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ylogeny of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Laminariaceae, Laminariales, Phaeophyta) in sequence-tagged-site markers
1
作者 曲洁琼 张静 +3 位作者 王绪敏 池姗 刘翠 刘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2-33,共12页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have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two independent clades from the former genus Laminaria.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axonomy is being challenged by molecular evidence from both nucleus and plas...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have recently been recognized as two independent clades from the former genus Laminaria.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axonomy is being challenged by molecular evidence from both nucleus and plastid. Intensive work is in great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ome colinearity. In this study, 118 sequence-tagged site(STS) markers were screen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es, 29 based on genome sequences, while 89 were based on 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 sequences. EST-based STS marker development(29.37%) had an effi ciency twice as high as genome-sequence-based development(9.48%) as a result of high conservation of gene transcripts among the relative species. S. ochotensis, S. religiosa, S. japonica, and L. hyperborea showed great homogeneity in all 118 STS markers. Our result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diversifi cation between the genera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was a more recent event and that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shared high phylogenetic affi nity. However, when it came to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level among the 41 SNPs, L. hyperborea owned 29 unique SNPs against 12 within the left three Saccharina species and 12 of the 13 indels were supposedly unique for L. hyperborea, indicated by its high variability. Originating from homologous ancestors, species between the recently diverged genera Laminaria and Saccharina may have taken in enough mutations at the SNP level only, in spite of different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for better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ur study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lthough more accurat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s still needed to clarify the evolutionary traces between the genera Saccharina and Lamina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分析 表达序列标签 基因组序列 STS标记 海带 单核苷酸多态性 褐藻 SNPs
下载PDF
Insertion site of FLAG on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VP1 G-H loop affects immunogenicity of FLAG 被引量:1
2
作者 ZHU Yuan-yuan ZOU Xing-qi +5 位作者 BAO Hui-fang SUN PU MA Xue-qing LIU Zai-xin FAN Hong-jie ZHAO Qi-z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655-1666,共12页
