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宜昌界岭地区Tremadocian早期微生物成因构造的发现
1
作者 曾雄伟 徐子一 +3 位作者 王建坡 程龙 王传尚 王志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7-1734,共8页
【研究目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地质学家较多关注前寒武纪的MISS,而较少研究其他时期的该类构造。奥陶纪早期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但MISS此前仅见于法国和加拿大纽芬兰等地的浅水碎屑岩,中国目前尚无报... 【研究目的】微生物成因构造(MISS)是国际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地质学家较多关注前寒武纪的MISS,而较少研究其他时期的该类构造。奥陶纪早期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但MISS此前仅见于法国和加拿大纽芬兰等地的浅水碎屑岩,中国目前尚无报道。【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剖面测量,本文首次在宜昌界岭地区早奥陶世Tremadocian早期地层(南津关组上部)中发现微生物成因构造。【研究结果】宜昌界岭地区的微生物成因构造主要为微生物席生长构造和微生物席破坏构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席破坏构造与广泛发育于前寒武纪的臼齿构造形态上具有相似性。【结论】该MISS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含MISS的地层单元,也对显生宙微生物岩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这一发现也是对宜昌市地质遗迹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构造 tremadocian早期 地质遗迹 南津关组 地质调查工程 宜昌 湖北
下载PDF
The Late Tremadocian(Ordovician)Graptolite Kiaerograptus from Central Hunan,China:Taxonomy and Biostratigraphy 被引量:2
2
作者 LI Ming LI Lixia WANG We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Well-preserved graptolites of the genus Kiaerograptus are first reported from the upper Tremadocian Yinchupu Formation in the Nanba section,Yiyang,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including four species,i.e.,Kiaerograptus l... Well-preserved graptolites of the genus Kiaerograptus are first reported from the upper Tremadocian Yinchupu Formation in the Nanba section,Yiyang,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including four species,i.e.,Kiaerograptus lauzonensis(Erdtmann,1966),Kiaerograptus stoermeri(Erdtmann,1965),Kiaerograptus cf.supremus?Lindholm,1991,and Kiaerograptus sp.,which are robust in form.Based on these new specimens,the Kiaerograptus biozone is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South China,increasing the late Tremadoc graptolite biozones in South China from four to five,in ascending order as follows:the Adelograptus tenellus biozone,the Aorograptus victoriae biozone,the Kiaerograptus biozone,the Sagenograptus murrayi biozone,and the Hunnegraptus copiosus biozone.A review of the occurrence records for robust Kiaerograptus species worldwide reveals that the distribution is restricted to the Aorograptus victoriae biozone and Kiaerograptus biozone in the late Tremadocian.This limited strati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kes Kiaerograptus a valuable taxon for precise biostratigraphical correlation at both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NTOLOGY BIOSTRATIGRAPHY GRAPTOLITES anisograptid tremadocian Hunan Province
下载PDF
松滋刘家场地区Tremadocian早期Pelmatozoan生物礁的发现 被引量:6
3
作者 肖传桃 田宜聪 +5 位作者 肖胜 韩超 杨志伟 冉路尧 吴彭珊 程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0-177,共8页
首次在刘家场地区早奥陶世Tremadocian早期地层(南津关组下部)中发现Pelmatozoan生物礁,Pelmatozoan不仅单独形成障积礁,而且和低等微生物菌藻类一起联合形成微生物岩礁——障积礁和粘结礁。障积礁可分为Pelmatozoan障积礁和有柄棘皮类... 首次在刘家场地区早奥陶世Tremadocian早期地层(南津关组下部)中发现Pelmatozoan生物礁,Pelmatozoan不仅单独形成障积礁,而且和低等微生物菌藻类一起联合形成微生物岩礁——障积礁和粘结礁。障积礁可分为Pelmatozoan障积礁和有柄棘皮类-包壳状蓝细菌粘结-障积礁,粘结礁可分为硅化海绵-有柄棘皮类-蓝细菌障积-粘结礁和有柄棘皮类-蓝细菌障积-粘结礁。相应地,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落,即Pelmatozoan群落、有柄棘皮类-包壳状蓝细菌群落、硅化海绵-有柄棘皮类-蓝细菌群落和有柄棘皮类-蓝细菌群落。在对研究区Pelmatozoan与叠层石纹层破坏的关系讨论中,笔者认为Pelmatozoan障积作用而阻断部分纹层的生长可能是主要原因,Pelmatozoan滤食可能是次要原因。生物礁发现表明,有柄棘皮动物在全球最早建礁的时间是Tremadocian早期,更重要的是该发现提供了中寒武世古杯点礁衰亡之后后生动物第一次恢复造礁的证据。因此,Tremadocian早期Pelmatozoan生物礁的发现不仅对于有柄棘皮动物生物礁和奥陶纪生物礁的演化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江汉平原油气评价等经济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matozoan 生物礁 微生物岩 tremadocian早期 松滋地区
