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E1(UBIAD1)基因对膀胱癌细胞系T24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解举民 段峰森 +1 位作者 夏炎枝 红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外源导入TERE1(UBIAD1)基因对膀胱癌细胞系T24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外源TERE1(UBIAD1)基因导入T24细胞。转染TERE1(UBIAD1)基因一定时间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细胞数目,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 目的研究外源导入TERE1(UBIAD1)基因对膀胱癌细胞系T24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外源TERE1(UBIAD1)基因导入T24细胞。转染TERE1(UBIAD1)基因一定时间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细胞数目,MTT方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转染基因48 h后,较之对照组,实验组细胞数目减少了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6E-07),且随转染时间的延长细胞数目逐渐降低。MTT方法检测到转染TERE1(UBIAD1)基因48 h后实验组细胞活力值为0.4178,较之对照组,细胞活力抑制率达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3)。流式细胞仪检测到转染TERE1(UBIAD1)基因48 h后实验组T24细胞出现凋亡峰,PI和ANNEXIN V-FITC双染实验发现处于凋亡期的细胞占总数的93.73%。结论外源导入TERE1(UBIAD1)基因后膀胱癌T24细胞的数目和活力降低,细胞走向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e1(ubiad1) T24细胞 流式细胞仪 细胞凋亡
下载PDF
SCCD的发病机理及其致病基因UBIAD1的功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苏振宏 黄玉迪 +3 位作者 张军林 陶俊峰 袁超 解举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1-986,共6页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SCCD)是一种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的分子基础为UBIAD1基因突变,致病机理为UBIAD1基因突变后,UBIAD1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而不能与GGpp化合物结合,导致UBIAD1-HMG CoA还原酶复合体无法分离,HMG CoA还原...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SCCD)是一种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的分子基础为UBIAD1基因突变,致病机理为UBIAD1基因突变后,UBIAD1蛋白构象发生改变而不能与GGpp化合物结合,导致UBIAD1-HMG CoA还原酶复合体无法分离,HMG CoA还原酶不能从内质网膜解离至细胞质被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从而导致胆固醇和非甾醇类异戊二烯化合物在细胞中合成并积累。本文综述了SCCD的临床表现、分子基础及其致病基因UBIAD1的功能,以期为SCCD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为阐明UBIAD1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 致病机理 ubiad1 脂质代谢 遗传病
下载PDF
TERE1基因在小鼠胚胎双前肢正常发育和异常发生中的表达
3
作者 朱勇飞 朱江波 +2 位作者 王飞 张天宝 红凌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31-734,共4页
[目的]观察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在小鼠胚胎双前肢正常发育和异常发生中的表达,探讨TERE1在短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ICR小鼠受孕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各64只。于孕第10天(GD10),经口灌胃一次给予实验组孕鼠80 mg/kg的全... [目的]观察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在小鼠胚胎双前肢正常发育和异常发生中的表达,探讨TERE1在短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ICR小鼠受孕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对照两组,各64只。于孕第10天(GD10),经口灌胃一次给予实验组孕鼠80 mg/kg的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照组孕鼠给予等体积的大豆油,并分别于GD11~GD18取两组胎鼠的双前肢。于GD12取下小鼠胚胎双前肢,以atRA诱导,培养72 h后收获肢。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TERE1在各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整体动物试验中,atRA可诱致小鼠胚胎明显的短肢畸形;在体外试验中,atRA可诱致小鼠胚胎前肢多种骨骼发育异常。TERE1在正常、异常肢及培养肢芽中均有表达。在正常和异常肢中,TERE1的表达模式一致;除GD15外,实验肢中TERE1的表达均低于相同时点正常肢的表达水平。在体外培养肢,各组的表达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实验组在培养24 h,atRA各剂量组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48 h和72 h,在2.5×10-6 mol/L~1.0×10-5 mol/L剂量范围有随剂量增加表达量增加的趋势,但在高剂量组(2.0×10-5 mol/L)表达又下降。[结论]TERE1与小鼠胚胎前肢的发育过程有关,atRA在诱致小鼠前肢异常发生中可引起TERE1 mRNA的表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胚胎 tere1基因 前肢 发育
原文传递
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UBIAD1基因突变分析
4
作者 陶思羽 王丽娅 +2 位作者 余晓菲 牛超 庞辰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5期3215-3217,共3页
