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High-Eefficient Breeding Technology Platform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莹 赵翠荣 +1 位作者 王立峰 陈科海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4期524-526,共3页
[Purpose]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high-efficient breeding technology platform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Method] Conclusion was made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 [Purpose]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high-efficient breeding technology platform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Method] Conclusion was made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and the conception of introducing haploid breeding technology into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of high-efficient breeding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was proposed.[Result]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not only retains the properties of total male abortion of Taigu Genetic Sterile Wheat,steady sterility,and high hybrid rate after open pollination,but also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dwarfing ability of Aibian No.1,becoming a comparatively ideal population modification means.At present,the application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mainly includes germplasm resources platform of population modification by using dwarf male-sterile wheat,technology platform of constructing new high-efficient breeding system by using dwarf male-sterile wheat,and production platform of using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to breed new varieties.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haploid breeding into the already established wheat high-efficient breeding system,a new system of high-efficient biological breeding technology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was constructed theoretically.[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s to the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warf male-sterile wheat Breeding platform Haploid breeding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of population improvement through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scab resistance in wheat using dominant male-sterile gene ms2
2
作者 蒋国梁 吴兆苏 +2 位作者 陈兆夏 俞世蓉 吴纪民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5年第11期1361-1369,共9页
An original base population with wide genetic variability was developed by multiple-parent cross- ing,intermating and recrossing using the dominant male-sterile gene ms2(Tal).Then the phenotypic recurrent selection wa... An original base population with wide genetic variability was developed by multiple-parent cross- ing,intermating and recrossing using the dominant male-sterile gene ms2(Tal).Then the phenotypic recurrent selection was conducted for the male-sterile pla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pulation and develop a gene pool with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scab in wheat.Generations RC_0-RC_2 and RC_1-RC_5 from the resistance resource pool were evaluated for the resistance and the effect of population improvement was analyzed in Nanjing under soil-surface inoculation with F.graminearum-diseased seeds in 1988/1989 and single-floret inoculation with ascospore suspension of G.zeae in 1991/1992,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soil-surface inocu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s or percentages of diseased spikelets and seeds per spike of the male-fertile plant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of the population to scab was obviously increased.The percentages of uninfected seeds per spike in generations RC_0,RC_1 and RC_2 were 49.2%,65.5% and 70.7%,respectively.The frequencies of plants with lower than 30% of diseased spikelet and seed percentages in the population were increased by 40% and 36%,respectively,through 2 cycles of se- lection.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single-floret inoculation,the result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the fungal spread could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rough the phenotypic recurrent selection.The opportunity of obtaining superior resistant plants from the population would be enhanced gradu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 pool.On average,from RC_1 to RC_5,the population mean of diseased spikelets of inoculated spikes was reduced by 8.6% and the frequency of resistant plants with fewer than 4 diseased spikelets per inoculated spike was increased by 4.2%,respectively,per cycle.The frequency of susceptible plants with more than 10 diseased spikelets in inoculated spikes was decreased by 9.2% after 4 cycles of se- lection.The genetic variance for resistance reduced remarkably but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genetic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found during the first 4 cycles of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taigu male-sterilITY recurrent selection SCAB resistance GENE pool
