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田建明 徐徐 +2 位作者 谢华章 杨云 丁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分类原则 分布特征 江苏及南黄海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2
作者 TIAN Jian-ming(田建明) +7 位作者 XU Xu(徐徐) XIE Hua-zhang(谢华章) YANG Yun(杨云) DING Zheng(丁政)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4期480-489,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earthquake principle for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jiangsu province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下载PDF
New recognitions to genesis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Xuxi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3
作者 MA Chunmei ZHU Cheng +1 位作者 LIN Chengkun PUYANG Kangj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367-374,共8页
Along the north bank of the Xuxi River, the sand-intercalated-muddy gravel layer from -3.7 - -5.8 m in the borehole 7508 at the East Dam and the middle, coarse and fine sand layer with a thickness of 4.5 m at the lowe... Along the north bank of the Xuxi River, the sand-intercalated-muddy gravel layer from -3.7 - -5.8 m in the borehole 7508 at the East Dam and the middle, coarse and fine sand layer with a thickness of 4.5 m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rehole 8179 between the East Dam and the West Dam indicate that a large natural river was here before the Kingdom of Wu excavated the Xuxi Canal. The existence of Neolithic sites such as Xuecheng, Chaoduntou and Xiajiadang along the Xuxi River and the silt layer with dozens of meters archived under the earth's surface within a range of 1 km along both banks are the even more important evidence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ancient Zhongjiang River. The floodgate of the East Dam nowadays makes agains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huiyangjiang River and the Taihu Lake. The authors suggest the canal between Wuhu and Taihu Lake should be excav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namely, the navigation channel from Wuhu through Guchenghu Lake, Xuxi River, East Dam, Liyang, Yixing to Taihu Lake should be further widen and the deposits composed of slope wash on the watershed between Shuiyangjiang River and Taihu Lake should be dredged away. Then, the channel journey can be shortened, the boats in ship transportation on the Yangtze River can be shunted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shipping, the resources of sand and gravel in the old river channel can be exploited and the dike of the Yangtze River can be reinforced. So, the problems of irrigation, flood diversion,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drainage of flooded fields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will be resolved. Then, the above methods can impe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Xuxi River and Taihu Lak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province genesis of the Xuxi River borehole data exploitation of riverway canal from Wuhu to taihu lake
下载PDF
江苏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水质监测与分析
4
作者 武金翠 李梦南 +1 位作者 雷羚洁 徐静好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99-103,共5页
对江苏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2019—2021年这3年间的水体水质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公园内植物应用现状以及植物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且一直维持在国家地表水规定的范围内;溶解氧含量一直处于Ⅰ类水环境质... 对江苏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2019—2021年这3年间的水体水质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公园内植物应用现状以及植物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指标变化幅度较小,且一直维持在国家地表水规定的范围内;溶解氧含量一直处于Ⅰ类水环境质量标准;总氮含量略有变化,维持在Ⅱ类水环境质量标准;化学需氧量逐年增长;总磷、氨氮的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区域内植物群落丰富,垂柳、芦苇、睡莲、香蒲等植物交错分布,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强。当前,应加强湿地内居民环保意识,实施正确的湿地生态保护措施,以期更好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 水质监测 植物影响 湿地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多尺度分级河网模型在江苏省太湖地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时强 黎东洲 +4 位作者 范子武 刘国庆 乌景秀 杨帆 黄玄 《中国防汛抗旱》 2023年第8期1-6,18,共7页
江苏省太湖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城镇化率高,水利工程众多且调度复杂,流域、区域、圩区等特点明显,区域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圩区排涝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平原河网水动力模拟模型有其内在的复杂性,大型平原河网的水文—水... 江苏省太湖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城镇化率高,水利工程众多且调度复杂,流域、区域、圩区等特点明显,区域防洪、城市防洪排涝、圩区排涝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平原河网水动力模拟模型有其内在的复杂性,大型平原河网的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通常难以满足模型数据动态更新和多尺度分级模拟要求。利用多尺度智能模型构建思路,针对江苏省太湖地区洪涝问题开展多尺度智能分级模型的构建与模拟,结果表明,多尺度模型能够快速模拟江苏省太湖地区洪涝情况,为江苏省太湖地区洪涝精准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分级 河网模型 洪涝模拟 江苏省太湖地区
