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
1
作者 巫达 徐天雨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121,共8页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 彝族他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华坪县,是历史文献中“白蛮”的后裔。在族源传说故事中,他留人认为他们与周边的藏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和彝族诺苏人是从兄弟姊妹一家人中分衍而来。宗支节是他留人祭祖的节日,早期仅用于各姓祭祀各自的先祖,外人不得参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留人开始利用宗支节祭祀“三百六十户伍”汉人祖先,这一唤醒对“汉人祖先”的记忆过程体现了早期迁徙到云南的汉族人和彝族他留人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心性与历史事实。他留人从“多族共祖”到“彝汉共祖”的历史记忆与认同实践,是一种对自身起源问题的“再创造”。这使族群的边界得以从历史记忆的维度被消解,而代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血脉联结和家园共享,体现出他留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唤醒他留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彝族他留人的个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教学和宣传提供了宝贵素材和民族志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他留人 记忆建构 文化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认同
下载PDF
楚雄彝族青年体质发育研究
2
作者 石振金 姬志林 +1 位作者 吴润雯 韩朝智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第27期195-198,共4页
体质特征是人体对不同族源、地理环境、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反映,在营养学、医学和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用价值。该研究以地区彝族青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区彝族青年体质发育现状。楚雄彝族与其他民族在交融过程中,虽保有一定的... 体质特征是人体对不同族源、地理环境、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反映,在营养学、医学和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实用价值。该研究以地区彝族青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地区彝族青年体质发育现状。楚雄彝族与其他民族在交融过程中,虽保有一定的体质特征,但总体上已无明显差异,楚雄彝族集中于农村乡镇地区,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乡村的劳作和活动方式使得人体上肢的发展相对较好,且男性的身体要更壮实,但同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更高,且在身高和下肢发育上还有待提高。农村乡镇、学校、家庭缺少对体质发育的重视,这可能是制约体质发育的重要因素,在乡村振兴建设中,青年生活习惯、营养状况、体育锻炼的改善仍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青年 体质健康 体质培养
下载PDF
当代小凉山彝族族际通婚与民族互嵌的实践路径
3
作者 杨铭君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23,共7页
在传统时代,小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为等级内婚、家支外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凉山彝族的通婚圈逐渐扩大,表现为地域性扩大和各民族间族际通婚。虽然等级内婚仍会被小凉山彝族作为首选,但跨地域、跨民族的通婚从不被允许到被接纳... 在传统时代,小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为等级内婚、家支外婚。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凉山彝族的通婚圈逐渐扩大,表现为地域性扩大和各民族间族际通婚。虽然等级内婚仍会被小凉山彝族作为首选,但跨地域、跨民族的通婚从不被允许到被接纳,成为小凉山彝族婚姻选择的一种可能。本文基于小凉山彝族婚姻制度变迁,探讨族际通婚在空间、心理、文化等因素对为小凉山多民族互嵌融合的影响。各民族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实现社会互嵌、情感互助、血脉互融,进一步促进了小凉山社会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凉山彝族 民族互嵌 族际通婚
下载PDF
跨界民族音乐视域下彝族毕摩音乐文化研究述要
4
作者 苏毅苗 马驰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95-104,共10页
国内对彝族毕摩(或呗耄)音乐文化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汉文、彝文及翻译文献。汉文文献主要涉及到毕摩相关综合研究、跨界民族研究、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三个方面。其中,关于彝人毕摩的相关记载和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视角主要涉及到毕摩职能、... 国内对彝族毕摩(或呗耄)音乐文化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汉文、彝文及翻译文献。汉文文献主要涉及到毕摩相关综合研究、跨界民族研究、跨界民族音乐研究三个方面。其中,关于彝人毕摩的相关记载和研究较为丰富,研究视角主要涉及到毕摩职能、毕摩执仪过程中的性别角色构建、毕摩文化符号与彝文化教育等毕摩与其共生文化的研究以及跨界民族研究等方面。彝文以及翻译文献的数量也非常丰硕且自成体系。在国际部分,越南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倮倮人社会文化、倮倮人的铜鼓等方面;以法国传教士为代表的其他国家学者,主要是记录、研究彝族早期的文化和语言,对于“瞄比萨/西玛朗”研究的文献极少。整体来看,国内外学界现有研究主要为彝文化综合研究,对彝文古籍的翻译整理较成熟,对彝人毕摩(或呗耄)音乐文化体系性的研究成果,在目前收集到的资料中尚未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毕摩(或呗耄) 音乐文化
下载PDF
楚雄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经验表达(1950-1960)——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内部稿)》的延伸解读
5