下载PDF
全球奥陶系底界的“金钉子”问题及我国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3
4
作者 汪啸风 STOUGE Svend +2 位作者 MALETZ Jrg 王传尚 阎春波 《中国地质调查》 2015年第5期14-26,共13页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 对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西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剖面和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小洋桥原全球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候选剖面的对比研究表明,绿岬"金钉子"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波动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并不存在于所指定的界线生物层和点位上,而且在分布和分类上是均存在争议的物种,更遗憾的是,所展示的大部分牙形石和笔石标本图片以及碳氧同位素异常数据也并非来自该"金钉子"剖面,因而完全违背了选择金钉子剖面的原则和要求,有必要进行重新的评估。小洋桥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剖面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系由一套深水且未变质的黑色、黄绿色页岩与灰色薄层瘤状灰岩所构成的韵律沉积组成,并保存了完整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牙形石和笔石序列,在详细研究的34 m界线间隔中,自下而上保存了完整的Cambrostodus、Codylodus proavus、C.intermedius、C.lindstromi和C.angulatus等5牙形石生物带,在C.intermedius带上部至C.angulatus带之间,还依次出现3层笔石,归属于重新厘定的Rhabdinopora parabola和Anisograptus matanensis等2个笔石带,此外还有大量三叶虫和介形类化石共生,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笔者等建议,以全球广泛分布的牙形石C.intermedius的首现,取代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作为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划分对比的标志,其层位与原来所指定的界线层几乎一致或接近,界线之上所记录的最大碳同位素异常和首次出现的最早的浮游正笔石——R.parabola(含R.praeparabola),可作为该界线划分的辅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年代地层 特马豆克阶 划分与对比 牙形石 笔石
下载PDF
湘鄂西奥陶纪Tremadocian期三叶虫相 被引量:2
5
作者 袁文伟 周志毅 +3 位作者 张俊明 周志强 孙晓文 周天梅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5-282,共8页
分析了湘鄂西地区 5个剖面的奥陶纪 Tremadocian期三叶虫动物群 ,识别出 6个三叶虫相 ,即台地的 Asa-phellus- Dactylocephalus相、Dikelokephalinid相、Tungtzuella- Asaphopsis相、Psilocephalina 相 ,陆棚上斜坡的Metayuepingia- shu... 分析了湘鄂西地区 5个剖面的奥陶纪 Tremadocian期三叶虫动物群 ,识别出 6个三叶虫相 ,即台地的 Asa-phellus- Dactylocephalus相、Dikelokephalinid相、Tungtzuella- Asaphopsis相、Psilocephalina 相 ,陆棚上斜坡的Metayuepingia- shumardiid相 ,陆棚下斜坡的 Olenid相 ;恢复了该地区 C.angulatus期、P.deltifer早—中期和 P.deltifer末期— Serratognatus期三个时段的古地理面貌 ,揭示了区内发生于 G.quadraplicatus期、P.deltifer末期和 Serratognatus中—后期的三次海退事件和发生于 P.deltifer早—中期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 tremadocian 三叶虫相 海平面变化
原文传递
Late Tremadocian(Early Ordovician) reef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and their geobiological implications: a synthesis
6
作者 Jian-Po Wang Qi-Jian Li +3 位作者 Stephen Kershaw Yuan-Yuan Zhang Shen-Yang Yu Yue 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182-196,共15页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discussion of control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reefs during the Early Ordovican Period, in the Yangtze Platform, a region of epicontinental sedimentary rocks in South China. ...