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1篇文章
< 1 2 2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ctivated carbon from Taihu cyanobacteria via KOH activation for enhanced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1
作者 Yifang Mi Wenqiang Wang +4 位作者 Sen Zhang Yalong Guo Yufeng Zhao Guojin Sun Zhihai Cao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Cyanobacteria-based activated carbon(CBAC)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pyrolysis-activation of Taihu cyanobacteria.When the impregnation ratio and activated temperature were 2 and 800-C,respectively,the optimal CBACs ... Cyanobacteria-based activated carbon(CBAC)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pyrolysis-activation of Taihu cyanobacteria.When the impregnation ratio and activated temperature were 2 and 800-C,respectively,the optimal CBACs possessed an ultra-high specific surface(2178.90 m^(2)·g^(-1))and plenty of micro-and meso-pores,as well as a high pore volume(1.01 cm^(3)·g^(-1)).Ascribed to ultra-high surface area,π-π interaction,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as well as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the CBACs displayed huge superiority in efficient dye removal.The saturated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capacity by CBACs could be as high as 1143.4 mg·g^(-1),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reported biomass-activated carbons.The adsorption was endothermic and modeled well by the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intra-particle diffusion,and Langmuir models.This work presen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aihu cyanobacteria adsorbent ascribed to its super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high adsorption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ated carbon BIOMASS Dye adsorption taihu cyanobacteria
下载PDF
Do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exist in large shallow Taihu Lake,China?
2
作者 Yan LI Yu MA +7 位作者 Haijun WANG Hongzhu WANG Yongde CUI Shijun BIAN Miao ZHANG Mengmei LIU Yexin YU Marc SCHALLENBER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59-971,共13页
Regime shifts from submersed macrophyte dominance to phytoplankton dominance 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in small-to medium-sized shallow lakes.However,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large shallow lakes(surface area>50... Regime shifts from submersed macrophyte dominance to phytoplankton dominance have been widely reported in small-to medium-sized shallow lakes.However,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large shallow lakes(surface area>500 km^(2))remain unconfirmed.To understand the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a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large lakes,the ecosystem states from monitoring data from 1959 to 2019 in large shallow Taihu Lake(2338 km^(2)in average depth of 2.12 m)in China were examined.Changes in submersed macrophyte coverage(C_(Mac))and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 a(Chl a)in the time ser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analyzed.Dur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rom August 2018 to May 2019,nutrients and Chl a showed obvious heterogeneity across the lake,being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areas and lower in the southeast area,while C_(Mac)was only observed in the eastern areas,e.g.,East Taihu Lake,Xukou Bay,and Gonghu Bay.During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from 1959 to 2019 in the Central Region,Meiliang Bay,and East Taihu Lake,Chl 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ime series.C_(Mac)varied slightly among different subareas,always at low levels(<10%)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Meiliang Bay but at relatively high levels in East Taihu Lake(10%–90%).