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关穴位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曹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31-232,共2页
方法:对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 注射组和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有效率比较,治 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 方法:对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 注射组和针刺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意义(P<0.01),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两组有效率比较,治 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组的远期疗效 优于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关穴位注射 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及部分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峻 王建安 +1 位作者 陈肖燕 鲁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5-198,共4页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 (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与消融部位、累积能量、心肌损伤生化指标改变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4 1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 RFCA者 ,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和心肌损伤生化指标。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5例与...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 (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与消融部位、累积能量、心肌损伤生化指标改变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 4 1例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 RFCA者 ,手术前后心率变异性和心肌损伤生化指标。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5例与间隔部旁道 5例归为间隔组 ,左侧游离壁旁道 19例与右侧游离壁旁道 2例归为游离壁组。结果 :间隔组 RFCA术后 HF、L F较术前显著下降 (P<0 .0 5 ) ,游离壁组术后 HF较术前显著下降 (P<0 .0 5 ) ;术后即刻 c Tn I阳性率为 5 8.3% ,AST为 4 1.7% ,显著高于其它指标 CK:4 .2 % ,CK- MB:10 .4 % ,L DH:2 0 .8% ) ;术后 1h、12 h、2 4 h c Tn I阳性率 ,分别为 5 8.3%、5 4.2 %、5 6 .3%、5 2 .1% ;游离壁组 ΔHF、Δ LF与累积能量显著相关 (ΔHF:r=0 .6 88,P<0 .0 1;ΔLF:r=0 .4 6 2 ,P<0 .0 5 ) ;未发现心率变异性改变与生化指标改变间有相关性。结论 :间隔部 RFCA可损伤迷走与交感神经 ,游离壁 RFCA可损伤迷走神经 ,RFCA对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与消融部位、累积能量有关 ,而与心肌损伤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脏自主神经损伤 室上性心动过速 肌钙蛋白 RFCA
下载PDF
针刺内关穴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董善京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针刺疗法 内关
下载PDF
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吴仁定 林凌峰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54-856,共3页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取腕上1、上2,对照组口服地尔硫,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取腕上1、上2,对照组口服地尔硫,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总有效率54·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亦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腕踝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上性/针灸疗法 腕踝针 心动过速 阵发性/针灸疗法
下载PDF
穴位“二指捏法”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鲁亦捷 王劲红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17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二指捏法”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穴位“二指捏法”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3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二指捏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效果、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1 h后,两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穴位“二指捏法”效果较为突出,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可改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 穴位“二指捏法” N末端脑钠肽前体 肌钙蛋白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