The G-H loop of the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virion contains certain dominant immunogenic epitopes, as well as an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RGD) motif that is recognized by cell surface integrin rec... The G-H loop of the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virion contains certain dominant immunogenic epitopes, as well as an 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RGD) motif that is recognized by cell surface integrin receptors. Previous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it is critical to maintain virus structural integrity when inserting an exogenous epitope into the surface of an FMDV structural protein. However, it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how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insertion positions affect interactions among the virus, cells and host immune system. In this study, one infectious c DNA clone of the swine FMDV Cathay topotype strain O/CHA/90 was constructed. Then, a FLAG marker(DYKDDDDK) was inserted upstream(–4) or downstream(+10) of the RGD motif to generate tagged viruses vFLAG-O/CHA/90 or vO/CHA/90-FLAG, investig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expressing foreign antigen and effect on its immunogenicity. Compared to the parental virus, both tagged viruses exhibited similar plaque phenotypes, suckling mouse pathogenicity and antigenicity. Additionally, the FLAGtag insertion position did not change the use of integrin-mediated cell entry by the tagged viruses. Interestingly, both tagged vaccines protected pigs against challenge with the parental virus O/CHA/90 and induced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FMDV in BALB/c mice and pigs, but only vaccination with vFLAG-O/CHA/90 generated anti-FLAG antibodie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two sites(RGD–4 and RGD+10) tolerated the insertion of an exogenous gene in the swine FMDV O/CHA/90 strain. However, only RGD–4 was a novel and appropriate inserting site which could tolerate exogenous FLAG. The resultant tagged virus is a promising candidate for FMD vaccine which can be differentiating infected from vaccinated animals(DI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DV G-H loop insertion sites FLAG-tagged viruses reverse genetics
下载PDF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STS微缺失位点多重PCR法检测及其意义
3
作者 冯乔 王曼伊 +3 位作者 于鸿浩 李君 曾丹 侯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2-1267,共6页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区域的15个标签位点(STS)序列片段微缺失位点与男性不育(MI)的关系,为干预遗传性MI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 586例疑似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14例)、21~30岁组(988例)、 31~40岁组(1 ...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区域的15个标签位点(STS)序列片段微缺失位点与男性不育(MI)的关系,为干预遗传性MI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 586例疑似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14例)、21~30岁组(988例)、 31~40岁组(1 318例)和≥41岁组(266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Y染色体AZF区域的15个STS序列片段进行检测并筛选异常结果,比较各组MI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结果:在2 586例参检人群样本中发现207例Y染色体异常,占总体样本的8.00%;其中≤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岁组检出Y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7.14%(1/14)、8.10%(80/988)、8.04%(106/1 318)和7.52%(20/266);各组患者基础位点合并扩展位点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6,P=0.013),21~30岁组患者基础位点合并扩展位点的缺失率明显高于31~40岁组(P<0.05);在总体受检样本中,发生基础位点片段缺失者52例,异常率为2.01%,各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8,P=0.022);AZFc片段缺失者占所有受检人数1.39%,21~30岁组和31~40岁组患者AZFc缺失率明显高于≥41岁组(P<0.05),21~30岁组和31~40岁组患者总体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2, P=0.040);各组患者sY127、 sY134合并sY105、 sY121、 sY1192、 sY153和sY160位点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sY254、sY255合并sY105、sY121、sY1192、sY153和sY160位点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区主要生育年龄段男性Y染色体异常的主要原因是sY1192和sY153位点微缺失,其中以sY1192位点微缺失为主,且随着年龄增长,该位点突变检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Y染色体 微缺失位点 标签位点 无精子症因子
