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宫太和殿一层斗拱水平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29
1
作者 周乾 杨娜 +1 位作者 闫维明 淳庆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31,48,共15页
故宫太和殿斗拱含溜金做法,是明清斗拱的最高形制。为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以故宫太和殿一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为对象,采取静力试验方法,研究了明清溜金斗拱的水平抗震性能。基于上述斗拱的实际尺寸,制作了1∶2缩尺比例模型,含不同... 故宫太和殿斗拱含溜金做法,是明清斗拱的最高形制。为更好地保护古建筑,以故宫太和殿一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为对象,采取静力试验方法,研究了明清溜金斗拱的水平抗震性能。基于上述斗拱的实际尺寸,制作了1∶2缩尺比例模型,含不同类型斗拱各1座。分别考虑荷载从横向、纵向作用于各斗拱,开展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于试验数据,获得了各斗拱的力-水平侧移(F_(-u))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各斗拱的延性系数、耗能性能、刚度退化等抗震参数,提出了斗拱水平刚度简化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太和殿一层斗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具有较明显的滑移特性和较差的恢复力。斗拱在不同加载方向上的受力状态不同。随着u值增大,F值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过程。对于不同斗拱而言,各斗拱极限承载力F_m大小顺序为:F_m(角科)>F_m(柱头科横向)>F_m(平身科横向)>F_m(平身科纵向)>F_m(柱头科纵向);延性系数μ大小顺序为:μ(柱头科纵向)>μ(平身科纵向)>μ(柱头科横向)>μ(角科)>μ(平身科横向);耗能能力S大小顺序为:S(平身科纵向)>S(柱头科横向)>S(角科)>S(平身科横向)>S(柱头科纵向)。与其他2种斗拱相比,角科斗拱的水平刚度退化不明显。太和殿一层斗拱的水平刚度值简化计算模型可用3线段表示,各阶段的水平刚度值依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和殿 一层斗拱 溜金做法 抗震性能 试验
下载PDF
铺作层布置对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潘毅 袁双 +2 位作者 郭瑞 张宇 张启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40,共12页
古建筑木结构中斗栱形制及补间铺作斗栱的布置有清晰的历史演变规律。为研究斗栱的尺度从大到小、补间铺作的斗栱数量由少到多的变化对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饶益寺大佛殿和保国寺祥符殿的铺作层布置为参照,设计出4种不同铺作... 古建筑木结构中斗栱形制及补间铺作斗栱的布置有清晰的历史演变规律。为研究斗栱的尺度从大到小、补间铺作的斗栱数量由少到多的变化对古建筑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饶益寺大佛殿和保国寺祥符殿的铺作层布置为参照,设计出4种不同铺作层布置的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研究不同铺作层布置的模型在不同地震激励作用下柱脚、普拍枋顶面、斗栱顶面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柱脚、普拍枋顶面、斗栱顶面的加速度依次减小。当斗栱的尺度减小后,铺作层对地震动加速度的衰减作用降低,侧向变形能力也减小。当斗栱的尺度不变,布置数量越多、布置越规整,铺作层对地震动加速度的衰减作用越强,柱架层及铺作层的侧向变形也减小。在强震作用下,斗栱的尺度减小后,额枋榫头及馒头榫处的应力虽均有增大,但馒头榫处的应力增加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铺作层布置 斗栱尺度 斗栱数量 抗震性能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古建筑木结构偷心造和计心造斗栱力学性能数值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潘毅 袁双 +2 位作者 王慧琴 王晓玥 林拥军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15,共7页
古建筑木结构的斗栱做法有偷心造和计心造两种基本形式,为研究这两种斗栱力学性能的差异,以饶益寺大佛殿的偷心造与计心造斗栱为研究对象,建立偷心造与计心造斗栱的有限元模型,用某斗栱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这两... 古建筑木结构的斗栱做法有偷心造和计心造两种基本形式,为研究这两种斗栱力学性能的差异,以饶益寺大佛殿的偷心造与计心造斗栱为研究对象,建立偷心造与计心造斗栱的有限元模型,用某斗栱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这两种斗栱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计心造斗栱的横栱比偷心造斗栱多,其竖向荷载位移曲线有一个明显的强化阶段,导致其极限承载力比偷心造斗栱大29.9%;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两种斗栱的滞回曲线都比较饱满,均表现出较好的耗能能力,但二者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木结构 偷心造 计心造 斗栱
下载PDF
故宫太和殿一层斗拱竖向加载试验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乾 闫维明 +1 位作者 慕晨曦 杨慧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9-885,共7页
为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对故宫太和殿一层溜金斗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静力试验.基于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的构造特征,制作1∶2的比例模型进行竖向加载试验,讨论了不同斗拱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内力及变形特征,探讨... 为更好地保护古建筑,对故宫太和殿一层溜金斗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了静力试验.基于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的构造特征,制作1∶2的比例模型进行竖向加载试验,讨论了不同斗拱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内力及变形特征,探讨了斗拱的竖向刚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太和殿一层斗拱的坐斗及与之相交的头翘、正心瓜拱容易破坏,下层构件受力小于上层构件;斗拱极限承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柱头科、角科和平身科,斗拱变形和残余变形从大到小依次为平身科、角科和柱头科,斗拱延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平身科、柱头科和角科;溜金斗拱秤杆后尾受力不大.竖向荷载作用下太和殿一层斗拱竖向刚度计算可简化为三折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和殿 静力试验 溜金斗拱
