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af area index retrieval based on canopy reflectance and vegetation index in eastern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JIANGJianjun CHENSuozhong +3 位作者 CAOShunxian WUHongan ZHANGLi ZHANGHailo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2期247-254,共8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Landsat TM data to retrieve leaf area index (LAI). To get a LAI retrieval model based ground reflectance and vegetation index, detailed field data were ...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Landsat TM data to retrieve leaf area index (LAI). To get a LAI retrieval model based ground reflectance and vegetation index, detailed f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e study area of eastern China, dominated by bamboo, tea plant and greengage. Plant canopy reflectance of Landsat TM wavelength bands has been inversed using software of 6S. LAI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parameter. In this paper, atmospheric corrected Landsat TM imagery was utilized to calculate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ices (VI), such as simple ratio vegetation index (SR), shortwave infrared modified simple ratio (MSR),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of 53 samples of LAI were measured by LAI-2000 (LI-COR) in the study area. LAI was modeled based on different reflectances of bands an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ices from Landsat TM and LAI samples data. There are certainly correlations between LAI and the reflectance of TM3, TM4, TM5 and TM7. The best model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sults is LAI = 1.2097*MSR + 0.4741 using the method of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is 0.5157, and average accuracy is 85.75%. However, whether the model of this paper i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in subtropics needs to be verifi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TM Leaf area Index (LAI) vegetation indices retrieval model taihu lake
下载PDF
数字孪生水网赋能多业务场景应用与实践
2
作者 范子武 刘国庆 +1 位作者 杨光 黎东洲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9期59-66,共8页
目前,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数字孪生太湖地区典型水网工程项目作为江苏省4个先行先试项目之一,包括10个子项,各子项综合考虑太湖地区水网纲、目、结特征,以河、湖、库、城市、圩区为主要试点对象。围绕共建共... 目前,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数字孪生太湖地区典型水网工程项目作为江苏省4个先行先试项目之一,包括10个子项,各子项综合考虑太湖地区水网纲、目、结特征,以河、湖、库、城市、圩区为主要试点对象。围绕共建共享的理念,文章从新形势、新思路、新标准、新平台4个方面阐述了数字孪生水网赋能多业务场景应用的方式,包括太湖流域“点—线—面”融合的多层级数据底板、江苏省太湖地区精细化河网模型及服务、“2+N”多场景“四预”业务应用,相关建设成果能够为江苏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经验,有效支撑未来我国智慧水利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水网 数据底板 模型服务 太湖地区 “四预”系统
下载PDF
太湖生态涵养区浮游植物多样性
3
作者 陶江 邵旭东 +5 位作者 范帆 蔡琨 李曌 吕学研 叶文荣 阮晓杰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5期131-138,156,共9页
为支撑太湖生态涵养区政策实施成效后续评估,以太湖生态涵养实验区为对象,于2023年7月—2024年4月,对西山岛、东山岛周边太湖水域开展浮游植物季度调查。本轮4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门109种,以绿藻门物种数最多,夏季物种数(93种)最多... 为支撑太湖生态涵养区政策实施成效后续评估,以太湖生态涵养实验区为对象,于2023年7月—2024年4月,对西山岛、东山岛周边太湖水域开展浮游植物季度调查。本轮4次调查,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门109种,以绿藻门物种数最多,夏季物种数(93种)最多,冬季(45种)最少;共记录到20种优势种,以蓝藻门物种数最多,假鱼腥藻属某种的年度优势度最高(0.425),微囊藻的年度优势度较低,仅为0.042。浮游植物平均物种数和平均密度具有相同的季节差异性,春季和冬季之间、夏季和秋季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春、冬两季和夏、秋两季浮游植物平均物种数和平均密度差异显著(P<0.05)。浮游植物平均密度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冬季浮游植物空间分布更为均匀。冬季浮游植物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P<0.05),春、夏、秋3个季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春季浮游植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季度(P<0.05),夏、秋、冬3个季节浮游植物皮耶罗(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基于浮游植物指标的区域水质评价结果整体处于β-中污型~寡污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生态涵养区 浮游植物 生物多样性 西山岛 东山岛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田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效果研究
