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iscussion of Tibet's Paintings in Dunhuang During A.D. 786-907 And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North Side ofthe No.14 Cave of the Mogao Caves
1
作者 ZHANG Ya-sha LI Na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During A.D. 776 to 848, Dunhuang was occupied and ruled by Tubo political power, a special painting style, spread via the Tibetan silk road, appeared at same time, a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rt style of India and Ne... During A.D. 776 to 848, Dunhuang was occupied and ruled by Tubo political power, a special painting style, spread via the Tibetan silk road, appeared at same time, a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rt style of India and Nepal;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 Tibetan painting style during this period have no relative unified model actually, especially the mural and the silk painting preserved in Library Cave, the painting style of which had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other, and the reason behind this is very hard to explain. Until the late Tang Dynasty (A.D. 848-907), sheer Pala style of eastern India appeared in Dunhuang, however, whether those East India painting style still belong to Tubo remain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 art style of East India appeared in Dunhuang during from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early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probably propagated from the ways other than Tubo, and this art style was deemed as the on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ibet's art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ainting system silk painting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west of the 25th cave of the YulinCaves the mural painting on the north side of the No.14 cave of the Mogao Caves
下载PDF
俄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忠 陈丽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1弥勒经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此件绢画不仅有弥勒下生经变,还有上生经变,结合经文内容,对其表现的内容、艺术风格和年代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弥勒经变 绢画
下载PDF
广西非遗染织绣元素的掐丝工艺画创新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惠 杨恩举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4期15-17,共3页
通过对广西非遗染织绣元素与掐丝工艺画进行创新融合应用进行探讨与实践,旨在挖掘民族与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广西非遗染织绣元素掐丝工艺画的创意设计,促进广西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关键词 非遗染织绣元素 掐丝工艺画 创新应用
下载PDF
于右任1941年敦煌莫高窟行迹补遗
4
作者 盛岩海 马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58,共8页
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1941年曾到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等地调研,他在敦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方面所发挥的奠基作用已广为人知。同时另外有一些留在莫高窟的行迹,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段记忆。
关键词 于右任 莫高窟 绢画题记 刻划题名 孙国福
下载PDF
“绘事后素”注解考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莉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绘事后素”一词源自《论语》。古往今来,对“绘事后素”的解读,学者争议不断,其中以东汉郑玄的“后素”说和南宋朱熹的“先素”说最为典型。针对“绘事后素”注解之争,该文从对其解读影响较大的“绘事”、“素”、“后”及绘事工序入... “绘事后素”一词源自《论语》。古往今来,对“绘事后素”的解读,学者争议不断,其中以东汉郑玄的“后素”说和南宋朱熹的“先素”说最为典型。针对“绘事后素”注解之争,该文从对其解读影响较大的“绘事”、“素”、“后”及绘事工序入手进行深入辨析,探讨“绘事后素”注解之争的根源。通过辨析发现,当“绘事”意指服饰织物的一种局部装饰工艺时为“缋画”,当“绘事”意指独立的绘画艺术时为“绘画”;当“素”意指白采时,素色后施,当“素”意指粉地时,素色先施。最终得出结论,“绘事后素”注解之辩的实质不在于绘事本身“先素”“后素”的工序之争,而在于隐藏其后的孔子“礼”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缋画 绘画 白采 粉地
