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and time budget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Shaanxi,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炜 申琦 +2 位作者 马清义 潘广林 雷初朝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9-152,共4页
In July 200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13 head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Wildlife (SPCBCRW) at daylight (from 9:00... In July 2006,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13 heads of captive Qinling golden takin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ial Centre for the Breeding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Wildlife (SPCBCRW) at daylight (from 9:00 am to 4:00 pm in July). The behavioral ethnogram was identified through observation at the sampling site, with the behaviors of golden takin recorded at 5 min interval using instantaneous scannable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sting of golden takin took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aylight activities. Meanwhile, drinking and urinating and defecating were 1.92 and 0.54 and 0.92 times per head per day. Ambient temperature had a strong effect on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thms of golden takin. The diurnal activity rhymes were affected by ages of the animals effectively, which was expressed through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ime budgets. Moreover,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population showed some non-synchronously activity rhy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TIVITY Diurnal activity rhythm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Time budget
下载PDF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Golden Takin During Later Autumn and Winter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被引量:5
2
作者 SONG YANLING YU YUQUN +1 位作者 GONG HUISHENG ZHANG SHANNING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5年第B06期73-78,共6页
关键词 生活环境利用 金羚牛 阔叶落叶林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effective conservation of the Sichuan takin by giant panda reserves through functional zoning 被引量:3
3
作者 Haiyang GAO Tianpei GUAN +5 位作者 Di ZHU Wenwen LI Fangyi ZHOU Ding ZHAO Changlin LI Li ZHA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6期558-568,共11页
The flagship species conservation strategy is widely practiced in nature reserve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quantitatively explored whether the current functional zoning adequately conserves the habitats of other speci... The flagship species conservation strategy is widely practiced in nature reserves.However,few studies have quantitatively explored whether the current functional zoning adequately conserves the habitats of other species.To examine this problem,we selected the Tangjiahe,Xuebaoding,and Wangl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ested the protective efficiency of the giant panda(Ailuropoda melanoleuca)reserves on a local herbivore—Sichuan takin(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in functional zoning.We predicted that the habitat distribution of the Sichuan takin with Maxent and habitat suitability would be classified as very low,low,moderately,or highly suitable.We calculated the percentage of each type of habitat class across the core,buffer,and experimental zones in these reserves and introduced an economic index present value index to further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functional zoning in conserving the habitat of Sichuan takin.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uitable habitat distributions of Sichuan takin are multicore and influenced by diverse variables in different nature reserves.The percentage of moderately suitable and highly suitable habitat in the core zone is 69%and 54%in Tangjiahe,76%and 75%in Wanglang,and 47%and 28%in Xuebaoding,respectively.The present value index of moderately and highly suitable habitat is 1.01 and 0.79(Tangjiahe),0.87 and 0.86(Wanglang),0.76 and 0.44(Xuebaoding),respectively.The efficiency of functional zoning on Sichuan takin seems lower than imagined in giant panda reserves,and species that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local ecosystem need further estimation and greater foc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zoning habitat nature reserve protective efficiency Sichuan takin
原文传递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生境特征及潜在分布
4
