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文化视野下的台湾原住民“统称”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春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130,共7页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 本文梳理在异文化视野下台湾原住民"统称"的演变及存在的问题。历史上,台湾原住民被统称为"夷"、"番(蕃)"及"高砂(山)族"等,是外部世界、尤其是汉文化对于台湾原住民各族群缺乏深刻认知的背景下,附加于内涵复杂、文化多样的台湾原住民上的概括性"符号",没有反映原住民各族群的自身认同、文化记忆,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族称"。康、雍以来相继出现的"野"与"化"番、"生"与"熟"番,日据时代的"高砂(山)"与"平埔"蕃等两类称谓,也只是区分了原住民汉化程度的深浅,没有反映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仍无法摆脱模糊认知、笼统概括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化 台湾原住民 统称
下载PDF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娜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1年第2期61-72,共12页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托着知识者缘少数族群问题进行的社会批判与反省,甚而,对萎弱的现代人格之出路的想象;或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主流论述——譬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注脚。本文追寻"出草"的文学旅程,一以探求战后知识者响应其时代、探寻思想出路的多重样貌;一以理解台湾的文化生态与现实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草 原住民历史与文学 知识者的历史反省 台湾文化生态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之语言能力认证制度体系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袁辰霞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61-62,共2页
对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进行考试认证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中尚不多见,我国台湾原住民语言能力认证制度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台湾原住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包括两个子项目,截至目前国内仅... 对少数民族语言能力进行考试认证在世界各国的语言政策中尚不多见,我国台湾原住民语言能力认证制度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台湾原住民族语言能力认证包括两个子项目,截至目前国内仅有几篇文章对其中一项进行过介绍,本文首次将两项认证合二为一,以整个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基本含义、出台背景、主要内容、执行情况与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 原住民族 语言政策 语言能力认证制度体系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4
作者 邬美丽 熊南京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2-26,共5页
台湾原住民有40多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这部分群体又分为不同的民族,各民族语言状况较为复杂,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多有不同。调查显示,原住民对国语的掌握程度较高,63%的原住民能用原住民语熟练交谈;国语使用领域较广,原住民语的使用... 台湾原住民有40多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这部分群体又分为不同的民族,各民族语言状况较为复杂,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多有不同。调查显示,原住民对国语的掌握程度较高,63%的原住民能用原住民语熟练交谈;国语使用领域较广,原住民语的使用领域正在逐步萎缩,限于家庭及庙宇或教会场合。在台湾,保护原住民语的呼声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原住民 语言能力 语言态度 语言规划
下载PDF
论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
5
作者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82,96,共9页
本文阐述了闽南、客家诸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和发展概况。全文分为三部分 :一、台湾境内闽、客方言分布概况 ;二、闽台闽南方言音系比较 ;三、粤、闽。
关键词 闽人 迁徙 台湾 方言 传播
下载PDF
积极福利视角下劳动就业促进政策研究——以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为例
6
作者 田蕴祥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98-104,共7页
积极福利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对全球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影响甚大。以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作为研究案例,从积极福利的研究视角分析相关的就业促进政策,发现近年来台湾地区原住民就业政策形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极救济性质,政府部门无论是在就... 积极福利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对全球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影响甚大。以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作为研究案例,从积极福利的研究视角分析相关的就业促进政策,发现近年来台湾地区原住民就业政策形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极救济性质,政府部门无论是在就业的信息提供、能力培养、活动办理、岗位开拓等各方面,相关促进工作确实都朝着积极福利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台湾地区 原住民 就业 积极福利
下载PDF
近年大陆台湾儒学研究述评
7
