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1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ld-working on corrosion induced damage in lug joints
1
作者 Ramanath M.N Chikmath L. Murthy 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75-182,共8页
Lug joints are preferred joineries for transferring heavy loads to parent components in aerospace vehicles.They experience corrosion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improper surface finishes and rubbing displacement b... Lug joints are preferred joineries for transferring heavy loads to parent components in aerospace vehicles.They experience corrosion du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improper surface finishes and rubbing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pin and lug-hole.This causes damage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hapes near the lug-hole.Stiffness degradation due to corrosion-induced damage is modelled as a through-pit at one of the identified critical locations through stress analysis.The effect of this pit on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life is estimated.Lug-hole is pre-stressed by cold-working and the benefits of inducing plastic wake on the intended performance of the lug joint during the damages due to corrosion are brought out and compared with non-cold-worked lug-hole.Numerical analysis is performed on this lug joint with pressfit.The results obtained highlight the benefits of cold-working and the methodology can be extended to damage growth and analyse the effect of surface treatments for better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components of aerospace veh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g joint CORROSION Crack initiation COLD-WORKING Structural integrity
下载PDF
Evol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Metropolitan Areas:A Case Study of the Taiyuan Metropolitan Area,China
2
作者 QIN Zhiqin LIANG Ye +1 位作者 AN Shuwei DOU Yongj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739-751,共13页
It is of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urban areas'capacity for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aiming to rectify the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aking the Ta... It is of importance to enhance the urban areas'capacity for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aiming to rectify the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Taking the Taiyuan Metropolitan Area(TMA)in central China as a case study,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from 2000 to 2020,and identifie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gglomeration and their spatial effects.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1)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ustained population shrinkage in the provincial area,the TMA showed a demographic trend of steady increase,albeit with a decelerated growth rate.In the metropolitan area,urban population size continued to grow rapidly,whereas the rural areas endured sustained losses.Disparities in city size continued to widen,and the polarization of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in the core cities kept increasing.2)Agglomerations in both secondary and service industri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local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with the former effect being stronger.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government fiscal expenditure,and financial advancement all contributed to facilitating local population clustering.From a spatial spillover perspective,service agglomer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moted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in surrounding areas.Conversely,fiscal expenditure inhibited such agglomeration.As for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ir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were non-significant.The results obtained reveal several policy implication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pacity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in underdeveloped regions during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population shrinkag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aiyuan Metropolitan Area(TMA) China