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response variables had no multimodality except for C_(Mac)in East Taihu Lake,with two peaks between 15%and 20%and between 55%and 60%.A du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Chl a and total phosphorus(TP)in the areas with and without macrophytes,while C_(Mac)showed no relationship with TP,and submersed macrophytes did not flourish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Meiliang Bay even when TP was at very low levels(≈10 mg/m3).Taihu Lake had similar algal turbidity(TurbAlg)as small-to mediumsized lakes but generally presented with higher values of nonalgal turbidity(TurbNonAlg),as di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otal turbidity as a percentage.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large shallow Taihu Lake may have no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but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for East Taihu Lake,which was dominated by macrophytes,as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hysteresis occurs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eutrophication and oligotrophication.Unfavorable conditions caused by wind might be the main reason due to the absence of submersed macrophytes in Taihu Lake.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tricter nutrient control is needed to maintain a healthy state or to recover from a decayed state for large l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 submersed macrophyte PHYTOPLANKTON taihu Lake large shallow lake
下载PDF
基于水供需服务流及外溢价值核算的太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3
作者 王健 曹巍 黄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5-965,共11页
通过生态补偿协调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缓解上下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而流域生态补偿核定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如何模拟并量化水供需服务流动的流向、流量、流速及路径以明确供需... 通过生态补偿协调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缓解上下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而流域生态补偿核定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如何模拟并量化水供需服务流动的流向、流量、流速及路径以明确供需双方及其空间关系;二是如何实现栅格尺度-地理单元-行政单元的尺度推演以实现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生态系统服务的盈余、占用、外溢核算。整合卫星遥感、经济社会统计、水文气象观测等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水量平衡、水供需服务流动、生态价值核算等方法,构建了基于水供需流动及其外溢价值核算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核定框架,利用D8流向法解决了水供需服务流动的流向、流量、流速及路径模拟与量化,实现了“栅格尺度-地形单元-行政单元”空间尺度推演的外溢价值核算,形成了流域内横向水生态补偿资金收取与分配方案。以太湖流域为例,在全面分析水资源外溢、占用及其价值的基础上,解析了县域尺度的水供需时空关系、流动路径及属性特征,辅以水质指标进而明确界定了责任方与补偿对象,形成了补偿资金收取与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供需双方界线清晰、服务流近似于自然汇流过程,供给方以流域西部、西南部、中部县域为主,特别是西部至中部的县域,应受偿资金较多,平均各县应受偿资金比例超过2%/a,应受偿资金最多的嘉善区,比例超过19.66%/a;需求方聚集于流域中部、东部,特别是黄浦江自然汇流沿岸县域,应收取补偿资金较多,平均各县应收取资金比例超过5%/a,应收取最多的浦东新区,比例超过15.48%/a;净补偿资金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流域的大部分城市核心区的县域净补偿资金为负值。研究的核定框架、量化核算方法、资金统筹方案可应用到其他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实现流域内部与流域之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供需服务流 外溢价值核算 横向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核定 太湖流域
下载PDF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4
作者 沈菊琴 武钰荣 +2 位作者 李淑琴 孙付华 刘国正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64,共8页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对固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例,从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两方面构建水环境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选择信息熵改进TOPSIS模型研究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诊断对固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为例,从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两方面构建水环境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选择信息熵改进TOPSIS模型研究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水平整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平稳上升趋势,太湖治理工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序依次为新孟河工程(0.564 4)、新沟河工程(0.480 5)、走马塘工程(0.431 6),均处于适度利用等级(Ⅲ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影响太湖治理工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存在差异,障碍度变化各不相同,但总体呈现障碍因子集中、重要障碍因子具有较为明显共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障碍因子 水环境治理工程
