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Taiwan Strait
1
作者 Gao Tianju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Fujianand Huang Hui Geoscience Institute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Fujian Jiang M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13,共13页
The Taiwan Strait is a part of the continental-margin rift of eastern China, which can tectonically be divided into the Taiwan Strait basin,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 and Penhu-Beigang uplift. The basins are structura... The Taiwan Strait is a part of the continental-margin rift of eastern China, which can tectonically be divided into the Taiwan Strait basin, southwestern Taiwan basin and Penhu-Beigang uplift. The basins are structurally semi-graban down-faulted ones in character. The Cretaceous-Cenozoic sedimentary strata in the basins have a maximum thickness of over 10,000 m.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Strait rift were not only affected by both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 and South China Sea basin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entral Range collision orogen of Taiwan. In the Cenozoic, the Taiwan Strait area experienc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multiple of tectonic mechanisms, three stages of evolution: poly-centre downfault-ing, down warping-faulting and foreland basin formation. The depositional centres of the basins migrated from west to east during the Tertiary, resulting in the thinning of the Palaeogene strata from west to east but that of the Neogene 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All this determined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the oil-gas gener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strait tectonic evolution
下载PDF
Evolution of a coastal upwelling event during summer 2004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被引量:4
2
作者 ZHANG Caiyun HONG Huasheng +1 位作者 HU Chuanmin SHANG Shaol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6,共6页
A coastal upwelling event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STW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intensive cruise surveys (four repeated transects in a month) and satellite data in July and early August 2004. The extensive u... A coastal upwelling event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STW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intensive cruise surveys (four repeated transects in a month) and satellite data in July and early August 2004. The extensive upwelling-associated surface cold water was first observed in early July (-2.0×10a km2) along the STWS coast. Then, the cold surface water reduced in size by -50% with decreased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after 15 days, indicating the weakening of the upwelling event. At the end of July, the cold surface water disappeared.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urface cold water and the 3-D hydrography around Dongshan Island are thought to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weakened upwelling-favorable southwestern wind, the asymmetric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wind field and the intrusion of warm water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upwelling evolution SST ocean color remote sensing taiwan strait
下载PDF
Coastal Erosion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被引量:4
3
作者 LIU Jianhui CAI Feng +2 位作者 QI Hongshuai LEI Gang CAO Lihu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1年第1期23-34,共12页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s and repeated cross-profile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many years’ topog-raphic maps,this study show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varying patterns of coastal erosion along ...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s and repeated cross-profile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comparison of many years’ topog-raphic maps,this study show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varying patterns of coastal erosion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Meso-Cenozoic coastal tectonics determined the irregular coastline and geological background for large-scale coastal erosion distribution.The intensity of coastal erosion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is mild in the northern region,severe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modest in the southern region.The beaches along the coast are mainly backed by dunes,sea-walls or cliffs.The dunes and beaches show periodic erosion and recovery along the coast adjacent to river mouths,while persistent retreat of frontal dunes and beaches tends to occur in other areas.The beach erosion occurs mainly in front of seawalls.Due to the low strength of the unconsolidated sediment the soft cliffs suffer the severest coastline recession.Sea level rise and river sediment discharge reduction are main causes of coastal erosion.Storm surge is common in the studied are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gress of coastal erosion.Human activities including coastal constructions and sand mining also tend to interfere strongly with the balance of sediment budget in some coastal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 cliff retreat dune recession beach erosion Meso-Cenozoic coastal tectonics
