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泥页岩黄铁矿成因及地质意义
1
作者 刘钰晨 赵卫卫 +4 位作者 高剑波 霍志鹏 张佳琦 李慧 王嘉楠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8-984,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延长组长7段作为全盆地主力烃源岩,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且厚度稳定、连续性好,同时伴生大量黄铁矿。前人对长7段泥页岩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生排烃机理等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黄铁矿形成原因及反应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延长组长7段作为全盆地主力烃源岩,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且厚度稳定、连续性好,同时伴生大量黄铁矿。前人对长7段泥页岩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生排烃机理等做了大量工作,但针对黄铁矿形成原因及反应机理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中结合全岩矿物体积分数和镜下照片等分析化验资料,系统研究长7段泥页岩黄铁矿形态特征、成因机制、沉积水体环境、与有机质催化、富集关系及对储层改善、破坏作用,综合探明黄铁矿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长7段泥页岩黄铁矿形成于硫化-缺氧和贫氧环境下,形成了自形晶和草莓状2种形态黄铁矿,同时经历细菌硫酸盐还原(BSR)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2种还原作用,对促进有机质生烃、改善储层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成因 bsrtsr还原作用 有机质生烃 储层改善 长7段
下载PDF
碳酸盐成岩作用的研究前沿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被引量:51
2
作者 黄思静 王春梅 +3 位作者 黄培培 邹明亮 王庆东 郜晓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共10页
碳酸盐成岩作用在碳酸盐沉积学,尤其是在碳酸盐储层沉积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在以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白云岩烃类储层的几何学和岩石成因学,尤其涉及到对已有白云化模式的评论和重新认识等。(2)碳酸盐储层热液改造的构造控制... 碳酸盐成岩作用在碳酸盐沉积学,尤其是在碳酸盐储层沉积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在以下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白云岩烃类储层的几何学和岩石成因学,尤其涉及到对已有白云化模式的评论和重新认识等。(2)碳酸盐储层热液改造的构造控制机理,涉及热液白云岩的成因及其对烃类储层的影响,尤其是深部热流体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3)对一些经典成岩理论的更新和对传统成岩理论的挑战,尤其是对混合水成岩作用带和对海水环境下的埋藏成岩作用的重新认识等。(4)锶同位素组成在海相碳酸盐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涉及对地质事件的跟踪研究、海相地层的等时对比、定年和成岩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等。然而,碳酸盐成岩作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深埋条件下碳酸盐最为重要的溶解介质可能是作为硫酸盐还原作用产物的H2S和CO2,但并非是温度越高,碳酸盐越溶解,相对较低的温度条件反而有利于溶解,这就是所谓的倒退溶解模式。(2)碳酸盐溶解需要有温度的降低(即必须要有足够的负ΔT),这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其一是沿断层向上运移的流体,显示断层等构造作用在碳酸盐成岩研究中的重要性;二是构造抬升,显示与构造有关的埋藏历史在碳酸盐成岩研究中的重要性。(3)控制白云石锶含量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其晶体化学习性,锶在白云石中的较低的分配系数导致了白云岩普遍较低的锶含量,因此,我们不能仅利用白云岩的锶含量来判断白云化流体的性质,白云岩较低的锶含量也不能说明相应的白云化流体与海水无关。(4)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SO42-的带出会诱发白云化作用或白云石的沉淀,而与硫酸盐溶解有关的SO42-的引入则会加速白云石的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成岩作用 白云岩 烃类储层 倒退溶解模式 热流体 tsr/bsr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黄思静 Hairuo Qing +5 位作者 胡作维 邹明亮 冯文立 王春梅 郜晓勇 王庆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5-824,共10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 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存在广泛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同时地层中也存在锶含量异常高的成岩流体。研究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和(或)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造成的SO42-离子的消耗对成岩孔隙流体中SrSO4溶解度的改变是三叠系中高Sr成岩流体的形成机制之一,该机制使得孔隙流体从白云石化作用和碳酸盐矿物的新生变形作用中获得的Sr在流体中以高浓度的Sr2+形式存在,并使之在流体中极度富集,这也是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中大型和超大型天青石矿床的形成机制之一。H2S和CO2是硫酸盐还原作用的重要产物,不同温度条件下溶于水中的H2S和CO2,与不溶于水的气体分子之间的平衡反应H2S(aq)H2S(g)和CO2(aq)CO2(g)的平衡常数和吉布斯自由能增量计算表明,当温度从25℃升高至220℃时,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大致从10增至240和从20增至500,两个反应的平衡常数都始终大于1,说明H2S和CO2更趋向于以气体形式存在,同时温度越高,系统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H2S和CO2会越多,溶解于水中的H2S和CO2会越少,因而在深埋藏的高温条件下,H2S和CO2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能力可能相对很小。相对低温的成岩环境、高温流体的向上和侧向运移、构造抬升、富氧流体与含有H2S流体的混合以及金属硫化物的沉淀是提高含H2S和(或)CO2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五个途径。因此,与较早成岩阶段相对浅埋藏环境的碳酸盐溶解作用有关的H2S和CO2流体可能与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关系更为密切;断层或其它流体运移通道是高温含有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基础条件,具有原生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礁、滩相高能沉积物也是流体发生侧向运移的先决条件;大幅度的构造抬升造成的地层温度降低是提高含H2S和(或)CO2地层流体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地壳抬升至近地表造成的古喀斯特作用也可以为H2S的氧化提供良好的地质环境。在有关的勘探中应注意:在断层等流体运移通道造成高温含H2S和CO2流体向上运移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低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在燕山运动导致的地层抬升并导致深部热流体降温的条件下,与之有关的构造高点应该是主要的勘探目标,应分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三叠系飞仙关组 富锶成岩流体 tsrbsr H2S与CO2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黄铁矿的成因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东亚 孟庆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6-524,共9页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大量自生黄铁矿存在于碳酸盐岩、裂缝和溶蚀孔洞以及岩溶角砾和岩溶孔洞充填砂泥碎屑物质中。