作者 陈宏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40-45,共6页
台湾儒学兴起于明末清初,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儒学的发展和影响也相应得以迅速提升。大陆方面的学者大规模对台湾儒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研究台湾儒学的论著和期刊文献的出现,表明了学者们... 台湾儒学兴起于明末清初,上个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台湾儒学的发展和影响也相应得以迅速提升。大陆方面的学者大规模对台湾儒学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大量研究台湾儒学的论著和期刊文献的出现,表明了学者们开始重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作用。大陆出版发表的研究台湾儒学方面的资料(包括台湾学者的作品),既涉及对台湾儒学历史发展的研究,也包括对台湾儒学现状的研究和对台湾儒学前景的研究等,对于加深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相互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儒学 本土性 普适性 儒教运动
下载PDF
论境外陪审员制度及其中国实践
8
作者 江保国 《时代法学》 2021年第6期96-107,共12页
境外陪审员制度发源于历史上的混合陪审团,同侪审判理念和程序正义内核是支撑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但其具有的政治功能与同侪代表性要求之间存有一定的矛盾关系,使其在开放和封闭两端摇摆不定。福建和广东两地实践的港澳台陪审员制度也... 境外陪审员制度发源于历史上的混合陪审团,同侪审判理念和程序正义内核是支撑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但其具有的政治功能与同侪代表性要求之间存有一定的矛盾关系,使其在开放和封闭两端摇摆不定。福建和广东两地实践的港澳台陪审员制度也受到同侪审判、商事促进等理念激发,与其他国家的境外陪审员制度有相似甚至偶合之处,但其所具有政治参与和区际整合功能决定了其范围只宜是具有中国籍的港澳台地区居民,而其所具有的浓厚专家陪审色彩,决定了其在《人民陪审员法》施行后需要合理调适,实行一定程度的功能分化并采取措施提升其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外陪审员 港澳台陪审员 同侪审判 专家陪审 人民陪审员法
下载PDF
台湾地区太鲁阁国家公园与原住民关系协调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卅 张玉钧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第3期26-29,共4页
国家公园与原住民的关系协调机制一直是影响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因素。文中以台湾地区太鲁阁国家公园为例,分析了太鲁阁国家公园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点,将协调机制分为调研·咨询·缓和、接纳·协商·帮助、参与·尊... 国家公园与原住民的关系协调机制一直是影响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因素。文中以台湾地区太鲁阁国家公园为例,分析了太鲁阁国家公园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点,将协调机制分为调研·咨询·缓和、接纳·协商·帮助、参与·尊重·共赢3个阶段进行论述,认为解决原住民矛盾的关键在于与之构建伙伴关系,形成双向沟通机制,达成共同治理。该过程的实质是实现对不同文化与土地伦理的尊重,借助双方文化体系下的智慧共同解决问题。并指出在未来中国可建立原住民生活对自然干扰度的评估机制,有选择地在园区内保留原住民传统生活模式,实现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全面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国家公园 原住民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及其农耕文化略谈
10
作者 张涛 林梅桂 黄晓宇 《台湾农业探索》 2011年第2期34-37,共4页
简要介绍了台湾原住民的基本情况;以祭仪和手工艺为例,重点介绍了原住民瑰丽奇特的农耕文化;提出台湾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应该对原住民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进行充分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原住民 农耕文化 祭仪 手工艺
下载PDF
台湾原住民族“猎首”习俗的心灵疗愈因子—以泰雅族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莉如 阿将伊崮喜澜 杨明磊 《社会科学前沿》 2016年第5期775-783,共9页
本研究透过文献分析探讨早期台湾原住民族(泰雅族及太鲁阁族)之“猎首”习俗之动机、仪式与禁忌,并从中发掘隐含的心灵疗愈因子与其精神生活、族群观念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原住民族的“祖灵信仰”教导其族... 本研究透过文献分析探讨早期台湾原住民族(泰雅族及太鲁阁族)之“猎首”习俗之动机、仪式与禁忌,并从中发掘隐含的心灵疗愈因子与其精神生活、族群观念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原住民族的“祖灵信仰”教导其族人个人美德,人际行为,以及在家庭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其中,泰雅族男子所承袭的“猎首”习俗,不只代表其依祖先所留下的gaga (规范与戒律),同时也是展现其个人勇气,能力,荣誉的象征。此外,泰雅族人透过重复性的“猎首”与仪式,提醒自己在族群中的角色,并且通过实践伦理和善尽责任来维系,转化或重整家族的秩序。他们仰赖祖灵的“神判”与庇佑来避免不幸之事端或可能导致的族群混乱或发展上的停滞。对泰雅族而言,“猎首”为“祖灵信仰”的一部分。身处艰困的环境当中,“猎首”习俗不仅为族人减缓生存压力,提供积极的生活态度,满足心灵上所需要的安定与和谐,还为他们提供预测未来,理解生命,以及找寻人类存在之终极意义的途径,同时,也借此维系与保存了部落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最后,期许本文能够促进读者对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保存议题的关注与讨论,并在不断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中,消弭人们彼此之间的割裂与疏离,回归道德与心灵的圆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族 猎首 习俗 心灵疗愈 泰雅族
下载PDF
近代西方人眼中的台湾原住民传统信仰
12
作者 杜慧英 吴巍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4-57,共4页
