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GNSS服务组织全球电离层TEC格网精度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李子申 王宁波 +3 位作者 李敏 周凯 袁运斌 袁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718-3729,共12页
国际GNS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s,IG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格网(Global lonospheric Map,GIM)是利用GNSS进行电离层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之一.IGS电离层工作组于2016年2月正式授予中国科学院为全球第五个电离层数据分析中心,... 国际GNS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s,IG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格网(Global lonospheric Map,GIM)是利用GNSS进行电离层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之一.IGS电离层工作组于2016年2月正式授予中国科学院为全球第五个电离层数据分析中心,由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光电研究院联合实施.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展示了IGS电离层工作组对各分析中心GIM评估的结果;此次评估以基准站实测电离层TEC、测高卫星电离层TEC为参考,给出了各分析中心1998-2015年GIM的总体性能.结果显示:随着IGS基准站日益增多,各分析中心GIM内符合精度由4.5~7.0TECu提升至2.5-3.5TECu;不同分析中心GIM一致性从3.0~4.5TECu提升至2.0~3.5TECu;相对于测高卫星电离层数据,CODE、CAS、JPL和UPC分析中心的GIM精度相对较高(约4.0~4.5TECu),但是在不同测高卫星评估结果之间存在不同的系统性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电离层 IGS电离层分析中心 全球电离层tec格网
下载PDF
利用COSMIC数据构建全球电离层TEC地图 被引量:9
2
作者 雷霄龙 符养 +3 位作者 薛震刚 杜晓勇 严卫 李萍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0-1521,共12页
电离层延迟效应是GNSS精密导航的主要误差源之一,通过建立电离层模型可不同程度地消除电离层延迟效应的影响.然而,目前海洋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地面参考站建立困难,导致电离层观测资料的全球分布很不均匀,从而限制了现有电离层模... 电离层延迟效应是GNSS精密导航的主要误差源之一,通过建立电离层模型可不同程度地消除电离层延迟效应的影响.然而,目前海洋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地面参考站建立困难,导致电离层观测资料的全球分布很不均匀,从而限制了现有电离层模型的精度,影响了延迟改正的效果.本文提出在日固坐标系(sun-fixed,地磁纬度和地方时)下,累积地方时过去24 h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Ionosphere,and Climate)观测资料,通过对110~750 km之间的电子密度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各掩星点的垂直TEC值,然后利用普通Kriging方法插值产生近实时的全球MAGLat2.5°×LT2h的电离层电子密度总含量TEC地图(简称COSMIC TECMaps).将COSMIC TEC地图和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系统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地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s,GIMs)以及OSTM/JASON-2卫星的高度计观测值进行比对,发现数据吻合度较好,证明利用COSMIC掩星资料构建全球电离层TEC地图具有可行性。随着新的掩星观测系统的即将问世,掩星观测数据会越来约丰富,利用这些数据构建全球TEC地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延迟改正 COSMIC 全球tec地图 KRIGING方法
下载PDF
利用COSMIC数据构建的全球垂直TEC图的验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雷霄龙 符养 +3 位作者 薛震刚 杜晓勇 严卫 鲁旭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54-764,共11页
在日固坐标系(地磁纬度和地方时)下,累积地方时过去24 h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观测资料,通过对110~750 km高度范围内的电子密度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各掩星点的垂直TEC值,进而... 在日固坐标系(地磁纬度和地方时)下,累积地方时过去24 h的COSMIC(Constellation Observing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观测资料,通过对110~750 km高度范围内的电子密度进行数值积分得到各掩星点的垂直TEC值,进而利用Kriging方法插值产生近实时的全球地方时MAGLat 2.5°×2 h的COSMIC TEC图.利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共30个月的COSMIC数据,逐日构建COSMIC TEC图,将其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图(Global Ionospheric Maps,GIMs)以及OSTM/JASON-2卫星高度计观测值分别进行比对,证明利用COSMIC掩星资料构建全球电离层垂直TEC图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延迟改正 COSMIC 全球tec KRIGING方法
下载PDF
基于GPS技术实时监测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长三角区域电离层TEC变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虎 王解先 +3 位作者 白贵霞 王潜心 李浩军 朱卫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8-1726,共9页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 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是21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其全食带覆盖了中国中部的长江流域,为研究日全食对电离层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为此本文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实时求解TEC和GPS系统硬件延迟,为实时监测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变化提供了绝对的电离层TEC.采用上海和浙江区域内GPS网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实时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进而计算出了实时的VTEC和TEC变化率.