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1期乳腺癌超声特征与ER、PR、HER-2、Ki-67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魏伟 徐静雅 +4 位作者 冯慧俊 张霞 武静 张伟 江峰 《大理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5-62,共8页
目的:探讨T1期乳腺癌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证实为单发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93例的病历资料,... 目的:探讨T1期乳腺癌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经病理证实为单发乳腺恶性肿瘤患者493例的病历资料,记录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R、PR、HER-2、Ki-67阳性率分别为78.09%、67.34%、21.10%、71.60%;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HER-2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Ki-67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ER阳性表达与形态不规则、边缘不规整、间质脂肪侵犯、有高回声晕等超声特征有关,PR阳性表达与病灶内部成分、腋窝淋巴结转移等超声特征有关,Ki-67阳性表达与边界不清晰、间质脂肪侵犯、有高回声晕等超声特征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1期乳腺癌的超声征象与ER、PR、Ki-67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超声声像图的变化可以提示肿瘤生物学行为,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期乳腺癌 超声特征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与T1期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魏冬 温静 +1 位作者 曾蓓蕾 柳弥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55-162,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T1期乳腺癌预后的炎症标志物及相关临床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33例T1期乳腺癌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疾病复发,分为复发组(41例),未复发组(292例),并收集术前1... 目的探讨影响T1期乳腺癌预后的炎症标志物及相关临床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33例T1期乳腺癌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疾病复发,分为复发组(41例),未复发组(292例),并收集术前1周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值(PLR)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分析这些炎症标志物和患者的临床病理变量与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并开发了一种用于预测T1期乳腺癌复发的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率,利用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价模型区分度、通过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校准能力、通过DCA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决策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33例T1期乳腺癌患者复发41例(12.3%)。单因素分析显示PLR(OR 2.88,95%CI 1.24~6.68,P=0.01);NLR(OR 0.47,95%CI 0.20~1.12,P=0.09),LMR(OR 0.40,95%CI 0.19~0.84,P=0.01),DNLR(OR 0.46,95%CI 0.19~1.08,P=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PLR(OR 2.52,95%CI 1.01~6.31,P<0.05)仍被确定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我们提出的包含PLR的诺模图对预测T1期乳腺癌复发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列线图AUC 0.738,95%CI 0.654~0.821,模型与校准预测曲线贴合良好。结论包含PLR的列线图可以准确地预测T1期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复发概率,可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期乳腺癌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炎症指标 预测模型 复发风险
下载PDF
In Vivo Animal Model Evaluation of a Powerful Oral Nanomedicine for Treating Breast Cancer in BALB/c Mice Using 4T1 Cell Lines without Chemotherapy
3
作者 Zahra Fakhroueian Alireza Massiha +5 位作者 Pegah Esmaeilzadeh Mehdi Assmar Afshin Zahedi Pouriya Esmaeilzadeh Sara Rezaei Shahab Rabiei Lalehdasht 《Advances in Nanoparticles》 CAS 2022年第3期73-109,共37页
Nano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quantum dot nanoparticles (Q-Dot NPs) for treating serious cancers such as breast cancer have made fantastic proposals. In this study, ZnO quantum dot NPs are formulated via ZnO@PVP nano... Nano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quantum dot nanoparticles (Q-Dot NPs) for treating serious cancers such as breast cancer have made fantastic proposals. In this study, ZnO quantum dot NPs are formulated via ZnO@PVP nanopolymer as co-assistants coordinating with efficacious suitable wetting agents, PEG-binding compound, and W/O emulsifier for producing eco-friendly water-based nanodrug. Sever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containing SEM, TEM, FTIR, photoluminescence, zeta potential, and UV-Vis absorption were employed for ZnO Q-Dot NPs in nanodrug. This work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mor effects of such nanomedicine on the 4T1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in BALB/c mice, being elaborated through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IVP) and oral therapy. The impressive findings showed that ZnO nanodrug caused changes in blood factors, having the most effectiveness at 40 μg/ml concentration after two weeks of oral treatment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white blood cells (WBC) neutrophils and meaningful decreases in lymphocytes and especially cholesterol were powerful simultaneous impacts, successfully treating malignant breast cancer masses. In this significant animal model research for breast cancer, the sick mice recovered entirely and even had a safe space to mate. Histo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no evidence of breast tumor formation or metastasis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nanodrug and their children. This nanomedicine has a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s ready to be applied for treating voluntee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owever, its prevention (inhibitory) effect can also be analyzed and added to current data in future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EDICINE Nanodrug ZnO Q-Dot NPs In Vivo breast cancer BALB/c Mice 4t1 Cell Lines Metastasis Oral treatment