作者 杨文赟 常亚鹏 +1 位作者 刘兴明 何礼文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7-54,共8页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生境评估有助于科学保护该物种的栖息地.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样线法对羚牛的痕迹点进行调查,并记录痕迹点所处的生境特征,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区羚牛生境进行了适...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生境评估有助于科学保护该物种的栖息地.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样线法对羚牛的痕迹点进行调查,并记录痕迹点所处的生境特征,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区羚牛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羚牛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让水河、刘家坪和丹堡河保护站,总分布面积为634.33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51%,占核心区面积的70.36%.采用的生物地理模型可靠(AUC>0.80),在6个环境变量中,贡献最大的是年均温,其次为年降水量,第三是坡度.白水江保护区羚牛生态源地的最低海拔为1600m,最高出现在3300m.需要加强该区域的干扰控制、管理和监测,减缓人为活动对该生态源地的进一步挤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羚牛 最大熵模型 潜在分布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初步研究
5
作者 段文东 于艳萍 +3 位作者 蔺俊武 王军强 张利春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 2018年3月-2019年12月,采用全境踏查、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羚牛一般以10-30头的集群最为常见;在牛群规模上以2-5头为主,占总数的50%以上;说明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种群的生命活力较为旺盛,种群繁殖力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集群 特征
下载PDF
高管薪酬粘性与战略差异度——基于内部控制与行业竞争程度调节分析
6
作者 姚文英 石晓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3-44,共12页
以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高管薪酬粘性本质视角,探究了高管薪酬粘性与战略差异度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内部控制与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粘性抑制了战略差异度... 以2015—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高管薪酬粘性本质视角,探究了高管薪酬粘性与战略差异度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内部控制与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粘性抑制了战略差异度的提高;内部控制与行业竞争程度均缓解了高管薪酬粘性对战略差异度的抑制作用;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是高管薪酬粘性与战略差异度之间的重要传导路径。研究结论将高管薪酬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拓展到了公司战略领域,有助于全面认识高管薪酬粘性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管薪酬粘性 战略差异度 内部控制 行业竞争程度 企业风险承担水平
下载PDF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25
7
作者 曾治高 钟文勤 +3 位作者 宋延龄 李俊生 赵雷刚 巩会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 4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 4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科 羚牛 生态生物学 偶蹄目
下载PDF
羚牛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蒙世杰 王静 +2 位作者 刘佩 宿兵 张亚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7-350,354,共5页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分别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黄牛细胞色素 b基因 ,并对其全序列 ( 1 1 40 bp)进行了测定。其中羚牛细胞色素 b基因序列属首次报道。通过对 8种偶蹄类动物细胞色素 b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和基于序列差异所构建的...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 PCR)分别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黄牛细胞色素 b基因 ,并对其全序列 ( 1 1 40 bp)进行了测定。其中羚牛细胞色素 b基因序列属首次报道。通过对 8种偶蹄类动物细胞色素 b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和基于序列差异所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发现羚牛与羊亚科的动物亲缘关系最近 ,与其他动物亲缘关系较远 ,表明将羚牛放入羊亚科较为合理。序列差异分析还表明羚牛约在距今 5 0 0万年前 (上新世 )从牛类动物中分化出来 ,牛类分化时间约在 60 0万年前的中新世( M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偶蹄目 细胞色素B基因 DNA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羊亚科 分类
下载PDF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独栖羚牛及其习性 被引量:18
9
作者 袁重桂 胡锦矗 +3 位作者 吴毅 魏辅文 江明道 邓启涛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0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笔者于1987年冬季至1988年春季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离群的独栖羚牛进行了考察研究,获得了数量、分布及冬季活动规律等资料,并在行为生态、越冬适应及死亡限制因素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老、弱、病、残羚牛离群而独栖生活,也是羚... 笔者于1987年冬季至1988年春季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离群的独栖羚牛进行了考察研究,获得了数量、分布及冬季活动规律等资料,并在行为生态、越冬适应及死亡限制因素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老、弱、病、残羚牛离群而独栖生活,也是羚牛个体发生的必然规律;它们日趋衰弱,濒于死亡的边缘也是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越冬 行为生态
下载PDF
用mtDNA序列探讨羚牛亚种分类(偶蹄目:牛科)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明 魏辅文 +1 位作者 冯祚建 蒙世杰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65-870,共6页
羚牛 4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 ,且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我国的特产动物 ,但对于分布于甘肃南部羚牛种群的亚种归属则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就羚牛 3个亚种的分类地位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和D Loop序列水平上进行探讨 ,分析结果基本支持形... 羚牛 4个亚种在我国均有分布 ,且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是我国的特产动物 ,但对于分布于甘肃南部羚牛种群的亚种归属则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就羚牛 3个亚种的分类地位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和D Loop序列水平上进行探讨 ,分析结果基本支持形态学上的亚种划分 ,但甘肃南部羚牛种群在两个DNA片段上均与羚牛四川亚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与秦岭亚种则完全一致。结合羚牛地理分布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序列 羚牛 亚种 分类 偶蹄目 牛科
下载PDF
四川羚牛的家域与忠诚度 被引量:9
11
作者 官天培 葛宝明 +4 位作者 谌利民 游章强 唐中海 刘昊 宋延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62-1868,共7页
