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te of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After Applic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DONG Feng-shou YANG Shuang +4 位作者 LIU Xin-gang SUN Jian-peng ZHENG Yong-quan LI Chong-jiu YAO Jian-r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To discover the fate of fluazinam after its application in pepper field, an efficient residu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as developed.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acetone, clean... To discover the fate of fluazinam after its application in pepper field, an efficient residual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as developed. The samples were extracted by acetone, cleaned up by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florisil cartridge, and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nic capture detector (ECD). The recoveries ranged from 80 to 94.6%, with repeatability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9.3% at spiking levels of 0.1-1 mg kg^-1. The residue dynamics of fluazinam in pepper and soil were studied in a field plot. The experiment data showed that the halflives of fluazinam in peppers and soils were 2.5-3.7 days and 1.2-4.2 days, respectively. When the pepper was treated by fluazinam 50% suspension concentrate (SC) at 495 g ha^-1 4 times at 7-day intervals, the fluazinam in pepper on the 7th day after the last application was all below 0.06 mg kg^-1, which was below the maximum residue limit (MRL) fixed in Korea (0.3 mg kg^-1). It is implied that fluazinam in pepper is nonpersisten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luazinam 50% SC should be used in a pepper field at most for 4 times, and the pre-harvest interval should be 7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azinam RESIDUE PEPPER SOIL
下载PDF
Sensitivity assessment of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to fungicides of fluazinam and its mixture with carboxylic acid amide 被引量:1
2
作者 MU Wenjun LI Qi +8 位作者 CHEN Xiuhua LI Haijiang DONG Kunle WANG Jianwei ZHANG Youwu FENG Xiaohu ZHANG Zhigao WANG Libing SONG Jizhen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7,共7页
Tobacco black shank caused by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Breda de Hean)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tobacco growing,and few effective fungicides are available currentl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 Tobacco black shank caused by 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Breda de Hean)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tobacco growing,and few effective fungicides are available currently.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fluazinam to treat tobacco black shank disease.In vitro toxicities of fluazinam to 62 isolates of P.nicotianae were determined by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The EC50 values ranged from 0.294 6 to 2.389 9 μg/mL with a mean of 1.084 0 μg/mL.The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was unimodal,and there was no resistant isolate in P.nicotianae population.The carboxylic acid amide(CAA)fungicides were single-site in action and activity to oomycetes.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were tested by Wadley method between fluazinam and dimethomorph,flumorph,mandipropamid,respectively.The mixture containing dimethomoph:Huazinam at 1:2 ratio showed additive actions,with the synergy ratio of 1.2.The mixture containing flumorph and fluazinam at 1:5 ratio had the highest synergy ratio(SR 2.07).Mandipropamid and fluazinam had an additive interaction and the proportion of 2:1 had the lowest EC50 value(0.020 7 μg/mL).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sensitivity of P.nicotianae to fluazinam,and provided the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to use fluazinam for tobacco black shank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fluazinam DIMETHOMORPH FLUMORPH MANDIPROPAMID Fungicide MIXTURE
下载PDF
纳米三臂星形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负载氟啶胺性能研究
3
作者 吉昱锟 江天石 +2 位作者 齐素珍 赵汗青 段留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3-891,共9页