下载PDF
针对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两种不同方案的比较
4
作者 田浩 邵敏杰 +2 位作者 闫丽盈 洪锴 乔杰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案的结果。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方案一(六位点法:sY84,sY86,sY127,sY134,sY254,sY255)和方案二(八位点法:sY84,sY86,sY127,sY134,sY254,sY255,sY145,sY152)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六位点法AZ... 目的:比较两种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方案的结果。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方案一(六位点法:sY84,sY86,sY127,sY134,sY254,sY255)和方案二(八位点法:sY84,sY86,sY127,sY134,sY254,sY255,sY145,sY152)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六位点法AZF区的缺失检出率为9.34%(575/6177),八位点法AZF区的缺失检出率为8.85%(542/6122),两种方法AZF区的缺失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虽然八位点法增加对AZFd区域位点的检测,但缺失检出率与六位点法无差异。因此,从实验操作、经济成本及对临床策略指导等方面考虑,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六位点法优于八位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微缺失 八位点法 六位点法 无精子因子 少精子症/无精子症
下载PDF
Ion Torrent PGM测序在87例无精子症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中的应用
5
作者 宋春英 郝伟明 +3 位作者 赵均 孟卫京 郭兴萍 李红霞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4-150,共7页
目的:探究Ion Torrent PGM测序技术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87例作为实验对象,全部完成精液常规、生殖激素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多重PCR法作为对照,用Ion Torrent PGM测序技术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目的:探究Ion Torrent PGM测序技术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87例作为实验对象,全部完成精液常规、生殖激素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多重PCR法作为对照,用Ion Torrent PGM测序技术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PGM测序法检出率为49.4%,多重PCR法检出率为12.6%,Ion Torrent PGM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多重PCR,Ion Torrent PGM检出的AZF缺失患者包含全部多重PCR检出患者,且缺失位点完全一致。同时,在87例男性不育患者中,Ion Torrent PGM检出24例,共14种男性不育相关基因突变,总阳性率为27.59%。结论:对无精子症患者,采用Ion Torrent PGM测序检测AZF缺失,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同时PGM测序法可以检出更多的男性不育相关基因突变位点,为无精子症的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 Torrent PGM Y染色体微缺失 AZF STS
下载PDF
钻井作业现场安全锁具应用研究
6
作者 赵强 杨果 +2 位作者 金雪梅 彭远春 廖浩 《安全》 2023年第1期75-80,共6页
为有效解决钻井现场检维修作业过程中能量意外释放导致事故的风险,从安全锁具配置、管理程序编制、安全培训等方面分析现场安全锁具运用现状和短板,提出开发上锁挂签图表工具的思路,并进行现场实践。结果表明:科学的安全锁具配置、严谨... 为有效解决钻井现场检维修作业过程中能量意外释放导致事故的风险,从安全锁具配置、管理程序编制、安全培训等方面分析现场安全锁具运用现状和短板,提出开发上锁挂签图表工具的思路,并进行现场实践。结果表明:科学的安全锁具配置、严谨的上锁挂签程序、常态化的培训审核和图文并茂的清单表格,能指导员工进行能量隔离,是避免能量意外释放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现场 上锁 挂签 应用
下载PDF
抗稻瘟病基因Pi9的STS连锁标记开发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7
作者 殷得所 夏明元 +4 位作者 李进波 万丙良 査中萍 杜雪树 戚华雄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0,共6页
利用带有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用于扬稻6号和R6547抗病性的回交育种。通过比较75-1-127、扬稻6号和日本晴的Pi9基因位点的DNA序列,开发出了与Pi9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TS(序列标记位点)标记PB9-1... 利用带有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用于扬稻6号和R6547抗病性的回交育种。通过比较75-1-127、扬稻6号和日本晴的Pi9基因位点的DNA序列,开发出了与Pi9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TS(序列标记位点)标记PB9-1,用于Pi9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8个Pi9基因纯合的回交后代株系。其中,具有扬稻6号和R6547遗传背景的株系各4个。经湖北恩施和宜昌的病圃鉴定,携带有抗病基因株系的稻瘟病抗性水平较受体品种扬稻6号和R6547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R6547遗传背景的株系08C893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上述病区的抗性表现也明显优于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上述结果说明,共显性标记PB9-1在Pi9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并且Pi9基因作为稻瘟病抗源之一可以在湖北稻区进行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序列标记位点 抗性基因 育种 水稻
