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rrent concept of Spleen Stomach theory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in TCM 被引量:7
1
作者 WU Xie Ni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11,共5页
CurentconceptofSpleenStomachtheoryandSpleendeficiencysyndromeinTCMWUXieNingSubjectheadingsspleendeficiencysy... CurentconceptofSpleenStomachtheoryandSpleendeficiencysyndromeinTCMWUXieNingSubjectheadingsspleendeficiencysyndrome;sple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spleen stomach theory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yspepsia following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2
作者 Ming-Yuan Lei 《Medical Data Mining》 2022年第1期28-33,共6页
Dyspepsia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gastric motility disorder,including gastroparesis and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Dyspepsia of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type is the most common TCM syndrome type in clinic.TCM h... Dyspepsia is a clinical syndrome caused by gastric motility disorder,including gastroparesis and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Dyspepsia of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type is the most common TCM syndrome type in clinic.TCM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dyspepsia.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dyspepsia in recent years,discusses its mechanism and advantages,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so as to provide research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CM to further prevent and treat the disease and improve human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pleen stomach weakness DYSPEPSIA review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oughts in Treating Eyelids Diseases in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银海精微》)
3
作者 HU Jun-cong CHEN Yuan-jia-fan GUO Yan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第12期26-31,共6页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银海精微》)is a well-known ophthalmology 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re are many discourses on eyelids diseas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lat...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银海精微》)is a well-known ophthalmology 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re are many discourses on eyelids diseas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lated diseases and their treatment methods and intends to sort out the pathogenesis of eyelids diseases related to the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 in TCM,thus inspiring new treatment ideas and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Through the sorting out,it is found that the eyelids diseas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uch as the Qi(气)and blood 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the blood circulation,and the Yin(阴)-Yang(阳)harmony.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are various,including expelling the pathogen,moving Qi(气)and invigorating blood,warming and activating the spleen Yang(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银海精微》) Eyelids diseases OPHTHALMOLOGY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下载PDF
Spleen Function and Anxiety in Chinese Medicine: A Western Medicine Perspective
4
作者 Yin Kwan Chung Jihang Chen Kam Ming Ko 《Chinese Medicine》 2016年第3期110-123,共14页
This article aims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edicine. TCM has been practiced since ancient times in China for the prevention and/or treatme... This article aims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the Sple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edicine. TCM has been practiced since ancient times in China for the prevention and/or treatment of diseases. Yet, th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its theoretical basis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from the modern medicine perspective is still lacking. According to TCM theory, the Spleen, as one of the five Zang (i.e., visceral orga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cluding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nutrients, regulation of water retention and excretion, facilitation of blood perfusion to skeletal muscle and on the optimal function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herbal formul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dysfunction (i.e., Spleen deficiency—a decline in Spleen function) and their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re described. The view point of TCM on how emotions (or Qing Zhi) can influence the body function is introdu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Spleen function has been analyzed by reviewing relevant research studies in modern medicin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ause/consequ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Spleen function may be bi-direct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m theory spleen Function ANXIETY