下载PDF
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修订的认识与思考
5
作者 吴浩云 章杭惠 张昊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
太湖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流域调度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回顾了《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实施以来流域防洪与水量调度的实践,总结分析了方案修订背景、总体考虑以及修订的主要内容,并作出展望与思考。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洪水与水量 调度实践 “四水”安全 方案修订
下载PDF
2016—2022年太湖胥口湾水质变化及对水温、水位的响应
6
作者 朱伟 尤星宇 +2 位作者 段志鹏 吕艺 侯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7,共9页
明确太湖胥口湾水质特征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利于维系区域水资源安全。研究追踪2016—2022年胥口湾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了水质指标对水温和水位的响应。结果显示,胥口湾水质环境总体稳定,且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浓度和COD_... 明确太湖胥口湾水质特征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利于维系区域水资源安全。研究追踪2016—2022年胥口湾水质变化趋势,分析了水质指标对水温和水位的响应。结果显示,胥口湾水质环境总体稳定,且总氮(TN)、氨氮(NH_(3)-N)、总磷(TP)浓度和COD_(Mn)均呈下降趋势。但胥口湾水温年均值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于0.086℃·a^(-1),对该区域生态稳定性形成威胁。冗余分析显示,虽然水温和水位对胥口湾水质环境波动的贡献率低于5%,但水温变化显著影响了水质环境(P<0.01),而水位波动不能有效解释水质变化过程。尽管如此,TN、NH_(3)-N浓度及COD_(Mn)、pH值对高水温(>30℃)较为敏感,而高水位(>3.8 m)显著影响了NH_(3)-N、TN、TP和叶绿素a浓度。总体而言,胥口湾水环境总体稳定趋好,但受水位尤其是水温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极端天气下水质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胥口湾 极端天气 高水温 高水位
下载PDF
太湖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来源及其风险
7
作者 温佳乐 李岩 +6 位作者 李晔 张焕朝 程新宇 李柠 尤心意 朱青 刘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2-1095,I0009,I0010,共16页
随着太湖流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多环芳烃(PAHs)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逐渐累积,污染日益严重,可能对太湖生态环境及周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为探究太湖沉积物PAHs的来源及生态风险,于2021年12月在太湖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 随着太湖流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多环芳烃(PAHs)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逐渐累积,污染日益严重,可能对太湖生态环境及周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为探究太湖沉积物PAHs的来源及生态风险,于2021年12月在太湖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样品中16种PAHs含量;利用受体模型和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法进行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估,并将各来源贡献与毒性当量浓度相结合,量化源风险。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总含量介于124~592 ng/g之间,平均值为294 ng/g,中值为279 ng/g;高环多环芳烃(HMW PAHs)为主要组分,占∑PAHs的67%。高含量区域位于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和西太湖,与国内外其他湖泊沉积物相比,太湖沉积物PAH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源解析的结果表明,太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交通排放源贡献率为29.1%、煤炭燃烧源贡献率为26.7%、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为28.7%、石油源贡献率为15.6%。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交通排放源、生物质燃烧源、煤炭燃烧源和石油源的BaP毒性当量含量(TEQ_(BaP))均值分别为19.34、17.81、16.33和9.1 ng/g,均小于70 ng/g,几乎处于无风险水平。西太湖、贡湖湾和梅梁湾的部分区域ΣTEQ_(BaP)大于70 ng/g属于潜在风险区,具有一定潜在毒性。在后续的污染治理中应重点关注太湖西北部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本研究可为沉积物中PAHs污染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为地方政府精准、高效地管控PAHs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多环芳烃 沉积物 风险评价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太湖沉积物营养物及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8
作者 陈珏 支鸣强 +4 位作者 朱德龙 李苑禾 殷鹏 唐婉莹 尹洪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7-1465,共9页