作者 李金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36-144,共9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楚雄各族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彻底实现了楚雄各族人民渴望翻身与渴求政治上平等的正当权利。1950-1960年间,楚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共同体意识,持续开展了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不断巩固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楚雄各族人民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彻底实现了楚雄各族人民渴望翻身与渴求政治上平等的正当权利。1950-1960年间,楚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共同体意识,持续开展了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不断巩固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辉煌成就,增强了各族人民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感。站在归纳十年历史经验的高度上,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编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概况(内部稿)》,该书很快被携往北京等地宣传。因考虑到这小册概括了历史经验的《内部稿》已濒临绝迹(特别是在楚雄境内),故有推介的价值,使之能继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彝族自治州 各族人民 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历史经验
下载PDF
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晓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6,共7页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彝族支系他留人旧时自称"他鲁苏",他称"他鲁人",近年来统一为"他留人"。"他鲁"与"他留"作为他留人的指称,先后出现于明、清地方志书中。关于他留人族源的传说围绕...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彝族支系他留人旧时自称"他鲁苏",他称"他鲁人",近年来统一为"他留人"。"他鲁"与"他留"作为他留人的指称,先后出现于明、清地方志书中。关于他留人族源的传说围绕"他鲁"更名为"他留"的缘由形成了不同文本,无论是影响最大的与高土司相关的"铜佛像"传说,还是其他文本,作为一种象征资源,均为"流"与"土"、民间与官方所征用并建构。流官政权采取民间话语对土官进行"妖魔化"的表述;土官阶层则借助民间话语形式进行象征性资本的建构,体现出对汉文化的积极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他留人 族源传说 话语建构
下载PDF
彝族撒尼人刺绣的色彩基调及其内涵 被引量:5
7
作者 瞿天凤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5-18,共4页
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的颜色有着其特有的基调,其基调的颜色透视和蕴涵了彝族撒尼人的等级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文化特点、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撒尼人的黑白宇宙观和阴阳哲学观念。
关键词 象征人类学 象征意义 色彩 象征符号 彝族撒尼人 刺绣
下载PDF
不安的边缘:羌人南迁与“蜀汉徼外”民族关系的递变
8
作者 刘复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6期173-179,共7页
在秦汉政权强势威迫之下,原本活动在西北地区的部分羌民向蜀郡、广汉郡"徼外"地区迁徙,引起了这一地区民族社会的一系列反应。在此过程中,大量羌民"内属"。羌人南下引起原居地的"蛮夷"社会发生剧烈振动,... 在秦汉政权强势威迫之下,原本活动在西北地区的部分羌民向蜀郡、广汉郡"徼外"地区迁徙,引起了这一地区民族社会的一系列反应。在此过程中,大量羌民"内属"。羌人南下引起原居地的"蛮夷"社会发生剧烈振动,羌、夷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大量夷民内属,同时也不断向南迁徙。"蜀汉徼外"民族关系的这种递变深刻地影响了西南民族关系史的格局变化,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人南迁 “蜀汉徼外” 夷系民族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彝族历史源流与族称探究
9
作者 太丽琼 《保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3-58,共6页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研究澜沧江流域这样一个大区域的彝族源流情况,认为澜沧江流域的彝族是一个由多种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其支系、族称繁多,但归结起来有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巴)自称体系、倮(罗)泼(巴)自称体系、俚泼(... 从历史发展的时间进程研究澜沧江流域这样一个大区域的彝族源流情况,认为澜沧江流域的彝族是一个由多种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其支系、族称繁多,但归结起来有三大自称体系:即尼泼(巴)自称体系、倮(罗)泼(巴)自称体系、俚泼(巴)自称体系。此研究为澜沧江流域整个彝族文化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丰富彝族文化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彝族 族源 族称
下载PDF
超越自我的人神对话——论吉狄马加的诗
10
作者 张兵兵 喻齐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6-70,共5页
谈论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吉狄马加是绕不过去的伟岸诗人。他是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第一代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这一诗歌群体至今无人超越的前辈诗人。诗人谨记自己诺苏彝族的身份,兼有世界情怀,在歌咏大凉山的风物民俗... 谈论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吉狄马加是绕不过去的伟岸诗人。他是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汉语诗歌第一代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也是这一诗歌群体至今无人超越的前辈诗人。诗人谨记自己诺苏彝族的身份,兼有世界情怀,在歌咏大凉山的风物民俗的同时对世界各民族均怀着初恋般的热爱。诗人通过纷繁的意象,独特的文化民俗传统的诗意叙述,实现了超越自我的人神对话,彰显出深沉内敛、勇敢善良的大凉山诗歌精神,并为当代诗歌创造了一方圣洁的栖息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诗歌群 吉狄马加 故土 民族身份 生态美学观 人类关怀
下载PDF
彝族花腰族群的服饰文化论略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6-28,共3页