下载PDF
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及体质论治小儿慢性荨麻疹
5
作者 王丹 侯江红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7期129-133,共5页
慢性荨麻疹因其反复发作、瘙痒难耐的特点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属于儿科临床难治病证。慢性荨麻疹虽属于外科范畴,侯江红教授认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治疗时不可拘泥于外治之法,必当思外而揣内,究其内在本因... 慢性荨麻疹因其反复发作、瘙痒难耐的特点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属于儿科临床难治病证。慢性荨麻疹虽属于外科范畴,侯江红教授认为“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治疗时不可拘泥于外治之法,必当思外而揣内,究其内在本因。考虑小儿好发该病,多责之于乳食所伤,侯教授指出小儿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多由脾胃不和导致,因此临床辨证可从脾胃湿热型、气虚热盛型、营卫失和型入手,治疗采用培土生金法健运脾胃、调补肺脾、调和肺脾,以扶正固表、调和营卫、解表透疹。体质形成由脏腑盛衰偏颇所决定,因此亦认为体质因素是荨麻疹治疗与预防的重要病机,其中高敏偏颇体质患儿易出现荨麻疹、易咳嗽、哮喘等非健康倾向,故将调理高敏体质作为防治的重点,有效减少了患儿荨麻疹的复发率。此外还注重治养兼顾,讲求医患配合,从饮食、运动、作息、家长行为心理等方面改变养护观念,避免家长过度就医对患儿造成过度用药,通过非药物干预的方法来有效调动患儿自身免疫功能,亦增进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文章附案例一则,详细介绍侯江红教授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临证经验,以期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慢性荨麻疹 脾胃 肺脾 体质
下载PDF
四合汤对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
6
作者 时峰 朱凤梅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8期3641-3644,共4页
目的 探究加味四合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6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加味四合汤治疗,... 目的 探究加味四合汤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3年6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加味四合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黏膜表现、组织病理结果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四合汤对脾胃虚弱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症状、胃镜黏膜表现、组织病理的变化,部分患者黏膜腺体萎缩出现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痞满 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四合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玉意 李娟娟 +2 位作者 王洪亮 郭绍举 黄彬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16,共10页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发现与CAG患者中医证型相关的血清代谢差异物,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60例CAG患者...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发现与CAG患者中医证型相关的血清代谢差异物,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60例CAG患者,其中肝胃气滞证及脾胃虚弱证各30例。收集2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5 mL,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筛选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之间的差异代谢物,最后利用KEGG数据库对筛选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物通路分析。【结果】通过比较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血清代谢物,发现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之间N-乙酰基甘氨酸、组胺、O-磷酸丝氨酸、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甲基间酪氨酸等氨基酸衍生物和酪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谷酰胺-赖氨酸、L-天冬酰胺基-L-脯氨酰-L-丝氨酸、L-异亮氨酸-L-异亮氨酸等小肽类物质代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患者之间存在氨基酸代谢差异,N-乙酰基甘氨酸、甲基间酪氨酸、O-磷酸丝氨酸等代谢物可能是区别CAG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弱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证型 肝胃气滞证 脾胃虚弱证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国医大师王晞星基于阴火理论辨治癌性发热经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石智尧 房致永 +3 位作者 郭雨西 杨丽莉 郭智 王晞星(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2169-2174,共6页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与肿瘤直接相关或因肿瘤治疗而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国医大师王晞星教授从“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气虚、阴火上冲为癌性发热之关键病机,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肾三脏,当以甘温益气、健脾升阳、清泻阴火为首要治则;同时应重视“土木关系”,通过养血解郁、疏肝散火之法以调和肝脾;并通过滋阴清热、引火归元之法阻断阴火的传变。王晞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化裁创制补中调肝汤(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陈皮、蜈蚣、石见穿、八月札、炙甘草等),通过益中气、补肝血、调肝气、消癥散结,以调和人体寒热阴阳,可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癌性发热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发热 阴火理论 脾胃气虚 阴火上冲 补中调肝汤 国医大师 王晞星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升清降浊理论从脾胃论治高尿酸血症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金娟 邓奕辉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120-124,共5页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以血尿酸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处于无症状的亚健康状态,少数人可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或肾脏引起痛风。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可归属为“血浊”的范畴,系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为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以血尿酸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处于无症状的亚健康状态,少数人可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或肾脏引起痛风。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可归属为“血浊”的范畴,系本虚标实之证,核心病机为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痰湿瘀浊阻滞脉道,浊毒内蕴。临床治疗以固本祛邪、复常升降为基本思路,以升清降浊、通利气机为为基本法则,固护脾胃,恢复其升清降浊之功,贯穿治疗始终。同时在高尿酸血症发病的不同阶段分期论治,灵活加减用药。无症状期予以运脾化湿,注重气化;急性期予以清热利湿,祛瘀泄浊;慢性期(间歇期)治以健脾补肾,化瘀通络。临床辨证施治时,药味甘苦辛并用,归经以脾胃为主,升清降浊,气血同调,尤其重视恢复人体气机通畅;祛瘀渗湿,导浊邪下泄;健脾补肾,调理五脏。临证时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调补脾胃,复其升降为主,选方用药时尤重健运脾胃,复脾胃枢机之功,升清阳降浊阴,擅用土茯苓与萆薢、薏苡仁与苍术、荷叶与山楂、车前草与玉米须、川芎与丹参等药对,体现了固本祛邪、升降相因、气血兼顾的用药特点,使气机通畅,清升浊降,恢复血液清净纯和的状态。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基于升清降浊理论从脾胃论治高尿酸血症在降低患者血尿酸及改善症状上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脾胃 升清降浊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马丽俐教授从脾论治瘾疹思路与用药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影 马丽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3-66,76,共5页
