
作者 刘舸舟 潘卫东 +3 位作者 李金玉 娄华勇 刘翰飞 林开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76-3682,共7页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毛红椿枝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RP-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oonaolide D(1)、toonaciliatin E(2)、bourjotinolone A(3)、(21 R,23R)-epoxy-21α-ethoxy-24 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4)、(Z)-toonasterone C(5)、(E)-toonasterone C(6)、3-epi-dyscusin C(7)、(Z)-aglawone(3)(8)、(E)-volkendousin(9)、8(14),15-isopimaradiene-2α,3α,19-triol(10)、(-)-loliolide(11)、cyclohexenone(12)、pubinernoid A(13)、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4),5-羟甲基-2-呋喃甲醛(15)。化合物3、4对K562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54.2、47.3μmol/L,对HEL细胞的IC 50值分别为47.3、61.1μmol/L。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楝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具有较弱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枝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桑树活性物质东莨菪素及东莨菪苷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立 稽长久 +4 位作者 谭宁华 余茂德 杨利荣 王茜龄 夏庆友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596,共4页
香豆素(coumarins)是一类苯丙素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利用95%乙醇浸提及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方法,从三倍体桑树品种嘉陵20号的1年生枝条中分离得到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经波谱鉴定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这2种化... 香豆素(coumarins)是一类苯丙素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利用95%乙醇浸提及柱层析和薄层层析的方法,从三倍体桑树品种嘉陵20号的1年生枝条中分离得到2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经波谱鉴定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这2种化合物分别为东莨菪素[scopoletin,Mr(C10H8O4)=192]及东莨菪苷[scopolin,Mr(C16H18O9)=3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枝条 东莨菪素 东莨菪苷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桑枝中氧化白藜芦醇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7
作者 佟志远 颜新培 +4 位作者 李顺祥 周晋 蔡光先 郑群怡 黄丹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48-951,共4页
氧化白藜芦醇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为了从桑枝中有效提取这一生物活性物质,采用乙醇提取法获得桑枝粗提液,通过硅胶柱、葡聚糖柱柱层析法分离制备桑枝氧化白藜芦醇样品。运用核磁共振、HPLC-MS等方法鉴定样品的化学结构和分子质... 氧化白藜芦醇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为了从桑枝中有效提取这一生物活性物质,采用乙醇提取法获得桑枝粗提液,通过硅胶柱、葡聚糖柱柱层析法分离制备桑枝氧化白藜芦醇样品。运用核磁共振、HPLC-MS等方法鉴定样品的化学结构和分子质量,证实制备样品为氧化白藜芦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质量分数大于99%。研究结果为从桑枝中分离提取氧化白藜芦醇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白藜芦醇 桑枝 分离 纯化
下载PDF
平面波导型1×4光分路器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5
8
作者 涂兴华 倪彬 +2 位作者 杨烁 曹阳 姜松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2期24-26,共3页
针对光通信系统中光分路器的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在附加损耗和信道均匀性上性能优良的参数设计方案。基于Opti BPM仿真软件,采用Y分支波导结构设计平面波导型1×4光分路器,分别在不同的芯层折射率和包层折射率下进行仿真,分析得... 针对光通信系统中光分路器的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一种在附加损耗和信道均匀性上性能优良的参数设计方案。基于Opti BPM仿真软件,采用Y分支波导结构设计平面波导型1×4光分路器,分别在不同的芯层折射率和包层折射率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相应的性能变化规律,包括附加损耗、信道均匀性等;并讨论了采用隔离波导的结构设计对1×4光分路器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将不同条件下的最佳参数及结构进行整合优化,最终得到最佳的设计结构参数,包层折射率为1.478、芯层折射率为1.484时,其附加损耗为1.47 d B,信道均匀性可到0.019 d B。这种优化设计下的光分路器均匀性好、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可以在对均匀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分路器 分支波导 隔离波导 信道均匀性
下载PDF
姬菇新菌株宁姬018选育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9
作者 阮瑞国 丁李春 +2 位作者 潘祥华 陈华 罗仰奋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关键词 姬菇 组织分离 生物学特性 木屑栽培
下载PDF
秦巴山区野生糙苏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光辉 刘存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047-5049,共3页