4
作者 邓金花 王杰 +4 位作者 胡媛 马向荣 高翠霞 翟晶 施林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5,共5页
为了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太湖地区稻田中的应用效果,设置3个处理,系统对比了各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株高、产量、成本和土壤养分指标等。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提高了水稻无效分蘖数,导致水稻穗数增加,结实率降低,全生物降解地膜PL... 为了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太湖地区稻田中的应用效果,设置3个处理,系统对比了各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株高、产量、成本和土壤养分指标等。结果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提高了水稻无效分蘖数,导致水稻穗数增加,结实率降低,全生物降解地膜PLA处理和全生物降解地膜PBAT处理水稻实产较常规不覆膜对照分别降低0.12%和1.68%;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显著抑制了稻田杂草,全生物降解地膜PLA处理和全生物降解地膜PBAT处理平均杂草抑制率分别达87.13%和89.18%;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有降低趋势;全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成本明显高于常规不覆膜对照。总体而言,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太湖地区常规水稻生产中并不适用,但考虑到其优秀的除草效果与环境友好特征,建议未来在有机稻种植过程中进行适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水稻 土壤理化性质 成本 太湖地区
下载PDF
1985−2020年太湖月尺度高精度水体面积提取分析
5
作者 张莘琛 祝一诺 叶爱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2,共8页
本研究选取太湖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长期高分辨率水体掩膜数据集,通过水体分类增强算法纠正数据中受到云、云阴影、地形阴影等污染的像素.本研究提供了长达30多年(1985−2020年)的太湖月尺度水覆盖图和水体面积数据,其中水体面积平均值为24... 本研究选取太湖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长期高分辨率水体掩膜数据集,通过水体分类增强算法纠正数据中受到云、云阴影、地形阴影等污染的像素.本研究提供了长达30多年(1985−2020年)的太湖月尺度水覆盖图和水体面积数据,其中水体面积平均值为2421.00 km^(2),数据方差较算法纠正前锐减,平均面积增强率达20.76%,验证结果可靠.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支持水资源分析和科学管理,并为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和持续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月尺度 水体面积
下载PDF
外江潮位抬升背景下江苏省太湖地区雨潮遭遇分析
6
作者 柳子豪 汪院生 +3 位作者 钟栗 吴心艺 刘鹏 沙鹏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9期59-63,75,共6页
研究感潮地区外江潮位的变化对有效发挥区域洪涝体系十分重要。江苏省太湖地区作为典型的感潮区域,在现状防洪体系下进行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推算时,并未充分考虑与评估区域暴雨遭遇外江高潮位时对区域防洪的影响。根据沿江3个潮位代表... 研究感潮地区外江潮位的变化对有效发挥区域洪涝体系十分重要。江苏省太湖地区作为典型的感潮区域,在现状防洪体系下进行设计暴雨与设计洪水推算时,并未充分考虑与评估区域暴雨遭遇外江高潮位时对区域防洪的影响。根据沿江3个潮位代表站长系列实测潮位资料,对外江潮位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潮位代表站年最高潮位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其中以镇江(二)潮位站变化趋势最为显著。但在汛期时,平均低潮位在历年变化中变幅不大,且在短历时(最大7 d)降雨发生时期,各区域降雨重现期与潮位重现期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二者之间显著不相关。从反映实际情景对区域不利影响的角度考虑,在新一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中,仍建议沿用设计暴雨与实况潮位相组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江苏片区 潮位 洪涝灾害 感潮地区
下载PDF
江苏五大湖泊水生植物资源状况
7
作者 王苗苗 陈焕根 +2 位作者 盖建军 黄春贵 王未未 《水产养殖》 CAS 2024年第10期39-42,共4页
简述了江苏五大省管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和滆湖)水生植物历年种类组成和变化。指出,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要素,是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哨兵”。提出,江苏是全国唯一同... 简述了江苏五大省管湖泊(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和滆湖)水生植物历年种类组成和变化。指出,水生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要素,是水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哨兵”。提出,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运河的省份,如何提高水域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太湖 洪泽湖 高邮湖 骆马湖 滆湖 江苏
下载PDF
太湖渔洋山水源地近岸生态修复工程探索
8
作者 赵永生 黄彬 +1 位作者 梁家成 贡瑞金 《江苏水利》 2024年第4期31-35,共5页