[目的]总结马丽俐教授从脾论治瘾疹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临证收集和记录门诊病历,整理马教授从脾辨证论治瘾疹的经验,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规律,并举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马教授认为,瘾疹的核心病机为脾虚失运... [目的]总结马丽俐教授从脾论治瘾疹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临证收集和记录门诊病历,整理马教授从脾辨证论治瘾疹的经验,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规律,并举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马教授认为,瘾疹的核心病机为脾虚失运,感邪致病,总属正虚邪中,本虚标实,临证常见脾虚营卫失和、脾虚湿困、脾虚肝郁。治疗上马教授灵活运用补运二法以健脾体,以调和营卫、运脾化湿、补土疏木分治,同时注重因人制宜,个体化论治。所举验案中患者年逾花甲,皮疹反复,诊断其为脾虚湿蕴之瘾疹,治宜运脾祛湿、祛邪止痒,后期兼扶正补虚,随症加减,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结论]马教授秉承以脾为本的辨治思想施治瘾疹,疗效明显,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瘾疹 慢性荨麻疹 从脾论治 本虚标实 中医临床 名医经验 马丽俐
下载PDF
补土派论治特色刍议
11
作者 刘奇 老膺荣 +2 位作者 郭洁 黄智斌 卢传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8期63-65,共3页
补土派为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从古至今,其核心思想、论治特色为广大医家所重视。文章阐释了补土派之论治特色,不但立足脾胃、重视气机、关注湿邪,更强调中土与他脏他腑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了补土派之治法,即基于运气理念,以脾胃为轴,兼顾他... 补土派为中医学术流派之一,从古至今,其核心思想、论治特色为广大医家所重视。文章阐释了补土派之论治特色,不但立足脾胃、重视气机、关注湿邪,更强调中土与他脏他腑之间的联系;并总结了补土派之治法,即基于运气理念,以脾胃为轴,兼顾他脏及益阴,统血归元,化运阴火,针引阳气,治湿肇基,对补土派临证诊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术流派 补土派 论治特色 核心思想
下载PDF
李东垣从形神论治眼病
12
作者 邱丽颖 吴宇峰 +1 位作者 吴上斌 翟双庆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眼科疾病是李东垣诊疗的特色病种之一,其治疗眼病注重形神同调,调形尤重调理脾胃,调神尤重潜降心火。在眼科用药中善于运用苦寒药配伍风药以清热泻火,运用甘温之品配伍甘凉质润及酸寒敛阴之品以养血益阴,运用益气健脾配伍升提清阳之品... 眼科疾病是李东垣诊疗的特色病种之一,其治疗眼病注重形神同调,调形尤重调理脾胃,调神尤重潜降心火。在眼科用药中善于运用苦寒药配伍风药以清热泻火,运用甘温之品配伍甘凉质润及酸寒敛阴之品以养血益阴,运用益气健脾配伍升提清阳之品以调理脾胃,重视目与经脉的联系,细心洞察以知病变之经脉,调病变之经脉以疗目疾。除用药治疗外,李东垣还重视非药物疗法,强调宁心少语以调摄心神,充分体现了其形神同调治疗眼病的学术特色,对后世眼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调神 眼病 形神观 脾胃
下载PDF
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理论探析
13
作者 黄天奇 傅璐瑶 +1 位作者 何克林 马睿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81-786,共6页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取穴依据、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马睿杰教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结果]马睿杰教授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主导,依靠营卫阴阳调节,与脏腑功能相关,其中脾胃功能的失常与失眠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本病,重视经络病候理论和中焦脾胃气机,认为足阳明胃经经气逆乱、营卫失和,脾胃亏虚、心神失养,升降失常、斡旋失司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胃针法是马睿杰教授以天枢、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治疗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此针法通过调畅脾胃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平衡机体阴阳等改善失眠。[结论]和胃针法在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取穴精简、疼痛感轻、远期疗效好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切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胃针法 失眠 经络病候理论 脾胃 理论探讨 足阳明胃经 临床经验 马睿杰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14
作者 朱正望 王琳琳 +2 位作者 赵静涵 朱平生 苗明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7-1444,共8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中...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中药复方,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和SPSS 21.0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分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28篇,提取处方442首,涉及中药225味,高频药物24味,其中党参、茯苓、陈皮、柴胡的使用频次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归脾、肺、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种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最多,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2种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类。结论中医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药为主,甘温补虚、辛开苦降,辨证配伍化湿、解表、清热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证型 肝胃不和证 用药规律 关联规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益气健脾 疏肝行气
下载PDF
刘凤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机探索与辨治思路
15
作者 江晓涛 李培武 +4 位作者 杨泽虹 安金琪 黄远程 文艺 刘凤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880-1885,共6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的始动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气滞、血瘀、湿阻为CAG“炎-癌”转化的触发和加重因素;瘀毒的形成是CAG进展和转变的关键。辨治应遵循“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辨证相补充;健脾扶正需贯穿始终。CAG早期阶段(胃黏膜以轻中度萎缩伴或不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伴有气滞、湿阻、血瘀病理因素,治疗以健脾清热、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CAG晚期阶段(胃黏膜重度萎缩伴或不伴中重度肠上皮和/或轻中度上皮内瘤变),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络瘀毒,治疗以扶正散结、通络解毒为基本治法,从而构筑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的整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炎-癌”转化 中医病机 脾胃虚弱 气滞 血瘀 湿阻 辨治思路 刘凤斌