花腰彝服饰艺术在彝族众多支系中独树一帜。花腰彝服饰是花腰彝族的族徽,其服饰形象地体现在一个"花"字上,是花腰彝人内心情感与自然生活的智慧结晶,融入了花腰彝人拙朴天真、粗犷豪放、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意识,也是该民族传统... 花腰彝服饰艺术在彝族众多支系中独树一帜。花腰彝服饰是花腰彝族的族徽,其服饰形象地体现在一个"花"字上,是花腰彝人内心情感与自然生活的智慧结晶,融入了花腰彝人拙朴天真、粗犷豪放、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意识,也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和外在表象。服饰上的各种装饰语言都是花腰彝族既往历史、民间传说、宗教信仰、原始图腾崇拜的缩影。其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文化符号,使花腰服饰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成为花腰彝文化的传承与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花腰彝 服饰文化 文化符号 服饰图案
下载PDF
文化变迁的“中间地带”——基于改土归流背景下纳西族与他留人殉情传说的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雯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文章在对中西方学术视野中的"西南"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中间地带"这一既涉及地理方位,又暗含族群融合过程的概念为视角,对永胜彝族支系他留人《一棵老梅树》和丽江纳西族《鲁般鲁饶》等"情死树"殉... 文章在对中西方学术视野中的"西南"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中间地带"这一既涉及地理方位,又暗含族群融合过程的概念为视角,对永胜彝族支系他留人《一棵老梅树》和丽江纳西族《鲁般鲁饶》等"情死树"殉情传说进行了分析。作为具有"情死树"相同的母题的殉情传说,他留人借此解释了包办婚姻向自由婚恋转变的缘由,而纳西族的传说则正好相反。将传说与明清以来西南地区推行的"改土归流"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两个族群中存在的殉情现象均与强制性移风易俗政策造成的"恋爱自由,婚姻不自由"的二元婚恋形态有关。相似的文本反映着族群之间,由于与汉文化关系的远近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格局。其中,他留人的地理及文化生境正是西南较大"中间地带"中生成的较小"中间地带"的典型。对族群间婚俗传说的对比研究,利于理解中间地带边界人群的文化在"夷汉融合"历史过程中的复杂性与过渡性,也为"中间式"论述框架提供了更为具体、丰富的个案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地带 纳西族 他留人 殉情传说 改土归流
下载PDF
碑格彝族濮拉人祭龙仪式象征解读
13
作者 李娜 吴曹帧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6,共6页
祭龙是农耕生活下的碑格彝族濮拉人在春夏之交祈丰增产的神圣仪式,仪式中有着丰富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蕴含着濮拉人深刻的文化内涵:"龙树"作为整个仪式的中心,是一个多元神祗的象征,具有生产增值的象征意义;"龙门"... 祭龙是农耕生活下的碑格彝族濮拉人在春夏之交祈丰增产的神圣仪式,仪式中有着丰富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蕴含着濮拉人深刻的文化内涵:"龙树"作为整个仪式的中心,是一个多元神祗的象征,具有生产增值的象征意义;"龙门"作为祭拜龙树的必经之道,是通过仪式中"神圣"与"世俗"的空间分界点;"龙猪"作为仪式媒介,传递着祭祀仪式表达的核心思想;仪式中人神共享的神餐"龙肉",是濮拉人与图腾祖先--龙树共生共长的祈愿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格 彝族 濮拉人 祭龙 象征
下载PDF
从姚安马游彝族婚俗变化谈彝汉民族融合
14
作者 胡翠菊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65-69,共5页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 ,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 婚俗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历史 ,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外在表现。姚安县马游彝族的婚俗自民国以来至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族内婚俗和“超哩若麦哩卓”两种婚俗演变为现在彝汉趋同的现代婚俗 ,并日趋简化而具有现代气息。婚俗的变化 ,主要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彝族婚俗变化的直接表现是普遍的彝汉通婚 ,其既是彝汉民族融合的起点 ,也是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也将是民族融合的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游 彝族 婚俗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英译方法探析——以云南彝族支系他留人的饮食为例
15
作者 吕雨欣 罗夏梓平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3期37-42,共6页
云南彝族他留人饮食内容丰富、文化内涵独特,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全球化的趋势,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往交流成为必然。中华饮食文化的“外推策略”则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他留人饮食文化进行翻译能够充实中华饮食文化跨文... 云南彝族他留人饮食内容丰富、文化内涵独特,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全球化的趋势,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交往交流成为必然。中华饮食文化的“外推策略”则是其中之一。因此,对他留人饮食文化进行翻译能够充实中华饮食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内容。他留人饮食翻译分为菜品、糕点和饮品三类。根据其特点,论文在直译法的基础上对他留人饮食进行英译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饮食文化 英译方法 彝族 他留人
下载PDF
以歌求偶:布拖彝族阿都人“嘎踏”音乐特征研究
16
作者 贾巴阿叁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2-31,共10页
彝族阿都“嘎踏”音乐体现的不仅是祖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口传心授的音乐文本世世代代在传播、消化、继承、创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智慧和知识,告诫和教育了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未婚男女青年在浪漫的音乐交流... 彝族阿都“嘎踏”音乐体现的不仅是祖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口传心授的音乐文本世世代代在传播、消化、继承、创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智慧和知识,告诫和教育了后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未婚男女青年在浪漫的音乐交流中获取了与异性交往的相关知识。阿都“嘎踏”音乐也是一部反映阿都彝族男女青年恋爱的口头爱情史诗。“嘎踏”的过程不仅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唱、说唱和乐器表现形式,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阿都人 “嘎踏”音乐 艺术特征 社会功能