本研究设计合成了纳米三臂星形聚合物(TaSPC)载药新材料,并用其负载疏水性广谱杀菌剂氟啶胺,制备了TaSPC/氟啶胺纳米载药颗粒。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究了TaSPC负载氟啶胺的原理及载药性能;通过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 本研究设计合成了纳米三臂星形聚合物(TaSPC)载药新材料,并用其负载疏水性广谱杀菌剂氟啶胺,制备了TaSPC/氟啶胺纳米载药颗粒。通过分子对接模拟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究了TaSPC负载氟啶胺的原理及载药性能;通过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观察,对比分析了TaSPC负载氟啶胺前后的外观形貌及粒径变化;通过Zeta电位分析、与草莓叶片的接触角测定及罗丹明6G荧光标记TaSPC的内吸性测试,表征了TaSPC及TaSPC/氟啶胺的理化性质。通过室内离体及活体试验,测定了TaSPC/氟啶胺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TaSPC对人体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毒性以及TaSPC和TaSPC/氟啶胺对意大利蜜蜂的毒性。结果表明:TaSPC可通过疏水作用自发地与氟啶胺结合,农药负载率(PLC)为9%;TaSPC/氟啶胺粒径为17.86 nm,比氟啶胺原药的62.46 nm显著下降了71.4%;采用TaSPC负载后,TaSPC/氟啶胺液滴在草莓叶片上的接触角由氟啶胺原药的44.08°降至33.60°,降低了23.78%。TaSPC/氟啶胺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比氟啶胺原药显著提高,其中对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制活性最高,0.2 mg/L剂量下,TaSPC/氟啶胺的抑制率达到75%,比氟啶胺原药提高近60%。在合理应用范围内,TaSPC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且TaSPC和TaSPC/氟啶胺对授粉蜜蜂的毒性也较低。研究表明,TaSPC对高效低毒纳米载体材料的开发及减少农药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星形聚合物 纳米载体 氟啶胺 taspc/氟啶胺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联苯肼酯与2种杀螨剂复配对柑橘全爪螨的联合毒力
4
作者 李明玥 成禄艳 +5 位作者 崔阳阳 戴建修 黄春秀 黎思辰 丛林 冉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64,共4页
柑橘全爪螨是一种世界性害螨,目前对许多药剂已经产生抗性。药剂复配是治理抗性问题,延长药剂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为筛选出增效明显的复配新产品,本文选取联苯肼酯作为标准药剂,与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分别进行复配,并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 柑橘全爪螨是一种世界性害螨,目前对许多药剂已经产生抗性。药剂复配是治理抗性问题,延长药剂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为筛选出增效明显的复配新产品,本文选取联苯肼酯作为标准药剂,与阿维菌素和氟啶胺分别进行复配,并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其联合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联苯肼酯、阿维菌素和氟啶胺的单剂LC 50分别为16.43、0.29 mg/L和12.63 mg/L。联苯肼酯与阿维菌素复配比例为19∶1和15∶5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5.02和158.40,具有增效作用。联苯肼酯与氟啶胺在6∶4、7∶3、5∶5、9∶1、8∶2复配比例的共毒系数分别为466.28、410.61、370.22、311.15和275.85,增效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全爪螨 联苯肼酯 阿维菌素 氟啶胺 联合毒力
下载PDF
氟啶胺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5
作者 罗诗瑶 韩易 +5 位作者 郑伟 辛赫文 张继宇 张珂 侯颖 徐建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018,共8页
为了明确假禾谷镰刀菌对吡啶胺类药剂氟啶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啶胺对2022年4—5月份从河南省各地市分离的86株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开展了氟啶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 为了明确假禾谷镰刀菌对吡啶胺类药剂氟啶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啶胺对2022年4—5月份从河南省各地市分离的86株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开展了氟啶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20μg/mL,对86个菌株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13~0.492μg/mL,平均EC_(50)值为0.194μg/mL;57株(占总数的66.3%)的敏感性呈近似正态分布,将其平均EC_(50)值(0.201±0.057)μg/mL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同一地市内菌株间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在2.8~36.7之间,漯河差异最大,许昌差异最小;不同地市间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与其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采用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浸种,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效果较好,伊川县、新安县两地在起身期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5.46%和56.88%,乳熟期的白穗率分别降低了8.73%和13.67%。表明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浸种对起身期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较好,两地均达51%以上。本研究为氟啶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氟啶胺 菌丝生长速率法 敏感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40%氟啶胺·乙螨唑悬浮剂分析方法研究
6
作者 宋怀挺 侯影 余德勉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7期38-42,共5页
文章中,建立了液相色谱法同柱分析乙螨唑、氟啶胺的含量的分析方法,以甲醇和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使用CAPCELLPAKC18/5μm为填充料的不锈钢柱,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表明,在该方法中乙螨唑、氟啶胺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 文章中,建立了液相色谱法同柱分析乙螨唑、氟啶胺的含量的分析方法,以甲醇和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使用CAPCELLPAKC18/5μm为填充料的不锈钢柱,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表明,在该方法中乙螨唑、氟啶胺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9999和0.9999,标准偏差分别为0.0271和0.0346,变异系数分别为0.26%和0.1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4%和9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螨唑 氟啶胺 分析
下载PDF
2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7