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discussion of control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reefs during the Early Ordovican Period, in the Yangtze Platform, a region of epicontinental sedimentary rocks in South China. The Yangtze Platform was located in low latitudes during the Early Ordovician and recorded rich and diverse reefs through that time. During the late Tremadocian Epoch, dolomitic and stratiform stromatolites were common in supratidal to intertidal zones of the western Yangtze Platform, while columnar stromatolites formed in deeper waters of the eastern Yangtze Platform. Skeletal-dominated reefs occurred in upper subtidal settings of the central Yangtze Platform. A transition from microbial-dominated to metazoan-dominated reefs with shallowing-upward cycles was evident, indicating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in reef-builders was driven mainly by water depth.Increasing metazoan competition during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reduced the abundance of microbial reefs. Sufficient nutrient supply is interpreted to have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skeletal-dominated reefs locally in shallow settings in the central Yangtze Platform, especially represented by the expansion of abundant solitary fossils of lithistid sponges and Calathium. High salinity environmental settings facilitated the bloom of stromatolites in near-shore locations. Low oxygen content in deep subtidal settings may have led to the absence of skeletal reefs in these habitats, so the mass occurrences of stromatolites was located in the shallower-water central and eastern platform. No keratose sponge-bearing stromatolite can be confirmed across the platform during this inter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f success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Late tremadocian Early Ordovician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Block
原文传递
铀同位素示踪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
7
作者 闵思雨 邱晨 +4 位作者 栾晓聪 吴荣昌 邵庆丰 陈曦 凌洪飞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7-160,共14页
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影响动物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处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爆发的前夕,该时期生物多样化水平已经逐渐升高,但前人对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仍缺乏深入研究。保存良好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铀同位... 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是影响动物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处于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爆发的前夕,该时期生物多样化水平已经逐渐升高,但前人对该时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演化仍缺乏深入研究。保存良好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铀同位素能够有效反映全球海洋整体的氧化还原水平。文章对湖北松滋响水洞剖面碳酸盐岩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铀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下奥陶统特马豆克阶底部出现一次显著的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TSICE,同时δ^(238)U均值从-0.65‰±0.12‰增加到-0.26‰±0.15‰,表明该时期海洋经历了从缺氧(铀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表明,全球海洋至少被2.56%的缺氧水体覆盖)到氧化程度增高的过程。这一环境变化过程与生物礁组成中的后生动物成分相对于微生物成分明显升高的过程相吻合。发生碳、铀同位素正漂移可能分别与海平面下降及海水表层温度降低而有利于海洋氧化水平提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同位素 氧化还原 早奥陶特世 特马豆克期 海洋氧化
下载PDF
湘鄂地区晚寒武世末至早奥陶世特马道克期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7
8
作者 张俊明 孙晓文 +3 位作者 李国祥 袁文伟 张允白 周传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5-26,共12页