从江苏省苏州太湖渔洋山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水源地现状问题,研究确立水源地近岸生态修复措施,建设风浪削减和蓝藻拦截、鱼贝螺控藻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工程、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和长效管理等措施,确保饮用水水源... 从江苏省苏州太湖渔洋山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水源地现状问题,研究确立水源地近岸生态修复措施,建设风浪削减和蓝藻拦截、鱼贝螺控藻引导水下生态修复工程、水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和长效管理等措施,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和长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水源地 保护区 生态修复 太湖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163
9
作者 王德建 林静慧 +2 位作者 孙瑞娟 夏立忠 连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26-432,共7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土壤渗漏仪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太湖地区稻麦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带来氮肥利用率低与环境污染问题 ,探讨本区稻麦高产与减少氮肥淋洗的适宜氮肥用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适宜用量随着稻麦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与土壤渗漏仪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太湖地区稻麦生产中氮肥过量施用带来氮肥利用率低与环境污染问题 ,探讨本区稻麦高产与减少氮肥淋洗的适宜氮肥用量。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适宜用量随着稻麦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本区两种主要土壤水稻、小麦高产的氮肥适宜用量(以N计 )分别为 2 2 5~ 2 70kghm- 2 与 1 80~ 2 2 5kghm- 2 ;适宜的氮肥用量使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的结实颖花数均高 ,因而产量高。氮素的淋洗以NO- 3 N为主 ,主要发生在麦季与泡田插秧初期 ,其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每hm2 施N 2 2 5kg的模拟试验 ,麦季渗漏液的NO- 3 N浓度在 5 4~ 2 1 3mgL- 1,有60 %的样次超过污染标准 (NO- 3 N 1 0mgL- 1) ;田间试验 ,麦季施N量在 2 70~ 31 5kghm- 2 范围内 ,地下水NO- 3 N浓度在 1 9~ 1 1 0mgL- 1,有 2 0 %的样次接近 ,1 0 %的样次超过污染标准。长期NO- 3 N渗漏累积 ,势必对地下水构成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氮肥 适宜用量 地下水 硝态氮淋洗 施肥 水稻 小麦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磷素分布特征及对水环境的污染风险 被引量:32
10
作者 王建国 杨林章 +2 位作者 单艳红 沈明星 路长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2,共5页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黄泥土进行23 a长期施肥试验,设14种处理:不施肥(C0)、氮肥(CN)、氮钾肥(CNK)、氮磷肥(CNP)、磷钾肥(CPK)、氮磷钾肥(CNPK)、稻草加氮肥(CRN)、有机肥(M0)、有机肥加氮(MN)、有机肥加氮钾(MNK)、有机肥加氮磷(MNP)、...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黄泥土进行23 a长期施肥试验,设14种处理:不施肥(C0)、氮肥(CN)、氮钾肥(CNK)、氮磷肥(CNP)、磷钾肥(CPK)、氮磷钾肥(CNPK)、稻草加氮肥(CRN)、有机肥(M0)、有机肥加氮(MN)、有机肥加氮钾(MNK)、有机肥加氮磷(MNP)、有机肥加磷钾(MPK)、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有机肥加稻草加氮(MRN)。结果表明:(1)与无磷处理比较,耕层(0—15 cm)全磷(TP)、有效磷(O lsen-P)和无机磷(I-P)含量均显著增加,有机磷(O-P)含量仅在MNP、MPK、MNPK和CPK处理中显著增加;耕层以下O-P无显著增加,MNPK、MNP、MRN和MN处理中I-P下移可达25 cm,而MNPK处理中TP及MNPK、CNP处理中O lsen-P下移可达30 cm;耕层磷素积累量及磷素下移深度与施磷量、施肥模式(化肥磷、有机肥磷;单施、混施)和磷素形态有关。(2)有机肥I-P下移深度比化肥I-P深。(3)不同施肥处理对水体环境存在不同的污染风险,其中以MNPK处理下土壤磷素对水体环境的污染风险最大;地表水的污染风险大于地下水,稻季的污染风险大于麦季,丰水年的污染风险大于平水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黄泥土 磷素 积累 水体 污染 风险
下载PDF
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 被引量:27
11
作者 陈金林 潘根兴 +2 位作者 张爱国 于彬 田维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7-20,共4页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 通过林带对太湖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N、P等主要水污染物的迁移、淋失状况随轮作方式、作物种类及施肥状况而变化;农田与沟渠间的缓冲林带有利于截留和净化土壤径流中的N、P等物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杨树生长快、用途广,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带。根据缓冲林带模型研究结果,农田与林带宽度比例(100~150)∶40或(150~200)∶60较为合理,这种模型既能少占耕地,又能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带 太湖地区 农业 非点源污染控制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5 位作者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000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地方品种 晚粳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太湖近15年面积动态变化 被引量:33
13
作者 殷立琼 江南 杨英宝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2,共4页
本文利用80年代后期以来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近15年太湖的面积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3年的15年来,太湖面积共减少9.0226km2,其中湖泊围垦了4.4584km2,湖滩地面积0.6968km2,取土围堰面积3.8674km2.