原文传递
小麦中雄性不育同源序列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军方 任正隆 +3 位作者 孔秀英 吴佳洁 周荣华 贾继增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66-570,共5页
利用拟南芥中已克隆的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和水稻中假定雄性不育蛋白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并在太谷核不育小麦可育株及不育株花药中进行扩增,得到了一条134bp的片段。以该片段为基础,通过电子延伸得到一个长为1 604bp的序列,该序... 利用拟南芥中已克隆的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和水稻中假定雄性不育蛋白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简并引物,并在太谷核不育小麦可育株及不育株花药中进行扩增,得到了一条134bp的片段。以该片段为基础,通过电子延伸得到一个长为1 604bp的序列,该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包含一段由200个氨基酸组成的雄性不育保守区。RT PCR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同源序列只在小麦可育花药中表达,而在小麦败育花药、叶片和根中不表达,说明该雄性不育同源序列为花药发育特异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雄性不育 同源序列 电子克隆
下载PDF
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高庆荣 化斌 +2 位作者 张爱民 刘秉华 刘冬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10-1114,共5页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 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对改良品质性状的Ta1小麦轮回选择群体C4进行了分子检测,并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结果的验证,以探讨群体5亚基基因型的组成及其特异PCR标记用于轮回选择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具有1Dx5亚基的单株中均扩增出450bp的基因片段,生化标记检测也证明所有能扩增出450bp片段的单株均含有5亚基的条带,分子标记与生化标记结果一致,而且PCR扩增结果的重复性好。说明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的选择准确率高,完全可用于Ta1小麦群体改良中1Dx5亚基基因型的检测;(2)构建的轮回选择群体C4中携带1Dx5亚基的优质基因型比例高,达56.81%,且大都伴随与之连锁的10亚基出现。生化检测表明群体中同时产生5+12稀有亚基和14+15与5+10的聚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群体改良 分子标记 HMW-GS SDS-PAGE
下载PDF
矮败小麦创制与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翟虎渠 刘秉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127-4131,共5页
阐明矮败小麦创制的过程和其在小麦育种上应用前景,提出矮败小麦育种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小麦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育种上应用的思路。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杂优利用
下载PDF
诱导太谷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洪平 孙耀中 +1 位作者 吴学仁 秦素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69-74,共6页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深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也明显不同,适当加深剪颖能提高诱导效果.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应用大谷核不育小麦为诱导材料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孤雌生殖 化学诱导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性状的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德崇 张大业 +2 位作者 刘宗镇 汪志远 赵文俊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检验轮回选择法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在人工诱发病害流行的环境中,用三个不同世代的基因库轮选群体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轮选世代的递增,可育株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平均病小穗数和病粒数都显著减少,群体抗赤霉病性... 为检验轮回选择法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效果,在人工诱发病害流行的环境中,用三个不同世代的基因库轮选群体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轮选世代的递增,可育株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平均病小穗数和病粒数都显著减少,群体抗赤霉病性获得增益,同时随轮选次数的增加,组群个体间病小穗数和病粒数的遗传方差随之下降,反映个体间抗性差异的相对减少。在轮选过程中,可育株衍生系的农艺性状逐步获得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抗赤霉病 轮回选择 育种
下载PDF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的研究Ⅰ.轮选群体的育性分离及性状表现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庆荣 孙兰珍 +2 位作者 刘保申 张延传 于金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 ,对 C0 ~ 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 ,符...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组建成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恢复系表型轮回选择群体 ,对 C0 ~ C3不同轮选世代的育性及其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K、V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没有影响 ,符合可育∶不育 =1∶ 1的分离比例。经过 3次轮回选择 ,小麦株高、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具有一定的选择效果 ,其中株高比对照降低 3.3cm,穗粒数增加 2 .7粒 ,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遗传进度 雄性不育恢复系 育性表现 农艺性状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消除法获得太谷核不育小麦纯合体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敬三 路铁刚 辛化伟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3期254-257,共4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受单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1)控制,其不育株总是杂合(Ta1ta1)的,纯合不育株(Ta1Ta1)并不存在。