从寒武纪末至早奥陶世特马道克期 (牙形类Cordylodusintermedius带至Serratognathus带 ) ,地处扬子陆块的湘鄂地区分为 3个沉积区 :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台地东南缘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混合沉积区和较深水细碎屑岩沉积区。前两个沉积区... 从寒武纪末至早奥陶世特马道克期 (牙形类Cordylodusintermedius带至Serratognathus带 ) ,地处扬子陆块的湘鄂地区分为 3个沉积区 :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区、台地东南缘碳酸盐岩与泥质岩混合沉积区和较深水细碎屑岩沉积区。前两个沉积区的层序地层分为 4个正层序 ,在同一陆块内不同沉积区这 4个三级层序相互可对比 ,代表了 4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其中牙形类Paltodusdeltifer带中、下部是特马道克期最大的海侵时期。特马道克早期 (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 )和晚期(Serratognathus带中、上部 )分别发生过大的海退事件。各正层序的体系域岩相古地理格局能更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特马道克期古地理演化特征。特马道克初期 (C .lindstromi带至C .angulatus带下部 )自鄂西北至湘中地区依次为潮坪、潮间湖白云岩相、开阔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黑色碳质页岩盆地的古地理格局。特马道克早期 (Glyptoconusquadraplicatus带 )缓慢海退时期海水普遍变浅 ,自北向南依次为潮坪、潮间湖白云岩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特马道克中期海进时期 ,生屑灰岩和页岩沉积向北超覆 ,扩展至青峰襄广断裂。湘鄂浅水碳酸盐沉积区为开阔碳酸盐台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地区 寒武世 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演化 层序地层
下载PDF
华南上扬子区奥陶纪特马豆克阶的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孙永超 刘建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80,共15页
在较为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位于华南上扬子区4条剖面的沉积相组合以及沉积相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上扬子区特马豆克期高分辨率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10个沉积相,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分别沉积于浅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 在较为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基础上,对位于华南上扬子区4条剖面的沉积相组合以及沉积相序列进行分析,建立上扬子区特马豆克期高分辨率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10个沉积相,划分出3个沉积相组合,分别沉积于浅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地带;识别出5次重要的海侵事件,分别发生在TS.1a早期、TS.1a晚期、TS.1c早期、TS.1c晚期和TS.1d晚期,其中TS.1c早期的海侵为特马豆克期最大海侵事件。通过与其他板块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上扬子区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马豆克 上扬子区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重庆綦江早奥陶世特马豆克阶藻类增长及其指示意义
10
作者 张虹瑞 刘滔 +3 位作者 穆财能 刘欣春 杨丽君 范程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6-414,共9页
探讨重庆市綦江区观音桥剖面早奥陶世特马豆克阶藻类增长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对观音桥剖面连续发育的奥陶纪地层进行镜下藻类统计研究,并结合其他学者关于奥陶纪的古大洋及古大气演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型藻类丛生藻的出现对藻类的辐射具... 探讨重庆市綦江区观音桥剖面早奥陶世特马豆克阶藻类增长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对观音桥剖面连续发育的奥陶纪地层进行镜下藻类统计研究,并结合其他学者关于奥陶纪的古大洋及古大气演化的研究结果,认为大型藻类丛生藻的出现对藻类的辐射具有极好的指示意义;藻类的繁盛促使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第一幕的发生,在奥陶纪生物辐射事件第一幕高潮之后,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体系,藻类数量与介壳动物数量处于一个较小变化幅度的稳定时期;藻类在海洋中的爆发和极速增长,光合作用导致大量氧气释放并部分溶于海洋之中,与部分研究者所得到的特马豆克阶古海洋氧化的结果一致。特马豆克阶藻类的增长,促进了氧化事件,氧化事件又推动生物辐射事件,三者间的促进关系代表了生物辐射第一幕的早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綦江 观音桥剖面 特马豆克阶 生物辐射 古海洋氧化
下载PDF
中国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述评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元动 王志浩 +2 位作者 冯洪真 骆天天 B.-D.Erdtmann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5-235,共21页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第一个顶底界均已确立全球界线层型的年代地层单元,由于这两个GSSP都不在我国,因此如何在我国各个地区准确识别这两条界线,了解阶内的笔石和牙形刺序列,对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特马豆克...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第一个顶底界均已确立全球界线层型的年代地层单元,由于这两个GSSP都不在我国,因此如何在我国各个地区准确识别这两条界线,了解阶内的笔石和牙形刺序列,对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特马豆克阶和奥陶系底界全球层型的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及特马豆克阶顶界全球层型的瑞典Diabasbrottet剖面,对界线附近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GSSP的确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在以往大量成果积累及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特马豆克阶的笔石序列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对吉林大阳岔等剖面的最新研究,华北板块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从下至上可以识别出4个笔石带——Rhabdinopora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Psigraptusjacksoni带和Aorograptusvictoriae带,弃用以往长期使用的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同时提出华南的特马豆克阶从下到上可以识别出7个笔石带——Rhabdinopora?taojiangensis带,R.