下载PDF
1例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田莉 张建武 +2 位作者 沈长新 杜艳 周新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545-550,共6页
目的:观察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的外周血染色体、Y染色体上SRY基因和AZF基因微缺失发生情况。方法:对1例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及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9个实验用序列标签位点(STS),分别是:sY84、sY86、sY127、sY... 目的:观察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的外周血染色体、Y染色体上SRY基因和AZF基因微缺失发生情况。方法:对1例嵌合型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及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9个实验用序列标签位点(STS),分别是:sY84、sY86、sY127、sY129、sY134、sY254、sY255、sY242、sY152,同时检测SRY基因,并以X/Y连锁锌指蛋白基因(ZFX/ZFY)为内对照进行多重PCR筛查AZF微缺失。结果:患者核型为46,XY/47,XXY/48,XXYY/49,XXXXY,其中48,XXYY占56%;47,XXY占30%;46,XY占12%;49,XXXXY占2%,患者父母核型正常;患者及父母SRY基因检测与染色体性别一致,患者检出Y染色体AZF微缺失,缺失位点为sY86和sY127,缺失类型为AZFa+AZFb缺失。结论: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存在Y染色体AZF微缺失,染色体核型分析和Y染色体AZF微缺失是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重要的遗传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INEFELTER综合征 序列标签位点 SRY基因 AZF微缺失
下载PDF
结合SSR标记和STS标记对家蚕无鳞毛翅基因的定位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修业 李木旺 +4 位作者 赵云坡 徐安英 郭秋红 黄勇平 郭锡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58,共5页
家蚕突变表型无鳞毛翅(non-lepis wing,nlw)由隐性基因nlw控制。由于家蚕雌性不发生交换,文章采用有鳞毛翅品系P50和无鳞毛翅品系U06两个品系组配F1代及BC1回交群体,(U06×P50)×U06和U06×(U06×P50)分别记作BC1F和BC... 家蚕突变表型无鳞毛翅(non-lepis wing,nlw)由隐性基因nlw控制。由于家蚕雌性不发生交换,文章采用有鳞毛翅品系P50和无鳞毛翅品系U06两个品系组配F1代及BC1回交群体,(U06×P50)×U06和U06×(U06×P50)分别记作BC1F和BC1M,根据已经构建的家蚕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及已经发表的有关序列对nlw基因进行了连锁及定位分析。得到8个与nlw基因连锁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和1个STS(Sequence-tagged sites)标记。BC1F群中的所有正常翅个体均表现出与(U06×P50)F1相同的杂合带型;而所有无鳞毛个体带型与亲本U06一致,为纯合型。利用BC1M群体构建了关于nlw基因的遗传连锁图,连锁图的遗传距离为125.7cM,与nlw基因最近的引物为STS标记cash2p,图距为11.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无鳞毛基因 基因定位 SSR STS
下载PDF
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春梅 冯祎高 +5 位作者 庄丽芳 曹亚萍 亓增军 别同德 曹爱忠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41-1747,共7页
为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已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部分同源群的EST序列设计104对STS引物,对中国春、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进行多态性分析。在104对STS引物中,有53对在对照普通小麦中... 为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根据已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部分同源群的EST序列设计104对STS引物,对中国春、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进行多态性分析。在104对STS引物中,有53对在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鹅观草、黑麦及簇毛麦之间存在多态性。利用普通小麦-黑麦1R^7R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黑麦1R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 19-500、CINAU20-950、CINAU21-1500、CINAU22-310和CINAU23-2000;利用普通小麦-簇毛麦1V^7V二体异附加系筛选出5对簇毛麦1V染色体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3-1700、CINAU24-1050、CINAU25-1650、CINAU26-500和CINAU27-620;利用鹅观草二体异附加系DA1Rk#1、异代换系DS1Rk#1(1A)、端体系DA1Rk#1L、易位系T1Rk#1S.W、长臂缺失系Del1Rk#1L筛选出5对鹅观草1Rk#1特异标记,分别是CINAU27-960、CINAU28-1360、CINAU29-480、CINAU30-560和CINAU31-520。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普通小麦的EST序列设计PCR引物,转化成STS标记,筛选普通小麦近缘物种黑麦、簇毛麦及鹅观草等染色体特异的分子标记,快速检测和追踪导入普通小麦背景中的黑麦1R、簇毛麦1V及鹅观草1Rk#1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为深入研究普通小麦远缘杂种材料提供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 表达序列标签 位点标签序列 黑麦(Secale cereale)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鹅观草 (Roegneria kamofi)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下载PDF