下载PDF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TCM Cooperation--2024 China-ASE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Exchange and Promotion Conference in Taiyuan
3
作者 Xu Hao Li Yingjing 《China Report ASEAN》 2024年第8期54-57,共4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very popular in Cambodia because it can treat a variety of diseases,”said Nhek Soparama,ministercounselor of the Embassy of Cambodia in China,at the 2024 China-ASEAN Traditional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very popular in Cambodia because it can treat a variety of diseases,”said Nhek Soparama,ministercounselor of the Embassy of Cambodia in China,at the 2024 China-ASE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Exchange and Promotion Conference in Taiyuan,Shanxi Province,on July 26.“Over the past two years,more than 20,000 Cambodians have received TCM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yuan treatment TCM
下载PDF
The 1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was held in Taiyuan
4
《评价与管理》 2023年第S01期119-119,共1页
On June 23-25,2023,The 1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CSSI)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Taiyuan,Shanxi Province.The meeting was host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On June 23-25,2023,The 1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CSSI)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Taiyuan,Shanxi Province.The meeting was hosted by Chinese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CSSI)、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CASEE)and Academy of Data Science and Informetrics(ADSI)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RCCSE)of Wuhan University and co-organized by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More than 1000 participants virtually and over 250 participants physically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ENTOMETRICS taiyuan Province.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5
作者 蒲秀刚 董雄英 +7 位作者 柴公权 李宏军 李昊东 吕德胜 于超 勐睿 邵阳 何川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70,共11页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分布广、厚度大、埋藏深,具备煤岩气勘探条件,但勘探亟待明确主力煤层分布、顶板封挡性、煤层含气性与资源规模等地质问题。文章基于坳陷内40余口煤层钻遇井钻井、测井、录井及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分布广、厚度大、埋藏深,具备煤岩气勘探条件,但勘探亟待明确主力煤层分布、顶板封挡性、煤层含气性与资源规模等地质问题。文章基于坳陷内40余口煤层钻遇井钻井、测井、录井及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煤层分布、太原组煤岩气形成条件、含气性及资源量等前期评价。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太原组—山西组煤层发育孔店—关家堡、泊头—盐山地区南北两个聚煤区,主体埋深为1500~4500m,“煤薄层多”,单层厚度为0.5~6.2m,大多为1~3m,累计厚度可达32.7m;受深埋和火山活动的热作用,太原组煤岩镜质组反射率R_(o)普遍大于0.85%,处于中等热演化阶段;研究区内煤岩与顶板岩层具有煤—泥、煤—灰、煤—砂3种储盖组合类型,其中广泛发育的煤—泥储盖类型,封挡条件较好;利用测井参数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预测太原组Ⅳ、Ⅴ、Ⅵ组煤层含气量分布,初步计算太原组煤岩气资源量超1.1×10^(12)m^(3)。优选乌马营地区王官屯斜坡为突破方向,探索煤岩气“常非储层共生、吸附气和游离气共存”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太原组 煤岩气 勘探方向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风暴沉积特征及环境模式
6