下载PDF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从脾胃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16
作者 王嘉昊 代茜 +5 位作者 郭宁 梁一凡 曾璇 覃湘 赖淑贤 戴红芳 《中医药信息》 2024年第6期35-40,共6页
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系统、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起病过程。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位在脾,以脾胃亏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宜健脾益胃,肠道菌群与脾土相通,肠道菌群是健脾类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健... 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系统、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起病过程。中医学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位在脾,以脾胃亏虚为基本病机,治疗宜健脾益胃,肠道菌群与脾土相通,肠道菌群是健脾类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健脾类药物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紊乱状态,进而调和脾胃,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本文着眼于探究脾与肠道菌群、慢性疲劳综合征三者的联系,以期通过肠道微生物来诠释从脾胃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生物机制,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生和进展,肠道菌群协助消化功能与脾主运化相应、辅助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与脾为之卫相应、调节精神心理的功能合乎脾意、与脾胃功能失和症状相似,运用健脾类药物治疗脾胃失调为代表的调和脾胃法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的生态,对CFS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临证时应注意健脾和胃以助运化、调畅升降以助气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慢性疲劳综合征 脾胃学说
下载PDF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和中医药诊治策略
17
作者 杨元明 梁丹红 +4 位作者 梁民联 郑欢 秦书敏 吴皓萌 黄绍刚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71-2174,2179,共5页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对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易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成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并无确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采用单一治疗方式对部分患者难以奏效,易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成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国内外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并无确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提高生命质量,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难治性 原因 中医药 策略 通降理论 血三脏理论 治酸不制酸
下载PDF
胡小英从“胃以喜为补”调治小儿厌食症经验探微
18
作者 高如意 胡小英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5期228-230,共3页
厌食症患儿常有服药困难。胡小英教授运用“胃以喜为补”理论调治厌食症患儿,顺从小儿之“胃喜”,诱导开胃,循序渐进,使小儿纳食增加,营养得到补充,临床获得良好疗效。本文以胡教授临床经验心得为基础探讨相关思路与方法,并附验案1则,... 厌食症患儿常有服药困难。胡小英教授运用“胃以喜为补”理论调治厌食症患儿,顺从小儿之“胃喜”,诱导开胃,循序渐进,使小儿纳食增加,营养得到补充,临床获得良好疗效。本文以胡教授临床经验心得为基础探讨相关思路与方法,并附验案1则,以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以喜为补 小儿厌食症 调护脾胃 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脾胃论》探析孤独症病机及证治
19
作者 童毅 张涤 《山西中医》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基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衰而生百病”思想,探析孤独症与脾胃之间的病机联系,阐述“调节升降以滋脑髓、理气化痰以清九窍、濡养五脏以安五神、火郁发之以护元气”对孤独症治疗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孤独症 脾胃论 李东垣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1746例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黄锐梅 王文辉 +1 位作者 叶志宁 梁民联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971-1977,共7页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大小等,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方面,1746例患者中,女性1107例(63.40%),男性639例(36.60%),男女之比为1∶1.73;年龄方面,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中老年人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40岁者占比高达87.40%。(2)中医证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气虚证最多[418例(23.94%)],其他按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寒湿阻滞证394例(22.57%)、脾胃湿热证353例(20.22%)、气滞痰阻证311例(17.81%)和痰瘀互结证70例(15.46%)。(3)不同性别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脾胃气虚证、寒湿阻滞证、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女性多于男性,而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岁患者多见脾胃气虚证,30~39岁和40~49岁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50~59岁患者多见气滞痰阻证,≥60岁患者多见寒湿阻滞证。(4)病理类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胃底腺息肉1327例(76.00%),其他依次为增生性息肉266例(15.23%)、炎性息肉146例(8.36%)、腺瘤性息肉7例(0.40%);不同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5)胃息肉数量方面,以多发性息肉为主[1120例(64.15%)],单发性息肉较少[626例(35.85%)];不同胃息肉数量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发性息肉以脾胃气虚证的占比最高(25.45%),单发性息肉以脾胃湿热证的占比最高(24.28%)。(6)好发部位及大小方面,胃息肉好发于胃体、胃底等部位,直径常≤0.5 cm;但不同发病部位及胃息肉大小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数量具有相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中老年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其余证型均以女性多见;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内镜特征 病理类型 中医证型 相关性 脾胃气虚 气滞痰阻 寒湿阻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