以太湖不同湖区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53个点位),通过对沉积物表层及垂向中的总氮、总磷、有机质和8种重金属(Hg、As、Cu、Zn、Pb、Cd、Ni、Cr)含量的进行分析,基于ArcGIS制图软件绘制了沉积物氮、磷和重金属在不同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评... 以太湖不同湖区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53个点位),通过对沉积物表层及垂向中的总氮、总磷、有机质和8种重金属(Hg、As、Cu、Zn、Pb、Cd、Ni、Cr)含量的进行分析,基于ArcGIS制图软件绘制了沉积物氮、磷和重金属在不同湖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评估了各项污染指标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全太湖表层沉积物(0~10cm)的总氮为561~2707mg/kg,平均值1502mg/kg;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总磷为308~1156mg/kg,平均值532mg/kg;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有机质为1.69%~3.44%,平均值2.35%,污染区域空间上由湖中心往湖西北方向污染程度逐渐增加,尤其以竺山湖区、东太湖区和西沿岸北部这3个区域污染最为严重.重金属空间分布上自东南往西北污染程度逐步增加,尤其以竺山湖区、西沿岸区和南沿岸最为严重,Cd污染在8种重金属污染中最为严重.在纵向分布特征上,氮、磷与重金属含量在0~30cm上逐层降低,呈表层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 营养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下载PDF
太湖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水生态健康评价
9
作者 陶艳茹 董稳静 +3 位作者 罗明科 李则婵 庞燕 许秋瑾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2-763,共12页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面对经济发展,其富营养化威胁到水生态健康.为摸清太湖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23年枯水期(2月)、平水期(5月)、丰水期(8月),在太湖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中部湖区的16个采样点进行... 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面对经济发展,其富营养化威胁到水生态健康.为摸清太湖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23年枯水期(2月)、平水期(5月)、丰水期(8月),在太湖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中部湖区的16个采样点进行水样、底泥及底栖动物的分析鉴定.太湖共采集到1116个底栖动物,包含3门7纲15目18科38种.结果表明:太湖东部湖区底栖动物多样性较好,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4.86)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6.82)明显高于其他湖区,软体动物最多,节肢动物最少;北部湖区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teri)、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以及摇蚊科等耐污物种个数显著高于其他湖区,摇蚊类的数量受水期变化的波动较大.太湖丰水期常见种最多,摇蚊类种类和数量明显降低,生物多样性较低.在构建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体系过程中,选出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腹足纲相对丰度、耐污类群百分比、生物指数(BI)和粘附者相对丰度6个核心指标,采用三分法对太湖水生态健康结果进行评估.B-IBI值显示,太湖北部湖区的水生态状况相对较差(B-IBI平均值为18),东部湖区水生态较健康(B-IBI平均值为25);平水期的生态状况最好,枯水期次之,丰水期最差,三个时期健康点位占比分别为43.75%、62.50%和25.00%.冗余分析显示,水体和底泥中的氮、磷以及Chl-a是影响B-IBI值的关键因子.研究显示,太湖底栖动物群落和水生态健康状况在东部湖区明显优于其他湖区,西部湖区的水生态健康状况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明显下降,对特定湖区在特定水期加强保护对太湖湖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栖动物 时空分布 B-IBI 健康评价
下载PDF
太湖常见3种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
10
作者 任天一 徐向华 +1 位作者 宋玉芝 郭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部湖湾作为采样区域,研究了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并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其潜在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生物量(AFDM)在0.037~0.789 mg/m^(2)之间,均值为(0.389±0.261)mg/m^(2),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0.794±0.007)mg/m^(2)),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0.041±0.005)mg/m^(2))。太湖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在3.09~58.80μmol/(m^(2)·h)之间,均值为(24.75±5.96)μmol/(m^(2)·h)。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存在空间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58.80±20.20)μmol/(m^(2)·h)),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3.09±1.79)μmol/(m^(2)·h))。相同条件下,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上的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与水体氮磷浓度相关。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水体溶解有机碳及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3种因子可以解释81.2%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浅水湖泊脱氮过程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生物 潜在反硝化速率 太湖 沉水植物
下载PDF
基于GOCI数据的太湖蓝藻垂向迁移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