[目的]研究秦巴山区野生的糙苏叶和嫩枝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这一野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糙苏叶和嫩枝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通过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 [目的]研究秦巴山区野生的糙苏叶和嫩枝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这一野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糙苏叶和嫩枝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通过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根据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8个已知的化合物,分别为oleanolic acid(Ⅰ),ursolic acid(Ⅱ),β-sitosterol(Ⅲ),maslinic acid(Ⅳ),trichoranin(Ⅴ),rabdosianin B(Ⅵ),hinokiol(Ⅶ),5,7-dimethoxy-4′-hydroxyflavone(Ⅷ)。[结论]化合物Ⅳ~Ⅷ首次从糙苏叶和嫩枝中分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苏 嫩枝 化学成分 提取分离
下载PDF
急性期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倩 曹树刚 +2 位作者 张文婷 夏明武 徐文安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30期48-50,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期孤立性脑桥梗死(IP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ND)的危险因素.方法113例急性期孤立脑桥梗死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ND组(22例,发病后7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与非ND组(91例),采用单因素分... 目的分析急性期孤立性脑桥梗死(IP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ND)的危险因素.方法113例急性期孤立脑桥梗死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ND组(22例,发病后7d内NIHSS评分增加≥2分。与非ND组(9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PI发生早期ND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基底动脉穿支病(BABD)是IPI发生早期ND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BABD是IPI发生早期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PI发生早期ND的危险因素是男性、病原学分型为BABD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脑桥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进展 基底动脉穿支病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2
12
作者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42-1351,共10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脑小血管病 穿支动脉 皮层下梗死 单发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具有高隔离度的紧凑型三陷波UWB-MIMO天线设计 被引量:2
13
作者 南敬昌 潘俊汝 +2 位作者 高明明 韩欣欣 刘婧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5-1114,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隔离度的紧凑型三陷波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整体尺寸为38 mm×26 mm×1.2 mm.通过对辐射贴片底部两侧进行多切角,实现了宽带化;通过在接地板上... 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隔离度的紧凑型三陷波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天线,整体尺寸为38 mm×26 mm×1.2 mm.通过对辐射贴片底部两侧进行多切角,实现了宽带化;通过在接地板上加载改进的波纹T型去耦结构,并刻蚀倒“π”型槽缝隙,实现了较高隔离度;通过在辐射贴片上刻蚀“U”型缝隙、在馈线上刻蚀类“H”型缝隙以及在右侧引入倒“C”型寄生枝节,实现了WiMAX(3.3~3.6 GHz)、WLAN(5.15~5.85 GHz)和X波段(7.25~7.75 GHz)3个频段的陷波.仿真与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工作频段为2.9~11.3 GHz(相对带宽达到118.31%),隔离度小于-22.6 dB,包络相关系数小于0.01,辐射效率高,辐射特性良好,可以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领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 陷波 高隔离度 波纹T型去耦结构 缝隙枝节
下载PDF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波 高远 +1 位作者 王运超 李玉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2期4046-405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52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352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周内每日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基于形态学的病因分类方法将脑桥梗死分为大动脉闭塞性疾病(LAOD)、基底动脉分支病变(BABD)和小动脉病(SAD)。根据发病后是否合并END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合并END)与非进展组(未合并END)。比较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97例(27.6%),非进展组255例(72.4%)。进展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入院时收缩压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卒中亚型、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亚型、形态学部位、收缩压均为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0.05)。与SAD相比,LAOD和BABD发生END的风险更高,且BABD发生END的风险高于LAOD;与上部梗死相比,中下部梗死更容易发生END,且下部梗死发生END的风险高于中部;收缩压高的患者容易发生END。结论LAOD或BABD、脑桥中下部梗死、收缩压高为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发生END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弥散加权成像 基底动脉分支病变