下载PDF
江苏省南水北调多工程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闻昕 黄抒艺 +4 位作者 谭乔凤 方国华 薛刘宇 贾璐 王浩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4,134,共8页
为统筹协调江苏省南水北调水资源调配系统内各方用水要求和矛盾,提升工程效率,降低系统耗电成本,提出了面向多工程多目标的联合优化调度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构建了联合调度优化模型,针对丰、平、枯3种典型年提出了联合优化调度方案。与江... 为统筹协调江苏省南水北调水资源调配系统内各方用水要求和矛盾,提升工程效率,降低系统耗电成本,提出了面向多工程多目标的联合优化调度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构建了联合调度优化模型,针对丰、平、枯3种典型年提出了联合优化调度方案。与江水北调工程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际的独立运行调度模式对比结果表明,联合优化调度方案总耗电成本可分别降低31%、14%和29%,相较于独立运行调度模式,联合优化调度方案能更科学地进行水源及输水线路的选择和切换,更充分地利用沿线湖泊的调蓄能力,通过复杂闸泵系统的联合运行,实现不同类别水源的互济互调,更有效地提升系统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多尺度调度 湖泊群调度 梯级泵站运行 南水北调工程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与空间布局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晖 朱凯群 +5 位作者 袁芳 翟可 夏钰昕 范子武 朱建书 安树青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3期69-72,共4页
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资源丰富,多年来在湿地保护修复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生态质量仍需提升等问题。为促进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基于流域湿地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改善太湖水质、保障太湖供水安全及可持续利用为... 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资源丰富,多年来在湿地保护修复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生态质量仍需提升等问题。为促进流域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开展,基于流域湿地现状和存在问题,以改善太湖水质、保障太湖供水安全及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探索提出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湿地“一核两圈三片四廊”的湿地保护与修复空间布局,通过大力实施流域内“点-线-面”相结合的湿地保护与修复的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太湖流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太湖流域 湿地保护 空间布局
下载PDF
江苏省太湖地区沿江潮位特征要素变化分析
8
作者 吴小靖 柳子豪 +2 位作者 钟栗 吴心艺 秦灏 《江苏水利》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感潮地区外江潮位变化对区域洪涝体系的有效发挥非常重要。目前江苏省太湖地区现状防洪规划并未将外江潮位变化纳入区域防洪标准的制定进行考虑。根据江苏省太湖地区沿江3个潮位代表站长系列潮位资料,对沿江潮位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感潮地区外江潮位变化对区域洪涝体系的有效发挥非常重要。目前江苏省太湖地区现状防洪规划并未将外江潮位变化纳入区域防洪标准的制定进行考虑。根据江苏省太湖地区沿江3个潮位代表站长系列潮位资料,对沿江潮位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代表站年内最高潮位与汛期排涝设计潮位均表现出整体升高的趋势,其中以镇江(二)站变化最为显著。进入21世纪,沿江潮位特征值均出现由降低转为升高的突变现象,也反映出外部排江环境在变差,在后续地区防洪规划修编时,要增加考虑潮位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流域上游的湖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位 洪涝灾害 感潮地区 太湖流域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省入太湖污染量分析(1998-2007年) 被引量:56
9
作者 马倩 刘俊杰 高明远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4,共6页
近年来,太湖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太湖水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太湖已列为国家重点治理项目。本文根据1998-2007年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及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分析入湖水量、入湖河道水... 近年来,太湖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太湖水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太湖已列为国家重点治理项目。本文根据1998-2007年环太湖水文巡测资料及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监测成果,分析入湖水量、入湖河道水质、入湖污染物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太湖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量 分析 太湖 江苏省
下载PDF
苏南运河沿线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帆 周钰林 +5 位作者 范子武 乌景秀 贾本有 刘国庆 谢忱 王朝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4,共9页
苏南运河自北向南穿过太湖流域腹部,具有航运、防洪排涝、灌溉和景观功能。近些年,运河汛期水位连年超历史,造成运河沿线及周边受灾严重。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可为运河高水位成因分析、防汛排涝调度决策、新老工程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手... 苏南运河自北向南穿过太湖流域腹部,具有航运、防洪排涝、灌溉和景观功能。近些年,运河汛期水位连年超历史,造成运河沿线及周边受灾严重。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可为运河高水位成因分析、防汛排涝调度决策、新老工程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手段。基于Infoworks ICM软件,充分考虑苏南运河沿线平原河网地区圩区、城区管网以及复杂下垫面,构建了苏南运河沿线平原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鉴于苏南运河沿线水系边界难以确定,将模型构建范围扩大至2.16万km2。采用2015年和2016年的汛期实况降雨、水位和调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绝大多数水文站点水位模拟纳什系数接近于1,模型可信度高;可决系数显示相关性中等偏上,模型总体结果可信。同时相比其他片区,湖西区精度更高,主要原因是相比其他片区,湖西区受人为调度干预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水动力模型 太湖流域 苏南运河 模型构建 率定验证
下载PDF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赵其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9-334,共6页