11
作者 蒙凌凌 林育青 +4 位作者 冯韬 张建云 严晗璐 何术锋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 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是太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蓝藻聚集上浮是表层水华形成的前提。为探究蓝藻垂向迁移与水华日变化之间的关系,阐明蓝藻垂向迁移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20152020年地球静止海洋彩色成像仪(GOCI)数据,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发现太湖蓝藻水华垂向迁移的日变化主要呈现上升、下降、先上升后下降三种类型,且不同湖区存在差异。统计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过程影响较小,累积光辐射是驱动蓝藻垂向迁移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升高有利于蓝藻持续维持上浮能力,前一天风速较大且当天风速较小会加速蓝藻上浮。相较于沿岸湖区,湖心区受累积光辐射、风速的影响更大,蓝藻水华日变化过程更剧烈。本研究水环境因子数据为逐月数据,为深入探究水环境因子对蓝藻垂向迁移的影响后续还需进行高频监测研究。本文结果有助于探明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形成机制,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预测预警及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GOCI 蓝藻水华 垂向迁移 气象因子 水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银平 谷孝鸿 +4 位作者 曾庆飞 毛志刚 王文侠 谷先坤 李旭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8-1085,共8页
利用单船表层单囊拖网于2013年2 12月分别在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敞水湖区和草型湖区)采集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样品,同时用刺网补充大个体样品.通过胃含物鉴定,分析湖鲚饵料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季节和湖区间差异,同时测定... 利用单船表层单囊拖网于2013年2 12月分别在太湖不同生态型湖区(敞水湖区和草型湖区)采集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样品,同时用刺网补充大个体样品.通过胃含物鉴定,分析湖鲚饵料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季节和湖区间差异,同时测定湖鲚摄食率、肥满度和食物选择系数等.结果显示,湖鲚主要食物为浮游枝角类和桡足类,此外,水生昆虫、轮虫和小型鱼虾也是湖鲚的重要食物来源.湖鲚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以桡足类的哲水蚤(Calanus spp.)、剑水蚤(Cyclops spp.)为主,夏、秋季则以枝角类的象鼻溞(Bosmina spp.)、裸腹溞(Moina spp.)和盘肠溞(Chydorus spp.)为主.不同湖区湖鲚食物种类差异明显,草型湖区水生昆虫、鱼虾较敞水湖区多,桡足类较敞水湖区少.不同湖区间湖鲚食物数量差异明显,敞水湖区湖鲚平均食物数量为788.98±262.4 ind./尾,而草型湖区仅为298.85±71.1 ind./尾.湖鲚主动摄食大型枝角类,如僧帽溞(Daphnia cucullata)、低额溞(Simocephalus spp.)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选择指数(Ii)介于0.59~1.0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鲚 食物组成 生态型 渔业结构 时空变化 太湖
下载PDF
典型风力条件及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高频时空动态监测
13
作者 胡明涛 陈诚 +4 位作者 李港 刘洋 姚斯洋 何梦男 陈求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5-694,共10页
湖泊藻华问题已成为全球水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风力条件变化和引调水工程的水力调度能改变湖体水动力结构,对藻类的生长和聚集过程产生影响,进行该过程的精细化监测和机制分析对于湖泊藻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 湖泊藻华问题已成为全球水生态环境领域面临的长期挑战,风力条件变化和引调水工程的水力调度能改变湖体水动力结构,对藻类的生长和聚集过程产生影响,进行该过程的精细化监测和机制分析对于湖泊藻华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Hiamwari-8/AHI卫星遥感高频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和浮游藻类指数(FAI)3种不同指数对太湖藻华的反演效果,开展了典型风力条件下和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生消过程的持续监测分析。结果表明,FAI对藻华区域和非藻华区域的区分更加明显,其阈值提取的藻华面积与基于MODIS图像解译的藻华面积的相对误差最低,为-2.27%。当营养盐充足且水温持续保持在蓝藻大量生长增殖的阈值以上时,风力条件是导致太湖藻类迁移聚集的关键因子,风向主要影响藻类的水平迁移,使其进行方向性迁移并逐渐形成大面积藻华区域。风速主要影响藻类的垂向迁移并存在临界阈值,当风速低于约2.5 m/s的临界风速时,藻华面积随风速增加而增加;当风速高于临界风速时,藻华面积随风速增加而降低。水力调度对距离较近的贡湖湾区域具有显著影响,主要通过水动力扰动来影响藻类的垂向迁移,使藻类沿水深方向强烈掺混,导致区域藻华面积下降。此外,持续且更大流量的调水将不断增强水动力扰动,减小区域藻华面积。本研究揭示了典型风力条件及水力调度下太湖藻华分布特征和迁移机理,可为湖泊藻华的精确动态监测预警和科学管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蓝藻水华 高频监测 Hiamwari-8/AHI 水力调度
下载PDF
太湖贡湖湾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谨磊 何虎 +2 位作者 李宽意 陈非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5-770,共6页
