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ding Julian Barnes’s The Sense of an Ending in Leo Tolstoy’s Anna Karenina 被引量:1
1
作者 Elena Bollinge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9年第3期275-283,共9页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oment of death as depicted in Tolstoy’s Anna Karenina and in Barnes’s The Sense of an Ending. Following Orr’s definition of positive influence, described as a...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oment of death as depicted in Tolstoy’s Anna Karenina and in Barnes’s The Sense of an Ending. Following Orr’s definition of positive influence, described as a “site for cultural renewal”, it pursues the analysis of complexity and confluence of literary traditions in these texts. Though both Anna Karenina and The Sense of an Ending seem to insist on portraying a chronicle of struggle between a moment and a process of dying, it is nevertheless a physical moment of life ending which becomes an intensely condensed, and almost photo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imate, psychologically depicted, dying process. It is argued that the moment of death reveals, for instance, Anna’s unresolved internal conflict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henomena shaping human behaviour. Similarly, Barnes’s The Sense of an Ending builds upon a subtle dialogic tension between a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dying and a moment of physically conceived death.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brings to light the repetitive occurence of the intense epiphanic moments which shape the thematic and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both Anna Karenina and The Sense of an En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CRITICISM MOMENT DEATH life J. Barnes L. tolstoy
下载PDF
Some Peculiarities of L. Tolstoy's Hadji Murad
2
作者 Manana Mikadz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7年第9期1158-1160,共3页
The article refers to the details of writing story Hajii Murad by the great Russian writer Lev Tolstoy. Lev Tolstoy had close friendship with Georgian writers Nino and Ilia Nakashidze. They often shared thoughts in th... The article refers to the details of writing story Hajii Murad by the great Russian writer Lev Tolstoy. Lev Tolstoy had close friendship with Georgian writers Nino and Ilia Nakashidze. They often shared thoughts in the writing of this story. The story was written during eight years. This issue will be very interesting, for Tolstoy creative peo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 tolstoy Nino Nakashidze Illia Nakashidze Hadji Murad Shamil Dagestan
下载PDF
俄罗斯民族信仰的特点与托尔斯泰的宗教观 被引量:3
3
作者 屠茂芹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28-32,共5页
十九世纪末期 ,托尔斯泰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的思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忏悔中完善自我 ,托尔斯泰认为 ,只有不断反省、忏悔 ,人才能克制自身的动物性 ;躁动不安的俄罗斯魂不在意物质财富 ,渴望灵魂的归宿 ;痛恨强... 十九世纪末期 ,托尔斯泰成为俄罗斯社会的精神领袖 ,他的思想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质。在忏悔中完善自我 ,托尔斯泰认为 ,只有不断反省、忏悔 ,人才能克制自身的动物性 ;躁动不安的俄罗斯魂不在意物质财富 ,渴望灵魂的归宿 ;痛恨强制与压制 ,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最终走向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压制。托尔斯泰主义的实质与意义 ,就是要在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世纪交替时期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秩序 ,在人与动物之间 ,立起“人的骄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主义 忏悔 流浪情怀 无政府主义 禁欲主义 俄罗斯 民族信仰
下载PDF
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潘新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63-67,共5页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深刻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努力方向寻找的精神路标。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显示了它的局限性 ,但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终极目标的关怀 ,对未来的积极意...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进行深刻思考和体悟后为人生努力方向寻找的精神路标。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显示了它的局限性 ,但是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它对人生的关注、对人类精神的终极目标的关怀 ,对未来的积极意义将显示出来并引起重视。托尔斯泰的精神和美好愿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主义 积极意义 终极目标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涓生形象的构成、内核和基础——试论鲁迅小说《伤逝》主人公涓生的形象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秀芹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2-67,共6页
运用义素分析方法对鲁迅《伤逝》中主人公涓生的名字进行分析,由此发现了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末人、超人、道德家、忏悔者。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涓生其实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写照,而鲁迅对自己... 运用义素分析方法对鲁迅《伤逝》中主人公涓生的名字进行分析,由此发现了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末人、超人、道德家、忏悔者。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涓生其实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写照,而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家庭与爱情的思考和艰难选择是建构涓生形象的现实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人 超人 道德家 忏悔者 托尼学说 现实因素