下载PDF
PD-1合CTLA-4双免疫疗法对改善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秋莹 刘庆玲 +1 位作者 范春香 李阁 《广州医药》 2023年第12期66-71,共6页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双免疫疗法对改善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双免疫疗法对改善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PD-1单抗免疫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PD-1联合CTLA-4双免疫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治疗后病灶缓解情况,对所有患者开展为期1年随访,统计并对比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癌胚抗原为(3.36±0.17)ng/mL,糖类抗原15-3为(25.33±5.28)U/mL,糖类抗原19-9为(38.77±5.62)U/mL,均低于对照组[(5.27±1.36)ng/mL、(28.44±5.18)U/mL、(41.25±5.46)U/mL,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为21.88%(14/64),部分缓解率为31.25%(20/64),病情稳定率为37.50%(24/64),均高于对照组[8.33%(5/60)、13.33%(8/60)、23.33%(14/60)],肿瘤生长率为(30.27±5.18)%,肿瘤超进展率为6.25%(4/64),均低于对照组[(33.49±5.32)%、18.33%(11/60),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38%(22/64),略高于对照组33.33%(20/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33±2.25)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76±3.32)月,均高于对照组[(7.25±2.31)月、(7.41±1.62)月,均P<0.05]。结论PD-1联合CTLA-4双免疫疗法能有效改善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此疗法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双免疫疗法
下载PDF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及BAP1、USP39与早期胃癌免疫浸润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琪毅 杨鹏春 +2 位作者 晏彩华 汪菁 姜仕柱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 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及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1(BAP1)、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9(USP39)与早期胃癌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其术后病... 目的 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及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1(BAP1)、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9(USP39)与早期胃癌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其术后病理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TIM-3、BAP1、USP39及CD3^(+)、CD4^(+)、CD8^(+)、CD68^(+)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采用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并比较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的病理参数,随访统计阴阳性表达者生存时间,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TIM-3、BAP1、USP39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TIM-3 m RNA、BAP1 m RNA、USP39 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CD3^(+)、CD4^(+)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CD8^(+)、CD68^(+)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显示,TIM-3、BAP1、USP39表达与CD3^(+)、CD4^(+)浸润量呈正相关(P<0.05),与CD8^(+)、CD68^(+)浸润量呈负相关(P<0.05)。术后随访1年,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56/74)、73.33%(44/60)、71.43%(40/56),阴性表达者分别为100.00%(13/13)、92.59%(25/27)、93.55%(29/31);阴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对胃癌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淋巴结转移、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IM-3、BAP1、USP39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其表达与组织免疫浸润有关,且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 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1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9 免疫浸润
下载PDF
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SATB1上调乳腺癌干细胞表型CD44^+/CD24^-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忠清 张乔安 +2 位作者 包芸 周仲文 许祖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1(special A-T 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1,SATB1)对乳腺癌干细胞表型CD44+/CD24-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SATB1相关小干扰RNA(SATB1related small interfering RNA,SATB1-siR...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1(special A-T 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1,SATB1)对乳腺癌干细胞表型CD44+/CD24-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SATB1相关小干扰RNA(SATB1related small interfering RNA,SATB1-siRNA)双链寡核糖核酸干扰MDA-MB-231细胞;pEGFP-N1-SATB1-GFP真核表达质粒瞬时转染MCF7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SATB1对乳腺癌干细胞表型CD44+/CD24-表达的影响。结果 MCF7细胞转染SATB1后,表达CD44+/CD24-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MDA-MB-231细胞在SATB1-siRNA干扰后,表达CD44+/CD24-的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结论 SATB1可能在形成并维持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特性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1(SAtB1) 乳腺癌干细胞(BrCSC) CD44+/CD24-