关键词 太湖 遥感技术 面积变化 判读标志 水环境
下载PDF
太湖流域晚粳稻地方种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6 位作者 顾丽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9-196,共8页
对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种质问的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植株形态及穗粒特性中,株高的变化从120.5~160.5cm,每穗总粒数变化在69.9~144.0粒/穗,千粒重的极差达10.7g。在品质... 对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测定,结果表明种质问的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植株形态及穗粒特性中,株高的变化从120.5~160.5cm,每穗总粒数变化在69.9~144.0粒/穗,千粒重的极差达10.7g。在品质性状上,整精米率变化在50.05%~77.05%间,垩白率、垩白度平均48.31%、5.36%,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分别变化在12.8%~25.8%、7.55%~14.55%,平均分别为17.5%、9.42%,总体加工、蒸煮品质较优,外观品质较差。不同级分的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总体上亦呈正态分布的特征,如株高主要集中在137cm左右,占41.7%,每穗总粒数主要分布在92.3~110.0粒/穗间,占57.2%,千粒重主要在27.0~28.0g间,占41.7%。种质材料的植株及品质性状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穗粒性状、品质性状、植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2、1.87、1.54。种质资源材料中共有15个大穗型种质,穗粒数超过了140粒/穗,如天下第一种、千斤稻、晚慢种等,还有一些穗粒数低于70粒/穗的小穗型品种,如白叠谷、硬头颈、绿种等,直链淀粉含量≤15%的种质有22个,如来自吴江的田鸡青、野凤凰,也有一些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种质材料,如矮土种、红芒种、木樨球和野稻。优质加工、外观品质的种质资源数量较少,吴江的晚洋稻、野凤凰两个材料属于低直链淀粉含量并且加工、外观品质为优质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地方种 晚粳稻 植株性状 品质 多样性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养分淋洗特征 被引量:61
15
作者 连纲 王德建 +1 位作者 林静慧 龑德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79-1883,共5页
通过排水采集器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 .结果表明 ,施肥后田面水NH4+ N浓度升高很快 ,2~ 3d达到峰值 ,最高值达 2 6 .2mg·L-1,随后下降很快 ,这一周期约 7~ 10d .渗漏水中NH4... 通过排水采集器 (Lysimeter)模拟试验 ,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施肥水平下稻季农田养分淋洗特点 .结果表明 ,施肥后田面水NH4+ N浓度升高很快 ,2~ 3d达到峰值 ,最高值达 2 6 .2mg·L-1,随后下降很快 ,这一周期约 7~ 10d .渗漏水中NH4+ N浓度很低 ,稻季NH4+ N淋洗的氮仅占施肥量的 0 .0 0 8%~ 0 .0 74 % .渗漏液中NO3 - N含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浓度范围在 0~ 7.14mg·L-1,在土壤剖面中呈上低下高的趋势 ,稻季氮素的淋洗仍以NO3 - N为主 ,净淋洗量在 3.2~ 8.3kg·hm-2 之间 ,占总施肥量的 1.4 0 %~ 2 .78% .田面水磷浓度在施磷肥后 1d即达最高值 ,随后下降 ,下层渗漏液中T P含量很低 ,几乎不受施肥量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季 养分淋洗
下载PDF
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广 黄翔峰 +4 位作者 安丽 何少林 李旭东 杨殿海 周琪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40,共4页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 采用二级串联高效藻类塘系统处理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8 d条件下,该系统对CODCr、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4%、41.7%、45.6%,该工艺对 NH3-N的处理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0.8%。高效藻类塘系统对CODCr、TN、TP的削减量分别为16.182 g/(m2·d)、1.904 g/(m2·d)、0.154 g/(m2·d)。与传统氧化塘相比,高效藻类塘具有占地面积小、停留时间短、对污染物处理效率高等特点,而且高效藻类塘系统设备简单,建设成本低,运行能耗低,系统启动快,基本无需专人管理,因此该工艺适合在气候温暖、阳光充沛的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藻类塘 藻菌共生系统 生活污水处理 脱氮除磷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太湖不同湖区轮虫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桂军 秦伯强 +3 位作者 高光 朱广伟 汤祥明 王小冬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963-2969,共7页
2006年7月-2007年6月对太湖不同湖区(河口区、梅梁湾、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轮虫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研究期间,河口区、梅梁湾、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轮虫种类数分别为23、15、14和21;河口区轮虫的年平均密度最高,为475个... 2006年7月-2007年6月对太湖不同湖区(河口区、梅梁湾、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轮虫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研究期间,河口区、梅梁湾、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轮虫种类数分别为23、15、14和21;河口区轮虫的年平均密度最高,为475个·L^-1,梅梁湾最低,为164个·L^-1,太湖湖心区为189个·L^-1,贡湖湾为338个·L^-1。4个湖区优势种不同,河口区轮虫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梅梁湾为角突臂尾轮虫(B.angularis),太湖湖心区和贡湖湾优势种都是针簇多肢轮虫(P.trigla)。食物的不同以及大型浮游甲壳动物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太湖4个湖区轮虫群落结构不同的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枝角类数量、枝角类生物量和桡足类生物量极显著负相关;轮虫数量与透明度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太湖4个不同湖区轮虫群落结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轮虫 不同湖区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主栽高产水稻品种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利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贵 施卫明 +3 位作者 赵国华 张红梅 沈亚强 程旺大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1-247,共7页