作者 宋慧波 张彬 +4 位作者 于振锋 金毅 胡斌 牛永斌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0-1383,共14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乡宁地区甘草山一带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主要分布在L2、L3、L4和L5灰岩层中。【方法】基于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研究,对该区碳酸盐岩风暴事件沉积序列中的侵蚀基底构造与生物...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乡宁地区甘草山一带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主要分布在L2、L3、L4和L5灰岩层中。【方法】基于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研究,对该区碳酸盐岩风暴事件沉积序列中的侵蚀基底构造与生物碎屑滞积层、粒序层、纹理层、生物成因构造(遗迹化石)和泥灰岩或灰质泥岩层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论述。【结果】根据不同灰岩层中风暴沉积序列的垂向组成特点,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类型:类型A沉积序列由波状侵蚀基底和粒序层两个沉积单元构成,发育于近岸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滨岸带;类型B沉积序列以波状侵蚀基底、粒序层和纹理层(丘状—洼状交错层理)三个层段为特征,产生于潮下带、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上部沉积环境;类型C由波状侵蚀基底、粒序层、纹理层(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和顶部泥灰岩层等4个沉积单元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沉积环境;类型D沉积序列由基底侵蚀及生物碎屑滞积层、粒序层、生物扰动层和泥灰岩层组成,出现于风暴浪基面附近的沉积环境;类型E则以微波状侵蚀基底、薄层粒序层、遗迹化石层和泥灰岩层构成为特点,发生在风暴浪基面附近及之下的浅海沉积环境。【结论】该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提出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以对该地层中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环境分析和古地理重建方面的事件沉积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风暴沉积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面向船舶吊装工艺安全评估的有限元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7
作者 李瑞 邱永添 +2 位作者 张全有 汪骥 蒋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6,共6页
分段吊装是船舶建造中的一项重要工艺,为精准模拟船舶吊装作业过程中眼板结构节点的应力分布,在船舶吊装有限元强度计算时眼板区域需进行细网格计算.基于由几何方法添加辅助硬点并生成过渡单元的思路,提出了一种眼板有限元细网格快速生... 分段吊装是船舶建造中的一项重要工艺,为精准模拟船舶吊装作业过程中眼板结构节点的应力分布,在船舶吊装有限元强度计算时眼板区域需进行细网格计算.基于由几何方法添加辅助硬点并生成过渡单元的思路,提出了一种眼板有限元细网格快速生成方法.在粗网格的基础上,将眼板几何模型进行网格细化并根据布置位置与粗网格相连接.基于HyperMesh二次开发,编制了实用可靠的程序,提高了眼板的建模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网格 船舶分段吊装 眼板 HyperMesh二次开发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特征及成因
8
作者 齐荣 林畅松 +2 位作者 黄国家 杨香华 张曼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太原组砂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成因机理复杂,且会对砂岩储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岩芯观察,并通过能谱、扫描电镜、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综合分析,揭示了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的几何形态、矿物组成及其成因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太原组砂岩中广泛发育缝合线构造,缝合线成因机理复杂,且会对砂岩储层的物性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岩芯观察,并通过能谱、扫描电镜、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综合分析,揭示了太原组砂岩缝合线的几何形态、矿物组成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表明,太原组砂岩缝合线振幅大小差异明显,可划分出波浪型、尖峰型、长方柱型、复合型及网状交织型5种类型。缝合线物质组成主要包括有机碳、石英、伊利石、高岭石、黄铁矿、金红石和锆石,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的含量远高于围岩,而高岭石含量远低于围岩。缝合线内有机质与黏土矿物具有典型的沉积成因标志,它们可以作为硅质迁移与沉淀的催化剂,导致缝合线内及两侧砂岩孔隙中的硅质沉淀和碎屑石英颗粒的增生。这些缝合线构造是埋藏过程中沉积有机质压溶的产物,是沉积黏土矿物与有机质成岩作用的综合响应。缝合线相关的硅质沉淀与石英加大是研究区太原组石英砂岩致密的主要因素,但沿缝合线易发育裂缝,起到改善岩石渗透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线构造 石英砂岩 有机质成岩作用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太原盆地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化
9
作者 刘艳春 李自红 曾金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7-852,866,共7页
基于太原盆地北部控制性钻孔的岩性特征、样品年龄、孢粉和沉积旋回分析,结合已有的太原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孢粉组合及地层岩性资料,对太原盆地埋藏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太原盆地第四纪地层从上到下可依次划分为:0~31.6 m为全新统(Q_(4)... 基于太原盆地北部控制性钻孔的岩性特征、样品年龄、孢粉和沉积旋回分析,结合已有的太原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孢粉组合及地层岩性资料,对太原盆地埋藏第四纪地层进行划分。太原盆地第四纪地层从上到下可依次划分为:0~31.6 m为全新统(Q_(4));31.6~95.5 m为上更新统(Q_(3)),其中31.6~47.8 m为上更新统上部(Q^(3)_(3)),47.8~78.2 m为上更新统中部(Q_(3)^(2)),78.2~95.5 m为上更新统下部(Q_(3)^(1));95.5~186.16 m为中更新统(Q_(2));186.16~250.42 m为下更新统(Q_(1))。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物颜色与粒度特征及孢粉分析结果对太原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化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孢粉组合 第四纪地层 环境演化
下载PDF
FPSO生活楼模块吊排结构强度与优化
10
作者 舒伟 宿贺贺 +1 位作者 汪姗 刘敏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8,共7页