作者 李世嘉 全昌云 +3 位作者 韦金清 黄钰淇 曾思雨 邵元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42,共8页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50%氟啶胺处理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4.8%和18.8%,而50%戊唑醇处理后,有机质含量则显著增加,增幅高达76.8%;50%戊唑醇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全氮最高增幅为77.8%;有效磷最高增加了1.3倍;速效钾最高增幅达2.1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50%氟啶胺处理后,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92.8%;50%戊唑醇处理后,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较喷施前减少41.9%;杀菌剂处理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比较2种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多样性发现,CK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最低,2种杀菌剂处理后,AWCD均降低,且戊唑醇对AWCD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总体上,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cIntosh均匀度指数(U)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2类碳源的利用率相似,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杀菌剂处理后茉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 氟啶胺 戊唑醇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根际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多样性
下载PDF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测定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动态残留 被引量:19
8
作者 董丰收 杨爽 +3 位作者 刘新刚 孙建鹏 郑永权 姚建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84-1690,共7页
【目的】建立辣椒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明氟啶胺在辣椒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为2.5~3.7d,土壤中为1.2~... 【目的】建立辣椒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探明氟啶胺在辣椒田中使用后的残留行为,为安全施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氟啶胺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氟啶胺在辣椒中半衰期为2.5~3.7d,土壤中为1.2~4.2d。使用氟啶胺50%悬浮剂,制剂用量为495g·ha-1(。有效成分247.5g·ha-1),施药4次,距末次施药后7d收获的辣椒中氟啶胺残留量小于0.06mg·kg-1,低于韩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3mg·kg-1)。【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都符合农药残留标准要求,适用于辣椒和土壤中的氟啶胺残留测定;建议氟啶胺50%悬浮剂在辣椒上防治病害,最多使用4次,用量为247.5~495g·ha-1(有效成分123.75~247.5g·ha-1),安全间隔期为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氟啶胺 残留 土壤
下载PDF
三种杀菌剂防治油菜根肿病技术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陈坤荣 任莉 +3 位作者 刘凡 徐理 孙超超 方小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427,共4页
2011-2012年开展了氰霜唑、百菌清和氟啶胺防治油菜根肿病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前2~3d用氰霜唑0.5mL/L喷浇苗床对油菜苗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在90%左右。苗床消毒结合百菌清0.5g/L液灌根对移栽油菜田根肿病的防治效果67.6%~80.8%;... 2011-2012年开展了氰霜唑、百菌清和氟啶胺防治油菜根肿病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育苗前2~3d用氰霜唑0.5mL/L喷浇苗床对油菜苗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在90%左右。苗床消毒结合百菌清0.5g/L液灌根对移栽油菜田根肿病的防治效果67.6%~80.8%;单用苗床消毒措施的移栽油菜田根肿病防治效果57.1%~74.3%。氟啶胺和氰霜唑拌种对直播油菜根肿病的防病效果分别为75.4%~95.3%和35.1%~49.8%。苗床用氰霜唑消毒结合百菌清灌根和单用苗床消毒防病措施比不防治对照油菜分别增产949.0kg/hm2和799.1 kg/hm2,扣除农药和劳动力成本,分别增加收入2 935.8元/hm2和2 922.2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霜唑 氟啶胺 百菌清 油菜根肿病 防治技术
下载PDF
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敏感基线建立及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4 位作者 阮宏椿 甘林 杨秀娟 代玉立 陈福如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39,共5页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6株采自福建省主要番茄产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3 7~0....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6株采自福建省主要番茄产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3 7~0.045 2μg/m L之间,平均值为(0.022 1±0.009 8)μg/m 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0.022 1±0.009 8)μg/m L作为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用于其田间抗药性监测。从106株菌株中选择15株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测定了其对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和啶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15株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抑制活性依次为氟啶胺〉异菌脲〉腐霉利〉啶氧菌酯〉嘧霉胺,氟啶胺与异菌脲、腐霉利、啶氧菌酯和嘧霉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菌 氟啶胺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下载PDF
氟啶胺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淋溶特性 被引量:14
11
作者 许秀莹 宋稳成 王鸣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9-673,共5页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氟啶胺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25℃下,氟啶胺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常数分别为南京黄棕壤119.34,江西红壤202.23,东北黑土311...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氟啶胺在南京黄棕壤、江西红壤、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25℃下,氟啶胺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常数分别为南京黄棕壤119.34,江西红壤202.23,东北黑土311.88,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3,0.9690,0.8586.土壤对氟啶胺的吸附自由能变化均小于40kJ/mol,属于物理吸附.氟啶胺在3种土壤中均难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土壤吸附-解吸 淋溶 农药
下载PDF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及对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治芳 王文桥 +4 位作者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刘颖超 赵建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6,共4页