同时考虑太阳和地磁活动参数,综合上述方法详细分析和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在此次日全食期间的TEC变化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全食 电离层 tec Vtec GPS 卡尔曼滤波 GPS系统硬件延迟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前电离层TEC异常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祝芙英 吴云 +3 位作者 林剑 周义炎 熊晶 杨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21,共6页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汶川Ms8.0地震前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TEC分布图。用两种方法的研究显示,在相同时间和空间电离层TEC存在显著的异常扰动,即震前1~6天(除5月9日电离层TEC出现异常增加外)时间内多次出现...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汶川Ms8.0地震前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TEC分布图。用两种方法的研究显示,在相同时间和空间电离层TEC存在显著的异常扰动,即震前1~6天(除5月9日电离层TEC出现异常增加外)时间内多次出现显著的TEC异常减少,而且电离层TEC的异常驼峰有向磁赤道漂移的趋势,由于距离发震时刻较近,排除其他因素后认为该异常可能源于汶川Ms8.0地震引起的电离层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总电子含量(tec) 电离层异常 汶川地震 前兆
下载PDF
1996—2003年大耀斑事件引起的TEC突然增强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斌 刘立波 +2 位作者 万卫星 宁百齐 丁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共11页
利用1996—2003年期间 GOES 卫星耀斑观测资料和国际 GPS 观测网的 GPS-TEC 资料分析x 级大耀斑事件引起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的突然增强(SITEC)现象.对 x 射线耀斑等级、耀斑日面位置与 SITEC 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 利用1996—2003年期间 GOES 卫星耀斑观测资料和国际 GPS 观测网的 GPS-TEC 资料分析x 级大耀斑事件引起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的突然增强(SITEC)现象.对 x 射线耀斑等级、耀斑日面位置与 SITEC 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者都与 SITEC 现象的强弱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在消除 X 射线耀斑等级、耀斑日面位置对电离层 SITEC 现象的影响后,进而分析了日地距离以及耀斑持续时间对电离层 SITEC 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地距离和耀斑持续时间都是影响 SITEC 现象的重要参数,日地距离较近时发生的耀斑事件引起的 SITEC 现象较为强烈.另外,耀斑持续时间越长,SITEC 现象越微弱,但是当耀斑持续时间继续延长时,SITEC 现象的强弱逐渐趋于不再改变,最后在某值附近达到平衡.还对某些没有在电离层中引起明显 SITEC 现象的耀斑事件进行了讨论,发现了这类耀斑的一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斑 电离层 tec 持续时间 GPS观测 观测资料 距离 影响 现象 改变
下载PDF
联合GPS相位观测值与全球电离层图提取区域电离层TEC
7
作者 马国正 喻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9-502,共4页
提出一种结合GPS相位观测值与全球电离层图提取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方法。由于没有采用伪距观测值,无需考虑差分码偏差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电离层活动条件下,用该方法改正电离层延迟,其单频定位精度较采用全球电离... 提出一种结合GPS相位观测值与全球电离层图提取区域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方法。由于没有采用伪距观测值,无需考虑差分码偏差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电离层活动条件下,用该方法改正电离层延迟,其单频定位精度较采用全球电离层图有显著提高,与采用相位平滑伪距电离层延迟改正的结果总体上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相位观测值 全球电离层图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单频精密单点定位
下载PDF
Growth and Inhibition of Equatorial Anomaly Prior to an Earthquake (EQ): Case Studies with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Data for Major EQs of Japan 2011 and Indonesia 2012
8
作者 Minakshi Devi Alaka Medhi +1 位作者 Arup Jyoti Dev Sarma Sarma Ananda Kumar Barbara 《Positioning》 2013年第3期240-252,共13页
The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growth and inhibition of equatorial anomaly before major earthquake (EQ) were viewed in this paper by examining glob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that contoured over longitude sectors co... The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growth and inhibition of equatorial anomaly before major earthquake (EQ) were viewed in this paper by examining glob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that contoured over longitude sectors covering Africa to Pacific, in association with EQ events of Japan (M = 9) that occurred at 135°E to 145°E and 35°N to 40°N, on March 9 and 11, 2011 and of Indonesia (M = 8.6) that took place at 2.311°N, 93°E, in April 11, 2012.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increase in density in the night sector around—10° latitude zone prior to the two major EQ events, though their epicenters are separated widely from the anomaly region. The F-layer density variations from relevant locations and TEC features obtained from GPS at Appleton anomaly crest station are utilized as supporting inputs. The possible sources leading to the anomalous development in density are discussed in the frame of EQ time consequences of lithospheric-atmospheric processes between the equator and beyond. The role of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pre EQ preparatory activities and dynamical coupling modes through seismic fault line are brought in to the ambit of discu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 global EARTHQUAKE EQUATORIAL ANOMALY F-Layer Density