下载PDF
Diurnal evolu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and its local feedback in the central Taiwan Strait 被引量:1
4
作者 PAN AiJun1,WAN XiaoFang,CHEN HangYu & GUO XiaoGang Ocean Dynamics Lab.,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TIOSOA),Xiamen 361005,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2期274-283,共10页
Diurnal evolu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BL) and its local feedback features in the central Taiwan Strait (119.2oE,24.3oN) during summertime monsoon are investigated using in situ moored observations conducted by the &... Diurnal evolu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BL) and its local feedback features in the central Taiwan Strait (119.2oE,24.3oN) during summertime monsoon are investigated using in situ moored observations conducted by the "Yan-Ping 2" research vessel in late June 2005.During the initiation phase,for the non-solar radiation tends to be trapped in the upper mixed layer,whereas the solar radiation can penetrate deeply through the mixed layer approaching the thermocline,most heat is accumulated inside the BL inducing an inverse-thermal layer.Along with heat convergence inside the BL,thermal exchange increases between the BL and the overlaying mixed layer and finally,a prominently warming mixed layer is formed.Moreover,the BL is associated with a buoyancy frequency minimum with mild stability.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BL's local feedba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on one hand,the BL can generat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local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on the other hand,the sub-halocline and the thermocline serve as two interfaces during the downward transmission of the wind stirring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KE) and as a result,most TKE is retarded by the shallow halocline and being trapped above the upper mixed layer,while the residual pierced through the base of the mixed layer is likewise blocked by the thermoc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strait barrier LAYER DIURNAL evolution mixed LAYER TKE
原文传递
台湾海峡水沙数值模拟与地貌冲淤分析
5
作者 钟皓 周洁琼 +3 位作者 吴自银 赵荻能 曹振轶 朱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105,共16页
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也是东海和南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海峡内地形变化剧烈,海洋动力环境复杂,加上两侧众多山溪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是研究动力沉积作用的理想场所。目前,由于缺乏海峡整体的高分辨率地形以... 台湾海峡是我国最大的海峡,也是东海和南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海峡内地形变化剧烈,海洋动力环境复杂,加上两侧众多山溪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是研究动力沉积作用的理想场所。目前,由于缺乏海峡整体的高分辨率地形以及相关实测水文数据,以整个台湾海峡为研究区域的动力沉积模拟尚不多见。本文基于高分辨率地形和相关水文数据,建立了台湾海峡水动力数值模型,耦合泥沙输运模块,模拟台湾海峡的动力沉积过程,并用现场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动力模拟结果表明,台湾海峡的潮流流场由南、北两个潮波控制,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潮流流速夏季大于冬季,海峡中部小于南北两侧,北侧小于南侧。基于冲淤模拟结果,将台湾海峡划分为淤积区、侵蚀区、冲淤平衡区三大类共计7个沉积分区,淤积区沉积速率最大可达5 cm/a,主要集中在台湾浅滩北部,侵蚀区冲刷速率为2~5 cm/a。结合模拟结果,本文建立了台湾海峡沉积输运模式与“源-汇”格局模式,阐述了台湾海峡冲淤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和“源-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数值模拟 水动力 泥沙输运 地貌演变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源研究——从“闽台”到“两岸”的逻辑演进过程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海成 《闽台关系研究》 2023年第3期54-70,共17页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系列对台工作创新理念和推动对台工作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从“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特殊贡献”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闽台一家亲”到“两岸一家亲”、从“闽台交流...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系列对台工作创新理念和推动对台工作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从“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特殊贡献”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闽台一家亲”到“两岸一家亲”、从“闽台交流合作”到“两岸融合发展”、从“三通”到“新四通”、从“加大反对‘台独’斗争力度”到“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从“壮大实力解决问题基础”到“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这些演进过程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的渊源背景。福建要秉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财富,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领福建对台工作,充分发挥福建特殊区位优势,在新时代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对台工作 闽台关系 两岸关系 逻辑演进
下载PDF