实验以太谷核不育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为母本和玉米(Zeamay...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受单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1)控制,其不育株总是杂合(Ta1ta1)的,纯合不育株(Ta1Ta1)并不存在。实验以太谷核不育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为母本和玉米(ZeamaysL.)杂交,利用杂合子和幼胚细胞分裂过程中父本玉米染色体自发消除的特点,经过激素处理、幼胚拯救和染色体人工加倍,成功地获得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纯合显性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Ta1Ta1),并利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方法,将这一宝贵新种质长期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纯合体 染色体消除 小麦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和利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隋新霞 孙兰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9-244,共6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在小麦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遗传分析、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小麦育种上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且对其研究和利用的前景...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在小麦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遗传分析、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小麦育种上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且对其研究和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雄性不育 TAL基因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细胞子特征 种质资源创新
下载PDF
采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法提高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绍南 叶定生 +1 位作者 张秋英 余建华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4,共4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的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通过选择、杂交、重组、累加,再选择、再杂交、重组、累加,周而复始的选择,能不断有效地...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的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通过选择、杂交、重组、累加,再选择、再杂交、重组、累加,周而复始的选择,能不断有效地将抗赤霉病基因重组和累加起来。本研究自1985年以来,经过连续十年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性的多点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性超过苏麦3号的有七个新品系,抗性类型接近苏麦3号的有35个新品系,其中大部分材料比苏麦3号早熟,20多份材料丰产性比苏麦3号好,有些材料已在全国8个省的育种单位作为抗源利用。抗赤霉病性反映良好,表明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对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赤霉病 抗病性
下载PDF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Ⅰ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赞林 甘斌杰 +1 位作者 张少华 沈正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4期302-304,共3页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开花习性 柱头生活力
下载PDF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新华 孙永堂 +3 位作者 井立玲 侯广云 徐相波 刘树玉 《山东农业科学》 1998年第1期5-8,共4页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等性状变异。已育成3个小麦品种的实践证明,辐射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育种效率高,周期短。本文提出了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育种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辐照花粉 有性杂交 小麦 育种
下载PDF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改良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新望 张汝斌 范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7-12,共6页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 由1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1,对其6个性状进行混合选择和单性状集团选择;由4个亲本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基础群体B_2,进行回交混合选择.结果表明,无论采取哪种方案,对单株籽粒蛋白质产量、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效率,三轮平均在5%以上.从单个性状的遗传进度看,集团选择效果最大;对群体的改良,以混合选择最优,其次是回交混合选择,二者均有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而集团选择不利于群体方差的增大.就选择阶段而言,集团选择、混合选择和回交混合选择分别在第一、二、三轮选择效果最高.本文还对小麦轮回选择方法应用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育 轮回选择 育种
下载PDF
Ta1小麦不同轮选世代不育株的HMW-GS组成与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正斌 化斌 +3 位作者 高庆荣 赵桂清 乔晓琳 邱新民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6,共5页
为了给T a1小麦轮选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SDS-PAGE方法对T a1小麦轮选群体C2、C5世代不育株及亲本的HMW-G S组成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2世代不育株的HMW-G S变异十分广泛,变异系数高达94.2%。31种亚基组合中“1,7+8,2+12”... 为了给T a1小麦轮选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利用SDS-PAGE方法对T a1小麦轮选群体C2、C5世代不育株及亲本的HMW-G S组成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2世代不育株的HMW-G S变异十分广泛,变异系数高达94.2%。31种亚基组合中“1,7+8,2+12”出现频率最高。G lu-B 1位点亚基变异最丰富,有15种类型,而且产生了7、22、13+16等亲本中不存在的亚基;G lu-D 1位点优质亚基5+10仅占18.0%,2+12亚基仍占明显优势。(2)C5世代不育株的HMW-G S变异较亲本广泛,29种亚基组合中,杂合的“1,7+8/14+15,5+10”出现频率最高(12.7%),其余皆小于7.0%;G lu-B 1位点变异类型仅有9种,且多为杂合。C5世代优质亚基5+10、14+15出现频率提高至40.0%和32.0%,但变异系数降为80.7%,表明轮选效果明显,但C5世代群体的遗传异质性较C2世代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选群体 高分子量咎蛋白亚基 遗传异质性