下载PDF
A regional GNSS-VTEC model over Nigeria using neural networks: A novel approach
9
作者 Daniel Okoh Oluwafisavo Owolabi +5 位作者 Christovher Ekechukwu Olanike Folarin Gila Arhiwo Joseph Agbo Segun Bolaji Babatunde Rabi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1期19-31,共13页
A neural network model of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GNSS-VTEC) over Nigeria is developed. A new approach that has been utilized in this work i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 A neural network model of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 (GNSS-VTEC) over Nigeria is developed. A new approach that has been utilized in this work is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s (IRI's) critical plasma frequency (foF2) parameter as an additional neuron for the network's input layer. The work also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using various other input layer neurons like distur- bance storm time (DST) and sunspot number. All available GNSS data from the Nigerian Permanent GNSS Network (NIGNET) were used, and these cover the period from 2011 to 2015, for 14 stations. Asides increasing the learning accuracy of the networks, the inclusion of the IRI's foF2 parameter as an input neuron is ideal for making the networks to learn long-term solar cycle variations. This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for regions, like in this work, where the GNSS data is available for less than the period of a solar cycle.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work has been tested for time-varying and spatial per- formances. The latest 10% of the GNSS observations from each of the stations were used to test the forecasting ability of the networks, while data from 2 of the stations were entirely used for spatial performance test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root-mean-squared-errors were generally less than 8.5 TEC units for all modes of testing performed using the optimal network. When compared to other models, the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work was observed to reduce the prediction errors to about half those of the NeQuick and the IRI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ionosphere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Nigerian permanent GNSS network(NIGNET)Neural network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IRI)
下载PDF
基于陆态网和IGS站联合数据的中国区域电离层建模方法
10
作者 徐鹏 祝芙英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7-784,共8页
为了提高中国区域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建模的精度,减少区域建模边缘误差,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和国际GNS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 为了提高中国区域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ertical total electron content,VTEC)建模的精度,减少区域建模边缘误差,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和国际GNS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GPS数据联合进行电离层建模,并对中国区域电离层建模策略进行定量考察,对比给出各类建模策略对中国区域电离层建模精度的影响,从而给出更符合中国区域的电离层建模方式。将建模后的结果同IGS中心的全球电离层格网产品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基于本文方法对中国区域电离层建模的结果精度更高,与IGS数据中心发布的电离层格网产品相比误差平均值为1.2109 TECU,与卫星实测电离层TEC的内符合精度误差为1.050 TECU。说明利用联合数据建模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国区域建模的精度,同时减少区域建模边缘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 电离层格网 球谐函数 多项式函数 电离层模型阶数
下载PDF
基于掩星数据的全球电离层地图精度评估
11
作者 杨军 《北京测绘》 2024年第8期1112-1116,共5页