野生动物倾向回到或留在一个特定范围或者与原有区域完全重叠的行为被称为栖息地忠诚。利用GPS无线电颈圈对5只四川羚牛的家域及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忠诚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2006—2009年)。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年均家域面积为(MCP/FKE)(15.0... 野生动物倾向回到或留在一个特定范围或者与原有区域完全重叠的行为被称为栖息地忠诚。利用GPS无线电颈圈对5只四川羚牛的家域及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忠诚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2006—2009年)。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年均家域面积为(MCP/FKE)(15.01±2.92)km2/(9.02±1.85)km2,但个体间及年际波动较大;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个体家域的季节变化体现出较一致的变化模式,最大季节家域主要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年际间季节家域忠诚度最高的是秋季和夏季,冬季家域年际忠诚度最低,春季家域忠诚度也相对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季节间质心距离总体差异不显著,与家域重叠算法获得的忠诚度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凸多边形 固定核域法 有蹄类 四川羚牛 家域
下载PDF
羚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明 蒙世杰 +2 位作者 魏辅文 王静 雍严格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6,共7页
羚牛是亚洲大陆一种特有的大型珍稀动物 ,目前正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片段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 ,全面了解羚牛的种群结构、进化历史和整个分布区内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mtDNAD loop 33... 羚牛是亚洲大陆一种特有的大型珍稀动物 ,目前正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片段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 ,全面了解羚牛的种群结构、进化历史和整个分布区内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mtDNAD loop 330bp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 ,比较分析了来自陕西秦岭、甘肃南部、四川岷山、邛崃山和云南贡山的 40个样品的序列差异 ,根据分布特点将所采集到的羚牛分为 3个地理单元 ,即秦岭、四川和云南。结果表明 ,在 3个地理单元中存在 4种单倍型 ,且地理单元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 ,相互单倍型之间的平均序列差异为 1 6 6 %。进一步分析表明 ,3个地理单元间的基因流较低 ,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说明羚牛具有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同时提出应将分布于秦岭山区、唐家河青川地区、天全以及云南贡山地区作为独立的管理单元分别加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分子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四川扭角羚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华 张泽均 +1 位作者 胡杰 胡锦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3-27,共5页
1998年 3月至 1 999年 2月 ,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对四川扭角羚 (Budorcastaxicolortibetana)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四川扭角羚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大小、... 1998年 3月至 1 999年 2月 ,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对四川扭角羚 (Budorcastaxicolortibetana)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四川扭角羚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大小、乔木距离、乔木密度、食物丰富度、海拔、坡位、郁闭度 ;影响冬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密度、动物干扰度、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位、郁闭度、水源。四川扭角羚春冬季栖息地利用的分离主要表现为食物丰富度、乔木大小、乔木密度、乔木距离、植被型、水源、坡位等生态因子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扭角羚 栖息地利用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春冬季
下载PDF
扭角羚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9
14
作者 郝中香 廖红 +9 位作者 刘丹 郭玲 杨绍林 文彩芳 张曼丽 罗露 郗立新 杨艳 谌利民 颜其贵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208,共6页
本试验旨在报告四川省野生扭角羚自然生存过程中致病性细菌的检测及生物学特征。试验对发病死亡扭角羚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及分离,对分别从肝脏、脾脏和肺脏分离得到的4株优势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和16SrDNA分子鉴定,判定为肺炎... 本试验旨在报告四川省野生扭角羚自然生存过程中致病性细菌的检测及生物学特征。试验对发病死亡扭角羚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学检查及分离,对分别从肝脏、脾脏和肺脏分离得到的4株优势菌进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和16SrDNA分子鉴定,判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这4株菌对供试小白鼠均有致病性。测其LD50,分别为2.9×107、2.9×107、4.5×107和1.1×108 CFU/只。4株分离菌对供试的先锋霉素等敏感,对阿米卡星等中度敏感,对红霉素等耐药。推测这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是导致扭角羚死亡的主要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角羚 肺炎克雷伯氏菌 分离鉴定 LD50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食性 被引量:26
15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3 位作者 钟文勤 巩会生 张坚 党高第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44,共9页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 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羚牛的食性研究中 ,记录到羚牛采食 1 61种植物 ,其中草本占 3 2 9% ,木本占 62 7%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占 4 4 %。羚牛的食物呈季节性变化 ,它采食的植物种类在春季、夏季比秋季、冬季多。羚牛是广食性的植食动物 ,但它对所采食植物的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主要以采食植物的嫩枝叶为主 ,同时还有啃食树皮的习性。野外见到羚牛以直接饮水或舔雪的方式来补充对水份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坪自然保护区 秦岭羚牛 食性
下载PDF