下载PDF
Ta1小麦轮选群体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化斌 高庆荣 +1 位作者 王瑞霞 王雪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93-797,共5页
利用Ta1小麦 Ms2 创建改良小麦面包品质的优质群体,采用SDS-PAGE法对其2次互交轮回群体C2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93个样品中各HMW-GS及其组成模式的频率不尽相同,Glu-A1、Glu-B1和Glu-D1位点上产生频率最高的亚基分... 利用Ta1小麦 Ms2 创建改良小麦面包品质的优质群体,采用SDS-PAGE法对其2次互交轮回群体C2的HMW-GS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93个样品中各HMW-GS及其组成模式的频率不尽相同,Glu-A1、Glu-B1和Glu-D1位点上产生频率最高的亚基分别是1、14+15和2+12,各为54.40%、35.75%和60.10%,优质亚基5+10的频率为17.6%; null、14+15、2+12 模式产生频率最高,为13.47%,并有 14+15,5+10 的优质亚基聚合体出现,占5.2%;该群体也产生了亲本不具有的13、16、22亚基及19种新的HMW-GS组成模式.说明利用Ta1小麦轮回选择技术是创造新亚基类型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群体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山西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温辉芹 裴自友 +4 位作者 侯美莲 张立生 程天灵 李雪 朱玫 《山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1715-1717,共3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小麦特异种质资源,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总结了山西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其衍生种质矮败小麦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基础研究和群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育种成就,并提出今后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 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小麦特异种质资源,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总结了山西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及其衍生种质矮败小麦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基础研究和群体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取得的育种成就,并提出今后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培育优异新品种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 矮败小麦 育种进展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衍生材料川6415在其后代中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俊 王琴 +3 位作者 魏会廷 胡晓蓉 蒲宗君 杨武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2-667,共6页
川6415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的重要小麦育种基因资源,解析川6415在其衍生后代的遗传,对利用川641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617对SSR引物对川6415及其衍生品种(系)进行扫描,分析川6415在其一代、二代衍生品... 川6415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育成的重要小麦育种基因资源,解析川6415在其衍生后代的遗传,对利用川6415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617对SSR引物对川6415及其衍生品种(系)进行扫描,分析川6415在其一代、二代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结果表明,一代衍生品种川麦42继承了26.6%川6415的遗传物质;二代衍生品种(系)31区和R104更多的继承了川6415的遗传物质,分别为32.6%和37.2%。川麦42遗传背景中来源于川6415的SSR标记位点,在除3D、4D、7D外的18条染色体上都有分布,在2A、2B和4B染色体上形成染色体区段。4B上川麦42遗传背景中源于川6415的染色体区段有利于增加穗数/m2;2B和7A上的川6415染色体区段有利于降低川麦42株高。因此,太谷核不育小麦衍生材料川6415可作为增加穗数/m2和降低株高的重要基因资源用于小麦高产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不育小麦 川6415 衍生后代
下载PDF
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育成冬小麦新品种京核三号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振东 张继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10,共5页
京核三号是利用我国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高效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育种方法新颖;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诸多方面的突出优点。已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 京核三号是利用我国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高效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础丰富;育种方法新颖;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诸多方面的突出优点。已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被列入北京市“126”种子工程,正在生产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 小麦 育种方法 新品种 京核三号
下载PDF
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研究——Ⅲ.不同基础群体组建方法及其轮回选择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国梁 吴兆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41-452,共12页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多亲本杂交,按不同的方式组建基础群体。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和选择强度,分别进行轮回选择。对长期库 GPO 和近期库 GPⅠ、GPⅡ,GPⅢ等4个不同轮选群体,于1989/1990和1990/1991年在南京进行了研究。群体平均抗赤...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多亲本杂交,按不同的方式组建基础群体。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和选择强度,分别进行轮回选择。对长期库 GPO 和近期库 GPⅠ、GPⅡ,GPⅢ等4个不同轮选群体,于1989/1990和1990/1991年在南京进行了研究。群体平均抗赤霉病性 GPⅢ较强,GPⅡ较弱。各群体当选优良可育株平均病粒数(率)GPⅢ较低,但其后代抗赤性与其他3个群体间无明显差异。与 GPO 相比,GPⅠ、GPⅡ、GPⅢ平均株高分别矮12.2,11.4和6.7厘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粒重和千粒重分别高9.79—17.20%和2.76—9.91%;穗粒数、小穗数明显较多。当选优良单株平均株高3个近期库比长期库矮7—10厘米,单株粒数多40—70粒,单株粒重高1.5—4.5克,穗粒数多2—6粒,穗粒重高0.2—O.55克。表明 GPⅠ、GPⅡ的组群方法较 GPO 好,3个近期库的改良效果显著优于长期库。各群体遗传变异均较大,进一步选择仍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轮回选择 赤霉病 抗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