下载PDF
故宫太和殿二层斗拱竖向加载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周乾 闫维明 +1 位作者 慕晨曦 谢志强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4,共7页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采取静力试验方法,以故宫太和殿二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为对象,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拱的受力性能。基于上述3种斗拱构造特征,制作了1∶2比例模型,进行了竖向加载试验,讨论了不同斗拱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建筑,采取静力试验方法,以故宫太和殿二层平身科、柱头科、角科斗拱为对象,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斗拱的受力性能。基于上述3种斗拱构造特征,制作了1∶2比例模型,进行了竖向加载试验,讨论了不同斗拱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内力及变形特征,归纳了斗拱的竖向刚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太和殿二层斗拱的坐斗及与之相交的头翘、正心瓜拱容易产生破坏,且模型倒置时下层构件受力要小于上层构件。对于不同斗拱而言,斗拱极限承载力:平身科<角科<柱头科;斗拱变形及残余变形量:柱头科<角科<平身科;斗拱延性:角科<柱头科<平身科。竖向荷载作用下,太和殿二层斗拱的竖向刚度计算模型可简化为三折线段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和殿 二层斗拱 竖向荷载 静力试验 木结构
下载PDF
木结构斗拱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周乾 闫维明 +1 位作者 关宏志 纪金豹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4年第4期18-26,共9页
斗拱属我国古建筑的典型构造特征,其力学性能影响结构安全。为保护古建筑,基于文献检索方法,研究了古建筑木结构斗拱的力学性能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已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合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 斗拱属我国古建筑的典型构造特征,其力学性能影响结构安全。为保护古建筑,基于文献检索方法,研究了古建筑木结构斗拱的力学性能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已取得的成果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合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已从理论及试验角度充分开展斗拱的力学性能研究,对斗拱在静动力作用下的力-变形特征、破坏形式及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耗能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剖析了斗拱受力机制,建立了斗拱力学简化模型。但现有研究也存在斗拱选取范围有限、斗拱的协同作用、残损机制及加固方法研究不足等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斗拱力学性能将逐步得到全面揭示,研究成果也将逐步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拱 力学性能 研究进展 古建筑 木结构
下载PDF
就故宫本《游春图》鉴定问题与傅熹年先生商榷 被引量:3
7
作者 袁有根 《艺术探索》 2020年第2期6-29,共24页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张伯驹先生卖了自己的豪宅,花了十五根金条买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先生将其捐献给了国家。傅熹年先生写了一篇《关于"展子虔〈游春图〉"的年代的探讨》,提出《游春图》是摹本,而非真迹。然而,... 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张伯驹先生卖了自己的豪宅,花了十五根金条买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先生将其捐献给了国家。傅熹年先生写了一篇《关于"展子虔〈游春图〉"的年代的探讨》,提出《游春图》是摹本,而非真迹。然而,傅先生否定《游春图》的突破口选错了,他从幞头、斗栱、鸱尾、兽头的时代特点来否定《游春图》,也都不能成立。从山石、树及构图上看,《游春图》非常符合隋代山水画时代特色,再结合赵佶的题签,将其定为展子虔作品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子虔 游春图 幞头 斗栱 鸱尾
下载PDF
“栱斗/斗栱”——福建乡土工匠言语表达习惯与《营造法式》建构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博文 《建筑师》 2014年第3期82-86,共5页
"斗栱"是建筑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且其称谓与形象俨然已成为中国建筑史乃至民族建筑形式的象征符号。梁思成先生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定名。而笔者近期在江南各省对一些乡土工匠进... "斗栱"是建筑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且其称谓与形象俨然已成为中国建筑史乃至民族建筑形式的象征符号。梁思成先生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定名。而笔者近期在江南各省对一些乡土工匠进行了田野方式的口述史调研工作,基于笔者观察到的事实,对"斗栱"的称谓及《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表达进行了重新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栱斗 乡土 建构思维 营造法式 田野考古学