19世纪中叶,随着台湾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大量西方人入台,包括传教士、外交官、科学家、旅行者、商人等,他们在台湾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当时入台的西方人更感兴趣的莫过于台湾的原住民,因此保留了不少关于原住民及其生活区域描写的文... 19世纪中叶,随着台湾作为通商口岸开放,大量西方人入台,包括传教士、外交官、科学家、旅行者、商人等,他们在台湾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当时入台的西方人更感兴趣的莫过于台湾的原住民,因此保留了不少关于原住民及其生活区域描写的文字与图片记录。在西方人的眼中,原住民长期生活在诅咒、巫术、鬼怪的环境中,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就归因于神灵,他们的信仰几乎覆盖了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 近代 台湾地区 原住民 传统信仰
下载PDF
“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综述
13
作者 蔡干豪 陈力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7-21,共5页
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的"海峡百姓论坛"迎来了第四届盛举,论坛自2007年以来历时四届,分别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成功举办,推动近百个姓氏的30多万人寻根谒祖。6月23日,"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在台... 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的"海峡百姓论坛"迎来了第四届盛举,论坛自2007年以来历时四届,分别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成功举办,推动近百个姓氏的30多万人寻根谒祖。6月23日,"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在台湾南端的高雄市举办,与历届相比,盛况空前,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实现多项新的跨越。研究、探讨了台湾原住民与福建历史渊源关系,提出了台湾原住民和汉族都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观点,应用现代科学来验证闽台同根同源。虽然台湾有本土化的质变,但源头始终跟大陆脱离不了关系。论坛始终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以地对地、以姓对姓、以民对民,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与广泛性充分体现了血融于水的亲情,展示了海峡两岸宗亲姓氏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百姓论坛 姓氏文化 台湾原住民 同祖同宗
下载PDF
American and Chinese Policies toward Taiwan: How Much Convergence7
14
作者 Meng Li-ping William A. Stoever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年第3期72-102,共31页
This paper sets up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olicies of the U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war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t surveys how the two powers' policies have evolved during the period ... This paper sets up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olicies of the U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war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t surveys how the two powers' policies have evolved during the period 1949-2009 and makes numerical evaluations of the degree of "supportiveness" of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he ROC and the degree of "aggressiveness" of the PRC's policies. The evaluations are charted. The paper observes that the US and the PRC have been engaged in a kind of " negotiation-by-move-and-countermove" over this period. This form of interaction is found to be slow-motion and not very effective for resolv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However, the need for a formal resolution of the island's political-legal status becomes less important as the trade, investment, and people-to-people linkages between the two Chinese entities increase. There appears to be a huge potential for an ever-greater convergence of the two powers' economic desires for Taiwan even while the issue of their respective stances towards its legal-political-military status may not be resolved for quite a wh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public of taiwan taiwan Relations Act Nine-Point Proposal strategic ambiguity
原文传递
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
15
