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照强度和光色对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氨氮、活性磷酸盐及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春胜 刘小霞 +2 位作者 汪浩 王爱民 顾志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318,共6页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以水体中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溶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色对番红砗磲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0000lx光照时,番红砗磲排氨量逐渐减少,在光照12000lx时转为吸收海水中氨氮,并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1...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以水体中氨氮、活性磷酸盐和溶氧变化为指标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色对番红砗磲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10000lx光照时,番红砗磲排氨量逐渐减少,在光照12000lx时转为吸收海水中氨氮,并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1.89μg/(ind·h)];在2000lx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可吸收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并释放氧气。其活性磷酸盐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加,在16000lx时达到最高峰。在实验光照范围内,番红砗磲产氧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逐渐增加。上述结果显示番红砗磲最佳光照强度约为16000lx。(2)当番红砗磲自黑暗转移至各光照组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吸收率均随时间逐渐降低,而产氧率则逐渐升高。(3)光色显著影响番红砗磲合成代谢,蓝光最佳,红光次之,白光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砗磲 光照强度 光色 代谢
下载PDF
长砗磲(Tridacna maxima)个体大小与虫黄藻数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晓梅 杜宇 林炽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81-2982,2987,共3页
[目的]分析长砗磲个体大小与虫黄藻数量的关系。[方法]以采自海南东瑁洲岛的28只长砗磲为试材,用SAS统计软件对长砗磲体内的虫黄藻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与壳长和干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长砗磲体内的虫黄藻总数随着长砗磲壳长和干重的... [目的]分析长砗磲个体大小与虫黄藻数量的关系。[方法]以采自海南东瑁洲岛的28只长砗磲为试材,用SAS统计软件对长砗磲体内的虫黄藻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与壳长和干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长砗磲体内的虫黄藻总数随着长砗磲壳长和干重的增加均呈对数增长,与壳长的相关系数为0.967 2(P<0.01),与干重的相关系数为0.934 0(P<0.01),二者均表现极显著相关性。长砗磲体内的总叶绿素a含量随着壳长的增长而增加,其相关系数为0.936 7(P<0.01),二者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但单个虫黄藻细胞内叶绿素含量不随长砗磲个体的增大而增加,而是保持了1个恒定值2.5(±0.32,n=28)pg/cell。[结论]长砗磲通过增加体内虫黄藻的数量来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的总量,以满足自身生存与生长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砗磲 虫黄藻 营养
下载PDF
High resolution oxygen isotope and grayscale records of a medieval fossil giant clam(Tridacna giga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physiological and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3
3
作者 YAN Hong WANG Yuhong SUN Ligu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8期18-25,共8页
Mollusks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detailed recording of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in their carbonate shells.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18-year blue color intensity and oxygen isotope profiles of... Mollusks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detailed recording of paleoenvironmental and paleoclimatic changes in their carbonate shells. In this study, we constructed 18-year blue color intensity and oxygen isotope profiles of a14C dated (AD 990±40) fossil giant clam,Tridacna gigas, from Shidao Island, South China Sea. Theδ18O profile of theT. gigas specimen displayed regular annual cycles and was probably controlled by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climatic parameters. The blue color intensity profile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δ18O series, and both had 18 clear annual cycl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18 visually identified annual growth bands. The annual shell growth rate determined from the blue color intensity and oxygen isotope profiles indicated that the annual shell increment of theTridacna specimen was stable after the onset of sexual ma-turity.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δ18O and blue color intensity time series suggested that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period observed in the instrument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record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 also existed in medieval tim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fossil giant clams could provide a good archive of historical intra-seasonal to decadal climate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dacna gigas oxygen isotope blue color intensity Medieval Warm Perio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Indo-Pacific Tridacnidae (<i>Tridacna maxima</i>) from the Northern Red Sea, Egypt