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是太湖主要的鱼类之一,其产量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于2009年4-12月用刺网(a=10 mm)在太湖贡湖湾采集了鲚,分析了其胃含物中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鲚对食物种类的选择性... 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Yen et Lin)是太湖主要的鱼类之一,其产量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于2009年4-12月用刺网(a=10 mm)在太湖贡湖湾采集了鲚,分析了其胃含物中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鲚对食物种类的选择性.结果表明,鲚在各月中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同时也摄食幼鱼、幼虾和水生昆虫等.鲚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季节变化,4月份以桡足类为食,其中桡足幼体、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和剑水蚤(Cyclops spp.)所占的平均个数百分比相当;6、8和10月份主要以枝角类为食,其中6月以裸腹溞(Moina spp.)为主,而8和10月以象鼻溞(Bosmina spp.)为主.食物选择性方面,鲚对大型浮游动物表现出主动选择;当环境中出现溞(Daphnia spp.)和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 Focke)时,鲚对它们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摄食,但透明薄皮溞只出现在6月鱼类食物中;个体较小的裸腹溞也是鲚主动选择的重要食物,在整个调查期间鲚对裸腹溞都表现出较高的主动选择性;象鼻溞虽然在各月份食物中的出现率最高,但除10月份鲚对其表现出主动选择外,其它月份表现为主动回避或随机选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鲚对浮游动物群落影响的季节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湖泊与渔业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贡湖湾 食物组成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及主要影响因素
15
作者 董稳静 陶艳茹 +2 位作者 庞燕 许秋瑾 余小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6-855,共10页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能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对湖泊水体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人口密度、流域植被指数、换水周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1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选取1999年、2007年作...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能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对湖泊水体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人口密度、流域植被指数、换水周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1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选取1999年、2007年作为历史对照年份,将2011—2020年流域健康状况与对照年份进行比较,分析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变化。结果显示:1)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状态层、压力层、响应层权重分别为0.418、0.291、0.291,对太湖流域生态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的指标主要为大型水生植被覆盖度、湖泊总磷达标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水资源利用开发率及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其总贡献率为51.74%。2)1999年、2007年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不健康,2011—2020年处于一般健康至健康状态,其中2015年、2017年生态健康评价指数降低,但总体上2011—2020年流域健康状况呈好转趋势。2011年之后太湖流域健康状况好转主要得益于近十几年中央与地方合力进行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和综合管理。2015年、2017年流域生态健康指数波动主要归因于不利的气象因素。3)大型水生植被覆盖度、湖泊总磷达标率、湖泊TSI、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这4项指标的变化与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数的变化及健康水平相关性较高,近20年来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的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4项指标下降对太湖流域生态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PSR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 生态健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6
作者 吕家铭 杨桂军 +2 位作者 邵克强 高光 汤祥明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为了解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于2022年6—9月,在芦苇湿地时空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典型湖滨带芦苇湿地表层水体样品,测定pH、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 为了解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于2022年6—9月,在芦苇湿地时空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典型湖滨带芦苇湿地表层水体样品,测定pH、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化指标,并对湿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7片芦苇湿地中pH、溶解氧(DO)、电导率(EC)、水温(WT)月间变化差异均极显著(p<0.01),COD Mn月间差异显著(p<0.05),但TN、TP、NH+4-N和Chl-a月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水质理化指标在竺山湾、月亮湾、梅梁湾和贡湖湾芦苇湿地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湿地夏季水体基本呈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时间上8月水质最差,地理位置上月亮湾最差。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水体属于磷限制型,限制磷元素的输入可有效控制湖滨带苇区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芦苇湿地 水质评价 综合营养状态指标法 时空变化
下载PDF
GIS支持下太湖县生态敏感性分析
17
作者 李煜华 王世航 +1 位作者 赵明松 杨震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28-131,共4页