针对浮式生产储卸油轮(FPSO)生活楼模块整体吊装安全需求,开展FPSO生活楼模块整体吊装过程中吊排结构型式与强度优化设计研究。基于板式吊排结构强度校核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参数化建模对吊排强度进行分析,提出吊排结构优化流... 针对浮式生产储卸油轮(FPSO)生活楼模块整体吊装安全需求,开展FPSO生活楼模块整体吊装过程中吊排结构型式与强度优化设计研究。基于板式吊排结构强度校核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参数化建模对吊排强度进行分析,提出吊排结构优化流程;通过迭代计算,对不同承载能力的吊排结构进行优化定型。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定型后的吊排结构质量小于原始结构质量,在结构强度允许范围内,实现了整体结构的轻量化,研究结果可为整体式吊排结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式生产储卸油轮生活楼 吊排 整体吊装
下载PDF
历史保护+环境提升:太原府城城市设计路径
11
作者 吴晓 王建国 +2 位作者 王承慧 陈薇 吉倩妘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100,共10页
历史城区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生命有机体,不仅承担着保护与发展的使命,还面临着传统风貌特色亟待强化、社区生活环境急需改善、整体景观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以太原府城城市设计为例,以“历史保护”和“环境提升”两大突破口为破局之道,... 历史城区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生命有机体,不仅承担着保护与发展的使命,还面临着传统风貌特色亟待强化、社区生活环境急需改善、整体景观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以太原府城城市设计为例,以“历史保护”和“环境提升”两大突破口为破局之道,紧扣历史人文线、社区生活线、景观环境线3条贯通性主线,分别遴选出具有前置性、关键性、高显示度的核心工作和项目抓手,并建立“核心问题—贯通性主线—专题研究—设计干预—基本思路”的城市设计工作路线,以盘活历史城区格局,为太原府城实现“唐风晋韵·锦绣龙城”的美好图景提供核心空间框架和长效导控依据,并为历史街区的活力再生与韧性发展提供普适性示范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城区 城市设计 历史保护 环境提升 太原府城
下载PDF
岛礁环境对吊耳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12
作者 吴洋 王玲 +4 位作者 胡涛 李茜 孙有美 秦艳军 张先勇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27-134,共8页
目的 研究吊耳在岛礁环境下的腐蚀特征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开展吊耳试验件的岛礁自然环境试验,测试其不同在试验周期的疲劳性能,分析断口形貌、元素含量变化,研究腐蚀对吊耳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 在1a的岛礁自然环境试验... 目的 研究吊耳在岛礁环境下的腐蚀特征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开展吊耳试验件的岛礁自然环境试验,测试其不同在试验周期的疲劳性能,分析断口形貌、元素含量变化,研究腐蚀对吊耳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 在1a的岛礁自然环境试验中,吊耳的腐蚀部位主要为表面镀层,并且呈非均匀腐蚀特征。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吊耳平均疲劳断裂循环次数呈下降趋势,疲劳断口的韧性断裂特征减弱,并且氢含量有所增加。吊耳内部存在MnS夹杂物,位于韧窝底部。结论 吊耳表面点蚀坑、内部MnS夹杂物对疲劳载荷作用下裂纹的萌生和生长起到促进作用,降低了其抗疲劳性能,应加强腐蚀防护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耳 岛礁环境 腐蚀 夹杂物 变幅载荷 疲劳性能
下载PDF
致密灰岩水平井复合缝网加砂压裂技术研究与矿场实践
13
作者 古永红 周长静 +4 位作者 马占国 肖元相 何平 曹庾杰 杨尚儒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石灰岩资源丰富,是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但由于储层致密、厚度薄、酸岩反应速率快等因素,以往多种酸压工艺均未能获得产量突破。为此,转变增产技术思路,强化裂缝扩展规律实验研究、压裂液及关键材...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石灰岩资源丰富,是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但由于储层致密、厚度薄、酸岩反应速率快等因素,以往多种酸压工艺均未能获得产量突破。为此,转变增产技术思路,强化裂缝扩展规律实验研究、压裂液及关键材料研发配套、体积压裂模式精细刻画,形成“多段少簇密集造缝、酸压—加砂双元复合”为一体的水平井复合缝网加砂压裂技术。通过开展大露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合储层地质特点及岩石力学特征,明确储层高脆性、低两向水平主应力差、微裂缝发育特征,采用体积压裂工艺能够实现复杂缝网改造;集“深度酸压+大规模加砂”双重技术优势,构建“水力缝网+酸蚀裂缝”相结合的高导流裂缝流动通道,结合水平井密切割压裂大幅提高裂缝改造体积;针对石灰岩高杨氏模量、高破裂压力、高裂缝延伸压力、低裂缝宽度的三高一低特征,通过提高套管承压等级、差异化裂缝铺砂设计,形成多尺度小粒径连续加砂模式,解决了高杨氏模量储层加砂难问题;基于基质、壁面、裂缝三级伤害评价,研发低伤害变黏滑溜水体系,实现高杨氏模量储层造缝、成网、携砂需求。现场试验4口井,平均单井产量为59.7×10^(4)m^(3)/d,较酸压直井提高5~20倍以上,增产效果显著。目前,水平井复合缝网加砂压裂技术已成为太原组石灰岩水平井储层改造的主体技术,为该类气藏的勘探突破及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太原组 致密灰岩 酸压 高杨氏模量 水平井 缝网加砂压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成岩演化及控储作用
14
作者 王康乐 钟寿康 +6 位作者 赵伟波 许杰 陈娟萍 卢子兴 李琳 高星 谭秀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2-786,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灰岩有良好含气显示,但目前控制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LA-ICP-MS测试等资料,开展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进行成岩流体示踪,恢复储层成岩演化历程并分析对储层的控制。研究表明:(1)太原组灰岩储层以黏结生屑灰岩为主,共经历海底泥晶化、混合水白云石化、准同生期岩溶、同生-埋藏阶段的5期次胶结以及硅质交代等多类型成岩作用。(2)利用基质灰岩与各期次关键成岩作用产物微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识别出浅埋藏期“封存海水”、准同生期暴露“大气淡水”、准同生期-浅埋藏期“混合水”以及埋藏期“残余淡水”等多期次成岩流体环境。(3)储层成岩演化认为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流体的溶蚀作用是区内储层发育的关键驱动力,而各类胶结以及小规模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则是持续充填破坏。太原组灰岩沉积期高频海平面升降控制下的控储成岩作用模型,可为有利区预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灰岩 成岩流体示踪 储层成岩演化 控储成岩作用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山西组—太原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