4
作者 Manal S. Mekawy Hashem A. Madk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2年第5期1089-1095,共7页
In Egypt, Tridacna Maxima are found in Gulf of Suez, Gulf of Aqaba and Red Sea. Tridacna Maxima are very important ecological species as seafood source and as a substrate for reef-associated organisms;therefore we sho... In Egypt, Tridacna Maxima are found in Gulf of Suez, Gulf of Aqaba and Red Sea. Tridacna Maxima are very important ecological species as seafood source and as a substrate for reef-associated organisms;therefore we should protect it from extinction. Recently, these species are exposed for many factors of pollution (human activities, tourism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i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origin, stratigraphic position,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ridacna Maxima. In addition to their ecolog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Finally, a proposed rules for protection these species from extinction were listed. Individuals of Tridacna Maxima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ites along the red Sea co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dacna MAXIMA STUDIES Red Sea EGYPT
下载PDF
光照对不同规格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小霞 李乐 +2 位作者 郑兴 顾志峰 刘春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2-99,共8页
在水温24–26℃下,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000 lx光照强度和黑暗对壳长为(63.53±1.22)mm(S组)、(75.87±1.50)mm(M组)和(92.75±3.02)mm(L组)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水温24–26℃下,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5000 lx光照强度和黑暗对壳长为(63.53±1.22)mm(S组)、(75.87±1.50)mm(M组)和(92.75±3.02)mm(L组)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释放氧气,吸收氨氮和活性磷酸盐。黑暗条件下,番红砗磲代谢状况与其他双壳贝类类似。番红砗磲个体代谢率与规格密切相关:光照条件下个体越大,产氧率、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吸收率越高;黑暗条件下,个体越大,耗氧率、对氨氮和活性磷酸盐释放率亦越高。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软体部单位干重代谢率与其个体规格呈负相关,个体越大,单位干重的产氧率、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吸收率越小。实验首次量化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番红砗磲对氧、氨氮及活性磷酸盐的吸收和排泄状况,结果可为研究番红砗磲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依据,对砗磲人工养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砗磲 光照 规格 代谢
下载PDF
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昊天 刘成程 +3 位作者 赵楠钰 李军 李旭祥 晏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但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实验室培养也是探讨砗磲地球化学指标环境指示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开展了砗磲的培养试验,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对砗磲生长及壳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就砗磲的培养方法、人工培养条件进行简要综述,并从温度、光照、盐度、p CO_(2)、营养盐、金属离子等多个方面对人工培养条件下,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适应性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砗磲的培养保护和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虫黄藻 砗磲实验室培养
下载PDF
南海西沙群岛现代鳞砗磲内外层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梁承德 韩韬 +6 位作者 赵楠钰 文汉锋 王国桢 刘成程 杨昊天 耿鋆 晏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3,共13页
