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FY-2H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2022年4月11日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和演变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此次极端大风天...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FY-2H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2022年4月11日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和演变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此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因干冷空气进入盆地而触发,地面辐合线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强了此次风暴天气;②过程中剧烈天气多发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合并加强时期,且位于对流云团前侧TBB梯度大值区以及TBB低值中心附近;③飑线过境时强的冷池作用,飑锋前后变压梯度强、密度流强,是导致地面极端大风的重要原因;④风暴前侧入流、后侧入流和强的中层径向辐合为极端大风的出现提供了有利配置;而强反射率因子核和垂直液态含水量大值区的迅速下降意味着系统内部剧烈降温而产生了湿下击暴流,加剧大风强度。展开更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以及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7—9日发生在湘潭市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受高空槽前和副高西北...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以及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7—9日发生在湘潭市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受高空槽前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控制,地面弱冷空气入侵,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触发而引起的。由于西南急流旺盛,且位于850 h Pa切变线南侧,使得切变线在湘中附近停滞或缓慢南压,出现持续性强降水。产生湘中及以北区域暴雨的MCC发展强烈,呈椭圆形结构特征,维持时间较长,湘潭市强降雨出现在其东侧TBB梯度大值区上。此次过程降水回波带一直与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对应,以积层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降水回波带中有多个对流单体呈线性排列,形成"列车效应"给湘潭市西北部带来长时间的对流性降水,从而造成大暴雨天气。展开更多
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及时为政府提供准确的预报服务,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15年8月1日夜间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实况分析、中尺度分析和卫星...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及时为政府提供准确的预报服务,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15年8月1日夜间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实况分析、中尺度分析和卫星云图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出现时间与850 h 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移动,以及TBB负值中心的移向相联系;强降水出现在地面幅合线的附近,850 h Pa暖切的南侧,200 h Pa高空急流分流幅散区的下方;强降水出现的区域与TBB<-52℃区域,以及地面辐合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落在TBB值低于-52℃的负中心内。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气象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FY-2H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分析了2022年4月11日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和演变特征,得到如下结论:①此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因干冷空气进入盆地而触发,地面辐合线的强迫抬升作用加强了此次风暴天气;②过程中剧烈天气多发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合并加强时期,且位于对流云团前侧TBB梯度大值区以及TBB低值中心附近;③飑线过境时强的冷池作用,飑锋前后变压梯度强、密度流强,是导致地面极端大风的重要原因;④风暴前侧入流、后侧入流和强的中层径向辐合为极端大风的出现提供了有利配置;而强反射率因子核和垂直液态含水量大值区的迅速下降意味着系统内部剧烈降温而产生了湿下击暴流,加剧大风强度。
文摘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密度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雷达资料以及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7—9日发生在湘潭市西北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受高空槽前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控制,地面弱冷空气入侵,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触发而引起的。由于西南急流旺盛,且位于850 h Pa切变线南侧,使得切变线在湘中附近停滞或缓慢南压,出现持续性强降水。产生湘中及以北区域暴雨的MCC发展强烈,呈椭圆形结构特征,维持时间较长,湘潭市强降雨出现在其东侧TBB梯度大值区上。此次过程降水回波带一直与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对应,以积层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降水回波带中有多个对流单体呈线性排列,形成"列车效应"给湘潭市西北部带来长时间的对流性降水,从而造成大暴雨天气。
文摘为了提高短时强降水预报准确率,及时为政府提供准确的预报服务,笔者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2015年8月1日夜间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实况分析、中尺度分析和卫星云图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出现时间与850 h 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移动,以及TBB负值中心的移向相联系;强降水出现在地面幅合线的附近,850 h Pa暖切的南侧,200 h Pa高空急流分流幅散区的下方;强降水出现的区域与TBB<-52℃区域,以及地面辐合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中心落在TBB值低于-52℃的负中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