全球电离层地图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电离层的研究中,其精度评估对于研究电离层的性质、提高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全球电离层地图的精度,本文基于美国大学大气研究联盟提供的ionPrf产品,计算2008年和2012年的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 全球电离层地图数据被广泛应用于电离层的研究中,其精度评估对于研究电离层的性质、提高定位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全球电离层地图的精度,本文基于美国大学大气研究联盟提供的ionPrf产品,计算2008年和2012年的电离层和气候卫星联合观测系统(COSMIC)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本文通过直方图统计、纬度分布统计、年积日分布统计和地方时分布统计等方法,对国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组织(IGS)全球电离层地图(GIM)的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2008年的偏差平均值为5.09 TECU,2012年的偏差平均值为9.90 TECU;(2)2008年各纬度偏差介于3~8 TECU,2012年各纬度的偏差介于6~16 TECU;(3)偏差平均值在1月取得最大值,在夏至与秋分中间取得最小值;(4)2008年各地方时的偏差介于3~7 TECU,2012年各地方时的偏差介于6~14 TECU;(5)在太阳活动高年,偏差体现出赤道异常、半年度异常和冬季异常特征。综上所述,全球电离层地图的精度与太阳活动、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日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tec) 无线电掩星 全球电离层地图(GIM) 精度评估
下载PDF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预报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强 章红平 +1 位作者 赵齐乐 黄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91,共6页
将全球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分解为非随机的系统部分和随机的信号部分,采用4阶自回归模型拟合滤波信号的自协方差函数,并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法原理,对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进行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预报的系统... 将全球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分解为非随机的系统部分和随机的信号部分,采用4阶自回归模型拟合滤波信号的自协方差函数,并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法原理,对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进行长期预报和短期预报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预报的系统部分与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全球电离层模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2,模型拟合值与参考值残差在4 TECu以内。短期预报在南半球预报精度比北半球要低,地磁赤道南北纬20°区域和海洋区域预报精度最低。全球模型预报精度为1~7 TECu,北半球预报精度约为2.4 TECu,相比CODE方法提高约20.14%;南半球预报精度约为3.5 TECu,相比CODE方法略差;全球预报精度约为3.0 TECu,相比CODE方法提高约8.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电离层模型 电离层 tec 最小二乘配置 自协方差 自回归
下载PDF
低纬电离层闪烁与总电子含量起伏的GPS观测结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劼 李莉 +1 位作者 李雪璟 徐继生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2-626,共5页
在地处电离层赤道异常区的桂林和武汉两地进行了电离层闪烁和总电子含量(QTEC)起伏的同时监测.分析和比较了两地闪烁和QTEC起伏的特征.结果表明:振幅闪烁活动主要发生在日落后至黎明,最大振幅闪烁出现率在午夜及其前后数小时,表现出对... 在地处电离层赤道异常区的桂林和武汉两地进行了电离层闪烁和总电子含量(QTEC)起伏的同时监测.分析和比较了两地闪烁和QTEC起伏的特征.结果表明:振幅闪烁活动主要发生在日落后至黎明,最大振幅闪烁出现率在午夜及其前后数小时,表现出对地方时的强依赖性.大部分闪烁为中等偏弱闪烁,振幅闪烁指数(S4)大小为0.2≤S4<0.3,也不时有强闪烁(S4≥0.3)发生,闪烁出现率逐日变化幅度很大,其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于卫星仰角25°至50°的区域.对于大多数事件,伴随振幅闪烁活动及其强度的增强,都出现明显的QTEC的耗空和QTEC变化率(RT)的快速起伏,RT的标准差(IR)指数也明显增强,该研究说明QTEC起伏的观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引起闪烁的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全球定位系统 闪烁 总电子含量 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观测网的全球总电子含量快速反演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岚 马冠一 +3 位作者 万庆涛 李婧华 范江涛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4-223,共10页
将全球按照地理经纬度进行网格划分,每网格选取一个接收机,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观测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双频观测数据,在电离层薄层假设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球谐函数拟合的高时间分辨率总电子含量(TEC)快速反演方法.利用200... 将全球按照地理经纬度进行网格划分,每网格选取一个接收机,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观测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双频观测数据,在电离层薄层假设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球谐函数拟合的高时间分辨率总电子含量(TEC)快速反演方法.利用2006年四季中16个地磁平静日的GPS双频观测数据,针对15种不同的网格选站情况考察其TEC的反演效果与解算时间.结果表明,当网格选站间隔小于15°×30°(纬度×经度)时,数据拟合度约为2TECU,并都能较好地反演TEC.综合考虑穿刺点分布与解算时间,在10°×20°(纬度×经度)选站条件下,约在3min内即可反演出有效的TEC、卫星硬件偏差和接收机硬件偏差,从而提高了反演速度,10°×20°(纬度×经度)选站的快速反演TEC能够为全球电离层TEC现报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总电子含量 硬件偏差 球谐模型 快速反演
下载PDF
iGMAS全球电离层延迟模型及并行计算策略 被引量:9
15
作者 郭东晓 党金涛 +1 位作者 李建文 王世忠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7-360,共4页