下载PDF
藏北环纳木错湖区岩画遗存的时代分析
6
作者 庞颖 汤惠生 李永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1,共16页
文章是2021年“环纳木错湖泊区科学考察队”对西藏纳木错及藏北高海拔湖区岩画考古调查的年代学研究报告。文章对纳木错扎西岛、尼玛县加林山和夏桑三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遗存进行了包括U-Th与C14测年技术在内的考古学综合分析,认为纳木... 文章是2021年“环纳木错湖泊区科学考察队”对西藏纳木错及藏北高海拔湖区岩画考古调查的年代学研究报告。文章对纳木错扎西岛、尼玛县加林山和夏桑三处具有代表性的岩画遗存进行了包括U-Th与C14测年技术在内的考古学综合分析,认为纳木错等藏北内陆湖泊地区两种技术(琢刻、涂绘)制作的岩画其时代是基本平行共存的,该区域大量岩画制作于距今2000年前后至7~9世纪的吐蕃时期,U-Th与C14测年数据还显示其中涂绘岩画的制作可能早到距今2200年或更早。对岩画遗存形式的分析表明,纳木错扎西岛至少在公元7~9世纪,已是藏北神祇崇拜及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而不同文化因素的岩画显示出古代西藏积极参与“高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即古代西藏与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大湖区岩画 U-Th与C14测年技术 图像文化因素 “高原丝绸之路”
下载PDF
变异、虚空与元图像:关于雅克·林纳德静物画所绘“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的阐释
7
作者 何艳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 17世纪的法国画家雅克·林纳德在其跨越十三年的三幅静物画中,反复表现了一种或一只产自中国景德镇的“东坡游赤壁”纹青花瓷碗,使之成为其所绘“五感”或“虚空”主题静物画中的象征符号。因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雅克·林纳德静物画中的青花瓷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功能错位;“东坡游赤壁”主题的文字纹则变异为无实际意义的点线组合符号纹;而图像纹除了表现内容的变异,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寓意。另一方面,这种变异也使“东坡游赤壁”图摆脱了苏轼“赤壁”二赋或改编故事的束缚,以纯粹的“图像”身份独立呈现。雅克·林纳德的三幅静物画尤其是《中国瓷器与鲜花》,因此也展示出更加明显的“元图像”或“元绘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五感画 虚空画 元绘画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敦煌绢画研究体系及近二十年研究综论
8
作者 肖浪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早期敦煌绢画研究及敦煌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研究发展趋势差异均与敦煌文物散逸海外紧密相关,其中以斯坦因与英印收藏体系、伯希和与法藏体系、奥登堡与俄藏体系及早期日本敦煌学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及文物数字... 早期敦煌绢画研究及敦煌学研究体系的建立、研究发展趋势差异均与敦煌文物散逸海外紧密相关,其中以斯坦因与英印收藏体系、伯希和与法藏体系、奥登堡与俄藏体系及早期日本敦煌学研究为主。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及文物数字化的发展,对敦煌绢画的研究逐渐突破20世纪固有研究流程和研究方法的限制,呈现跨学科、多维度、广角度的趋势。敦煌绢画自身反映的历史现象、文化交流等内容更为学界所关注。同时,科学检测结果拓展了对敦煌绢画的认识,为传统人文研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物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绢画 方法学 文明互鉴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浅析T型帛画中日月同辉之象的意蕴
9
作者 何洛冰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4-68,共5页
“帛”即白色丝织品,古人常于帛上作画,通过帛画可探究古人对宇宙人间的认知与追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神龙串联天界、人间、地狱三景。其中帛画的天界部分出现了阳乌与蟾蜍并存的日月同... “帛”即白色丝织品,古人常于帛上作画,通过帛画可探究古人对宇宙人间的认知与追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神龙串联天界、人间、地狱三景。其中帛画的天界部分出现了阳乌与蟾蜍并存的日月同辉之象。这种现象背后的思想渊源主要为“天人合一”观、谶纬神学观以及阴阳五行观。阳乌与蟾蜍形象是汉代社会思想具化而成的人文产物,作为日与月的符号象征共同出现,蕴含了汉代人引魂升天、阴阳和谐的宇宙生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一号汉墓 T型帛画 阳乌 蟾蜍 日月同辉
下载PDF
论硬边绘画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运用
10
作者 薛磊 郑楚楚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3期43-46,共4页
硬边绘画属于抽象表现主义中的冷抽象,它以清晰、硬挺的色块边界为表现特征。文章以硬边绘画语言研究为切入点,从分析硬边绘画的艺术特点和形式美感入手,进一步阐述硬边绘画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美学价值,探讨硬边绘画语言在当代丝网... 硬边绘画属于抽象表现主义中的冷抽象,它以清晰、硬挺的色块边界为表现特征。文章以硬边绘画语言研究为切入点,从分析硬边绘画的艺术特点和形式美感入手,进一步阐述硬边绘画语言在丝网版画创作中的美学价值,探讨硬边绘画语言在当代丝网版画创作中的运用,以期在丰富丝网版画领域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丝网版画作品实践提供创作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表现主义 硬边绘画语言 丝网版画
下载PDF