砗磲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是记录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壳体δ^(18)O、δ^(13)C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层壳体,关于外层壳体的研究十分稀少。本研究通过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浪花礁一个现... 砗磲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是记录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壳体δ^(18)O、δ^(13)C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层壳体,关于外层壳体的研究十分稀少。本研究通过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浪花礁一个现代鳞砗磲的内外层壳体进行月分辨率δ^(18)O、δ^(13)C测试和内壳日生长纹层扫描,分析内外层壳体δ^(18)O和δ^(13)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砗磲外壳δ^(18)O比内壳δ^(18)O更加偏正,但是两者都具有十分相似的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海表面温度的控制,表明砗磲内外层壳体δ^(18)O能够可靠地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砗磲内外层壳体δ^(13)C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内壳δ^(13)C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通过对比分析砗磲内壳δ^(13)C与日生长速率、气候环境参数,发现内壳δ^(13)C的季节变化主要与初级生产力和砗磲自身生命活动有关。砗磲外壳δ^(13)C相对于内壳δ^(13)C较为偏负,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无季节性变化,这可能是由采样路径偏离最大生长轴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δ^(13)C δ^(18)O 气候变化 南海
下载PDF
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条件优化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付正祎 刘二田 +4 位作者 顾志峰 石耀华 王爱民 吴川良 刘春胜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7,共7页
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对其外套膜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薄层层析色谱法对色素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和乙醇为适宜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剂;使用丙酮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 以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单因素对比实验对其外套膜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薄层层析色谱法对色素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丙酮和乙醇为适宜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提取剂;使用丙酮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为 4 h,提取温度为 25℃,料液比为 1 40。使用乙醇为提取剂时,浸提时间为 4 h,提取温度为 30℃,料液比为 1 200;利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外套膜颜色为蓝色和红棕色的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后发现,蓝色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由 9 种色素组分构成,红棕色个体番红砗磲外套膜色素由 10 种色素组分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 外套膜色素 提取条件 薄层层析色谱
下载PDF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被引量:7
9
作者 张跃环 肖述 +4 位作者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13-1723,共11页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砗磲 人工繁育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虫黄藻 稚贝培养
下载PDF
砗磲高分辨率Sr/Ca温度计:3种物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邵达 晏宏 +1 位作者 王玉宏 孙立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对采自南海西沙的3种不同种的现代砗磲(库氏砗磲、鳞砗磲、砗蚝)进行了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结果表明:库氏砗磲和鳞砗磲的Sr/Ca比值呈现出年周期变化并与实测的海表面温度(SST)形成较好的对应;而砗蚝的Sr/Ca比值年周期信号较弱且与温... 对采自南海西沙的3种不同种的现代砗磲(库氏砗磲、鳞砗磲、砗蚝)进行了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结果表明:库氏砗磲和鳞砗磲的Sr/Ca比值呈现出年周期变化并与实测的海表面温度(SST)形成较好的对应;而砗蚝的Sr/Ca比值年周期信号较弱且与温度的对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全年逐月或逐周对应和极端对应,我们共获得了两种砗磲的4个有效的Sr/Ca-SST方程,并能较好地作为Sr/Ca温度计进行温度恢复.对比不同种类的砗磲,其Sr/Ca分布有所不同,相应的Sr/Ca-SST方程也有一定的区别.这项研究为选择性地应用砗磲研究全新世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Sr/Ca 南海 海表面温度(SST)
下载PDF
三亚近海诺亚砗磲分布特征及底质对其外套膜颜色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春胜 吴川良 +4 位作者 李秀保 刘闯 王爱民 顾志峰 吕布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5-651,共7页
文章调查了三亚近海蜈支洲岛(主要受旅游扰动影响)和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亚龙湾、鹿回头半岛和东西瑁岛,主要受非法捕捞影响)的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分布、密度、种群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亚龙湾和蜈支洲岛海域... 文章调查了三亚近海蜈支洲岛(主要受旅游扰动影响)和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亚龙湾、鹿回头半岛和东西瑁岛,主要受非法捕捞影响)的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分布、密度、种群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亚龙湾和蜈支洲岛海域诺亚砗磲密度最高,分别为2.00×10~(–2)和1.92×10~(–2)ind./m~2,显著高于东西瑁岛和鹿回头半岛海域(P<0.05)。蜈支洲岛诺亚砗磲群体主要分布于2—4 m水深,亚龙湾群体主要分布于6—8 m水深;(2)在蜈支洲岛海域,壳长<5 cm、5—<10 cm、10—<15 cm和≥15 cm四种规格诺亚砗磲均有分布,表明该海域种群结构稳定;(3)诺亚砗磲主要分布于活珊瑚区,其次为礁石区,砂石区极少;(4)诺亚砗磲外套膜RGB参数值与周边底质颜色均呈现显著地相关性(P<0.05),其中蜈支洲岛群体RGB参数相关系数低于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体。综上所述,与旅游扰动相比,非法捕捞是影响砗磲种群结构和外套膜颜色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砗磲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亚砗磲 非法捕捞 旅游扰动 资源分布 种群结构 底质 外套膜颜色
下载PDF
南海西沙大砗磲高分辨率Sr/Ca温度计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晏宏 邵达 +1 位作者 王玉宏 孙立广 《地球环境学报》 2011年第2期381-386,共6页