针对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中传统串行处理方法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全球分布的IGS跟踪站和iGMAS跟踪站观测数据实现全球电离层建模并行解算的基本方法、流程及策略。在Bemese软件基础上研制了一套iGMAS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软件。为了... 针对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中传统串行处理方法效率低等问题,研究了基于全球分布的IGS跟踪站和iGMAS跟踪站观测数据实现全球电离层建模并行解算的基本方法、流程及策略。在Bemese软件基础上研制了一套iGMAS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软件。为了验证并行解算方法的正确性和计算效率,利用全球200个左右IGS跟踪站和6个iGMAS跟踪站2014-08-20—2014-09-06共7周的观测数据,解算了快速电离层TEC格网。与IGS,CODE以及ESA最终电离层格网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解算的快速电离层TEC格网,与CODE,ESA以及IGS最终电离层TEC格网的互差,统计不同纬度带内偏差的均方根误差,全球范围内偏差的均方根误差均在1.5~2.5TECu之间,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在0.5~1.5TECu之间,所有地区均优于5TECu,整体精度与IGS,CODE以及ESA最终电离层TEC格网精度产品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 国际GNSS服务(IGS) 全球电离层延迟建模 电离层tec格网 并行计算 分网估计 法方程叠加
下载PDF
全球系统广播电离层模型精度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毛悦 朱永兴 宋小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88-891,共4页
分析北斗电离层模型与GPS Klobuchar和NeQuickG模型的差异,并以IGS分析中心全球格网电离层模型为参考值,将北斗电离层模型与其他全球电离层模型进行精度比对。结果表明,BDGIM模型显著优于其他3种模型,具有良好的全球电离层综合修正能力... 分析北斗电离层模型与GPS Klobuchar和NeQuickG模型的差异,并以IGS分析中心全球格网电离层模型为参考值,将北斗电离层模型与其他全球电离层模型进行精度比对。结果表明,BDGIM模型显著优于其他3种模型,具有良好的全球电离层综合修正能力,尤其在中国及周边区域其修正百分比达7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DS 广播电离层模型 全球电离层tec格网
下载PDF
基于不等式约束算法改善高纬度地区GNSS电离层建模精度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小东 涂锐 +2 位作者 刘金海 张睿 卢晓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2-727,共6页
由于当前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跟踪站在高纬度区域分布不均,用于电离层拟合建模的观测数据不均匀、不全面,导致在利用这些IGS跟踪站观测数据建立电离层拟合模型时该区域的电离层电子总含量拟合模型精度不够,电离层拟合模型格网输出值... 由于当前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跟踪站在高纬度区域分布不均,用于电离层拟合建模的观测数据不均匀、不全面,导致在利用这些IGS跟踪站观测数据建立电离层拟合模型时该区域的电离层电子总含量拟合模型精度不够,电离层拟合模型格网输出值甚至出现了大量有悖于电离层实际物理意义的负值和零值现象。针对此问题,利用不等式约束算法,对拟合模型电离层格网输出的负值点、零值点加入不等式约束条件,采用附加不等式约束条件的最小二乘法对参数的解算进行优化,并用实测GNSS数据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测站分布稀疏的高纬度地区出现大量零值和负值的情况有明显改善。此外,该算法对全球电离层模型的建模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GNSS服务组织 全球电离层模型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 高纬度地区 不等式约束
下载PDF
不同地磁活动下全球电离层产品的评估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翔宇 李新 +2 位作者 陈子越 张茜 李淑慧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138-144,共7页
针对地磁活动会对电离层产品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同地磁活动下全球电离层产品的评估方法:通过评估6家电离层联合分析中心(IAAC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总电子含量(TEC)数据在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的精度,比较2018年地磁平静(8... 针对地磁活动会对电离层产品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不同地磁活动下全球电离层产品的评估方法:通过评估6家电离层联合分析中心(IAACs)发布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总电子含量(TEC)数据在不同地磁活动条件下的精度,比较2018年地磁平静(8月19—24日)和扰动(8月25—30日)的2个时间段各个分析中心产品的差异。结果表明,磁暴期间,各个分析中心的平均全球总电子含量相对于平静期间可增加0.5个总电子含量单位(TECU)左右;同时磁暴期间的GIM产品精度降低,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实测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相比,各个分析中心模型均方根误差(RMS)可平均增大0.2个TECU,与詹森2号(Jason-2)测高卫星提供的VTEC相比,各个分析中心RMS可平均增大0.4个TECU;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门(EMR)和欧洲太空局(ESA)的产品受地磁扰动影响较大,欧洲定轨中心(CODE)的产品和IGS综合GIM的产品受地磁扰动影响最小;地磁扰动对各个分析中心的产品在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的精度影响较大,对中纬度地区的精度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电离层地图(GIM) 总电子含量(tec) 地磁活动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詹森2号(Jason-2)测高卫星
下载PDF
Ionospheric total electron content disturbance associated with May 12, 2008,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3
19