下载PDF
"Life Comes as Spring Comes, From All Sides"1: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Silence in The Noise of Time 被引量:1
6
作者 Elena Bollingera 《Sociology Study》 2018年第3期138-145,共8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of one individual's life and its creative reshaping in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as experienced in Julian Barnes's novel The Noise of Time. Contempla...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of one individual's life and its creative reshaping in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as experienced in Julian Barnes's novel The Noise of Time. Contemplating a creativ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author seems to insist on a symbiosis between art and life. Writing about Shostakovich, he goes on challenging aWs ability to deliver a clear message about life: how to put what one has experienced into words? A creative dialogue thus established between a non-speaking, extra-linguistic, and unique self and its verbal representation in literature is built upon a relational nature of the said and the not-said. Eloquent silence is employed to transpose one's life experience into the realm of verbal represenation. Focusing on the limits of verbal representation, Barnes' character in The Noise of Time similarly strives to grasp a mea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anguage, "silence", and liberation from the self. Refiguring silence a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narrative devices, the text challenges the illusory nature of historical time, of historical places, and of selfh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 Barnes L. tolstoy SILENCE language self
下载PDF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湘莲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61-163,共3页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复杂的、多重的。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旨是仁爱精神,其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忏悔意识。对此,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
关键词 托尔斯泰主义 仁爱 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 忏悔
下载PDF
一幅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论《复活》中的复活 被引量:1
8
作者 耿长彦 《唐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60-63,66,共5页
通过对《复活》中的"复活"进行分析,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集中反映:高尚——天真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蜕变——社会的罪恶,揭示了两个阶级的地位悬殊、贫富对立和命运相悖的社会本质... 通过对《复活》中的"复活"进行分析,探讨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的集中反映:高尚——天真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心绘制的托尔斯泰主义蓝图的雏形;蜕变——社会的罪恶,揭示了两个阶级的地位悬殊、贫富对立和命运相悖的社会本质;复活——虚幻的追求,是托尔斯泰宣扬博爱思想、道德至善和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复活》中"复活"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 托尔斯泰主义 蓝图
下载PDF
论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与批评
9
作者 王静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4期85-90,共6页
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主要在思想领域,从文学的角度,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并不多。纵观鲁迅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历程,主要呈现出如下变化:在1920年代后期、鲁迅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主要从个体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对托尔... 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主要在思想领域,从文学的角度,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并不多。纵观鲁迅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历程,主要呈现出如下变化:在1920年代后期、鲁迅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主要从个体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对托尔斯泰主义不抵抗主义采取批评态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鲁迅开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托尔斯泰,对其不抵抗主义的批评多了一层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 人道主义 阿尔志跋绥夫
下载PDF
《伊万·伊利奇之死》:与原罪纠缠的现实批判
10
作者 包大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5-91,共7页
托尔斯泰的《伊万·伊利奇之死》描述了一个毕生追求布尔乔亚式的"体面"生活,却最终被生活所抛弃,在孤独和愤懑中死去的中产阶级市民的故事。通过一个普通人死亡的这一事件,托尔斯泰描述了现代人的异化状态,揭露了商品拜... 托尔斯泰的《伊万·伊利奇之死》描述了一个毕生追求布尔乔亚式的"体面"生活,却最终被生活所抛弃,在孤独和愤懑中死去的中产阶级市民的故事。通过一个普通人死亡的这一事件,托尔斯泰描述了现代人的异化状态,揭露了商品拜物教对社会文化的普遍宰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异化的困境。托尔斯泰通过对瓦夏和格拉西姆的正面描写,一方面体现了宗教和道德律对他的自我拷问,另一方面也隐喻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浪漫主义构想,这成为了将托尔斯泰主义引向未来社会图景的历史通道,但是却在他深重的原罪感之中又从现实批判退回到了单纯人本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死亡 他者 托尔斯泰主义 原罪
下载PDF
Proof of God’s Nonexistence
11
作者 Duane Altheide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9年第8期491-496,共6页