为了维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更有效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太湖县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选取5个生态评价因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太湖县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1)在所选的评价因子中,水... 为了维护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更有效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太湖县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选取5个生态评价因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太湖县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1)在所选的评价因子中,水域缓冲区对太湖县的生态敏感性影响程度最大,坡度对其影响程度最低,二者的权重分别为0.4和0.07。生态敏感性影响从小到大排序依次为坡度、高程、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域缓冲区。2)太湖县的整体生态敏感性较高,其中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占比分别为29.23%和4.45%,中敏感区占比为29.93%,低敏感区和极低敏感区占比分别为26.19%和10.19%。3)太湖县的生态敏感性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明显,表现为西北部地区生态敏感性较高,东南部地区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GIS 层次分析法 太湖县
下载PDF
太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18
作者 赵思雅 申珊齐 李爱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07,共16页
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被认为是新兴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对中国太湖中抗生素和ARGs的存在与分布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污染状况,并探讨了对生态系统和公共... 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被认为是新兴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对中国太湖中抗生素和ARGs的存在与分布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污染状况,并探讨了对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当前太湖抗生素和ARGs污染的建议与对策,旨在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性基因 生态风险评估 太湖
下载PDF
太湖贡湖湾2-甲基异莰醇(2-MIB)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19
作者 任俊宏 成小英 +5 位作者 石亚东 吴东浩 陈明馨 马明 殷燚杰 李丰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730,共14页
湖泊水体丝状蓝藻的大量出现会产生嗅味代谢物,引发由2-甲基异莰醇(2-MIB)主导的嗅味问题,威胁饮用水安全。太湖贡湖湾是苏州市、无锡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近年由2-MIB引起的水体嗅味问题时有出现,但相关研究鲜有报道。为掌握贡湖湾2-MI... 湖泊水体丝状蓝藻的大量出现会产生嗅味代谢物,引发由2-甲基异莰醇(2-MIB)主导的嗅味问题,威胁饮用水安全。太湖贡湖湾是苏州市、无锡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近年由2-MIB引起的水体嗅味问题时有出现,但相关研究鲜有报道。为掌握贡湖湾2-MIB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分别于2022年3—12月和高温期间(7月29日—8月29日)开展逐月及高频调查。逐月调查结果显示,贡湖湾2-MIB浓度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浓度最高,可达124.3 ng/L。贡湖湾各点2-MIB的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高频调查结果发现,高温期间贡湖湾入湖口附近水域2-MIB浓度变化剧烈,最高值可达1385 ng/L,超其嗅阈值(10 ng/L)近140倍。本文研究借助人工镜检及功能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揭示拟浮丝藻是高温时段贡湖湾2-MIB的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月均太阳辐射、总磷和叶绿素a是影响贡湖湾2-MIB逐月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高温时段贡湖湾拟浮丝藻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水温、日均太阳辐射、风力、硝态氮和溶解性总磷及微囊藻多个环境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贡湖湾 2-MIB 时空变化 拟浮丝藻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
作者 张勇 李灿 +6 位作者 张华林 詹宇 王慧 肖逸凡 杨丽丽 刘佳奇 蒯正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8,共12页
为评估生态修复过程中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22年对金墅港圩地水体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功能性、完整性、稳定性3项组成,指标层由综合水质、营... 为评估生态修复过程中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22年对金墅港圩地水体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功能性、完整性、稳定性3项组成,指标层由综合水质、营养状态等14个大项参数和pH值、温度、溶解氧等28个小项参数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系数,再使用比值法统一量纲.结果表明,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功能评价指数在秋季达到最高,完整性评价指数在秋、冬两季优于春、夏两季,稳定性评价指数在夏季最高,有70%的点位处于“健康”水平,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持续上升.说明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这不仅对后续的修复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为其他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和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生态修复 水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