目的探讨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疾病的遗传学改变。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为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患者、2名表型正常成员及健康人进行详细眼科检查,提取外周血DNA,根据UBIAD1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与Ge... 目的探讨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疾病的遗传学改变。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为施耐德角膜营养不良患者、2名表型正常成员及健康人进行详细眼科检查,提取外周血DNA,根据UBIAD1基因的DNA序列设计引物,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结果与Genebank数据库中UBIAD1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5’、3’非翻译区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该家系共调查4代15人,家系中其他患病者与先证者症状及临床表现类似,所有患者均见角膜周边老年环样脂质环,角膜中央区前基质层内有一环形、边缘不规则、类盘状黄白色细小针状结晶样混浊。共焦显微镜检查示角膜浅基质层内大量散在或成簇分布的方形、针状胆固醇结晶物。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显示前部基质高信号强度的致密物。所有临床确诊患者UBIAD1基因第一外显子均发现C.305A〉G改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第102位天冬酰胺(Asn)被丝氨酸(Ser)取代,其他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均无UBIAD1基因突变。结论UBIAD1基因错义突变C.305A〉G(P.Asnl02Ser)可能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通过基因筛查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并进行症状前诊断及产前诊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营养不良 遗传性 突变 ubiad1基因
原文传递
TERE1基因在小鼠胚胎腭发育和腭裂形成中的表达
5
作者 朱勇飞 朱江波 +2 位作者 王飞 红凌 张天宝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观察TERE1基因在正常小鼠腭发育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腭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ERE1基因在腭裂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ICR小鼠受孕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只小鼠。于孕10 d(gestational day 10,GD10),经口灌胃... 目的观察TERE1基因在正常小鼠腭发育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腭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TERE1基因在腭裂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ICR小鼠受孕后,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只小鼠。于孕10 d(gestational day 10,GD10),经口灌胃一次给予实验组孕鼠80 mg/kg的全反式视黄酸、对照组孕鼠给予等体积的大豆油,并分别于GD11~GD18取两组胎鼠的腭板。于GD12取下小鼠胚胎腭移植体,以10-9~10-5 mol/L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诱导,培养72 h后收获腭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TERE1基因在正常腭组织和全反式视黄酸诱导的腭裂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TERE1在正常、异常腭及培养腭板中均有表达。在GD11,异常腭中该基因的表达丰度高于正常腭,而在GD12~GD17,其表达丰度则低于正常腭(P<0.05)。10-9 mol/L atRA组和对照组的TERE1基因表达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atRA组该基因的表达丰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atRA会抑制TERE1在腭中的表达,提示TERE1在腭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e1基因 全反式视黄酸 腭裂 孕小鼠
原文传递
膜蛋白UBIAD1在生物医学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6
作者 夏炎枝 红凌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20-225,共6页
Ubiadl是一个重要的人体代谢与疾病基因。UBIADl蛋白能治疗人体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疾病及施耐德眼角膜综合症。同时,UBIADl影响人体脂代谢,维生素代谢以及辅酶Q代谢,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生物医学意义。由于UBIADl蛋白在人... Ubiadl是一个重要的人体代谢与疾病基因。UBIADl蛋白能治疗人体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疾病及施耐德眼角膜综合症。同时,UBIADl影响人体脂代谢,维生素代谢以及辅酶Q代谢,其研究具有重大的生物医学意义。由于UBIADl蛋白在人体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处于不同的亚细胞定位,执行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UBIADl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存各人体疾病中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UBIADl的焦点。系统回顾UBIADl蛋白在人体各种疾病中的分子机制,及在各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亚细胞定位及功能,为进一步研究UBIADI的分子机制及用UBIADl来治疗人体疾病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biad1 异戊稀转移酶 癌症 心血管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原文传递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的分子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7
作者 陶俊峰 黄玉迪 +2 位作者 张军林 苏振宏 解举民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8-821,共4页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SCCD)是一种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部位在眼角膜,伴有结晶状沉淀,双眼发病,家族遗传性,男女患病几率均等。临床研究揭示角膜结晶状混浊化成因是胆固醇、磷脂等脂质在角膜上皮下和基质中异常积累。S...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SCCD)是一种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部位在眼角膜,伴有结晶状沉淀,双眼发病,家族遗传性,男女患病几率均等。临床研究揭示角膜结晶状混浊化成因是胆固醇、磷脂等脂质在角膜上皮下和基质中异常积累。SCCD的发生与UBIAD1基因突变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但是致病的分子机制未知。本文综述了SCCD的发现发展历史、发病分子基础与临床研究,为SCCD的诊疗以及致病分子机制的阐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 ubiad1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