下载PDF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T1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朱辉严 谌力群 +1 位作者 许平 谢磊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6年第12期2169-217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T1期应用MRI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T1期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入选乳腺良性肿瘤25例为研究对照,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R... 目的探讨乳腺癌T1期应用MRI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T1期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入选乳腺良性肿瘤25例为研究对照,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后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RI动态增强扫描与MRI扩散加权像检查法的诊断准确性;比较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加权扩散像ADC值;比较乳腺良性肿瘤与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的环形强化、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等特征发生情况。结果 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法的诊断准确率为80.0%(20例),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为52.0%(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加权扩散像ADC值显著低于乳腺癌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T1期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检测出环形强化、毛刺征、形态不规则等特征的发生情况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T1期患者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临床效果确切,可与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 乳腺癌t1 MRI扩散加权像 MRI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绝经前后T_1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8
作者 李南林 张震 王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目的:分析T1期(肿瘤直径<2cm)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前后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和数目。方法:常规病理检验以及应用免疫组化、HE法分别测定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者的ER、PR。结果:两组患者在肿...    目的:分析T1期(肿瘤直径<2cm)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绝经前后在肿瘤大小、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和数目。方法:常规病理检验以及应用免疫组化、HE法分别测定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者的ER、PR。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大小上无明显差异,但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浸润导管癌的百分比为 84. 7%,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浸润导管癌百分比为 62. 2%,经χ2 检验,P<0. 01。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39. 3%和 25. 5%,经χ2 检验,P<0. 01。两组ER和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的比例经χ2 检验,P<0. 05。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和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在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率及数目、ER、PR阳性伴淋巴结转移上有显著性差异。对于T1原发性乳腺癌患者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应行癌肿切除伴Ⅰ、Ⅱ级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临床特征
下载PDF
dnPD-1(MUC-1+CD 19)CAR-T细胞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宋海侠 岳晓华 +4 位作者 张小平 祁海燕 孙少伯 王碧莹 耿广琴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10期1-5,共5页
目的评价dnPD-1[粘蛋白1(MUC-1)+CD19]CAR-T细胞临床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取患者外周血进行T细胞分离、纯化、激活后,使用病毒载体导入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CAR)基因,获得生产靶向MUC-1 CAR-T的T细胞并扩增,静... 目的评价dnPD-1[粘蛋白1(MUC-1)+CD19]CAR-T细胞临床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取患者外周血进行T细胞分离、纯化、激活后,使用病毒载体导入MUC-1的嵌合抗原受体(CAR)基因,获得生产靶向MUC-1 CAR-T的T细胞并扩增,静脉回输注患者体内进行治疗。期间检测患者细胞因子、PET-CT检查变化等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dnPD-1(MUC-1+CD19)CAR-T细胞治疗使患者的疾病缓解持续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可达6个月,整体安全性较好。结论dnPD-1(MUC-1+CD19)CAR-T细胞治疗对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有较好的控制,安全性和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AR-t细胞治疗 粘蛋白1基因 研究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T细胞表面PD-1、TIM-3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邓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1期3152-3154,315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分析T淋巴细胞中PD-1、TIM-3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诊治...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在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分析T淋巴细胞中PD-1、TIM-3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诊治的35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手术后收集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将两种标本剪碎消化后,采用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T淋巴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测定T淋巴细胞PD-1、TIM-3的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其蛋白表达量。结果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淋巴细胞中的表达量。患者的T淋巴细胞中PD-1、TIM-3的mRNA表达量会随着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加深而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中PD-1与TIM-3的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78,P<0.001)。