本文对采自南海西沙的现代大砗磲(AD 1994—2005)进行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海洋双壳类Sr/Ca的不规律变化特征不同,南海砗磲Sr/Ca比值呈现出很好的年周期变化,且与实测SST形成很好的对应。通过全年对应和极端对应两种... 本文对采自南海西沙的现代大砗磲(AD 1994—2005)进行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海洋双壳类Sr/Ca的不规律变化特征不同,南海砗磲Sr/Ca比值呈现出很好的年周期变化,且与实测SST形成很好的对应。通过全年对应和极端对应两种方法,建立了月分辨率砗磲Sr/Ca与SST的相关方程,分别为:Sr/Ca(mmol·mol^(-1))=3.595-0.0487×SST(℃)和Sr/Ca(mmol·mol^(-1))=3.842-0.0578×SST(℃)。后报结果对比分析显示两个方程在后报年平均温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都较为准确。但是在后报极端月份温度上,极端对应方法更为准确。本研究为应用大砗磲探讨全新世SST的变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南海 Sr/Ca SST 古气候
下载PDF
“金丝砗磲”研究初探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跃平 段体玉 王春生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8-40,I0002,共4页
最近,在北京珠宝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金丝砗磲"。通过常规宝石学检测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此种"金丝砗磲"并不是砗磲,而是一种海洋腹足纲类海螺贝经染色而成的饰品。该海螺贝... 最近,在北京珠宝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金丝砗磲"。通过常规宝石学检测和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此种"金丝砗磲"并不是砗磲,而是一种海洋腹足纲类海螺贝经染色而成的饰品。该海螺贝呈螺旋状层状构造,可以通过其表面颜色不均、黄色部分不透明、黄色部分无荧光加以鉴别,也可以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加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砗磲” 砗磲 贝壳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下载PDF
南海3种小型砗磲的外壳形态差异分析
14
作者 钞琪琪 杨毅 +3 位作者 顾志峰 王爱民 LÓPEZ Violeta 刘春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4-31,共8页
本研究对中国南海3种小型砗磲(Tridacna spp.)[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包括2种外壳形态)、长砗磲(Tridacna maxima)和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的外壳形态性状进行生物统计学差异分析。研究表明,4组砗磲外壳存在显著形态学差异。单... 本研究对中国南海3种小型砗磲(Tridacna spp.)[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包括2种外壳形态)、长砗磲(Tridacna maxima)和诺亚砗磲(Tridacna noae)]的外壳形态性状进行生物统计学差异分析。研究表明,4组砗磲外壳存在显著形态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9个外壳比例性状能够较好区分3种砗磲,且2种不同外壳形态的番红砗磲在壳宽/壳长、足丝孔宽/壳长、壳质量/壳长和左右壳厚比壳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基于欧氏距离Ward法且指定聚类数k=4的条件下,4组砗磲层次聚类效果较好;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建立散点图,累计主成分贡献率73.85%,各主成分贡献率依次为50.47%,13.78%和9.60%;线性判别分析得出3个判别函数,方差解释率依次为70.13%、20.97%和8.90%。3种多元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解释各组砗磲的外壳形态差异,结果均显示两组番红砗磲的外壳形态更为接近,同时长砗磲与诺亚砗磲的外壳形态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tridacna spp.) 外壳形态 多元统计分析 南海
下载PDF
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园园 刘二田 +3 位作者 顾志峰 石耀华 王爱民 刘春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82,共7页
本研究以南海西沙海域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其外套膜颜色多态性,同时,比较外套膜颜色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分布在蓝原色和红原色区... 本研究以南海西沙海域番红砗磲(Tridacna crocea)为实验对象,通过CSE-1成像色度检测分析系统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其外套膜颜色多态性,同时,比较外套膜颜色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部分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分布在蓝原色和红原色区域,少部分个体分布在绿原色区域,且偏亮绿色;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共聚为6个颜色类群,各类群间颜色色差均>15,其中,第4类深蓝色和第6类黄色色差最大,为74.68;第3类浅蓝色和第4类深蓝色色差最小,为18.98;番红砗磲外套膜颜色L、a、b值与壳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080、0.2210和0.2375。本研究结果可为砗磲资源保护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红砗磲 外套膜颜色 多态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南海砗磲Sr/Ca比值测试:XRF和ICP-OES方法对比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梅衍俊 邵达 +7 位作者 王玉宏 杨仲康 杨文卿 高月嵩 何上明 郑怡 李爱国 孙立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40-1647,共8页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5个砗磲(1个现代砗磲、4个化石砗磲)进行了两种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得到的Sr/Ca比值呈现出年周期变化,且与海表面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Sr/Ca可作为良好的SST替代性指标。I...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5个砗磲(1个现代砗磲、4个化石砗磲)进行了两种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得到的Sr/Ca比值呈现出年周期变化,且与海表面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Sr/Ca可作为良好的SST替代性指标。ICP-OES是测试砗磲壳体Sr/Ca常用的方法,但大量的样品需要钻样及预处理,相当耗时。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它只需要前期的样品制备,并允许固态样品原位无损快速分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微米级)、高灵敏度和多元素分析的特点。在本研究中,我们用SR-XRF方法测试砗磲样品化学元素的可行性。据查阅,目前尚未有类似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实验结果显示SR-XRF数据能够揭示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且SR-XRF测得的砗磲Sr/Ca比值与ICP-OES分析方法测得的Sr/Ca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其显著性水平p值(5个砗磲样品的p值均<0.05)非常显著,表明高分辨率SR-XRF测得的砗磲Sr/Ca比值在一定程度上代替ICP-OES分析方法的可能性非常大。SR-XRF方法在砗磲重建古气候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XRF ICP-OES 砗磲Sr/Ca比值