根据产状和硫同位素值,黄铁矿可分为两组,一组的δ34S值范围为-25.7‰~-4.7‰,平均为-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特别是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常见大量自生黄铁矿存在于碳酸盐岩、裂缝和溶蚀孔洞以及岩溶角砾和岩溶孔洞充填砂泥碎屑物质中。根据产状和硫同位素值,黄铁矿可分为两组,一组的δ34S值范围为-25.7‰~-4.7‰,平均为-17.6‰,为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成因,发生在碳酸盐岩被抬升至地表接受岩溶改造的时期;另一组的δ34S值范围为+11.2‰~+31.3‰,平均为21.8‰,是受岩浆作用的影响,在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下形成的。通过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地层天然气中较高含量的H2S主要是TSR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黄铁矿 硫同位素 bsr tsr
下载PDF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因类型探讨 被引量:78
5
作者 刘明举 李国旗 +3 位作者 HANI Mitri 刘彦伟 邓奇根 赵发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8-983,共6页
在对国内外硫化氢成因研究及同位素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硫化氢形成的硫酸盐生物还原(BSR)、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和岩浆作用三大成因类型及其识别特征。对煤层H2S生物化学降解及热解成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煤层H2S的富集规... 在对国内外硫化氢成因研究及同位素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硫化氢形成的硫酸盐生物还原(BSR)、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和岩浆作用三大成因类型及其识别特征。对煤层H2S生物化学降解及热解成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煤层H2S的富集规律,并对国内外一些H2S矿井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类,提出了煤岩层H2S气体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H2S 成因 硫酸盐生物还原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 岩浆活动
下载PDF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in Oil-Bearing Basins,China 被引量:9
6
作者 ZHU Guangyou ZHANG Shuichang LIANG Ying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188-1201,共14页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gas (H2S) varies greatly in the oil-bearing basins of China, from zero to 90%. At presen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ith high H2S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ree basin...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 sulfide gas (H2S) varies greatly in the oil-bearing basins of China, from zero to 90%. At presen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with high H2S concentration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ree basins, viz. the Bohai Bay Basin, Sichuan Basin and the Tarim Basin, whereas natural gas with low H2S concentration has been found in the Ordos Basin, the Songliao Basin and the Junggar Basin. Studies suggest that in China H2S origin types are very complex. In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of the Sichuan Basin, the Ordos Basin and the Tarim Basin, as well as the carbonatedominated reservoir in the Luojia area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umaying areas of the Huanghua depression, and Zhaolanzhuang areas of the Jizhong depression, the H2S is of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origin. The H2S is of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BSR) origin deduced from the waterflooding operation in the Changheng Oilfield (placanticline oil fields) in the Songliao Basin. H2S originates from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sulfur-bearing crude oil in the heavy oil area in the Junggar Basin and in the Liaohe heavy oil steam pilot area in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the Bohai Bay Basin. The origin types are most complex, including TSR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sulfcompounds among other combinations of causes.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tried to identify the origin mechanism and to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2S. The origi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H2S mainly comprise sulfur and carbon isotopes, reservoir petrology, particular biomarkers, and petroleum geology integrated technologi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se applications can allow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s of H2S. The prediction technologi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origin of H2S have been set up sepa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tsr bsr DISTRIBUTION origin mechanism oil-bearing basi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