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研究
7
作者 刘特培 谭争光 +3 位作者 李晓慧 杨选 刘吉平 邓志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8-1524,共17页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触角作用可能是造成台湾岛相对大陆往返运动最主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地震 地震活动性 构造应力场 地震视应力 GPS
下载PDF
台湾海峡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振湖 王英民 王海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9-75,共7页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前陆作用 叠合盆地 台湾海峡盆地
下载PDF
台西南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被引量:21
9
作者 丁巍伟 王渝明 +2 位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吴能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发现台西南盆地的主要构造走向为NE-NEE向,沉积上具有独特的双层构造,是一个与南海演化密切相关的新生代伸展型断陷盆地.这个盆地早第三纪开始发育,形成了大量的... 通过对南海973航次在该区域的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重力和磁力资料,发现台西南盆地的主要构造走向为NE-NEE向,沉积上具有独特的双层构造,是一个与南海演化密切相关的新生代伸展型断陷盆地.这个盆地早第三纪开始发育,形成了大量的正断层和由它们控制的一系列半地堑,发育了古新世-渐新世的沉积.渐新世末期盆地受到挤压作用影响,发育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和反转构造,表明了台西南盆地"先张后挤"的演化特征,从中新世开始进入热力学沉降坳陷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台西南盆地 双层构造 反转构造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 被引量:30
10
作者 黄昭 王善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22,共7页
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等深线展布... 根据台湾海峡滨海断裂带活动断裂调查得到的海底地形、重力、地磁和多道地震探测资料,对滨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该断裂带总体呈NE向分布,东北端起自牛山岛以东海域,西南端止于兄弟屿以东海域,大体沿50~60m等深线展布,全长约500km,是华南大陆与台湾海峡海盆的分界断裂;断层面近于直立,切穿地壳;在主压应力轴为NWWSEE方向的应力场作用下,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逆冲性质;断裂带两侧地形反差大,最新活动性强,控制着两侧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繁,是福建沿海地震活动最活跃的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滨海断裂 构造演化 现今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性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小秋 施小斌 许鹤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07-2318,共12页
本文将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弹性参数的等厚区块,并利用基于弹性理论的有限元数值模型,以GPS观测速度和由震源机制解(FMS)得到的主应力轴方向为约束条件,计算了该研究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1)最大主应力轴在台湾... 本文将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弹性参数的等厚区块,并利用基于弹性理论的有限元数值模型,以GPS观测速度和由震源机制解(FMS)得到的主应力轴方向为约束条件,计算了该研究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1)最大主应力轴在台湾海峡中部和台湾岛弧中部大致为NW—SE向,在东北部呈顺时针旋转,而在南部呈逆时针旋转;(2)研究区水平位移场大致以23°N为界,南强北弱,且在北部呈顺时针旋转,南部呈逆时针旋转;(3)东沙—澎湖—北港隆起因强度大于周边盆地区而成为"阻挡带",导致在其南北出现两个反向的构造逃逸区,并且隆起东南区形变特别强烈,而其西北区则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构造应力场 数值模拟 GPS速度场 震源机制解(FMS)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钟建强 黄慈流 詹文欢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距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中期)到成熟(始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最后衰亡(晚中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盆地 构造事件 陆缘演化 新生代 台湾海峡
下载PDF
台湾海峡盆地九龙江凹陷新生代关键构造变革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星 张莉 +3 位作者 易海 韦振权 雷振宇 骆帅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69,共8页
油气成藏与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发展密切相关。以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九龙江凹陷经历了4期关键构造变革,形成了太平运动、瓯江运动、浦里运动和海岸山运动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界面。... 油气成藏与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发展密切相关。以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九龙江凹陷经历了4期关键构造变革,形成了太平运动、瓯江运动、浦里运动和海岸山运动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界面。在不同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应力场控制,九龙江凹陷发育了阶梯状式、垒-堑式和滑动断阶式三种伸展构造样式,以及断层限制型与褶皱挠曲型二种反转构造样式。通过对各时期构造应力背景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太平、瓯江运动二期构造变革奠定了九龙江凹陷圈闭的形成基础,是造成拉张型构造圈闭发育的重要因素,晚期瓯江运动所造成的凹陷挤压抬升促使了反转构造的形成,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圈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构造变形 油气地质 九龙江凹陷 台湾海峡
下载PDF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地震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郑天愉 刘鹏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8-79,共12页
采用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利用全局反演方法,推断了1994年9月16日发生在台湾海峡的一次强烈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并采用随机加权方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为EW走向的正倾错动... 采用宽频带P波波形资料,利用全局反演方法,推断了1994年9月16日发生在台湾海峡的一次强烈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并采用随机加权方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为EW走向的正倾错动.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SN走向;压应力轴几乎竖直.地震矩值为0.98×1019Nm.震源过程的持续时间仅有4s,震源时间函数显示了均匀的单一破裂事件.通过对台湾东南到吕宋岛以北地震带的震源性质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产生SN向水平拉张应力状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地震 地震矩张量 波形反演 构造背景
下载PDF
台湾海峡西岸地应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冉 陈群策 +4 位作者 张重远 孟文 牛琳琳 邱君 陈利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03-1714,共12页