作者 Li Jianyong Meng Guojie +3 位作者 You Xinzhao Zhang Rui Shi Hongbo Han Yufe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Possibl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relating to the May 12, 2008, MsS.0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dentifi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derive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ion- osonde observations, the glob... Possibl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relating to the May 12, 2008, MsS.0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identifi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derived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ion- osonde observations, the global ionospheric map (GIM), and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detected by the Constellation Observation System for Meteorology Ionosphere and Climate (COSMIC). We applied a statistical test to detect anomalous TEC signals and found that a unique enhancement in TEC, recorded at 16 GPS stations, appeared on May 9, 2008. The critical fre- quency at F2 peak (foF2), observed by the Chinese ionosondes, and maximal plasma frequency, derived from COSMIC data, revealed a characteristic similar to GPS TEC variations. The GIM showed that the anomalous variations of May 9 were located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Using GPS data from 13 stations near the epicenter, we analyzed the TEC variations of satellite orbit traces during 04:00-11:00 UT. We found that TEC decreased to the east and increased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during this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disturbance on May 9 was probably an ionosphenc precursor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May 12, 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Wenchuan earthquake global ionospheric map (GIM) COSMIC F0F2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下载PDF
Spectral investigation of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IONOLAB-FFT 被引量:1
20
作者 Feza Arikan Aysenur Yaric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7年第5期297-304,共8页
Ionosphere is an important layer of atmosphere which is under constant forcing from both below due to gravitational, geomagnetic and seismic activities, and above due to solar wind and galactic radiation. Spatio-tempo... Ionosphere is an important layer of atmosphere which is under constant forcing from both below due to gravitational, geomagnetic and seismic activities, and above due to solar wind and galactic radiation.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ionosphere is made up of two major components that can be listed as spatio-temporal trends and secondary variabilities that are due to disturbances in the geomagnetic field, gravitational waves and coupling of seismic activities into the upper atmosphere and ionosphere. Some of these second order variabilities generate wave-like oscillations in the ionosphere which propagate at a certain frequency, duration and velocity. These oscillations cause major problems for navigation and guidance systems that utilize 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wave-like oscillations are determined using a 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based algo- rithm over the STEC (slant total electron content) values estimated from single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st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ed method, namely IONOLAB-FFT, is first determined using synthetic oscillations with known frequencies and durations. Then, IONOLAB-FFr is applied to STEC data from various midlatitude GPS stations for detection of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both medium and large scale TIDs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It is observed that IONOLAB-FFr can estimate TIDs with more than 80% accuracy for the following cases: frequencies from 0.6 mHz to 2.4 mHz and durations longer than 10 min; frequencies from 0.15 mHz to 0.6 mHz and durations longer than 50 min; fre- quencies higher than 0.29 mHz and durations longer than 50 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osphereTID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tec (total electron content)IONOLAB-FF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