This philosophical letter draws logical consequences from God’s definition as “unconditional love.” These consequences cast doubt on God’s existence. If God doesn’t exist, if we are really alone, then what really... This philosophical letter draws logical consequences from God’s definition as “unconditional love.” These consequences cast doubt on God’s existence. If God doesn’t exist, if we are really alone, then what really matters is our love, wisdom, and compassion for each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ditional love God’s chosen people NATIVE AMERICANS world history RANDOMNESS lawfulness quantum mechanics tolstoy
下载PDF
爱的疑难——论托尔斯泰小说《卢塞恩》的人性限度
12
作者 王静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3-86,共4页
托尔斯泰创作于1857年的短篇小说《卢塞恩》是反映其早年思想的一篇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借以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 托尔斯泰创作于1857年的短篇小说《卢塞恩》是反映其早年思想的一篇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借以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相信有一种"世界精神"可以使人们相互亲近;托尔斯泰主义已初见端倪。本文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节解读,旨在说明托尔斯泰主义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亦分析托尔斯泰主义在人性理解方面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塞恩 托尔斯泰主义 道德 人性
下载PDF
论托尔斯泰小说《卢塞恩》的人性限度
13
作者 王静 《保定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9-72,共4页
《卢塞恩》是一篇可以反映托尔斯泰早年思想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藉此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 《卢塞恩》是一篇可以反映托尔斯泰早年思想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文明人所拒并加以嘲弄的事件,藉此谴责文明社会的虚伪和冷漠,并进而否定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和调和人间矛盾,作者从抽象的"永恒道德"观念出发,相信有一种"世界精神"可以使人们相互亲近;托尔斯泰主义已初见端倪。分析托尔斯泰主义在自我道德完善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反思托尔斯泰主义在人性理解方面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塞恩》 托尔斯泰主义 道德完善 人性 社会平等 社会批判
下载PDF
“沉沦”的世界,理想的光辉——太宰治《黄金海岸》赏析
14
作者 宫琳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96-103,共8页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大多描绘的是冷漠、"异化"的世界,主人公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共在—畏—沉沦—异化—死—返归本真"的思想观念。《黄金海岸》是其创作稳定期的作品之一,刻画的却是一个光明的温...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大多描绘的是冷漠、"异化"的世界,主人公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共在—畏—沉沦—异化—死—返归本真"的思想观念。《黄金海岸》是其创作稳定期的作品之一,刻画的却是一个光明的温暖世界。这部作品闪耀着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的光辉,从中可以看出太宰治本人对理想的属人的世界的向往,为此,它在太宰治文学创作中显得弥足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海岸》 沉沦 异化 托尔斯泰主义 海德格尔
下载PDF
试论《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君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有很多人认为在本书中,它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和"... 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一方面,在对当时社会的罪恶和腐朽反动的国家、法律、教会制度的揭露上,很难找出另一部作品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有很多人认为在本书中,它宣扬了"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在《复活》中,这一切都有着很好的体现。不少学者从政治的角度把"托尔斯泰主义"视为其作品中的消极因素,对其全盘否定。笔者仅就自己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对其身世、代表作品《复活》及其信仰的分析来浅谈一下对《复活》中"托尔斯泰主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 托尔斯泰主义 博爱 勿以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
下载PDF
论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与批评
16
作者 王静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7-52,共6页
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主要在思想领域,从文学审美的角度,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并不多。纵观鲁迅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历程,主要呈现出如下变化:在1920年代后期、鲁迅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主要从个体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对... 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主要在思想领域,从文学审美的角度,鲁迅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并不多。纵观鲁迅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历程,主要呈现出如下变化:在1920年代后期、鲁迅走向马克思主义之前,他主要从个体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理解托尔斯泰,对托尔斯泰不抵抗主义采取批评态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鲁迅开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托尔斯泰,对其不抵抗主义的批评多了一层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 人道主义 阿尔志跋绥夫
下载PDF
尚未枯竭的天性水流——论《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形象的正面性
17
作者 聂蓉 刘淑梅 《科教导刊》 2019年第20期30-32,共3页
在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的形象多为虚伪、刻板、残酷、冷血的'官僚机器',其人物形象中的这些极其负面的因素是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关键;然而在这部宏伟巨著中,无论通过安娜、沃伦斯基及其他次要... 在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安娜·卡列尼娜》中卡列宁的形象多为虚伪、刻板、残酷、冷血的'官僚机器',其人物形象中的这些极其负面的因素是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关键;然而在这部宏伟巨著中,无论通过安娜、沃伦斯基及其他次要人物的直接'表白',亦或是卡列宁个人的心灵变迁中,都不难找到对卡列宁人格、道德的赞美之词。笔者认为人是集多面性和复杂性于一体的生物,在看到卡列宁身上的僵化刻板的一面的同时,不应忽略其人性中的闪光点。因此本论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卡列宁形象中的正面因素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列宁 正面性 托尔斯泰主义 复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