文章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镍、锌、汞,其中汞的污染指数最大,是主要污染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达1.52,变异系数以... 文章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镍、锌、汞,其中汞的污染指数最大,是主要污染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达1.52,变异系数以汞、镉、铅、铜较大。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化工区(1.84)>养殖区(1.54)>大棚菜地区(1.22)>印染造纸区(0.99)。不同地貌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中部平原区(1.71)>北部洼区(1.57)>南部湖荡区(0.99)。测定的剖面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在剖面上一般都有表聚、亚表聚特征,总体上是上层含量高于下层,增加了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快速发展区 土壤重金属 空间变化 复合污染 苏南
下载PDF
江苏省入太湖河道污染物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万晓凌 马倩 +1 位作者 董家根 高鸣远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3期38-41,共4页
为了对太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数据,对1998—2009年江苏省环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入湖污染物量和入湖水质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河道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70.6亿m3,主要入湖河道的NH3-N、TP、TN、CODM... 为了对太湖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治理提供参考数据,对1998—2009年江苏省环太湖河道的入湖水量、入湖污染物量和入湖水质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环太湖河道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70.6亿m3,主要入湖河道的NH3-N、TP、TN、CODMn平均入湖量分别为1.37万t、1360t、2.63万t和3.77万t,环太湖河道超Ⅲ类水标准的断面占断面总数的71.5%~95.3%,其中1998—2004年超Ⅲ类水质的断面呈上升趋势,水质逐渐恶化,而2005—2009年超Ⅲ类水质的断面渐趋下降,水质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入湖河道 水质污染 水量计算 江苏省
下载PDF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Cu、Ni、Pb、Zn形态及其有效性定量分析——以昆山市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1 位作者 赵其国 张学雷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2-658,共7页
研究了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有效态Cu、Ni、Pb、Zn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u、Ni、Pb、Zn各形态含量以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Cu和Pb... 研究了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有效态Cu、Ni、Pb、Zn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u、Ni、Pb、Zn各形态含量以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Cu和Pb有机质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也较高,分别达36.09%和28.30%。土壤可交换态含量、碳酸盐结合态含量、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及残渣态含量均以Zn最高;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以Cu最高;土壤可交换态含量变异系数、土壤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及土壤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Ni为最大;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Zn最大;土壤残渣态含量变异系数以Pb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可交换态铜对土壤有效态铜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镍含量对土壤有效态镍含量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和有机质结合态铅对土壤有效态铅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锌和碳酸盐结合态锌对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形态 生物有效性 定量表达 相关性 经济快速发展区 苏南
下载PDF
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污染负荷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颜润润 晁建颖 +2 位作者 张磊 崔云霞 庄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3,共5页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2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 利用第一次全国污染物普查数据对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的原始产生量、出厂排放量按行业类别及排放去向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仅COD、氨氮2项指标被纳入普查工业源重点因子,为全面分析工业源污染负荷量,选取常州、苏州、无锡、镇江地区共计1424家典型企业对TN、TP因子进行了补充监测,同时,对各县市共214家污水处理厂排口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源直排入河量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入河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区工业源原始产生废水19.59亿t、COD 118.7万t、氨氮3.47万t,经过企业内部处理后出厂排放废水量约11亿t,其中35%的废水接入了污水处理厂;太湖流域江苏片区最终入河的工业源污染物量分别为COD 10.6万t/a、氨氮4 665t/a、总磷934t/a、总氮1.84万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污染源 普查 入河量 太湖流域 江苏
下载PDF
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构成的系统分析和结构优化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陶卓民 高春亮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7,共5页
本文从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现状出发 ,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资源、客源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本文从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现状出发 ,对江苏环太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根据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从资源、客源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江苏环太湖地区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及该地区未来旅游产品的构成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环太湖地区 旅游产品的构成 系统分析 结构优化
下载PDF
江苏省太湖流域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仇蕾 赵爽 王慧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92,共9页