结论PD-1、TIM-3在乳腺癌中的高水平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级别、淋巴结是否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两者联合阻断对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起着重要作用,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t淋巴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X线钼靶对52例T1期乳腺癌诊断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何勇 汪珺莉 +3 位作者 沈春云 秦信 罗莉莉 徐春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结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BVS)与X线钼靶对T1期乳腺癌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T1期乳腺癌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彩色多普勒...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结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ABVS)与X线钼靶对T1期乳腺癌诊断的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T1期乳腺癌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与X线钼靶对T1期乳腺癌诊断符合率。结果CDUS结合ABVS的诊断符合率(91.38%)高于钼靶的诊断符合率(68.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结合ABVS对病灶内部微钙化的检出率(62.07%)高于钼靶的检出率(4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自动全容积成像技术对早期乳腺癌具有较高诊断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技术 X线钼靶 t1期乳腺癌
下载PDF
T1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12
作者 傅成斌 林舜国 +1 位作者 许春森 韩晖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8期12-15,共4页
目的 探讨T1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58例T1期乳腺癌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针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 目的 探讨T1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58例T1期乳腺癌患者的病史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针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术前影像学评估、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Ki67和脉管瘤栓八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前哨淋巴结转移者1 1例,阳性率为18.9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组织学分级、Ki67和脉管瘤栓情况下的前哨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是T1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β=1.792,OR=5.999,95%CI:1.151~31.269,P=0.033).结论 脉管瘤栓可以预测T1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期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多因素分析 脉管瘤栓
下载PDF
乳腺癌相关抗原ROR1 H-2Kd限制性CTL表位预测及初步鉴定
13
作者 马天明 张娜 +3 位作者 郑维萍 陈黎 唐俐 苏新良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预测并鉴定乳腺癌相关抗原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like orphan receptor 1,ROR1)H-2Kd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为研究以ROR1为靶点的乳腺癌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目的:预测并鉴定乳腺癌相关抗原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like orphan receptor 1,ROR1)H-2Kd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为研究以ROR1为靶点的乳腺癌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乳腺癌相关抗原ROR1 H-2Kd限制性CTL表位,选取预测软件中评分较高的抗原表位肽进行人工合成及纯化。肽结合试验检测抗原表位肽与H-2Kd分子的亲和力。选用亲和力较高的抗原表位肽体外刺激脾淋巴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的分泌。结果:预测的4条候选ROR1 CTL表位肽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其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在30μg/ml时均大于1.5。ELISA结果显示表位肽ROR1(NYMFPSQGI)可在体外有效诱导IFN-γ和IL-12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ROR1(NYMFPSQGI)为乳腺癌相关抗原ROR1H-2Kd限制性CTL表位,为研究以ROR1为靶点的乳腺癌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ROR1 CtL表位 生物信息学方法
下载PDF
乳腺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T1期乳腺癌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晶鑫 王婷 刘颖 《影像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37-39,共3页
目的:研究T1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病理学证实为T1期乳腺癌的患者120例,根据手术前所接受的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术前分... 目的:研究T1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后病理学证实为T1期乳腺癌的患者120例,根据手术前所接受的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术前分别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乳腺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研究组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仅出现1例,少于对照组的7例,诊断准确性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1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钼靶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实施诊断能够明显提高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 乳腺癌 乳腺钼靶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共培养T细胞活化、增殖及促进其凋亡 被引量:4
15
作者 汤青 孙立柱 +2 位作者 张翔 郭亚茹 韩正祥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781-786,共6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能否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调节共培养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为TNBC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人外周血CD4^(+)T细胞,将其与癌细胞...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能否通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调节共培养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凋亡,为TNBC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人外周血CD4^(+)T细胞,将其与癌细胞系MDA-MB-231进行共培养并分组。空白对照组:CD4^(+)T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CD4^(+)T细胞+MDA-MB-231;PD-L1共培养组:CD4^(+)T细胞+MDA-MB-231+PD-L1单抗;同型抗体共培养组:CD4^(+)T细胞+MDA-MB-231+同型抗体。