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Polar Vortex,NPO,and SST Configurations on Unusually Cool Summers in Northeast China.Part I:Analysis and Diagnosis 被引量:6
1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5 位作者 李尚锋 赵滨 高枞亭 刘刚 刘平 曹玲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93-209,共17页
This study unveils the evolution of two major early signals in the North Pacific atmosphere-ocean system that heralded abnormal high-pressure blockings and cold-vortex activities across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an an... This study unveils the evolution of two major early signals in the North Pacific atmosphere-ocean system that heralded abnormal high-pressure blockings and cold-vortex activities across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onfigurations of major modes including the polar vortex,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NPO), and SST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and spring and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s in Northeast China. We analyzed these aspects to understand the atmosphere ocean physical coupling processes characterized by the two early signals, and here we explai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dipole circulation anomalies affect the summer low-temperature processes in Northeast China. We further analyzed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background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es of the two early sign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 vortex NPO North Pacific SST atmosphere-ocean coupling summer low temperatures in Northeast China dipole pattern
下载PDF
提升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两熟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最优耕作模式
2
作者 吴金芝 汪洪涛 +9 位作者 侯园泉 田文仲 李俊红 张洁 李芳 吕军杰 姚宇卿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0—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了44.3%~104.8%,12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22.1%~34.1%。2)与夏免耕(SN)处理相比,夏深松(SS)处理对玉米和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0—20 cm土层全氮含量、0—5 cm和1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5—40 cm土层脲酶活性、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也提高了20—40 cm土层容重和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3)与秋免耕(AN)处理相比,秋3年免耕1年翻耕(A3N1P)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5—20 cm各土层有机质含量、5—40 cm各土层速效钾含量、0—40 cm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SN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6年均值显著提高了7.1%,SS处理下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12.4%。4)虽然SSA3N1P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其他轮耕模式无显著差异,但其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根层(0—80 cm)、降低深层(120—3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效果最优。【结论】夏深松相比夏免耕、秋季3年免耕1年翻耕相比秋免耕均可改善土壤性状。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的改土、增产增效和优化土壤硝态氮分布的效果总体最优,是适宜雨养玉–麦两熟体系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雨养旱地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性状 硝态氮
下载PDF
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吴国雄 王军 +1 位作者 刘新 刘屹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3-612,共10页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 利用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其高度差异、流场差异、降水差异和温度差异得到欧亚地形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基本可分为冬季型(11月~次年4月),夏季型(6~9月)及转化型(5月,10月),在中高纬高低层呈相当正压结构.冬季型高度差异以35°N和100°E为界,在北面呈西高东低,南面呈西低东高.夏季型在西太平洋地区为北高南低,在大陆上空为上正下负.850hPa流场差异场的冬季型在西太平洋北/南部为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在大陆上以'青藏高原(TP)偶极流型'为主要特征;夏季的副热带以环绕青藏高原的气旋性环流和西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为主要特征.地形强迫的冬半年'TP偶极型'加强了冬季西伯利亚冷空气活动,形成了江南的春雨和华南的早汛期降水.地形强迫的夏季流型形成了孟加拉湾-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强降水差异,使东亚降水向北伸展,并引起亚洲降水分布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季节 地形 数值模拟 大气运动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小明 谢迎新 +3 位作者 王永华 王晨阳 朱云集 郭天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8-582,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 kg/hm2和玉米季N 200 kg/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个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 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季N 250 kg/hm2和玉米季N 200 kg/hm2氮肥供应条件下,连续2个年度(2007~2009)观测了不同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以及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处理均显著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小麦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常规施肥,提高幅度在107.5%~147.4%;玉米季各处理产量大小依次为: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施肥>改变氮肥基追配比,提高幅度在28.5%~56.1%。