15
作者 王阳 张涵宇 +4 位作者 朱炎铭 秦勇 陈尚斌 王之炫 曹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0-1107,共18页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而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也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的重要层位。为研究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以XJ1井为研究...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而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也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的重要层位。为研究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以XJ1井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岩石矿物、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数值分析等工作。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矿物含量高,压裂难度大,TOC含量平均值为4.03%,属于优质烃源岩,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太原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频繁变化的陆源碎屑输入、较低的沉积速率以及低—中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滞留环境;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古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具有稳定且较高的陆源碎屑输入、中等的沉积速率以及中—高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微咸水—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强滞留环境。根据古环境条件与TOC含量的线性相关性、灰色关联度以及稳健回归分析,认为太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体盐度条件,而山西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以及陆源碎屑输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临清坳陷西部 山西组—太原组 海陆过渡相泥页岩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岩相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16
作者 罗顺社 傅于恒 +1 位作者 殷杰 代榕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31,共13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数据的综合应用,分析海陆混合沉积潮坪环境中灰岩有机地化特征,并对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岩相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①总体看来,太原组灰岩较之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斜道段灰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毛儿沟段次之;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为主,部分样品出现Ⅱ型干酪根特征;有机质普遍处于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热解峰温(T max)平均可达483℃,镜质体反射率(R o)普遍高于1.2%。②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岩石学特征的差异,将太原组灰岩共分为4类岩相类型:Ⅰ-Ⅱ型干酪根高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相以及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相。③研究区中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为主,烃源岩厚度不大;西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岩相为主,有效烃源岩厚度较大;东部灰岩沉积分布广且厚度大,虽以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为主,但岩相多变,有效烃源岩厚度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碳酸盐岩 烃源岩 岩相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岩屑层位源解析
17
作者 桂和荣 李俊 +8 位作者 陈永青 余浩 王浩 叶爽 陈大星 梁展 胡洋 郭艳 许继影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940,共12页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 近年来,岩屑录井在“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层注浆加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的岩屑录井仅停留在颜色、颗粒大小及形貌特征等物理指标的识别上,难以精准判层,钻孔设计“顺层率”难以保障,制约着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基于石炭纪太原组薄层灰岩及其碎屑岩夹层的元素地球化学差异特点,选取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为研究区,对太原组上段薄层灰岩L_(1)灰~L_(4)灰地层(注浆治理目的层为L_(3)灰)垂直钻孔岩心进行取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定量测定了薄层灰岩及其夹层的主量元素背景值,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薄层灰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模式;同时对地面定向钻水平分支孔岩屑同样开展主量元素测试,并基于已建立的地球化学识别模式进行岩屑层位源解析以及识别模式验证。结果显示:高CaO丰度、烧失量(LOI)可以作为注浆加固改造目的层L_(3)灰的特征指标,MgO(0.5%±)、MnO(0.03%±)、P_(2)O_(5)(0.08%±)丰度可作为注浆目的层上覆标志层J3的识别指标;聚类分析识别模式可有效区分太原组一灰~三灰(L_(1)灰~L_(3)灰);以元素因子得分建立的识别模式可以将太原组碎屑岩夹层与薄层灰岩进行有效区分;以岩样地球化学背景值运行判别模型得到的Fisher判别方程对注浆目的层L_(3)灰岩屑来源解析的准确率为100%。基于上述认识,论证了以确保设计“顺层率”为目标的水平分支孔岩屑地球化学源解析方法应用之可行性,进而提出了一种地面定向钻“顺层率”控制技术方案。本研究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对地面定向钻岩屑携带的特征地球化学信息进行了目的层层位辨识,在现场快速定量测试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为解决华北型煤田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注浆改造顺层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量元素丰度 地球化学识别模式 顺层率 太原组薄层灰岩 底板灰岩水害区域治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启示