作者 肖魁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大批文人从大陆来到台湾或宦或游,留下了丰富的与台湾原住民相关的记录文本。宦游文人在文本记录中所建构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在不同治理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台湾回归之初,在强烈的反差之下,来自大陆的宦游文人对台湾... 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大批文人从大陆来到台湾或宦或游,留下了丰富的与台湾原住民相关的记录文本。宦游文人在文本记录中所建构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在不同治理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台湾回归之初,在强烈的反差之下,来自大陆的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书写带有夸张的“他者”想象色彩。到了治理中后期,随着与台湾原住民的接触日渐深入,宦游文人开始接纳台湾原住民,眼中台湾原住民的形象也开始从“他者”向“自我”过渡。到了治理后期,大批台湾原住民因汉人强占土地而面临生存问题,引起不少宦游文人的关注与同情,对原住民的书写已不再将其视为“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宦游文人 台湾原住民 他者形象
下载PDF
贴近乡土,探源寻本——论李潼《少年噶玛兰》中的在地书写
16
作者 鲁程程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1-16,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台湾开始关心原住民这一少数族群,儿童文学界也出现了许多以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原住民与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为主题的历史小说,李潼的《少年噶玛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幻想的方式,让噶玛兰子孙亲近... 20世纪80年代,台湾开始关心原住民这一少数族群,儿童文学界也出现了许多以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原住民与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为主题的历史小说,李潼的《少年噶玛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幻想的方式,让噶玛兰子孙亲近乡土、体会祖先的生活,诠释了他们由否定、狐疑、同情进而认同族群血缘的过程,在现代/传统(新/旧、外来/本土)之间的文化碰撞及其价值选择中,完成了一场噶玛兰族的在地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潼 少年噶玛兰 台湾儿童文学 原住民 文化碰撞
下载PDF
试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的教育与就业问题
17
作者 查干姗登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8-11,共4页
自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趋向的影响,原本生活在原乡的台湾少数民族出现大量移往都市谋生的现象。台湾少数民族教育整体低落的现状阻碍了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民族社会发展,出现了就业主要在底层及失业... 自20世纪60年代后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趋向的影响,原本生活在原乡的台湾少数民族出现大量移往都市谋生的现象。台湾少数民族教育整体低落的现状阻碍了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和民族社会发展,出现了就业主要在底层及失业的问题。台湾地区推行的"多元就业开发方案"及"中长期永续促进开发方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训练的配套措施的建设,协助台湾少数民族解决就业失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少数民族 台湾原住民 教育 就业
下载PDF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18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e is the shift towards formalised agreements, beginning with the first bilateral agreements and then the multilateral codification exercise that began in the mid-19th century and continues to this day. This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eads into a final chapter, presenting a fresh and holistic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prisoner of war protec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t provides a different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tarting with this effort at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 被引量:22
19
作者 郝时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共16页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中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揭露了“台独”势力利用“原住民”问题分裂祖国的图谋 ,认为台湾一些人对所谓“南岛民族”的炒作实质上就是要宣扬服务于“台独”目标的“泛南岛民族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中国 原住民 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
原文传递
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运动与原住民政策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建樾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9,共11页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兴起于上世纪 80年代初期。在族群化、民粹化的政治背景下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从其产生之初起就混杂着民粹的因素。原住民运动在中前期发展阶段 ,在民粹手段和社会动员等方面与台湾的政治反对派互相借重 ,并形成策略互动。而台湾原住民的“正名”诉求则是由国民党籍的原住民“民意代表”和原住民运动相互配合得以实现的 ,台湾的原住民政策也由此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正名”实现后 ,台湾的原住民运动开始分裂并趋于衰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民粹化 原住民运动 原住民政策 族群化 政治事件 “中坜事件” 20世纪80年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