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冬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冬小麦提高2.2~5.1 kg/kg,夏玉米提高3.6~7.6 kg/kg;但改变基追配比处理在小麦季高于常规处理,在玉米季则低于当地常规施肥处理。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方面综合分析,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复合肥、控失复合肥均可作为适宜研究区域推广的肥料品种,而改变基追配比处理相对较适宜冬小麦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模式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霍泉灌区冬小麦夏玉米高产节水灌溉制度 被引量:21
5
作者 孙景生 康绍忠 +4 位作者 张寄阳 郝江 段爱旺 俞希根 肖俊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53,共4页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 1 996年 1 0月~ 1 999年 9月 3年的试验资料 ,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 ;以 1 998年 1 0月~ 1 999年 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 ,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 根据山西省霍泉灌区李堡试验区 1 996年 1 0月~ 1 999年 9月 3年的试验资料 ,分析建立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耗水量估算模型及产量与水分关系的数学模型 ;以 1 998年 1 0月~ 1 999年 9月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为例 ,对两种作物的需水规律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所建模型 ,分析给出了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套种的高产节水灌溉定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需水规律 节水灌溉 灌溉制度
下载PDF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养分和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卫玲 程思贤 +4 位作者 李娜 吴健 杨丽 李潮海 赵亚丽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6,共9页
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下,设置5个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 在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下,设置5个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分别为秋季旋耕+夏季免耕(ART+SNT,对照)、秋季深松+夏季免耕(ASS+SNT)、秋季深耕+夏季免耕(ADMP+SNT)、秋季深耕+夏季下位深松(ADMP+SSSS)和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ADMP+SSSL),研究深松(耕)时期与方式对砂姜黑土耕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筛选砂姜黑土区适宜的土壤耕作制度,为提升砂姜黑土地力和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深松(耕)能够增加15~4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且深松(耕)对冬小麦季的影响大于夏玉米季.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提升和作物增产的效果均高于单一秋季深松(耕)处理.与单一秋季深松(耕)处理相比,秋季深耕+夏季深松处理15~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0.5%、6.6%、12.3%和6.0%,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提高3.6%.5个处理中,以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佳,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最高.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15~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分别比秋季深耕+夏季免耕处理增加7.9%、9.5%、38.8%、7.9%和2.9%,分别比秋季旋耕+夏季免耕处理增加28.2%、30.9%、217.7%、20.4%和17.3%.综上,在5个不同的深松(耕)时期与方式结合处理中,秋季深耕+夏季侧位深松处理对土壤养分改良和作物增产的效果最佳,是砂姜黑土区适宜的深松(耕)时期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时期与方式 砂姜黑土 土壤养分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下载PDF
江苏地区极端气温振动型态的长期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定真 何卷雄 丁裕国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53,共9页
本文采用对江苏地区冬夏季逐日极端气温变化的振动模态 (分布型 )及其长期演变的时空特征进行气候统计诊断分析 ,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 ,我省夏季 6~ 7月 (梅雨前后 )由于副热带高压不断向北挺进的环流型及其汛期特点的影响 ... 本文采用对江苏地区冬夏季逐日极端气温变化的振动模态 (分布型 )及其长期演变的时空特征进行气候统计诊断分析 ,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 ,我省夏季 6~ 7月 (梅雨前后 )由于副热带高压不断向北挺进的环流型及其汛期特点的影响 ,对应的逐日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即有所反映 ,冬季同样也受其环流及天气特点的影响 ,所以 ,冬夏季逐日高低温波动型各有不同的特点。而所揭示的(以上海为例 )冬夏逐日气温振动模态的年际变率特征 ,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逐日最高温度 冬季逐日最低温度 气温振动模态 年际变率
下载PDF