18
作者 张雷 曹茜 +7 位作者 张才利 张建伍 魏嘉怡 李涵 王兴建 潘星 严婷 权海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52,共12页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试气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天然气成藏与铝土岩成矿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煤系烃源岩与含铝岩系的源储配置关系,构建天然气成藏模式,对煤下含铝岩系天然气勘... 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试气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采用天然气成藏与铝土岩成矿一体化研究方法,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有效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煤系烃源岩与含铝岩系的源储配置关系,构建天然气成藏模式,对煤下含铝岩系天然气勘探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含铝岩系的有效储层主要为一水硬铝石含量超过75%,具有多孔状残余豆鲕、碎屑结构的蜂窝状铝土岩,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2)铝土岩储层形成模式为夷平化作用提供含铝岩系发育的物质基础、岩溶古地貌控制含铝岩系发育、陆表淋滤作用改善储集性能;(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受湿热气候环境和海平面变化控制,古陆或古岛边缘的相对低洼带发育典型的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4)煤系烃源岩广覆式生烃,天然气在煤下含铝岩系储层富集,为源下成藏;(5)中国华北陆块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含铝岩系气藏呈透镜状点群式聚集,勘探潜力大,有望成为华北克拉通上古生界重要的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本溪组 二叠系太原组 含铝岩系 煤-铝-铁三段式地层结构 源下成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太原组低品质气藏储层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
19
作者 张涛 巩肖可 +5 位作者 黄朝 曹青赟 孟凤鸣 董占民 陈朝兵 王恒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5,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与周边气田开发效果差异较大,表现出低品质气藏特征,给气田勘探部署及持续稳产带来一定困扰。为了揭示低品质气藏成因,基于不同尺度微观实验手段,对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开展了微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神木气田太原组储层具有“富石英、贫长石、岩屑含量较高”的特征,发育小孔—细喉型孔喉组合,孔喉连通性较差,储渗能力较弱,为低孔—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太原组低品质储层的形成受杂基、喷发岩岩屑含量及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内蒙古古隆起火山活动的影响明显,砂岩内喷发岩岩屑和杂基含量普遍较高,喷发岩岩屑为次生孔隙的发育提供了主要物质基础,杂基在堵塞孔隙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数量杂基溶孔,对储层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成岩过程中的溶蚀作用对于太原组储层的形成至关重要,增孔效应占现今孔隙度的64.3%。晚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末幕导致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反转,气水重新调整,盆地东部天然气沿断裂部分逸散,最终形成了现今神木气田太原组的低品质气藏。神木气田下一步勘探重点应在摸清成岩作用宏观展布规律及有利岩性圈闭的基础上,寻找高含量喷发岩岩屑和低含量杂基的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喉结构 凝灰质杂基 构造反转 太原组 神木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百廿师范的历史叙述与文化传承——关于太原师范学院校史追叙的讨论
20
作者 陈亚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1905年山西巡抚张曾敭奏请设立山西师范学堂,次年增设优级师范学堂,称山西两级师范学堂,山西现代师范教育从此起步。民国时期,山西师范教育历经曲折,但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为培育新国民、发展新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1905年山西巡抚张曾敭奏请设立山西师范学堂,次年增设优级师范学堂,称山西两级师范学堂,山西现代师范教育从此起步。民国时期,山西师范教育历经曲折,但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为培育新国民、发展新文化做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育了基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成立山西省教育学院,并在太原第一师范、第二师范和太原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太原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成立山西大学师范学院。1999年,原山西省教育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太原师范学院。从1905年至今,太原师范学院与其前身学校之间的承继关系完整,历史沿革清楚,有连续120年的师范教育传统。百廿太师,既是山西现代师范教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山西现代师范教育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师范学院 校史 溯源 历史沿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