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CD4^(+)T细胞增殖、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标志物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D4^(+)T细胞内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蛋白(Bax)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CD4^(+)T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增加,CD4^(+)T细胞中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CD25、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mRNA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D127 mRNA及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TGF-β1、IL-10含量显著升高,IL-2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与共培养组相比,PD-L1共培养组上述各指标表达逆转(均P<0.0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可通过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共培养CD4^(+)T细胞活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PD-1/PD-L1通路 CD4^(+)t细胞 活化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上Tim-3和P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本玲 袁鹏 +2 位作者 陈广玉 王振雷 袁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BC)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Tim-3和PD-1的表达与BC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2例BC患者全血标本,并同时收集其中7例Ⅲ期患者...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BC)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上Tim-3和PD-1的表达与BC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2例BC患者全血标本,并同时收集其中7例Ⅲ期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组织中的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上Tim-3和PD-1的表达水平。结果 52例BC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Tim-3、PD-1和Tim-3^+PD-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在22例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Tim-3∶2.74%比1.7%,P=0.026 4;PD-1∶17.15%比11.8%,P=0.000 6;Tim-3^+PD-1^+∶2.23%比1.13%,P=0.006 6)。Ⅲ/Ⅳ期BC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上Tim-3^+PD-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BC患者(3.23%比1.66%,P=0.021 6)及健康人。BC患者肿瘤组织中CD4^+细胞表面Tim-3,PD-1和Tim-3^+PD-1^+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外周血。结论 BC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上抑制性受体Tim-3和PD-1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CD4^+T细胞参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BC病情进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D4^+t淋巴细胞 t细胞耗竭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结构域相关分子3 程序性死亡分子1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Combined Cyclophosphamide/Nanoparticle Anticancer Vaccine
17
作者 Kurt Andrew Yaeger Robert Anthony Kurt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1年第3期384-393,共10页
Tumor immunotherapy is a rapidly emerging form of cancer treatm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a nanoparticle-based vaccin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fficacy was assessed through analysis of immune cell populations, tumor g... Tumor immunotherapy is a rapidly emerging form of cancer treatment. In the current study, a nanoparticle-based vaccin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efficacy was assessed through analysis of immune cell populations, tumor growth rates, and metastasis. The vaccine was fabricated through encapsulation of plasmid DNA encoding the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Mage-b, and the TLR9 agonist 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 by a biodegradable polymer, poly(L,D-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nanoparticles suggested that they were an appropriate size for uptake by 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dendritic cells. Furthermore, effects of the immunopotentiating drug cyclo-phosphamide was included to decrease systemic populations of regulatory T cells (Treg);immune system sentinels that down-regulate immune responses. The vaccine was assessed using the 4T1 murine mammary carcinoma model which is a model for stage IV breast cancer. The combined cyclophosphamide/nanoparticle vaccine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 4T1 tumor growth rates and lung metastasis in female BALB/c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ARtICLE VACCINE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4t1
下载PDF
保乳保腋窝手术治疗T_1期乳腺癌86例分析
18
作者 史立波 王伟 +1 位作者 于德海 田洪雨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8期69-71,77,共4页
目的观察T_1期乳腺癌行保乳保腋窝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保乳保腋窝手术的T_1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术后乳房美学效果及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的... 目的观察T_1期乳腺癌行保乳保腋窝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保乳保腋窝手术的T_1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术后乳房美学效果及肿瘤大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86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患肢淋巴水肿发生,术后乳房美学效果满意度为96.5%(83/86)。肿瘤直径≤1 cm组共40例(1组),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0(0/40);1 cm<肿瘤直径≤2 cm组共46例(2组),前哨淋巴结阳性率为15.2%(7/46),两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生存率略高于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24~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0个月,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保乳保腋窝手术治疗T_1期乳腺癌,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1期乳腺癌 保乳保腋窝手术 前哨淋巴结 美学效果