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b的PCR标记定位(英文)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文涛 曾瑞珍 +1 位作者 张泽民 张桂权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4期463-467,共5页
栽培稻 (OryzasativaL .)杂种F1花粉不育性至少由 6个基因座位所控制。为了定位其中的一个基因座位S b ,选用了 15 8个微卫星标记对粳型品种“台中 6 5”及其近等基因系TISL2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 5染色体短臂上的RM13在... 栽培稻 (OryzasativaL .)杂种F1花粉不育性至少由 6个基因座位所控制。为了定位其中的一个基因座位S b ,选用了 15 8个微卫星标记对粳型品种“台中 6 5”及其近等基因系TISL2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 5染色体短臂上的RM13在亲本间存在多态性。连锁分析表明 ,RM13与S b座位紧密连锁。根据微卫星标记分析的结果 ,在RGP(RiceGenomeResearchProgramofJapan)发表的遗传图谱的相应位置上选取了 11个RFLP标记 ,利用这些标记的末端序列设计特异PCR引物 ,进行ALP (ampliconlengthpolymorphism)分析 ,结果 11对引物均没有ALP。用6种四碱基识别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PBR(PCR_basedRFLP)分析 ,发现由R2 2 13S和R830两克隆设计的STS(sequence_taggedsite)标记在T6 5与TISL2之间存在酶切多态性。R830STS、RM13和R2 2 13SSTS与S b座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3.3cM (centiMorgan)、5 .2cM和 5 .5cM。这些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可以直接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 ,从而建立了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使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花粉不育性 基因定位 微卫星标记 序列标志位点 水稻 S-b
下载PDF
极大节旋藻(Arthrospiramaxima)高分子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茅云翔 凌娜 +2 位作者 王广策 隋正红 张学成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1-196,共6页
构建了极大节旋藻fosmid文库。该文库含有4300个克隆,重组率是100%,插入片段集中在30~36kh之间,平均为33kb,覆盖率为节旋藻基因组的25.8倍。随机挑选100个克隆进行双末端测序,得到110个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到67条功能基... 构建了极大节旋藻fosmid文库。该文库含有4300个克隆,重组率是100%,插入片段集中在30~36kh之间,平均为33kb,覆盖率为节旋藻基因组的25.8倍。随机挑选100个克隆进行双末端测序,得到110个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到67条功能基因序列。选取了14对特异的末端序列作为序列标签位点并设计引物,采用STS-PCR反应池法通过多轮筛选,得到127个阳性克隆,按照相互位置关系,绘制了4个连续的克隆重叠群。该研究为深入了解极大节旋藻分子遗传特性和绘制物理图谱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大节旋藻 FOSMID文库 序列标签位点(SIS) 功能基因 重叠群 物理图谱
下载PDF
获取人参、西洋参特定序列位点(STS)标记的新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光红 黄璐琦 +2 位作者 唐晓晶 何希荣 李欣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寻找人参、西洋参的分子鉴定新方法。方法:在人参、西洋参已知rDNA序列上设计单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多态性条带克隆测序,根据序列比对情况设计人参、西洋参特异引物,通过对PCR条件的优化得到人参、西洋参的STS标记。结果:引物Pg-q36... 目的:寻找人参、西洋参的分子鉴定新方法。方法:在人参、西洋参已知rDNA序列上设计单引物进行PCR扩增,对多态性条带克隆测序,根据序列比对情况设计人参、西洋参特异引物,通过对PCR条件的优化得到人参、西洋参的STS标记。结果:引物Pg-q36F能得到人参、西洋参的多态性条带,特异引物Pg-6F,Pg-479R仅对人参扩增474bp条带,特异引物Pq-442F,Pq-658R仅对西洋参扩增217 bp条带,能成功鉴定人参和西洋参。结论:建立了一种获取人参、西洋参STS标记的新方法。本方法大大加快STS标记的建立过程。可为其他中药材分子标记的获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西洋参 STS标记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AZFc微缺失区域序列标签位点的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青 王会 +4 位作者 刘玉林 徐彦 王鹏 施惠娟 冯云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无精子因子c(azoosperm ia factor c,AZFc)微缺失的类型及AZF多重PCR筛查时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ed sites,STSs)的选择。方法:采用多重PCR反应测定9个STS位点(sY84、sY86、sY127、sY134、sY152、sY145、sY255、sY...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无精子因子c(azoosperm ia factor c,AZFc)微缺失的类型及AZF多重PCR筛查时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ed sites,STSs)的选择。