在太湖地区宜兴市采用^(15)N微区示踪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水稻武运粳23号(W23)和镇稻11号(Z11)及育种较早相对低产品种武育粳3号(W3)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齐穗期前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累积特性,土壤氮残留及其环境效应。... 在太湖地区宜兴市采用^(15)N微区示踪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推广种植高产水稻武运粳23号(W23)和镇稻11号(Z11)及育种较早相对低产品种武育粳3号(W3)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齐穗期前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累积特性,土壤氮残留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W23和Z11在N200(N,200 kg/hm^2)和N270(N,270 kg/hm^2)水平下整个生育期吸收累积3种类型氮量(总氮、土壤氮和肥料氮)均显著高于W3。不同水稻品种齐穗期前吸收累积3种类型氮量无显著差异,W23和Z11齐穗期之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能力均明显强于W3,特别是肥料氮,分别比W3高89.3%~134%和119%~157%;施氮量增加促进了W23和Z11齐穗期前对土壤氮的吸收,但对不同水稻品种齐穗期后对土壤氮和肥料氮的吸收无明显影响;不同水稻品种在两种供氮条件下的稻田土壤肥料氮残留(15N示踪),全氮、碱解氮、NH4+-N和NO3–-N均无明显差异;在同等施氮条件下,高产品种W23和Z11整个生育期稻田氮向环境的排放量低于W3,是相对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高产水稻 土壤氮 肥料氮 氮残留
下载PDF
东太湖湖泊面积及网围养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杨英宝 江南 +1 位作者 殷立琼 胡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殖已是东太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问题,彻底查清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是采取一切治理措施的前提,遥感技术可真实反映湖区网围养殖情况,能避免人为的虚报、错报现象.本文利用六景TM图像和三期高精度航片,分析了东太湖2... 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殖已是东太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问题,彻底查清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是采取一切治理措施的前提,遥感技术可真实反映湖区网围养殖情况,能避免人为的虚报、错报现象.本文利用六景TM图像和三期高精度航片,分析了东太湖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提出控制网围养殖盲目发展的对策.1984年以来,东太湖湖泊面积持续减小,20年内共减少了249.23hm2;其中1994—2000年是湖泊消失的快速时期,消失的湖泊主要用于围垦养殖.1990年以来,网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几乎布满整个东太湖;1995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2003年的网围面积10647.02hm2,比1995年增加了9401.29hm2,该时期内网围规模增加的年速率是1990-1995年的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湖 湖泊面积 网围养殖 遥感监测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太湖稻区常规粳稻DNA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罗兵 孙海燕 +3 位作者 杨志刚 沈宗根 汤俊 端木银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构建太湖稻区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DNA指纹图谱,分析粳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为其育种和种子纯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9份太湖地区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4对SSR引物构建... 【目的】构建太湖稻区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DNA指纹图谱,分析粳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为其育种和种子纯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9份太湖地区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24对SSR引物构建其DNA指纹图谱,并分析其遗传相似性。【结果】24对引物在19份粳稻品种中共检测到99个等位基因,每对SSR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1~7个,平均为4.1个。筛选获得能完全区分19份粳稻材料的4对核心引物(RM190、RM18、RM297、RM5414),其在19份粳稻中可扩增获得22个多态性片段;以RM190和RM18区分鉴别粳稻材料的能力最强,可以区别鉴定6个粳稻品种,RM297和RM5414仅能鉴别2个粳稻品种,RM297能鉴别常农粳5号和宁9103,RM5414能区分南粳47和常粳10-9。19份粳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为0.408~0.857,平均为0.605,遗传相似系数在0.500~0.700的材料占81.87%。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550处,19份粳稻材料可聚为两大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20和0.570处,两大类群均可分为两个亚群。【结论】太湖地区常规粳稻品种遗传背景相似度高,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加强引进和利用新的基因资源,创新水稻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粳稻 DNA指纹构图谱 遗传相似性 太湖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