下载PDF
Low level of ARID1A contributes to 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 and sensitize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o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19
作者 Xin-Yu Chen Bin Li +11 位作者 Ye Wang Juan Jin Yu Yang Lei-Huan Huang Meng-Di Yang Jian Zhang Bi-Yun Wang Zhi-Ming Shao Ting Ni Sheng-Lin Huang Xi-Chun Hu Zhong-Hua Tao 《Cancer Communications》 SCIE 2023年第9期1003-1026,共24页
Backgrou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shed new light 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but only a minority of patients demonstrate response.Therefore,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AIR)needs to be further defi... Background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shed new light 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but only a minority of patients demonstrate response.Therefore,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AIR)needs to be further defin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CI regimens.Methods Databases,including The Cancer Genome Atlas,Gene Ontology Resourc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Genome Browser,and Pubmed,were used to screen epigenetic modulators,regulators for CD8+T cells,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Hu-PBMC)reconstruction mice were adopted for xenograft transplantation.Tumor specimens from a TNBC cohort and the clinical trial CTR2019135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NA-sequencing,Western blotting,qPCR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used to assess gene expression.Coculture assay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regulation of TNBC cells on T cells.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nd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determine chromatin-binding and accessibility.Results The epigenetic modulator 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 1A(ARID1A)gene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expression association with AIR relative to other epigenetic modulators in TNBC patients.Low ARID1A expression in TNBC,causing an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promoted AIR and inhibited CD8+T cell infiltration and activity through upregulating PD-L1.However,ARID1A did not directly regulate PD-L1 expression.We found that ARID1A directly bound the promoter of nucleophosmin 1(NPM1)and that low ARID1A expression increased NPM1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as well as gene expression,further activating PD-L1 transcription.In Hu-PBMC mice,atezolizumab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to reverse ARID1A deficiency-induced AIR in TNBC by reducing tumor malignancy and activating anti-tumor immunity.In CTR20191353,ARID1A-low patients derived more benefit from pucotenlimab compared to ARID1A-high patients.Conclusions In AIR epigenetics,low ARID1A expression in TNBC contributed to AIR via the ARID1A/NPM1/PD-L1 axis,leading to poor outcome but sensitivity to ICI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 ARID1A CD8+t cell PD-L1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原文传递
HMGB1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小艳 李清祥 +4 位作者 刘勇 李航 仇丽娟 封欣然 谭立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3-788,共6页
背景与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参与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并参与炎症、免疫、增殖、转移和自噬等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探究HMGB1与乳腺癌患者临床... 背景与目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参与DNA复制、转录及翻译过程,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密切相关,并参与炎症、免疫、增殖、转移和自噬等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探究HMGB1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功能及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并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空芯针穿刺活检物中的HMGB1水平,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相关指标IL-10、TGF-β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百分比。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的含量。按照95%CI下限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高水平组(HMGB1>22.98 ng/mL)和低水平组(HMGB1≤22.98 ng/mL)。新辅助化疗方案的疗程结束后,根据Miller-Payne病理学反应性分级标准评价术后疗效,分析HMGB1水平与疗效的关系。结果:HMGB1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相关(P<0.05);HMGB1与Treg相关指标IL-10、TGF-β显著相关(r=0.734,P<0.001;r=0.686,P<0.001);HMGB1高水平组CD4^(+)T细胞/CD3^(+)T细胞低于低水平组,CD8^(+)T细胞/CD3^(+)T细胞高于低水平组(P<0.05);高水平HMGB1患者术后疗效差。结论:HMGB1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细胞免疫功能相关,并有助于预测新辅助化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乳腺癌 调节性t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