为了明确灰葡萄孢对新型杀菌剂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和该药剂是否与其它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不同地区的99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中48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嘧霉胺、多菌灵、异... 为了明确灰葡萄孢对新型杀菌剂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和该药剂是否与其它杀菌剂存在交互抗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河北省和山东省不同地区的99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中48株灰葡萄孢对氟啶胺、嘧霉胺、多菌灵、异菌脲、乙霉威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从未使用过氟啶胺的地区采集的灰葡萄孢99个野生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EC50值)分布在0.001 4~0.030 3μg/mL之间,平均为(0.0151±0.007)μg/m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型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敏感基线,用于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田间抗性监测。在6种供试杀菌剂中氟啶胺对灰葡萄孢的毒力最高,其与嘧霉胺、异菌脲、多菌灵、乙霉威和啶酰菌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葡萄孢 杀菌剂 氟啶胺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下载PDF
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坤荣 熊远福 +4 位作者 任莉 刘凡 徐理 孙超超 方小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0-252,共3页
为防治油菜重要病害根肿病,研制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为材料的试验结果表明:按包衣比[包衣剂质量(g)∶种子质量(g)]≥1∶50包衣油菜种子,15%氟啶胺包衣剂对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油菜苗高、根长和鲜重没有... 为防治油菜重要病害根肿病,研制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为材料的试验结果表明:按包衣比[包衣剂质量(g)∶种子质量(g)]≥1∶50包衣油菜种子,15%氟啶胺包衣剂对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油菜苗高、根长和鲜重没有显著影响。用包衣比1∶200、1∶100、1∶50和1∶25包衣的种子,盆栽试验中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43.7%、46.4%、83.5%和92.5%;田间小区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22.2%、53.6%、44.5%和54.5%。初步结果说明,可用15%氟啶胺的包衣悬浮剂按包衣比1∶100-1∶50处理种子防治油菜根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悬浮剂 种子包衣 油菜根肿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和甲霜灵的敏感性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生军 姚亮亮 +1 位作者 李新新 张铉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0-85,共6页
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分离获得6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测定了这些菌株对交配型、氟啶胺和甲霜灵的敏感性。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显示A1交配型。甲霜灵测定结果显示10个菌株(16.4%)显示为敏感性,11个菌株(18.0... 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分离获得6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测定了这些菌株对交配型、氟啶胺和甲霜灵的敏感性。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显示A1交配型。甲霜灵测定结果显示10个菌株(16.4%)显示为敏感性,11个菌株(18.0%)显示为中抗,40个菌株(65.6%)显示为抗性。这说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发生的晚疫病菌已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氟啶胺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其敏感性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EC50在0.2033~0,7837u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85倍,平均值为(O.4781±0.0163)μg/mL,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因此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83.6%的供试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下降,甲霜灵与氟啶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测定氟啶胺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可湿性粉剂、氟啶胺悬浮剂和烯酰吗啉能很好地控制晚疫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5.71%、87.00%、82.19%,而甲霜灵的为23.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甲霜灵 氟啶胺 敏感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洪浩 吴应山 +4 位作者 杨春林 吴婕 席亚东 王晓黎 刘波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31-2333,共3页
2010—2014年在四川各马铃薯主产区共分离获得8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对其进行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Ec50值分布在0.1830... 2010—2014年在四川各马铃薯主产区共分离获得8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对其进行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Ec50值分布在0.1830—0.8767μg/mL,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4.8倍,平均固‰值为(0.4369±0.1426)μg/mL,可作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未检测到抗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氟啶胺 敏感基线 抗药性
下载PDF
氟啶胺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铉哲 解明静 +1 位作者 金炳燮 宋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0,共4页
