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测量T1值确定最佳翻转角的三激发角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尤剑颖 史凯宁 包尚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99-1903,共5页
目的提出用3个翻转角的多角度回波方法测量T1值时选取最佳翻转角的方法。方法综合误差传递理论与破坏梯度回波脉冲序列的信号幅度计算公式,推导用于计算T1值的误差公式,当误差达到最小时的T1值所对应的翻转角即选定为最佳翻转角。通过... 目的提出用3个翻转角的多角度回波方法测量T1值时选取最佳翻转角的方法。方法综合误差传递理论与破坏梯度回波脉冲序列的信号幅度计算公式,推导用于计算T1值的误差公式,当误差达到最小时的T1值所对应的翻转角即选定为最佳翻转角。通过在信号公式中加入随机噪声的方法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将最佳翻转角组合计算得出的T1的不确定性与其他翻转角组合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用解析公式计算得到的T1值时,T1值的不确定性达到最小。将此方法应用于两个翻转角测量T1值的情况,检验该方法的正确性。结果当翻转角达到最佳角度时,得到的T1值的不确定性最小。应用于两个翻转角情况时,得到的结果与文献中的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获得T1值测量所用的最佳翻转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破坏梯度回波 误差传递 t1值测量
下载PDF
一种在永磁MRI系统上利用混合PRF/T_1的改进测温方法
2
作者 王雷 李璟 +3 位作者 朱剑锋 钟智辉 陈武凡 冯衍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研究基于混合PRF/T1的测温方法,以提高永磁MRI温度测量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用琼脂凝胶仿真肝脏组织制作体模,将体模放在水浴中加热到65℃,然后置于0.3T永磁MRI系统用翻转角为40°与75°的梯度回波序列进行交替连续扫描,在降温中... 研究基于混合PRF/T1的测温方法,以提高永磁MRI温度测量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用琼脂凝胶仿真肝脏组织制作体模,将体模放在水浴中加热到65℃,然后置于0.3T永磁MRI系统用翻转角为40°与75°的梯度回波序列进行交替连续扫描,在降温中温度每下降1℃采集一次数据直到36℃。对所采集数据,分别用质子共振频率(PRF)方法、水质子纵向弛豫时间(T1)方法、改进的混合PRF/T1方法计算温度变化,并以酒精温度计测温结果作为参考。比较这3种方法的测温准确度,3 d内分别进行3次测温实验,用3次实验结果的变异系数(COV)评价测温方法可重复性。结果表明,仅用PRF或T1方法的测温误差为±6℃,而改进的混合PRF/T1方法的测温误差为±3℃。PRF方法的COV=3.12%,T1方法的COV=7.53%,改进的混合PRF/T1方法的COV=2.63%。在永磁MRI系统上采用改进的混合PRF/T1方法比单一用PRF或T1方法的测温准度高且可重复性好,可以更好的满足肿瘤热消融对温度监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测温 质子共振频率 t1测量 混合PRF t1
下载PDF
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原理及其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甘泉 曹国平 +6 位作者 王骏 杜先懋 殷瑞根 王冬青 刘欢欢 崔恒武 谢寰彤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0年第8期111-114,共4页
目的:阐述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原理及其应用。方法:通过对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结构及原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应用来验证其作用。结果:证明了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可以直观地了解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同时还可以了解掌握... 目的:阐述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原理及其应用。方法:通过对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结构及原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应用来验证其作用。结果:证明了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可以直观地了解核磁共振技术基本原理和实现过程,同时还可以了解掌握各种脉冲序列原理及图像重建的数学处理方法,以及各种伪影产生机理和脉冲参数设置对图像的影响,一维二维三维成像研究等。结论:脉冲核磁共振成像实验仪为从事MRI相关人员提供了对MR成像原理及基本技术一个最直观的认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核磁共振实验仪 t1t2测量 3D成像 SE序列 伪影观察
下载PDF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肝胆特异期T1MappinNN肝脏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晨 王志聪 +2 位作者 丁莺 曾蒙苏 饶圣祥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30-534,共5页
目的评估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T1测量值对包括肝纤维化与炎症在内的肝脏损伤(LD)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结果115例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血浆总胆红素水平(TBf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目的评估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T1测量值对包括肝纤维化与炎症在内的肝脏损伤(LD)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结果115例患者的实验室数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血浆总胆红素水平(TBf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基氨酸转移酶(AST)和磁共振测量值(增强前和肝胆特异期T1测量值即Tlpre、Tlpost和增强前后Tl弛豫时间的变化值)。LD与磁共振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由Spearman相关检验。将所有病例分为LD〈1和LD≥1两组(n1=26,n2=89),两组均数由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由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得出LD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对Tlpre、Tlpost、变化值三者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Spearman检验显示,T1post和变化值与LD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35、-0.353,P〈0.05。两组中Tlpost、变化值、PT、白蛋白、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均〈0.05)。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显示T1post(P=0.006)、PT(P=0.003)、AST(P=0.032)是LD的独立影响因素。Tlpost能较好地预测肝脏损伤(AUC=0.800)。结论Tlpost有望预测是否存在肝脏损伤,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钆塞酸二钠 t1测量 肝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