AFLP指纹图谱技术在动物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林建新 成志恒 +1 位作者 张曼芳 俞文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用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来构建羚牛、家牛和黑熊的DNA指纹图谱,并结合国内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避免使用同位素;采用3条技术路线,并灵活应用了两种酶,同时切割和分别在连接寡聚核苷酸接头前后进行切割;在引物设计时应用3′端有差... 用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来构建羚牛、家牛和黑熊的DNA指纹图谱,并结合国内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避免使用同位素;采用3条技术路线,并灵活应用了两种酶,同时切割和分别在连接寡聚核苷酸接头前后进行切割;在引物设计时应用3′端有差异的选择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酶分别在连接寡聚核苷酸接头前后进行切割,然后用单种引物扩增前一种酶切割的片断能获得比较好的结果。因此,AFLP可用于野生动物DNA分子水平上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动物物种鉴定 羚羊 家牛 黑熊
下载PDF
羚牛秦岭亚种的产仔地特征及早期母幼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学志 宋延龄 +2 位作者 曾治高 巩会生 赵纳勋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752,共5页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birth-site and early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f golden takin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from February 2004 to March 2004 in F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haanxi(E107°41′-107°55′,N33°33′-33°46′).Total of 108 wild takins including 11 calves was accumulatively observed.The birth season of Takin occurred from early February to late March.The earliest observation of a new born calf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on 10 February,and the latest one was on 20 March.During field work we located four birth sites at the upper position of the southern slope covered by vegetation of deciduous broad-leafed forest or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Calves were delivered at a small flat of 6.78±4.65 m2 located from 2 020 to 2 404 m in elevation either blocked by bamboo forest or against a steep slope.Female takins delivered their calf with the group,and the calf was capable moving with their mother soon after birth.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was very close when calf was less than 7 days old.Mother gave a special care to her infant less than 2 days old.However,the distance between mother and calf became greater when the infant exceeded 7 days of age.The attention of mother on her calf declined as it grew up to 7 days in 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产仔地 早期母幼关系 产仔期 母幼关系 秦岭亚种 动物种群 早期 特征 羚牛
下载PDF
应用线粒体DNA序列探讨羚牛分类地位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轶 冯慧 +1 位作者 冯成利 蒙世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4,共4页
为探讨羚牛分类学地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和斑羚(青羊)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gene),并测序,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Cyt b gene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 为探讨羚牛分类学地位,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和斑羚(青羊)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gene),并测序,结合GenBank检索序列,对9种偶蹄类动物、1种奇蹄类动物Cyt b gene序列差异进行分析,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最优NJ树和唯一MP树)。通过本研究分析表明羚牛与羊亚科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将羚牛归入羊亚科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线粒体DNA(mtDNA) 系统进化
下载PDF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 被引量:15
19
作者 曾治高 钟文勤 +3 位作者 宋延龄 巩会生 王学杰 王宽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5-28,共4页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 从集群、迁移、时间、方式、饮水和舔盐 6个方面报道了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在白天采食 ,也见到羚牛单独采食及在夜间活动采食的情形。研究期间集群活动的羚牛个体数占所见羚牛总数的 95 4% ,有 5 0 %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 1 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头牛在羚牛群体的采食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发出低沉的吼叫声来使牛群聚集在一起并共同采食迁移。随着食物的季节性生长变化 ,羚牛具有季节性上下垂直迁移采食的习性。羚牛采食时 ,多用上下唇扯断植物的枝 (茎 )叶 ,而不是以舌卷食 ,也用牙咬或啃食木本植物的幼枝或皮。羚牛有多种采食方式 ,一般是以常规行走的方式采食。但当食物超出正常采食方式所能获得的特殊情况下 ,羚牛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取食 ,包括后肢站立采食、骑树采食、压枝采食、撞击采食和跪地采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采集行为 集群活动
下载PDF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学志 宋延龄 +3 位作者 曾治高 巩会生 赵德怀 赵纳勋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3-37,共5页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记录牛群大小、群内个体的性别、年龄、雄性的社会状态,即是单独活动还是在繁殖群中;社会状态的变动,即每只是进入还是离开繁殖群;羚牛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群的独牛与群内其它雄牛之问的行为、与群内雌牛之间的行为。同时用摄像机辅助记录羚牛在群内的行为,并根据图像资料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期间累计对277头次雄性羚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到241次繁殖行为。虽然6月初至8月下旬都可以见到羚牛的繁殖活动,但80%以上的繁殖行为发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其中以6月21~30日间的繁殖活动最多(105次)。繁殖季节中雄性羚牛有两种社会状态,即在繁殖群中和单独活动(即独牛)。研究期间累计的独牛比例占成年雄性的30.32%,其中72.62%的独牛出现在6月10日至7月10日。6月21—30日间独牛比例最高,占成年雄性个体的50.67%。雄牛进出繁殖群的现象比较常见,独牛的比例与繁殖行为正相关。繁殖高峰期后,单独活动的雄牛数量迅速减少。雄牛的社会状态会随着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发生改变,独牛在不同繁殖群之间移动寻求更多的交配机会。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独牛是繁殖争斗失败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繁殖季节 发情行为 社群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