白菜根肿病是威胁大白菜生产的一种土传性病害。为了筛选对白菜根肿病有效的杀菌剂,在室内和田间利用灌根方法测定氟啶胺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室内药效测定结果显示氟啶胺乳油(有效质量浓度2.5和5μL·mL-1)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 白菜根肿病是威胁大白菜生产的一种土传性病害。为了筛选对白菜根肿病有效的杀菌剂,在室内和田间利用灌根方法测定氟啶胺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室内药效测定结果显示氟啶胺乳油(有效质量浓度2.5和5μL·mL-1)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9%和89.5%,均高于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88%。氟啶胺乳油(有效质量浓度5和2.5μL·mL-1)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7.6%和69.4%,均高于甲基硫菌灵的防治效果37.4%。结果表明,氟啶胺乳油可以用来防治白菜根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白菜根肿病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武 李二虎 +4 位作者 张强 谢蕴琳 张东飞 李桂红 赵瑞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2年第8期35-39,共5页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固相萃取净化,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和确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氟啶胺的最低检出限为8μg/kg。在8.150~521.6μg/L线性范...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极杆质谱快速测定马铃薯和土壤中氟啶胺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固相萃取净化,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和确证,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氟啶胺的最低检出限为8μg/kg。在8.150~521.6μ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99 9,回收率在81.96~116.6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0%(n=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马铃薯 土壤 残留
下载PDF
4种杀菌剂不同处理模式防治甘蓝根肿病田间药效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秀 张颂函 +2 位作者 张正炜 黄兰淇 何翠娟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8年第4期51-54,共4页
本文研究了30%氟啶胺·氰霜唑悬浮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100g/L氰霜唑悬浮剂和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种杀菌剂在3种处理模式下对甘蓝根肿病田间药效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化学杀菌剂不同处理模式下对甘蓝根肿病的... 本文研究了30%氟啶胺·氰霜唑悬浮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100g/L氰霜唑悬浮剂和1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种杀菌剂在3种处理模式下对甘蓝根肿病田间药效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化学杀菌剂不同处理模式下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效在60%左右,高于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效(40%左右)。不同的处理模式下防效有一定的差异,但未达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根据试验结果,推荐将试验的3种化学杀菌剂作为甘蓝根肿病防治的首选药剂,建议移栽前土壤喷雾1次,移栽前对秧苗进行药剂蘸根,移栽后1周左右再灌根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啶胺 氰霜唑 枯草芽孢杆菌 根肿病
下载PDF
45%唑醚·氟啶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芳 成妙金 李欧燕 《现代农药》 CAS 2015年第2期37-39,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酸水(体积比85∶15,水用磷酸调p H至3.0)为流动相,经ODS BP色谱柱分离,在260 nm波长下对45%唑醚·氟啶胺悬浮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氟啶胺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999 8,变异系数分别为0.3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酸水(体积比85∶15,水用磷酸调p H至3.0)为流动相,经ODS BP色谱柱分离,在260 nm波长下对45%唑醚·氟啶胺悬浮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和氟啶胺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999 8,变异系数分别为0.38%和0.4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2%和99.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氟啶胺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包衣种子对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1
20
作者 管磊 郭贝贝 +3 位作者 王晓坤 张大侠 王凯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76-2186,共11页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 【目的】中国花生产区普遍发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严重影响花生生产。研究旨在比较并评价苯醚甲环唑与氟啶胺的微囊悬浮剂(microcapsule suspension,CS)和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3种致病菌的毒力、包衣种子对花生的安全性以及对这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以明确不同剂型制剂的安全性、持效期和施药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CS和FS对花生冠腐病菌、根腐病菌和白绢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种子包衣法评价苯醚甲环唑和氟啶胺的两种制剂对花生的安全性,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6%苯醚甲环唑FS、15%苯醚甲环唑CS、50%氟啶胺FS和12%氟啶胺CS对花生冠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差异较大,其EC50分别为0.0503、0.4959、5.6141和46.5433 mg·L-1;对花生根腐病菌的EC50分别为0.5386、2.8604、0.3780和28.1665 mg·L-1;对花生白绢病菌的EC50分别为1.1435、3.2615、0.0951和3.8920 mg·L-1,表明微囊化后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均显著减慢。20和25℃恒温下,与对照相比,苯醚甲环唑FS和CS 50、100、200 g a.i./100 kg种子、氟啶胺FS和CS 40、80和16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出苗率、出苗时间、根长及鲜重、株高和茎叶鲜重均无明显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所有处理的花生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无差异,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 100、200 g a.i./100 kg种子包衣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效均达68.03%以上,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对3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的田间防效达74.97%以上,显著高于相同剂量的50%氟啶胺FS的防效。所有药剂处理均显著增加荚果产量,其中15%苯醚甲环唑CS 200 g a.i./100 kg种子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7.22%—11.47%。【结论】6%苯醚甲环唑FS和15%苯醚甲环唑CS均在100、200 g a.i./100 kg种子,12%氟啶胺CS 160 g a.i./100 kg种子剂量下处理种子对花生安全,一次处理可以同时降低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 氟啶胺 包衣种子 花生土传真菌病害 安全性 毒力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