下载PDF
采用阶梯形微带馈线的高隔离度超宽带MIMO天线 被引量:6
15
作者 南敬昌 王明寰 +1 位作者 王宛 李文佳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46,共5页
提出了一种小型二端口超宽带(UWB)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该天线由两个相同的矩形单极子和缺陷地结构(DGS)组成,通过改进阶梯形微带馈电线,在介质基板底层和顶层添加H形枝节,并在辐射贴片上添加矩形条,提高了天线的带宽和隔离度。实... 提出了一种小型二端口超宽带(UWB)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该天线由两个相同的矩形单极子和缺陷地结构(DGS)组成,通过改进阶梯形微带馈电线,在介质基板底层和顶层添加H形枝节,并在辐射贴片上添加矩形条,提高了天线的带宽和隔离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在1~20 GHz工作频带内的隔离度大于21 dB,包络相关系数小于0.02。实测与仿真结果相符,表明该天线适用于UWB MIMO系统,且该天线结构紧凑,尺寸仅为22 mm×29 mm×0.8 mm,可用于便携式通信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化 MIMO天线 阶梯形微带馈电线 H形枝节和矩形条 高隔离度
下载PDF
大型独立电力网络拓扑识别及故障潮流计算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秀霞 张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年第1期91-94,共4页
针对大型独立电力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拓扑结构在线分析法——扩展关联矩阵法.该方法融合了深度及广度优先搜索的优点,并可以进行局部搜索,提高了故障跟踪时的速度及准确度,给出了节点和支路的编码方法及扩展关联矩阵的形成方... 针对大型独立电力网络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拓扑结构在线分析法——扩展关联矩阵法.该方法融合了深度及广度优先搜索的优点,并可以进行局部搜索,提高了故障跟踪时的速度及准确度,给出了节点和支路的编码方法及扩展关联矩阵的形成方法.利用新方法,研究了系统的故障跟踪、故障处理方法及带有网络拓扑结构识别的实用简单潮流计算方法,为系统的故障恢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独立电力网络 拓扑识别 扩展节支关联矩阵 故障跟踪 故障潮流计算
下载PDF
基于保护重要度的继电保护定值在线校核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慕宗江 王岩鹏 《陕西电力》 2016年第1期73-77,共5页
为了提高继电保护定值在线校核效率,提出一种依据计算保护重要度来判断支路保护装置重要程度的在线校核新方法。该方法将一条支路的所有保护装置作为一个整体,从电网事故后果严重性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确定支路保护装置重要度的方法,采用... 为了提高继电保护定值在线校核效率,提出一种依据计算保护重要度来判断支路保护装置重要程度的在线校核新方法。该方法将一条支路的所有保护装置作为一个整体,从电网事故后果严重性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确定支路保护装置重要度的方法,采用负荷孤立、发电机孤立和潮流过载作为支路保护装置重要度的辨识依据,计算出各支路保护装置重要度指标,根据指标的降序来进行保护装置的在线校核。对IEEE 10机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并分析了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孤立 发电机孤立 潮流过载 在线校核 重要度指标 支路保护装置
下载PDF
生殖隔离形成机理的杂合子低适合度分化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韦文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148-7149,7174,共3页
通过用RR、Rr和rr3种基因型的适合度之比,量化R与r基因在后代中的频率,计算r的频率逐代演变的分岔点,研究随机交配群体中的杂合子适合度低于纯合子适合度的突变基因r在群体中的逐代积累过程。揭示了R与r在遗传中的不相容性;遗传漂变能使... 通过用RR、Rr和rr3种基因型的适合度之比,量化R与r基因在后代中的频率,计算r的频率逐代演变的分岔点,研究随机交配群体中的杂合子适合度低于纯合子适合度的突变基因r在群体中的逐代积累过程。揭示了R与r在遗传中的不相容性;遗传漂变能使r在新群体中有较高的频率,超过分岔点,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同时生物进化的动力仅有突变、遗传漂变、自然选择这3个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有杂合子适合度低于纯合子适合度的突变基因,即原有群体的遗传背景对新突变的排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隔离 适合度 突变基因 杂合子 分岔点
下载PDF
雪松枝枯病
19
作者 甄志先 李保龙 +1 位作者 黄秋娴 刘海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8-119,122,共3页
近年来雪松枝枯病在河北省发生严重,致使雪松枝条,甚至主干枯死,严重影响景观。为控制雪松枝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对保定地区雪松枝枯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分离出雪松枝枯病病原,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其... 近年来雪松枝枯病在河北省发生严重,致使雪松枝条,甚至主干枯死,严重影响景观。为控制雪松枝枯病的发生和蔓延,对保定地区雪松枝枯病害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分离出雪松枝枯病病原,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测定,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其病原菌是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小穴壳菌(Dothiorella sp.)。该菌能在多种碳源中生长,但在麦芽糖培养基中生长最快;在氮源培养基中,蛋白胨培养基最适宜其生长。野外调查表明,此病害与人为活动有紧密关系:人为活动频繁,管理粗放,病害发生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松 枝枯病 分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智能高抗干扰采集系统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多旺 邓志杰 +1 位作者 魏宗寿 刘旭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37-42,共6页
介绍了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综合运用故障保护电子开关、模拟隔离放大、高分辨率V/F转换等新型器件及技术的智能A/D采集卡,并以此卡为基础组成采集系统的方法.
关键词 抗干扰 采集系统 隔离放大 单片机 控制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