下载PDF
藏彝民族护生HPV疫苗知信行现况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菲菲 彭丽媛 周良燕 《职业与健康》 CAS 2023年第17期2389-2394,共6页
目的了解藏彝民族护生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及疫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现况,为服务藏彝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展宫颈癌及HPV疫苗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在藏彝民族地区的推广HPV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12月—2022... 目的了解藏彝民族护生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及疫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现况,为服务藏彝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展宫颈癌及HPV疫苗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在藏彝民族地区的推广HPV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1年12月—2022年5月,在四川省某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65名17~22岁藏彝民族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藏彝民族护生群体HPV认知总分为(85.01±6.02)分,其中实习护生HPV认知总分[(85.91±6.08)分]高于非实习护生[(83.80±5.75)分],来自城市的护生HPV认知总分[(85.95±6.28)分]高于来自农村的护生[(84.42±5.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65名藏彝护生的HPV疫苗知晓率达92.9%,其中48.8%的护生了解HPV疫苗的信息来源为互联网。愿意接种HPV疫苗的护生有324名(88.8%),愿意宣传HPV疫苗相关知识的护生有283名(77.5%)。结论藏彝民族护生对HPV疫苗接种和宣传的意愿强,但对HPV及HPV疫苗的相关知识尚不足,高职院校应加强对藏彝民族护生HPV及疫苗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期提高藏彝民族护生未来服务当地卫生健康事业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在藏彝民族地区普及HPV疫苗接种和顺利开展宫颈癌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 民族 护生 HPV疫苗 知信行 调查
原文传递
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守永 张海洋 石颖川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43,共6页
按时间线索概述林耀华先生的西南民族研究成果,兼及20世纪50年代林先生负责的云南民族识别和他参与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同时结合当前的学术视野和场景,重新阐释林先生的这些作品。认为林耀华先生作为民族学在中国的开创者,... 按时间线索概述林耀华先生的西南民族研究成果,兼及20世纪50年代林先生负责的云南民族识别和他参与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同时结合当前的学术视野和场景,重新阐释林先生的这些作品。认为林耀华先生作为民族学在中国的开创者,其民族研究生涯是始于中国西南。从博士论文《贵州苗民》到终生钟情的凉山彝家,他不仅在中国西南民族的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奠定了少数民族研究的学术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苗民 凉山彝家 民族识别 民族志 学术范式
原文传递
从“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关于凉山彝族族际通婚的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朴 李豫浔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4-98,共5页
上个世纪50年代完成的民主改革,结束了在凉山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但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以"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为核心内容的旧有婚姻制度仍然主宰着凉山彝族的婚姻生活,且得到习惯... 上个世纪50年代完成的民主改革,结束了在凉山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但与原有社会形态相适应的以"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等为核心内容的旧有婚姻制度仍然主宰着凉山彝族的婚姻生活,且得到习惯法的严格保护。直至改革开放,凉山彝族旧有婚姻制度才被打破,族际婚姻不断增加和扩展。本文主要讨论凉山彝族婚姻制度之"民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突破、演变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族际通婚 探讨
原文传递
中央王朝的开拓与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承袭制度的演变——对明代贵州水西彝族宗法制的再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温春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6-159,共4页
既往的许多研究采用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众子为小宗 ,层层分封的宗法制原则来解释贵州水西彝族的政治制度 ,本文梳理、考辨有关彝、汉文献 ,认为水西彝族本来采用的是轮替继承的承袭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明代中央王朝的干预下才逐渐形... 既往的许多研究采用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众子为小宗 ,层层分封的宗法制原则来解释贵州水西彝族的政治制度 ,本文梳理、考辨有关彝、汉文献 ,认为水西彝族本来采用的是轮替继承的承袭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明代中央王朝的干预下才逐渐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水西 承袭 宗法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