方法:采用多重PCR反应测定9个STS位点(sY84、sY86、sY127、sY134、sY152、sY145、sY255、sY254、sY157)筛查164例严重少精子症或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汉族男性Y染色体微缺失,并以精子浓度正常的男性105例作为对照;同时对来自多中心的180例已确诊为sY254、sY255缺失的男性进行sY145、sY152和sY157位点分析。结果:164例严重少精子症或无精子症男性中AZFc缺失者14例(8.5%);共194例sY254、sY255缺失男性的sY145、sY152均未缺失,而sY157未缺失者仅2例。发现1例单sY157缺失的严重少精子症男性为sY1206缺失和DAZ基因中DAZ3/DAZ4基因拷贝缺失。结论:sY254、sY255和sY157缺失是中国人群AZFc缺失的最常见类型;sY145和sY152微缺失在入选的研究对象中未曾出现,因此不建议作为AZFc常规筛查的位点。"sY157的单一缺失"可能是中国人群AZFc部分缺失的一种新类型,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微缺失 AZFc 序列标签位点
下载PDF
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法研究水稻亲缘关系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跃进 张桂权 卢永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8-261,共4页
为探明水稻品种的亲缘关系,合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选用5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对23个水稻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UPGMA构建系统树图进行聚类分析和计算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引物的扩增产物带型清晰,结果稳定;23个品种分为4种类型,其中... 为探明水稻品种的亲缘关系,合理利用水稻品种资源,选用55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对23个水稻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UPGMA构建系统树图进行聚类分析和计算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引物的扩增产物带型清晰,结果稳定;23个品种分为4种类型,其中籼型8个,粳型6个,偏籼型5个,偏粳型4个;籼型品种之间和粳型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近,偏籼型品种之间和偏粳型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远.为了提高籼稻或粳稻品种和杂交种的优势,应注意采用偏籼或偏粳材料作为亲本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亲缘关系 DNA分子标记 微卫星标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与成簇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晓俊 余枫华 +3 位作者 余云芳 纪律 周攀 赵雁林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308-314,共7页
目的描述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分型及成簇特征,为宜昌地区的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搜集宜昌地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经基因芯片检测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痰标本,接种罗氏培养基进行培养后,得到的36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选... 目的描述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分型及成簇特征,为宜昌地区的结核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搜集宜昌地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经基因芯片检测阳性的结核病患者痰标本,接种罗氏培养基进行培养后,得到的367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选择国际通用的24位点结核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及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IRU-VNTR)进行分子分型,用Hunter-Gaston指数(HGI)和遗传差异值(h)对MIRU位点的分辨率和差异性进行评价;运用BioNumerics5.0软件对VNTR-MIRU结果进行成簇性分析,根据近期传播率公式计算其近期传播率;367株菌株分离来自367例患者,细分为初治患者321例、复治患者46例后分别进行成簇率统计,初复治患者的成簇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7株结核分枝杆菌24位点VNTR-MIRU分型结果显示,其总的分辨率HGI值为0.999,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位点为QUB11b,其h值为0.79;遗传多样性最低的位点为MIRU24,其h值为0.03。分析时发现基因型呈明显的多态性,总共有324个基因型。成簇性分析发现,其中90株菌株形成39个簇,成簇率为24.52%(90/367),近期传播率为13.90%(51/367);复治患者菌株成簇率为21.74%(10/46),初治患者菌株成簇率为24.92%(80/321),两者成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0,P=0.639)。结论宜昌地区的结核分枝杆菌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近期传播率较低,且成簇率与初复治无关,提示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以内燃复发为主,也存在小范围内的流行,在结核防控方面要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基因型 串联重复序列 序列标记位点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立克次体感染的PCR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詹志农 李文广 +3 位作者 林英姿 王华民 孙晓娟 林碧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14-17,共4页