下载PDF
西太平洋帕劳砗磲高分辨率氧同位素记录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文汉锋 赵楠钰 +3 位作者 刘成程 周鹏超 王国桢 晏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共13页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贝壳,其碳酸盐壳体通常具有年纹层和天纹层,是一种理想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氧同位素是砗磲古气候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但在将其应用于古气候重建之前,通常需要对其现代地球化学过程进行准确的校准。...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类贝壳,其碳酸盐壳体通常具有年纹层和天纹层,是一种理想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氧同位素是砗磲古气候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但在将其应用于古气候重建之前,通常需要对其现代地球化学过程进行准确的校准。帕劳群岛位于西太平洋暖池西北边缘,其珊瑚礁盘具有丰富的砗磲壳体资源,为开展古气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本次研究中,对采自帕劳群岛的现代活体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PL-1的内层壳体进行了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分析,同时利用该砗磲较为清晰的天生长纹层对氧同位素的年代学框架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该砗磲壳体的氧同位素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说明砗磲个体的生命效应对氧同位素没有显著影响;砗磲壳体氧同位素没有清晰的年周期变化,常出现不规则的毛刺状峰值。结合现代器测资料分析发现,帕劳砗磲内层壳体的氧同位素记录了热带太平洋ENSO活动对该区域水文气候变化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帕劳砗磲内层壳体天生长纹层和氧同位素,具有用于开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天生长纹层 氧同位素 ENSO
下载PDF
南海砗磲壳体成分及生物有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梅衍俊 邵达 +4 位作者 刘文齐 杨文卿 杨仲康 谢周清 孙立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0-559,共10页
砗磲(Tridacna spp.)作为地质历史时期以来最大的海洋双壳类生物,因其碳酸盐壳体有明显的年纹层甚至日纹层,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在利用砗磲壳体进行古气候研究之前需要判断其碳酸盐壳体是否发生方解石化.对采... 砗磲(Tridacna spp.)作为地质历史时期以来最大的海洋双壳类生物,因其碳酸盐壳体有明显的年纹层甚至日纹层,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在利用砗磲壳体进行古气候研究之前需要判断其碳酸盐壳体是否发生方解石化.对采自中国南海的5个砗磲壳体进行X射线衍射(XRD)测试,并对1个现代砗磲和1个古代砗磲进行差热-热重测试和顶空富集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显示,砗磲内壳没有发生方解石化,为文石相;主要无机成分为CaCO3,质量分数为96.5%~97.2%,有机成分质量分数在2.8%~3.5%,包括多种有机物,如十六烷及17种氨基酸.部分砗磲外壳发生了明显的方解石化.本研究提出了判别砗磲文石壳体是否方解石化的方法,并初步确定了砗磲壳体组分及含量,这是利用砗磲文石壳体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前提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南海 文石 碳酸盐 有机质 热重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太赫兹偏振成像的砗磲材料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薛玉泽 张岩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太赫兹波由于其所在波谱位置的特殊性,具有穿透性高,能量低,对极性分子敏感,对非金属非极性材料友好等特性,在无损检测、安全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系统,通过改变入射与探测光的偏振方向,对包含槽型缺陷的砗磲... 太赫兹波由于其所在波谱位置的特殊性,具有穿透性高,能量低,对极性分子敏感,对非金属非极性材料友好等特性,在无损检测、安全监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系统,通过改变入射与探测光的偏振方向,对包含槽型缺陷的砗磲样品进行不同偏振方向的成像实验。由于砗磲材料本身透过率不高,色散较大,传统的直接成像结果无法分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引入琼斯矢量和琼斯矩阵概念,对偏振成像结果再处理,可进一步提高成像效果。结果表明,此方法对所含缺陷的边缘信息十分灵敏,可以有效地提高砗磲材料成像结果的分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偏振成像 砗磲材料 无损检测
下载PDF
砗磲及其相似贝壳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欧晓娅 李立平 +1 位作者 闫冰 张倩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5-26,共12页
对砗磲及其相似品(万宝螺、胭脂螺、珍珠贝)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贝类结构对宏观特征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宏观上这些贝壳都具有平行层状结构,但微观结构却有明显差异。砗磲的棱... 对砗磲及其相似品(万宝螺、胭脂螺、珍珠贝)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贝类结构对宏观特征的影响,采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宏观上这些贝壳都具有平行层状结构,但微观结构却有明显差异。砗磲的棱柱状文石晶体排列方式不同使得其层内主要为2种结构:垂直于层的文石棱柱体平行排列构成的棱柱层结构和两组近120°相交的文石棱柱体构成的"编织状"交错结构。这种结构的多样性导致砗磲显示出不同透明度和不同颜色的夹层条带。而珍珠贝具有与珍珠结构相同的文石片晶层构成的"砖墙式"结构,故其具有砗磲没有的珍珠光泽,不同层文石板片厚度不同导致其透明度不同,从而显示条纹特征。腹足纲属的万宝螺和胭脂螺,宏观上为随螺形状蜿蜒的弧形平行层状结构,层内为两组互相垂直的棱柱层交替排列构成每一单层,棱柱层内为平行排列的纤维状文石棱柱体,相邻棱柱层光性方位相反,相间棱柱层光性方位相同,这种特殊结构使得在万宝螺和胭脂螺的显微放大观察中,沿某特定方向可看到类于海螺珠的"火焰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珍珠贝 万宝螺 胭脂螺 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