下载PDF
自由的眼睛、自由的精神与自由的创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昀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6-15,共10页
本文重点探讨了创作与眼睛和观念及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中将"自由的眼睛"作为切入点,以自由的精神为思考和观察对象物的基本,探讨了其彼此间的连带关系.文中以自由的眼睛分别地审视那些看似表面上与建筑不相关联的音乐、... 本文重点探讨了创作与眼睛和观念及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中将"自由的眼睛"作为切入点,以自由的精神为思考和观察对象物的基本,探讨了其彼此间的连带关系.文中以自由的眼睛分别地审视那些看似表面上与建筑不相关联的音乐、绘画、书法,甚至那些被丢掉的"垃圾",发现这一切可以与建筑相关联的空间语言.本文希冀对建筑创作思路的开启奉献一个有效的支撑点和进行创作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拱 音乐 书法 绘画 废物
下载PDF
侗族斗栱与如意斗栱关系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天宜 《华中建筑》 2015年第6期25-28,共4页
侗族斗栱无论是用于鼓楼宝顶,还是风雨桥,都给人以繁复精致的感觉,从外观上与如意斗栱非常相似,但是侗族斗栱是不是属于如意斗栱,是从如意斗栱演化而来,还是由本土创造形成,至今尚无论述。该文首次对这两种相似的檐下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 侗族斗栱无论是用于鼓楼宝顶,还是风雨桥,都给人以繁复精致的感觉,从外观上与如意斗栱非常相似,但是侗族斗栱是不是属于如意斗栱,是从如意斗栱演化而来,还是由本土创造形成,至今尚无论述。该文首次对这两种相似的檐下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建筑实例的佐证,寻找其中演化的轨迹,证明侗族的这种独特斗栱——"蜂窝",最初是借鉴如意斗栱的形象,之后一点点演化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斗栱 蜂窝 如意斗栱 演变
下载PDF
从四川汉代石刻中“S”形曲栱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1
作者 曹伟 《华中建筑》 2013年第8期140-143,共4页
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其构造、发展、起源是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汉代是木构架体系探索的重要时期,汉代斗栱是今人了解斗栱源头和发展流变的重要线索。然而,汉代木构建筑不存,祠堂和墓葬中的汉... 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其构造、发展、起源是中国传统建筑研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汉代是木构架体系探索的重要时期,汉代斗栱是今人了解斗栱源头和发展流变的重要线索。然而,汉代木构建筑不存,祠堂和墓葬中的汉画像石上的斗栱图像便成为了研究汉代建筑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四川地区是汉画像石以及汉代建筑石刻出土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与山东江苏等中原地区斗栱形式完全不同的"S"形曲栱石刻。该文以四川汉代石刻和画像石图像为主要资料,以"S"形斗栱石刻和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并试图挖掘"S"形曲栱为四川地区所独有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汉代 石刻 画像石 "S"形曲栱 文明交流
下载PDF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华 刘迎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49-58,68,共11页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知识再生产 古建筑术语 斗栱
原文传递
《匠明》及其中所记载的三重塔做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毅捷 路秉杰 《建筑史》 2013年第1期181-198,共18页
本文介绍了日本现存最早的木工家传建筑设计手册——《匠明》,并详细注释了《匠明·塔记集·三重塔》的记载,最后结合实例对相关记载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认为,《匠明·三重塔》作为日本17世纪初有关建筑设计的文字记载,和... 本文介绍了日本现存最早的木工家传建筑设计手册——《匠明》,并详细注释了《匠明·塔记集·三重塔》的记载,最后结合实例对相关记载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认为,《匠明·三重塔》作为日本17世纪初有关建筑设计的文字记载,和日本现存遗构情况基本吻合。和中国实物以及中国文献(特别是《营造法式》)相较,《匠明·塔记集·三重塔》也反映了日本楼阁式木塔的一些日本特征,这些特征有些是日本人在中国木构技术基础上的改进,有些则反映了在中国已失传的早期木构技术。因此《匠明·塔记集·三重塔》对深入了解日本楼阁式木塔、中国楼阁式木塔以及东亚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匠明》 楼阁式木塔 “木割法” 斗栱 三重塔
原文传递
日本古代楼阁式木塔的类型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毅捷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3年第1期58-70,共13页
日本现存8~12世纪所建造的楼阁式木塔11座,目前为止,针对这些遗构的实测和基础考察已基本完成,相应的文献研究、木结构技术研究也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不过,仍有5座塔的建造年代尚未明确,并且这些楼阁式木塔在形态上是怎样演进的——有... 日本现存8~12世纪所建造的楼阁式木塔11座,目前为止,针对这些遗构的实测和基础考察已基本完成,相应的文献研究、木结构技术研究也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不过,仍有5座塔的建造年代尚未明确,并且这些楼阁式木塔在形态上是怎样演进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此文对这11座木塔的木构架进行类型学研究,在精确上述5座塔的建造年代的同时,也梳理了日本楼阁式木塔在这5个世纪里的形态演变和各个年代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代楼阁式木塔 木构技术 斗栱 双层屋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