河北低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邵立威 罗建美 +1 位作者 尹工超 刘树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4-1122,共9页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作物生育期内对地上光热资源和地下水肥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效率,平抑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有着巨大的增产空间。该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研究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的优化、夏玉米种植方式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夏玉米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冬小麦适期晚播(不迟于10月15日),同时适当增加播量,不影响生育期群体构建和产量水平。早熟品种‘小偃81’提早进入灌浆期,受后期干热风的危害小,在不降低品质的同时粒重与产量稳定。夏玉米提早播10 d(6月10日与6月20日相比)平均增产17.2%,晚收获8 d(10月2日与9月24日相比)粒重增加19.5%。根据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品种特性,合理搭配生育期,在实现冬小麦稳产提质的同时,使充分发挥夏玉米的产量潜力成为可能。改变夏玉米的种植方式,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了夏玉米产量,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是40 cm与80 cm大小行种植和38 cm等行距种植,不适宜的是20 cm与100 cm大小行种植,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下产量提高15%以上。长期旋耕机械压实了犁底层,通过夏玉米深松播种种植,产量提高达31.3%,后茬小麦增产5.6%,但连续深松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夏玉米播种时增施钾肥产量提高2.6%。冬小麦增施磷肥产量提高7.4%,增施有机底肥增产6.8%,增施有机底肥和施磷肥产量提高8.8%,但无明显的累加效果。因此,通过适宜的品种选择与适期的生育期搭配、种植方式调整、适时深松打破犁底层的耕作措施、速效肥与有机肥合理施用等栽培和管理技术,可实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逐步提高和稳定,充分利用玉米生长季丰富且集中的降水与光热资源,挖掘夏玉米产量,稳夏增秋的粮食增产模式更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增产 品种特性 生育期搭配 种植方式 深松 施肥 河北低平原区
下载PDF
南疆灌区冬小麦/夏玉米改良模式增产潜力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章建新 赵明 +1 位作者 图尔贡 卡地尔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1,33,共8页
田间试验系统地比较了新冬20/沈玉2002不同套种模式(“522模式”与“952模式”)及“521模式”下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的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522模式”新冬... 田间试验系统地比较了新冬20/沈玉2002不同套种模式(“522模式”与“952模式”)及“521模式”下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的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522模式”新冬20/沈玉2002周年产量(17838.2 kg·hm-2)较“952模式”(16550.9 kg·hm-2)增产7.8%,其中,冬小麦增产18.4%。“521模式”保麦10号/蠡玉35、保麦10号/登海3672、新冬20/蠡玉35周年产量为19905.0~20751.0 kg·hm-2,其中,冬小麦产量为9740~10275 kg·hm-2、夏玉米产量为9630~10211.0 kg·hm-2;冬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6.0、5.0左右,返青至成熟的总光合势290.2~324.3×104·m2·d·hm-2;夏玉米生育期111 d,大喇叭口期至吐丝后20 d的叶面积指数均保持在4左右,生育期间总光合势233.1~257.5×104·m2·d·hm-2,冬小麦和玉米总光合势为523.3~581.8×104·m2·d·hm-2;总干物质量38569.1~40487.0 kg· hm-2;冬小麦产量的边际效应为85.7%~112.9%。“521模式”比“952模式”大幅度增产,是小麦行数和边行数及边际产量增大的结果,并将夏玉米播期提至麦收前15 d左右,延长玉米生育期(达110 d左右),优化株行配置使玉米增产显著,实现全年超高产。“521模式”同时充分利用了冬小麦边际补偿效应和玉米时间补偿效应,较“952模式”易获得周年超高产。并对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521模式” 超高产 边际效应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其技术路线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向科 胡显军 +1 位作者 胡炜 丁洁 《建筑技艺》 2019年第1期14-18,共5页
对夏热冬暖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该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及新建筑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对该区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 对夏热冬暖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该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及新建筑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对该区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设计导则为成果导向展开研究,继而通过不同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的分析和比较,形成"总则+分则+集成与优选"的导则框架体系,提出在设计导则基础上进行导则适应性和导则权重等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热冬暖 绿色建筑 设计模式 导则
下载PDF
华北典型区域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关劼兮 陈素英 +4 位作者 邵立威 张玉铭 张喜英 路杨 闫宗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63-1672,共10页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玉米种植区,长期土壤旋耕免耕和秸秆全量还田带来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和上移、土壤养分表聚等现象,通过耕作方式改变,解决上述问题对维持区域粮食生产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代表华北平原高产区的栾城试验区和代表中低产区的南皮试验区进行,设置冬小麦播种前进行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3种处理,以生产上常用的旋耕为对照。所有处理夏玉米季均采用土壤免耕播种,测定项目包括土壤容重、作物根系、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南皮试验区土壤深耕(松)显著地(P<0.05)提高了作物产量,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旋耕分别增加16.5%、19.3%和13.1%,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7.3%、16.2%和21.9%,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9%、17.6%和17.8%;深耕、深松和窄深松处理间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栾城试验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周年产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深耕、深松、窄深松和旋耕均能降低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冬小麦播种后,与土壤耕作前比较,土壤深耕、深松和旋耕处理土壤紧实度南皮试验区分别平均降低71.6%和68.2%,栾城试验区分别降低88.8%和?7.7%,常用的旋耕模式在栾城试区没有降低土壤紧实度。小麦收获时不同耕作方式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土壤耕作前的土壤容重,至夏玉米收获时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容重与耕作前基本一致,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南皮试验区, 3种耕作方式与旋耕相比,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栾城试验区,各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华北平原高产区连续实施土壤旋耕模式没有影响作物产量,而在中低产区实施土壤深耕或者深松模式更利于作物产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高产区 中低产区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12