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R.flabelliformisanglica带,Aorograptusvictoriae带,Acanthograptussinensis带,Hunnegraptuscopiosus带。对采自四川古蔺纳羊箐桐梓组顶部笔石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层位相当于特马豆克期末的Hunnegraptuscopiosus带。此外还将我国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序列与国外若干主要地区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特马豆克阶 笔石序列 牙形刺序列 GSSP 华北 华南
原文传递
扬子北缘京山-钟祥地区下奥陶统地层序列及其区域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浩 邓新 +4 位作者 金鑫镖 曾庆銮 徐大良 张维峰 彭练红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59-1373,共15页
湖北京山-钟祥一带的下奥陶统特征与毗邻的峡东及随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开展了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对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扬子北缘早奥陶世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通过详细的剖面测制和地层对比研究,将钟祥-京山地区下奥陶统自下而... 湖北京山-钟祥一带的下奥陶统特征与毗邻的峡东及随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开展了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研究对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扬子北缘早奥陶世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通过详细的剖面测制和地层对比研究,将钟祥-京山地区下奥陶统自下而上分为娄山关组、温峡口组(新建)、钟祥组(新建)和大湾组.新建的温峡口组以竹叶状灰岩、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属于台地边缘浅滩-浅水陆棚相沉积.根据温峡口组中所产的腹足、腕足和头足类化石,认为其沉积时代为特马豆克期中-晚期至弗洛期早期.钟祥组为灰色-灰黑色笔石页岩夹薄层粉砂岩及少量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产丰富的腕足、三叶虫、海百合茎、笔石、头足类等生物化石,属于深水陆棚区沉积,其地质时代为早奥陶世弗洛期.通过区域地层对比,温峡口组与峡东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和随南高家湾组底部层位相当,而钟祥组则与峡东大湾组下段的下部和随南高家湾组中-上部可以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奥陶系 弗洛阶 特马豆克阶 温峡口组 钟祥组 笔石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湖南益阳早奥陶世几丁石及疑源类的生物分带与对比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卉 冯洪真 +1 位作者 李丽霞 陈文建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报道了湖南益阳晚特马道克期至弗洛早期笔石页岩中的几丁石和疑源类化石,并识别出3个几丁石生物带以及3个疑源类组合带。几丁石、疑源类化石与笔石共生,使得识别出的几丁石带以及疑源类化石组合的时代可以根据笔石带校正。在江南斜坡区... 报道了湖南益阳晚特马道克期至弗洛早期笔石页岩中的几丁石和疑源类化石,并识别出3个几丁石生物带以及3个疑源类组合带。几丁石、疑源类化石与笔石共生,使得识别出的几丁石带以及疑源类化石组合的时代可以根据笔石带校正。在江南斜坡区建立的连续的晚特马豆克期及弗洛期最早期的几丁石、疑源类序列,不但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对于早奥陶世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几丁石 疑源类 生物带 特马道克期 弗洛期 奥陶纪 湖南
原文传递
湖北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几丁虫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艳 栾晓聪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8-336,共9页
系统分析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包括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及大湾组底部的几丁虫微体生物化石。鉴定几丁虫5属14种,含早奥陶世特征种Eremochitina baculata,早中奥陶世常见种Conochitina decipiens,以及华南上扬子区早奥陶世常见属种... 系统分析兴山古洞口下奥陶统,包括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及大湾组底部的几丁虫微体生物化石。鉴定几丁虫5属14种,含早奥陶世特征种Eremochitina baculata,早中奥陶世常见种Conochitina decipiens,以及华南上扬子区早奥陶世常见属种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和Lagenochitina chongqingensis。E.baculata是北冈瓦纳地区弗洛早中期的特征带化石,本文的材料为该种在华南的首次确切报道,且产出层位略低,为特马豆克期。在华南,常见于特马豆克晚期的带化石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在该剖面的同时段地层中暂未被发现,但形态上与之高度相似的Euconochitina fenxiangensis在该时段大量出现。比较以往发表的数据后发现,E.fenxiangensis在华南的分布广泛且产出层位较为稳定,较之E.symmetrica更易获得,或可将其作为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初期区域内地层对比的一个有效卡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乡组 红花园组 特马豆克期 弗洛期 生物地层 扬子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