为解决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问题,研究行之有效的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现行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监管参与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采用信号博弈的理论方法,构建委托-代... 为解决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问题,研究行之有效的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现行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监管参与主体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采用信号博弈的理论方法,构建委托-代理关系的博弈模型,并得出博弈均衡,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现行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构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地方官员纵容污染的政治成本,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对于实现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的博弈均衡、保障监管有效实施有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江苏省太湖流域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变革传统监管体系中地方政府作为唯一监管主体,为兼容上级政府的行政、司法监督和公众等社会性监督的中央-地方-公众合作监管体系。形成了核心层面与辅助层面组成的双层监管结构,以及自上而下监管和自下而上监督的双向监管模式。最后为江苏省太湖流域设计中央-地方-公众合作的工业水环境监管体系运行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托-代理关系 信号博弈 江苏省太湖流域 工业水环境 监管体系
下载PDF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被引量:11
17
作者 尹荣尧 周燕 朱晓东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0年第3期93-95,共3页
太湖流域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太湖流域所跨省份之一的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太湖水污染进行了防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从组织领导、... 太湖流域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域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太湖流域所跨省份之一的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太湖水污染进行了防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蓝藻应急治理、控源截污和长效治理5个方面总结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太湖 水污染防治
下载PDF
调引长江水改善常州地区水环境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韦忠 王晓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81,99,共5页
调水工程是一种改善水环境的工程措施,有必要对其引水效果和调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常州市沿江水利枢纽2011年5月15~19日连续5 d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引水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引水流量与水质综合指数的关系,阐明了调水对常... 调水工程是一种改善水环境的工程措施,有必要对其引水效果和调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常州市沿江水利枢纽2011年5月15~19日连续5 d调水试验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引水前后污染物浓度变化和引水流量与水质综合指数的关系,阐明了调水对常州市河道水环境的改善程度和范围。从水质改善的时效上看,连续3~4 d的翻水方案为较优方案。研究结果为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优化调度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工程 水环境 改善效果 太湖 江苏常州
下载PDF
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8
19
作者 吕振霖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 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做法和效果.经过近5年的持续努力,太湖水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蓝藻暴发减弱,湖体水质得到改善,湖泛基本消失.实践证明,目前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控源治污、打捞蓝藻、生态清淤、调水引流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认为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污染治理,控源是基本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生态清淤是有效措施,促进河湖良性互动是必要途径,正确把握湖泊的生命规律是重要课题;由于太湖污染的长期积累,太湖已形成的"藻型生境条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加之现有的入湖污染仍远超湖体允许的纳污能力,一旦温度、水流、光照等外部条件适宜,太湖蓝藻生态危害仍然可能大规模暴发,太湖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环境综合治理 治理措施 江苏省
下载PDF
苏南水网地区农田钾素资源概况及潜力 被引量:5
20
作者 颜廷梅 杨林章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2000年第1期46-50,共5页
苏南水网地区,土壤供钾潜力较低,加之复种指数较高,雨水过多,土壤钾素匮缺严重,其中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钾素养分占钾肥施入量的54.4%。而我国钾矿资源贫乏,钾肥的生产量还不到需要量的1/10,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物... 苏南水网地区,土壤供钾潜力较低,加之复种指数较高,雨水过多,土壤钾素匮缺严重,其中因径流和渗漏损失的钾素养分占钾肥施入量的54.4%。而我国钾矿资源贫乏,钾肥的生产量还不到需要量的1/10,随着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物的需钾量将逐渐增大,因此,单纯依靠钾肥来满足作物对钾素日益增长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开发利用富钾资源以缓解钾素的供需矛盾。苏南水网地区的水资源、秸秆、绿肥、塘泥等均为丰富的钾素资源,其中平原地区通过水分循环可补充14.5kg/hm2的钾素;秸秆若以2250kg/hm2的数量归还,则稻秆、麦秆和油菜秆钾素的归还量分别达45kg/hm2、31.4kg/hm2和26.1kg/hm2;水网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水生绿肥资源,这些水生绿肥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水域钾素的能力,若能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但使农田流失到水域的钾素及其它养分重新回归农田,而且还可以对富营养水体进行生物修复,达到净化水域的目的;另外,水网地区水网纵横,河泥、湖泥、塘泥等钾素贮量丰富。本文通过对钾素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潜力进行分析,找出钾素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为缓解钾素供需矛盾、促进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水网地区 钾素资源 农田 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