废蚕丝纤维抄造书画纸的生产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友胜 张俊苗 +1 位作者 伍安国 刘怡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1,共5页
以废蚕丝短纤维为原料,经脱胶/脱色处理、碱处理、漂洗和打浆等碱法制浆工艺可制得性能良好的蚕丝纸浆。文章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对处理前后蚕丝纤维的表面形态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发现,经打浆机以“轻—重—轻”下刀方式打浆... 以废蚕丝短纤维为原料,经脱胶/脱色处理、碱处理、漂洗和打浆等碱法制浆工艺可制得性能良好的蚕丝纸浆。文章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对处理前后蚕丝纤维的表面形态和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发现,经打浆机以“轻—重—轻”下刀方式打浆,蚕丝纤维的分丝帚化和细纤维化效果好,其中NaOH质量分数应低于2%,打浆度宜控制在30~40°SR;明胶可作为蚕丝书画纸的施胶剂,明胶质量分数为1.0%时,纸张的物理强度最大;采用传统的手工捞纸等工序制得100%废蚕丝书画纸产品,以及配加20%、50%夹江书画纸竹浆制得蚕丝竹纸书画纸,其性能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纤维 蚕丝纸 书画纸 生产工艺 蚕丝纸浆 打浆
下载PDF
丝画制作工艺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小平 郑小坚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7-18,共2页
熟蚕在二维结构中吐丝 ,编织成平板丝代替宣纸 ,创作书画 ;或事先在模板上加贴已剪好的字画 ,让熟蚕在模板上吐丝编织 ,均可制成工艺丝画。文中介绍了丝画的制作工艺 ,其中包括材料置备。
关键词 丝画 制作 熟蚕 平板丝 模板 蚕丝艺术品 吐丝编织
下载PDF
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之云纹图案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顾春华 陈力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28,共6页
针对云纹图案在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的使用情况,采用图像与装裱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纹图案类型、色彩、布局及使用形式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发现,云纹图案在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主题... 针对云纹图案在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的使用情况,采用图像与装裱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纹图案类型、色彩、布局及使用形式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发现,云纹图案在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单独作为主题纹样构成图案;二是作为龙、凤、仙鹤等动物纹的辅助纹样,第二种使用形式最为丰富。云纹色彩多与图案中的主题纹样相同,以米色、黄色、灰色等为主。云纹多表现得较为图案化,有朵云、连云、流云等几种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 图案 丝绸 古书画 装裱
下载PDF
唐代西域女装研究及对当代女装设计的思考——以新疆出土文物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红 闫文君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4,共7页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俑、绢画、壁画上绘制的服饰为线索,探讨当时西域的服饰文化特色。通过对唐代女装造型款式、色彩、图案纹样的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西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 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唐代西域女子服饰,以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俑、绢画、壁画上绘制的服饰为线索,探讨当时西域的服饰文化特色。通过对唐代女装造型款式、色彩、图案纹样的分析,发现由于当时西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女性多戴帽,汉服与胡服兼容并收的服装风格,且女扮男装甚是盛行。襦裙装款式修身,高腰、阔领、多褶裥,回鹘装翻领、腰间系带。女子服装色彩艳丽,尤爱红色和对比色,图案多为花、草、虫、鱼等自然事物图。依据这些特征,提出了对现代女装设计与开发的一些思考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俑 绢画 女子服饰 西域 服装设计 唐代 新疆
下载PDF
文化遗产法海寺壁画艺术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亚丽 覃京燕 +1 位作者 林海斌 邓芳亚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9-44,共6页
目的以物质文化遗产明代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与色彩为原始素材,研究以文化遗产内容为设计对象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旨在形成特定文化遗产向产品设计转换的方式探索。方法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应用方向的主题性构建与分化,对原始图案与色彩的... 目的以物质文化遗产明代法海寺壁画中的图案与色彩为原始素材,研究以文化遗产内容为设计对象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旨在形成特定文化遗产向产品设计转换的方式探索。方法通过文创产品设计应用方向的主题性构建与分化,对原始图案与色彩的转换设计,分析研究壁画这种特定文化遗产的绘画特征(如应物象形的图案类型、随类赋彩的色彩特征等)向文创产品的创新转换中的方式、方法变化。结果结合设计案例,分析研究了壁画图案、色彩的主题构建可能性与多元性应用,以期为此类文化遗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建立实践样本与方法积累。结论本研究对将中国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产业及文创产品设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生产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 丝巾 文化遗产 法海寺壁画 随类赋彩