台湾海峡西岸地区受到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共同作用,具有复杂的应力场特征,但本地区现阶段地壳应力状态研究程度较低。为深入了解本区地应力特征,本文采用水压致裂法在福建平潭和广东饶平钻孔中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并结合... 台湾海峡西岸地区受到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共同作用,具有复杂的应力场特征,但本地区现阶段地壳应力状态研究程度较低。为深入了解本区地应力特征,本文采用水压致裂法在福建平潭和广东饶平钻孔中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并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西岸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平潭和饶平钻孔地应力优势作用方位分别为N19°W和N37°W;由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的研究区应力场方向表现为从北向南由NNW方向转向EW方向的扇形分布。地应力状态的水平变化趋势,大致以沙县-南日岛断裂为界,北部为低应力区,南部为高应力区,且南部大致以九龙江下游断裂附近开始,呈现由北向南,地应力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选取平潭、泉州、饶平三个钻孔,利用库伦准则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判断,认为海峡西岸北部地区应力水平较低,断层活动性较弱;泉州所在的海峡西岸中部地区应力已积累到较高的水平,断层失稳滑动的可能性比较大;饶平邻近区域在近期断层失稳滑动的可能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西岸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断层稳定性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福建坂头组沉积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岳来群 游国庆 +4 位作者 郑宁 姚永坚 梁诗经 梁英波 甘克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0-1231,共12页
福建下白垩统坂头组主要为一套温暖潮湿的湖泊相、河流相碎屑沉积,化石丰富,黑色页岩相对发育。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坂头组在其西、东部差异明显,目前有关坂头组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等,认为早白... 福建下白垩统坂头组主要为一套温暖潮湿的湖泊相、河流相碎屑沉积,化石丰富,黑色页岩相对发育。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坂头组在其西、东部差异明显,目前有关坂头组的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等,认为早白垩世福建一带为火山较活跃的岛弧型沉积,断陷盆地发育;坂头组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早白垩世福建等地断陷湖盆未曾发生持续性、大规模的快速下降,碎屑沉积厚度不大;坂头组不甚明晰的阶段性沉积特征,揭示出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期次性;坂头期及其后的火山作用强烈,对有机质以及烃的富集影响明显。如果台湾海峡一带也发育坂头组或与其相当的岩层,或发育有时代较晚的黑色页岩、砂岩,且具有一定的沉积厚度、规模,将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应继续加强坂头组地质研究以及其与上下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配置研究,加强对于台湾海峡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的石油地质研究,也应加强后期岩浆活动的改造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坂头组 沉积特征 断陷盆地 构造 台湾海峡 油气资源
下载PDF
台西南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藏组合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杜德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18,共14页
本文根据台西南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台西南盆地的地壳结构、基底特征、沉积厚度、断裂构造等基本地质构造特征 ̄[1]作了研究,探讨了台西南盆地的构造发展演化及油气藏组合。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为幕式拉张。幕式拉张可分... 本文根据台西南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台西南盆地的地壳结构、基底特征、沉积厚度、断裂构造等基本地质构造特征 ̄[1]作了研究,探讨了台西南盆地的构造发展演化及油气藏组合。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为幕式拉张。幕式拉张可分为三大张裂幕,相应的热沉降作用使盆地在不同的张裂幕时期发展为断陷,裂陷,裂拗-拗陷。它们分别与板块作用下的区域构造运动阶段相对应,说明区域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发展演化,同时也制约了盆地的油气藏组合。其油气藏组合具有新生古储、自生自储、上下阁楼式复式聚集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台西南盆地 油气藏
下载PDF
后“新浪潮”海峡两岸艺术电影的代际递嬗与美学融汇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从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与香港的"新电影"曾汇流成为蔚为壮观的中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其中大陆和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尤以对华语电影本体的深邃探索,为华语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美学贡献。四十余年间... 从1979年开始,海峡两岸与香港的"新电影"曾汇流成为蔚为壮观的中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其中大陆和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尤以对华语电影本体的深邃探索,为华语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美学贡献。四十余年间,海峡两岸艺术电影既在历时性的纵向脉络上呈现出各自区域内导演代际递嬗的美学演化趋向,又在共时性的横向层面上彰显了两岸艺术电影创作互动、融汇的态势。在后"新浪潮"两岸艺术电影融合发展的历史格局中,大陆导演的作品曾清晰显现出台湾"新电影"的美学影响,同时中国台湾导演也曾从大陆"新电影"厚重的历史文化经验中汲取了重要的美学养分。后"新浪潮"时代两岸艺术电影的美学互融,必将促进一个更加绚丽、多元的大中华电影文化格局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后“新浪潮” 海峡两岸 艺术电影 代际递嬗 美学融汇
下载PDF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的演化与油气远景 被引量:5
19
作者 钟建强 黄慈流 唐文欢 《东海海洋》 1994年第1期31-38,共8页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经历了早第三纪陆缘裂谷、晚第三纪挤压收缩和第四纪隆起封闭等发育阶段,属残留陆缘裂谷,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其中,海峡中部油气远景最佳。
关键词 台湾海峡 油气藏 沉积盆地 演化
下载PDF
海峡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演进逻辑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秀凌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4-59,共6页
海峡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峡西岸人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桥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口传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 海峡西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峡西岸人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和桥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这种口传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的生产途径和新的生存方式。运用文化资本理论,从非物质文化能力、非物质文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峡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资本 文化产业 产业演进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