作者 孙新素 龙致炜 +1 位作者 宋广鹏 陈长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476-2487,共12页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夏玉米-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下载PDF
南半球中纬度偶极模态与亚洲—非洲夏季降水 被引量:1
13
作者 明静 孙建奇 +1 位作者 李国平 裴军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3-421,共9页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在南半球的东半球,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本文定义其为偶... 南半球大气环流第一模态为南极涛动,它表现出较好的纬向对称结构.本工作利用经验正交分解方法研究发现,在南半球的东半球,夏季(6~9月)大气环流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模态.不同于南极涛动,该模态表现为显著的纬向偶极分布,本文定义其为偶极模态.在海平面气压场上,该模态的解释方差可以达到20%以上,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偶极模态与亚非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尤其与我国华南、南亚以及热带非洲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南半球这一偶极模态的异常会影响东半球越赤道气流的变化,从而造成向上述三个地区的水汽输送的多寡,并最终导致这三个地区夏季降水发生变化.本工作揭示的偶极模态变化独立于南极涛动,研究结果不但可以深化对南半球环流系统变化特征及影响的认识,而且对亚非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和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极模态 夏季降水 越赤道气流
下载PDF
浅谈穴位贴敷疗法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陆小连 俞洁 莫晓枫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总结穴位贴敷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要点。[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结合本科室临床实践,分别从治疗时机、治疗原则、穴位选择等方面,系统论述本科室在穴位贴敷疗法"治未病"中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结... [目的]总结穴位贴敷疗法在"治未病"中的临床应用要点。[方法]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结合本科室临床实践,分别从治疗时机、治疗原则、穴位选择等方面,系统论述本科室在穴位贴敷疗法"治未病"中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结果]通过对治疗时机的准确把握,以培补阳气、顾护正气为总治则,以"夏治"为主、"冬治"为辅,并善于辨证取穴用穴和注重疗效累积,穴位贴敷疗法在"治未病"的临床应用中疗效显著。[结论]现今社会,亚健康人群所占比例越来越多,穴位贴敷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且安全无创,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未病"方法,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治未病 治疗时机 夏治 冬治 培补阳气 辨证取穴
下载PDF
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越冬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青松 肖能武 +3 位作者 张凡 蔡高磊 杨立军 向礼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06-1313,共8页
为摸清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冬季繁殖特点,阻断其传播通道,保证小麦稳产丰产,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实地普查、定点系统监测、人工接种模拟等试验,初步研究了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条锈病主... 为摸清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夏和冬季繁殖特点,阻断其传播通道,保证小麦稳产丰产,通过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实地普查、定点系统监测、人工接种模拟等试验,初步研究了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条锈病主要分布在汉江及其众多支流河域麦区,条锈菌不能在湖北十堰越夏,但可以越冬,冬季繁殖速度较慢,潜伏期一般在35~9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小麦条锈菌 越夏 越冬 流行规律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河南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布亚林 郏建义 《河南气象》 2004年第2期11-13,共3页
根据厄尔尼诺 (拉尼娜 )事件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 ,将厄尔尼诺 (拉尼娜 )事件分为冬季增强和减弱型 ,并分析了两种类型和河南省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原因。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夏季 降水 河南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环流和降水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淑秋 施晓晖 林学椿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67-80,共14页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geopotential height (GHT) and wind at 850 hPa, GHT at 500 hPa, precipitation rat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more than 600 stations nationwide in June-...