作者应用PCR技术对30例疑似立克次体感染或不明热患者的血液标本和/或立克次体细胞分离培养物进行立克次体特异性DNA检测。用Rr.190.70p、R.r.190602n,Rr.17KD,sta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D... 作者应用PCR技术对30例疑似立克次体感染或不明热患者的血液标本和/或立克次体细胞分离培养物进行立克次体特异性DNA检测。用Rr.190.70p、R.r.190602n,Rr.17KD,sta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DNA扩增,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特异性DNA11份,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特异性DNA4份,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DNA4份,其中有10份血液标本在分离前用Rp.C.S.引物进行PCR检测,检出立克次体属DNA7份,分离培养后再取分离培养物和阳性血液标本同法用Rr.190.70p、R.r.190602n,Rr.17KD,sta583种引物对分别进行PCR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聚合酶链反应 立克次氏体感染 诊断化验室
下载PDF
Y染色体AZFc微缺失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青 王磊光 +6 位作者 吴斌 邱毅 徐彦 刘淼 王鹏 袁瑶 施惠娟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AZFc微缺失的规律。方法:采用9个STS位点(sY84、sY86、sY127、sY134、sY152、sY145、sY255、sY254、sY157)的多重PCR,排除sY84、sY86、sY127、sY134缺失的患者,共有194例严重少弱精子症或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Y染色体AZFc微缺失的规律。方法:采用9个STS位点(sY84、sY86、sY127、sY134、sY152、sY145、sY255、sY254、sY157)的多重PCR,排除sY84、sY86、sY127、sY134缺失的患者,共有194例严重少弱精子症或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汉族男性发生AZFc微缺失;对其中192例sY254、sY255、sY157缺失的患者,再通过sY1191、sY1197、sY1054、sY1125及sY1206 STS位点检测,分析其缺失规律。结果:192例sY254、sY255、sY157缺失患者存在5种缺失模式,其中常见的为sY1197(+)、sY1191(-)、sY1206(-)、sY1054(-)、sY1125(+),占54.17%(104/192);sY1197(+)、sY1191(+)、sY1206(-)、sY1054(-)、sY1125(+),占28.12%(54/192);sY1197(+)、sY1191(-)、sY1206(-)、sY1054(+)、sY1125(+),占14.58%(28/192)。70.83%的AZFc微缺失患者,近端缺失区域发生在sY1197和sY1191之间(属于b2区域);82.29%的AZFc微缺失患者,远端缺失区域发生在sY1054和sY1125之间(属于b4区域)。结论:中国汉族人群AZFc微缺失有5种缺失模式,AZFc微缺失近、远端缺失位点基本集中于复制子b2和b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染色体微缺失 AZFc 序列标签位点 规律性
下载PDF
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与男性不育症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之驎 王沙燕 +2 位作者 李启运 戴勇 张院章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4年第6期342-345,共4页
目的 研究特发性少精症、严重少精症、无精症患者与 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针对 19例特发性少精症、 10例特发性严重少精症、 6例特发性无精症患者与对照组 30名已正常生育的男性 ,进行 AZF... 目的 研究特发性少精症、严重少精症、无精症患者与 Y染色体基因微缺失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针对 19例特发性少精症、 10例特发性严重少精症、 6例特发性无精症患者与对照组 30名已正常生育的男性 ,进行 AZFa、AZFb、AZFc、AZFd4个区域共15个序列标签位点 (sequence tag site,STS)的微缺失分析。 结果 少精症 19例中发现 Y染色体微缺失 1例 ,严重少精症 10例中发现 Y染色体微缺失 3例 ,无精症 6例和正常对照组 30例均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缺失形式有 3种 ,分别是 AZFb区的 SY12 7、 S134Y、 AZFd区的 SY15 2。 结论 精子发生障碍性不育与 Y染色体微缺失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F Y染色体微缺失 特发性少精症 基因微缺失 严重 对照组 正常 结论 发现 STS
下载PDF
辣椒抗疫病相关基因的RGA-STS标记的开发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博 左星 +2 位作者 李永新 巩振辉 李大伟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4-127,共4页
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课题组克隆的辣椒抗疫病相关的全长基因RGA1(GenBank登录号:GQ386945)设计一对引物,上游引物为BY32,下游引物为RBQC-R。以对辣椒疫病高抗的品种CM334和感病品种EC为试材,利用PCR技术分析辣椒抗疫病的Se... 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课题组克隆的辣椒抗疫病相关的全长基因RGA1(GenBank登录号:GQ386945)设计一对引物,上游引物为BY32,下游引物为RBQC-R。以对辣椒疫病高抗的品种CM334和感病品种EC为试材,利用PCR技术分析辣椒抗疫病的Sequence Tagged Sites(STS)标记。结果表明,在高抗品种CM334中得到700 bp大小的STS700标记,而在感病品种EC中未扩增出相应大小的片段。在多个不同抗疫病辣椒品种中验证说明,STS700标记鉴定辣椒疫病抗性可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病 分子标记 RGA-S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