下载PDF
经纬同色真丝提花织物表现水墨山水画的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婷婷 张聿 +1 位作者 谢宝珠 金耀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37,共4页
利用真丝绸的特点,借助数码织造技术,提出一种在经纬同色丝绸提花织物上表现水墨山水画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缎纹变化组织,运用图像采集手段,重点对织物实物图像明度进行统计排序,由此建立起图像明度变化与织物组织的对应关系,并将此对应... 利用真丝绸的特点,借助数码织造技术,提出一种在经纬同色丝绸提花织物上表现水墨山水画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缎纹变化组织,运用图像采集手段,重点对织物实物图像明度进行统计排序,由此建立起图像明度变化与织物组织的对应关系,并将此对应关系应用于实际数码织造中。通过产品实物试织,利用同色经纬表现水墨山水画中的层次渐变效果,获得了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水墨山水画同色丝绸提花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物 水墨山水画 同色经纬线 数码织造
下载PDF
丝绸手绘的创新设计思考 被引量:9
17
作者 程霞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9,共5页
织物手绘起源于中国,是历史悠久、传承古老的织物装饰工艺。通过分析丝绸手绘的工艺特点和在现阶段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改善现阶段丝绸手绘设计面貌和市场接受度,需要在题材、表现手法和后续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拓展丝绸手... 织物手绘起源于中国,是历史悠久、传承古老的织物装饰工艺。通过分析丝绸手绘的工艺特点和在现阶段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改善现阶段丝绸手绘设计面貌和市场接受度,需要在题材、表现手法和后续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还需要拓展丝绸手绘制品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手绘 设计 创新
下载PDF
清代莫晋绢本书法立轴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文娟 裔传臻 +1 位作者 沈骅 周新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0,共5页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进士莫晋(1761—1826)书法立轴(145 cm×50 cm),画芯为绢本。绢表面被红色涂层覆盖,上面有云纹、蝙蝠纹和“寿”字纹等手绘花纹,加工方式特殊。为科学保护这件文物,采用了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 上海博物馆藏清代进士莫晋(1761—1826)书法立轴(145 cm×50 cm),画芯为绢本。绢表面被红色涂层覆盖,上面有云纹、蝙蝠纹和“寿”字纹等手绘花纹,加工方式特殊。为科学保护这件文物,采用了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高光谱等无损(微损)检测技术对文物材料及制作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件文物用绢组织结构稀疏,背面采用三桠皮纸托裱;将铅白染色涂于绢表面进行加工,再采用高岭土和银粉绘制云纹、蝙蝠等;同时对文物模糊印章进行了有效提取。该研究结果为后续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绢本 书画文物 加工 印章
下载PDF
丝绸手绘中台湾地区纺织品菱形纹样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羞月 李超德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51,共4页
丝绸因其优越的材质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大众的喜爱。以探寻丝绸手绘新思路为目标,结合台湾地区纺织品菱形纹样的内涵寓意、构成形式、组合方式、色彩选择,探索将台湾地区纺织品中的特色菱形纹样与丝绸手绘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丝绸因其优越的材质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大众的喜爱。以探寻丝绸手绘新思路为目标,结合台湾地区纺织品菱形纹样的内涵寓意、构成形式、组合方式、色彩选择,探索将台湾地区纺织品中的特色菱形纹样与丝绸手绘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认为,菱形纹样为丝绸手绘带来的不仅是创作题材,而且还承载着台湾地区纺织品特有的艺术美感和文化意涵;丝绸手绘也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载体,展现了内涵深刻的丝绸文化。通过两者结合的尝试为菱形纹样提供新的展示媒介,同时增加丝绸手绘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设计 菱形纹样 丝绸手绘 纹饰艺术 文化内涵 艺术表现
下载PDF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梅村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4-54,共11页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嵒《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11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阗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土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马 李公麟 《五马图》 绢马贸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