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geopotential height (GHT) and wind at 850 hPa, GHT at 500 hPa, precipitation rat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more than 600 stations nationwide in June-August from 1951 to 2006, and focusing o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10°-80°N, 70°-180°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are studied by using statistical diagnostic methods such as 9-point high pass filter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composite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diagnosis, etc. It is concluded as follows: (1) EOF analysis of SLP i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shows the existence of the zonal dipole oscillation mode (APD) between the Mongolia depression and the West Pacific high, and APD index can be used as an intensity index of EASM. (2) EOF analysis of GHT anomalies at 500 hPa in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shows that the first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with an obvious meridional East Asian pattern (EAP), and EAP index can also be used as an EASM intensity index. (3) The composite analysis of high/low APD index years reveals the close correlation of APD index with EAP at 500 hPa (or 850 hPa). The study shows an obvious opposit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APD index and EAP index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23, which passes the confidence test at 0.10 level. (4) Both APD and EAP indexes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during flood-prone season in China and precipitation rate over the East Asia-West Pacific region.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rea at 5% confidence level is mainly locate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the ocean around southern Japan, and the former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the latter is a negative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 monsoon East Asia-West Pacific dipole East Asian pattern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高效栽培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林耀 邹红 +6 位作者 李建华 余科秀 李茂年 宋朝阳 龚伟 朱文革 龚世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3018-3021,共4页
从2008年开始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成功示范了保护地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高效栽培模式。从周年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及用种量、整地施肥、播种育苗、定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对该... 从2008年开始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成功示范了保护地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高效栽培模式。从周年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及用种量、整地施肥、播种育苗、定植密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实践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瓠子-夏大白菜秧-秋黄瓜-冬萝卜模式 高效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冬夏两季气候适应性的四川传统民居空间模式研究
19
作者 李秋实 肖灿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8期68-70,共3页
以四川崇州元通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在夏季和冬季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物理参数。通过Ecotect软件模拟分析夏热冬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对于不同季节条件下的气候适应性,发掘四川平原地区代表性... 以四川崇州元通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在夏季和冬季室内外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物理参数。通过Ecotect软件模拟分析夏热冬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对于不同季节条件下的气候适应性,发掘四川平原地区代表性气候条件下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模式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模式 气候适应性 冬冷夏热 民居
下载PDF
周年耕作模式对夏玉米耕层土壤及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赵东波 高建胜 +3 位作者 郭良海 郭建军 崔慧妮 郭智慧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20-25,共6页
为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高质量农田可持续发展,2018—2021年,采取裂区设计,冬小麦播种前旋耕(A)、深松(B)、深翻(C)作为主处理,夏玉米播种前免耕(X)、灭茬(Y)和旋耕(Z)作为副处理,对周年不同耕作模式与耕层土壤特征、夏玉... 为促进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高质量农田可持续发展,2018—2021年,采取裂区设计,冬小麦播种前旋耕(A)、深松(B)、深翻(C)作为主处理,夏玉米播种前免耕(X)、灭茬(Y)和旋耕(Z)作为副处理,对周年不同耕作模式与耕层土壤特征、夏玉米产量及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季深松或深翻与玉米季直接播种或灭茬播种结合的周年轮作(B-X、B-Y、C-X、C-Y),能有效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坚实度,达到改善耕层土壤特性,有助于维持优良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在黄淮海一年两熟区要优于其它周年耕作模式;且夏玉米产量稳定,其中C-Y耕作模式比A-Z增产18.6%。小麦季播种前深松或深翻与玉米季播种前免耕或灭茬组成的周年耕作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值得推广的周年耕作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年耕作模式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 土壤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